引用本文: 吴宝凤, 胡志勇. 规律含漱对喉癌术后口腔pH值及口咽细菌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4, 29(1): 138-140. doi: 10.7507/1002-0179.20140043 复制
文献报道,近10.0%的正常人及22.0%的危重患者口咽部存在G-菌定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口咽部细菌定殖会显著增加[1]。喉癌患者术后口咽部组织充血、水肿,且长时间禁饮、禁食,开放气管、留置胃管,使口腔自净作用与呼吸道屏障作用大大减小[2]。同时使用大量抗生素致口腔菌群失调,导致口腔pH值偏离正常,从而引发口腔内部微生物快速繁殖增长,细菌数量迅速增加,患者极易出现感染、溃疡及异味等口腔并发症,降低手术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3]。而常规口腔护理存在间隔时间长、夜间护理不足等缺陷[4],难以长时间维持良好的口腔环境。本研究于2011年5月-2012年10月采用常规口腔护理配合复方氯己定漱口液规律含漱进行口腔防护,有效纠正口腔pH值、预防口腔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喉癌患者71例,其中男65例,女6例;年龄38~76岁,平均57.8岁;TNM分期[5]:Ⅱ期29例,Ⅲ期32例,Ⅳ期10例;手术方式:全喉切除52例,喉部次全切除19例。纳入标准:① 均符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喉癌诊断标准[6];② 均行喉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③ 无原发口腔疾病或代谢类疾病;④ 自愿参加本研究者。将71例患者按住院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5例(单号),对照组36例(双号),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及口腔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0.9%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律含漱。① 漱口液:选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深圳南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② 含漱时间:术后7 d内,每天07︰00、11︰00、12︰00、16︰00、20︰00、22︰00各含漱10 min;③ 含漱方法:含入漱口液后尽可能鼓动嘴巴,用舌搅动漱口液清洁齿、颊、腭部,再抬高头部翘起舌尖使漱口液充分接触到口腔每个部位,无法耐受时将液体吐出,反复多次。
1.3 评价指标
1.3.1 口腔pH值
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清晨、睡前口腔护理后测定口腔pH值,取其平均值。评价标准[7]:6.6~7.1表示口腔pH值正常,<6.6或>7.1均为口腔异常。
1.3.2 口咽细菌
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清晨口腔护理后采用咽拭子细菌培养计算细菌检出率。
1.3.3 口腔异常情况
记录术后患者发生口腔疾病情况,包括口腔溃疡、异味、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口腔pH值变化比较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口腔pH值分别为(5.41 ± 0.44)和(5.68 ± 0.73),均处于酸性环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1,P=0.064);术后第8天观察组口腔pH值为(6.84 ± 0.52)明显较对照组(5.37 ± 0.62)趋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09,P=0.000)。
2.2 两组患者术后口咽细菌检出率比较
术后第1天,观察组口咽细菌阳性15例(42.85%),对照组阳性13例(36.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P=0.561);而术后第8天,观察组口咽细菌阳性2例,阳性检出率仅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1,P=0.013),见表 1。

2.3 两组患者术后口腔异常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口腔溃疡发生,3例(8.57%)出现口腔异味,仅1例(2.86%)发生感染,并发症总发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口腔溃疡3例(8.33%),感染2例(5.56%),出现口腔异味10例(27.78%),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67%,两组口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9,P=0.004)。
3 讨论
3.1 规律含漱对口腔pH值及口咽细菌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8天口腔pH值明显较对照组趋于正常,口咽细菌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规律含漱可有效维持口腔正常pH值、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正常人通过喝水、进食、刷牙漱口消除细菌维持口腔酸碱平衡,故较少发生口腔疾病。而喉癌患者因手术创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口腔黏膜屏障,同时术后常规禁饮禁食,机体营养及水分供给不足,影响唾液分泌,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以致引起口腔菌群失调[8, 9]。另外预防性加用抗生素,进一步破坏了口腔内寄生微生物的平衡,导致耐药菌群迅速繁殖,从而引发口腔pH值偏离正常范围。文献报道80.96%危重患者口腔pH值<6.6,超过50%患者pH值<5.5[10, 11]。本研究显示,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口腔pH值24 h监测均处于酸性环境,最低pH值为4.0,与刘映霞等[12]研究结果相近。口腔中的低酸环境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常规口腔护理为2次/d,时间多为早晨和午间,缺乏夜间口腔护理,难以维持患者口腔清洁及pH值正常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虽采用常规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但仍难以纠正口腔异常环境。与之相对,观察组在口腔护理基础上,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规律漱口,6次/d,时间分配于晨间、午间饭前、饭后、下午饭前、饭后及睡前,弥补了口腔护理的时间差,保持口腔护理的清洁效果,充分抑制菌群形成,纠正低酸环境,减少夜间细菌繁殖,大大稀释了口腔菌群浓度。
3.2 规律含漱对口腔并发症的影响
有效的口腔护理是防止口腔并发症及感染的重要方法[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口腔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发生率,表明规律含漱能有效降低了口腔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规律漱口,作用在于:①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成分包括氯已定、甲硝唑及甘油,前两者均有较好的广谱杀菌、杀病毒药物,对G+性、G-菌,绿脓杆菌均有效[14-16],使口腔低酸环境得到纠正,破坏有害菌的生长环境,有效抑制其生长繁殖。从而达到维持正常口腔环境,防止低酸环境造成口腔并发症,减少口腔溃疡、感染及异味;② 矫正pH值相隔时间,加强晚间口腔护理,能阻断口腔黏膜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的状态,减少腔内黏膜受损时间,中断恶性循环,降低受损几率。同时定时含漱还可以保持口腔内清洁及湿润度[17],从而减轻黏膜损害,进一步预防喉癌术后口腔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喉癌术后患者口腔处于不同pH值的酸性环境,需要临床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口腔护理措施预防口腔并发症[18]。本研究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规律含漱,既能矫正口腔护理间隔时间,并加强夜间口腔保护,又能纠正口腔pH值,减轻口腔发生菌群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口腔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目的。
文献报道,近10.0%的正常人及22.0%的危重患者口咽部存在G-菌定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口咽部细菌定殖会显著增加[1]。喉癌患者术后口咽部组织充血、水肿,且长时间禁饮、禁食,开放气管、留置胃管,使口腔自净作用与呼吸道屏障作用大大减小[2]。同时使用大量抗生素致口腔菌群失调,导致口腔pH值偏离正常,从而引发口腔内部微生物快速繁殖增长,细菌数量迅速增加,患者极易出现感染、溃疡及异味等口腔并发症,降低手术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3]。而常规口腔护理存在间隔时间长、夜间护理不足等缺陷[4],难以长时间维持良好的口腔环境。本研究于2011年5月-2012年10月采用常规口腔护理配合复方氯己定漱口液规律含漱进行口腔防护,有效纠正口腔pH值、预防口腔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喉癌患者71例,其中男65例,女6例;年龄38~76岁,平均57.8岁;TNM分期[5]:Ⅱ期29例,Ⅲ期32例,Ⅳ期10例;手术方式:全喉切除52例,喉部次全切除19例。纳入标准:① 均符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喉癌诊断标准[6];② 均行喉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③ 无原发口腔疾病或代谢类疾病;④ 自愿参加本研究者。将71例患者按住院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5例(单号),对照组36例(双号),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及口腔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0.9%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律含漱。① 漱口液:选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深圳南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② 含漱时间:术后7 d内,每天07︰00、11︰00、12︰00、16︰00、20︰00、22︰00各含漱10 min;③ 含漱方法:含入漱口液后尽可能鼓动嘴巴,用舌搅动漱口液清洁齿、颊、腭部,再抬高头部翘起舌尖使漱口液充分接触到口腔每个部位,无法耐受时将液体吐出,反复多次。
1.3 评价指标
1.3.1 口腔pH值
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清晨、睡前口腔护理后测定口腔pH值,取其平均值。评价标准[7]:6.6~7.1表示口腔pH值正常,<6.6或>7.1均为口腔异常。
1.3.2 口咽细菌
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清晨口腔护理后采用咽拭子细菌培养计算细菌检出率。
1.3.3 口腔异常情况
记录术后患者发生口腔疾病情况,包括口腔溃疡、异味、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口腔pH值变化比较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口腔pH值分别为(5.41 ± 0.44)和(5.68 ± 0.73),均处于酸性环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1,P=0.064);术后第8天观察组口腔pH值为(6.84 ± 0.52)明显较对照组(5.37 ± 0.62)趋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09,P=0.000)。
2.2 两组患者术后口咽细菌检出率比较
术后第1天,观察组口咽细菌阳性15例(42.85%),对照组阳性13例(36.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P=0.561);而术后第8天,观察组口咽细菌阳性2例,阳性检出率仅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1,P=0.013),见表 1。

2.3 两组患者术后口腔异常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口腔溃疡发生,3例(8.57%)出现口腔异味,仅1例(2.86%)发生感染,并发症总发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口腔溃疡3例(8.33%),感染2例(5.56%),出现口腔异味10例(27.78%),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67%,两组口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9,P=0.004)。
3 讨论
3.1 规律含漱对口腔pH值及口咽细菌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8天口腔pH值明显较对照组趋于正常,口咽细菌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规律含漱可有效维持口腔正常pH值、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正常人通过喝水、进食、刷牙漱口消除细菌维持口腔酸碱平衡,故较少发生口腔疾病。而喉癌患者因手术创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口腔黏膜屏障,同时术后常规禁饮禁食,机体营养及水分供给不足,影响唾液分泌,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以致引起口腔菌群失调[8, 9]。另外预防性加用抗生素,进一步破坏了口腔内寄生微生物的平衡,导致耐药菌群迅速繁殖,从而引发口腔pH值偏离正常范围。文献报道80.96%危重患者口腔pH值<6.6,超过50%患者pH值<5.5[10, 11]。本研究显示,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口腔pH值24 h监测均处于酸性环境,最低pH值为4.0,与刘映霞等[12]研究结果相近。口腔中的低酸环境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常规口腔护理为2次/d,时间多为早晨和午间,缺乏夜间口腔护理,难以维持患者口腔清洁及pH值正常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虽采用常规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但仍难以纠正口腔异常环境。与之相对,观察组在口腔护理基础上,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规律漱口,6次/d,时间分配于晨间、午间饭前、饭后、下午饭前、饭后及睡前,弥补了口腔护理的时间差,保持口腔护理的清洁效果,充分抑制菌群形成,纠正低酸环境,减少夜间细菌繁殖,大大稀释了口腔菌群浓度。
3.2 规律含漱对口腔并发症的影响
有效的口腔护理是防止口腔并发症及感染的重要方法[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口腔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发生率,表明规律含漱能有效降低了口腔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规律漱口,作用在于:①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成分包括氯已定、甲硝唑及甘油,前两者均有较好的广谱杀菌、杀病毒药物,对G+性、G-菌,绿脓杆菌均有效[14-16],使口腔低酸环境得到纠正,破坏有害菌的生长环境,有效抑制其生长繁殖。从而达到维持正常口腔环境,防止低酸环境造成口腔并发症,减少口腔溃疡、感染及异味;② 矫正pH值相隔时间,加强晚间口腔护理,能阻断口腔黏膜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的状态,减少腔内黏膜受损时间,中断恶性循环,降低受损几率。同时定时含漱还可以保持口腔内清洁及湿润度[17],从而减轻黏膜损害,进一步预防喉癌术后口腔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喉癌术后患者口腔处于不同pH值的酸性环境,需要临床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口腔护理措施预防口腔并发症[18]。本研究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规律含漱,既能矫正口腔护理间隔时间,并加强夜间口腔保护,又能纠正口腔pH值,减轻口腔发生菌群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口腔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