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丽林. 中青年人群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2): 214-21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066 复制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0%,中老年人是脑死的多发人群,但由于种种因素,特别是“三高”逼向中青年人群,脑梗死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日益增高[2, 3]。我们收集了本院近年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以老年患者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缺血性脑梗死的判别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生活习惯以及住院期间的相关检测结果均被收集。入选标准:① 首次新发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48 h;② 年龄>18岁,性别不限;③ 头颅CT 排除脑出血。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精神病者;② 合并其他较重疾病者;③ 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参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相关建议,本研究将年龄≥60岁人群定义为老年患者,并按年龄高低,将所有患者分成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共纳入547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中青年组233例,男163例,女70例,男女比例2.33︰1,年龄31~59岁,平均46.8岁;老年组314例,男191例,女123例,男女比例1.55︰1,年龄60~84岁,平均70.8岁。两组患者的男女构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27)。
通过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在临床特征或预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本研究中,临床治愈或治疗好转是指神经功能缺损消失或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潜在危险因素
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存在情况详见表 1。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糖尿病(37.3%,43.3%;P=0.160)和高血脂(39.1%,42.7%;P=0.39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相对较低(51.9%,64.3%;P=0.00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心房颤动(32.2%,36.3%;P=0.317)和脑梗死家族史(9.0%,5.7%;P=0.140)方面亦无明显差异,但中青年组患者吸烟(51.9%,36.3%;P=0.000)和长期饮酒(53.2%,28.3%;P=0.000)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此外,相对于老年组患者,中青年组患者合并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比例相对较高(11.2%,2.9%;P=0.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测
在本组患者中,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意识障碍[33.0%(77/233),34%(107/314);P>0.05]、单侧肢体活动障碍[85.0%(198/233),86.0% (270/314);P>0.05]、单纯头昏[21.0%(49/233),22.0%(69/314);P>0.05]、伴失语[26.6%(62/233),27.1%(85/314);P>0.05]和伴构音障碍[19.3%(45/233),19.7%(62/314);P>0.05]等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尽管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合并动脉夹层方面无明显差异[5.6%(13/233),2.5%(8/314);P=0.068],但中青年组患者合并血管畸形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7.3%(17/233),3.2%(10/314);P=0.028]。
2.3 治疗及预后
两组患者在急性脑水肿期均给甘露醇、速尿脱水,水肿消退期给予脑细胞营养剂治疗;脑动脉炎病例加用激素治疗;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降血脂治疗。有98.3%(229/233)的中青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86.9%(273/314)的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患者(χ2=22.784,P=0.000);中青年组患者不仅临床治愈或好转率显著高于老年组[81.5%(190/233),59.6%(187/314);χ2=30.197,P=0.000],且平均住院时间亦显著低于老年组[(20.6 ± 3.4)、(31.3 ± 6.2) d;t=23.82,P=0.000]。
3 讨论
缺血性脑梗死系由脑血管病变或血液成分异常导致。长期以来,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多被认为是老年人脑梗死的主要因素[3, 5-7],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高血压也是中青年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7, 8]。在本组患者中,尽管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但后者亦有51.9%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由此可见高血压也有可能是中青年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中青年组中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的比例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进一步提示脑梗死发病有呈年轻化的趋势。
既往研究提示吸烟和饮酒均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9-11]。在研究中,不仅两组患者中均有近40%的患者吸烟,且中青年组长期大量饮酒者和有吸烟等不良嗜好者明显多于老年组,该结果进一步提示吸烟和饮酒将可能增加缺血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目前认为吸烟和饮酒导致脑梗死发生风险增加的机制可能是:① 血液中酒精含量增高,可直接迅速增加红细胞压积,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并减低红细胞柔韧性,降低脑血流量,同时饮酒后可增加血液黏度,使血流缓滞,促成脑梗死;② 烟草中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引起并加速冠状动脉硬化过程,同时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促发脑梗死[12]。因此,我们推测长期大量饮酒者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年轻化的根源。
研究结果表明,在脑梗死发病后,98.3%的中青年患者接受了及时的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这可能是中青年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老年组患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中青年患者预后相关较好亦可能与中青年患者更易开放和形成脑侧枝循环,以及中青年患者就医更及时等因素有关。有资料显示,老年患者因颈部血管斑块、颅内血管狭窄发生情况常见,而颈部血管斑块和颅内血管狭窄等均可导致颅内血管供血代偿能力下降,故这可能与老年组患者预后相关较差有关[13, 14]。值得一提的是,中青年组患者合并血管畸形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因此对于存在合并血管畸形的年轻人群,有必要更加密切监测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早期干预。由于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病例分析,且未能对意识障碍进行昏迷量表评分和瘫痪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因此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确切差异仍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揭示。
综上,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长期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更加常见,发病后多能及时接受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因此,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注意劳逸结合将可能是减少中青年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有效措施。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0%,中老年人是脑死的多发人群,但由于种种因素,特别是“三高”逼向中青年人群,脑梗死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日益增高[2, 3]。我们收集了本院近年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以老年患者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缺血性脑梗死的判别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生活习惯以及住院期间的相关检测结果均被收集。入选标准:① 首次新发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48 h;② 年龄>18岁,性别不限;③ 头颅CT 排除脑出血。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精神病者;② 合并其他较重疾病者;③ 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参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相关建议,本研究将年龄≥60岁人群定义为老年患者,并按年龄高低,将所有患者分成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共纳入547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中青年组233例,男163例,女70例,男女比例2.33︰1,年龄31~59岁,平均46.8岁;老年组314例,男191例,女123例,男女比例1.55︰1,年龄60~84岁,平均70.8岁。两组患者的男女构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27)。
通过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在临床特征或预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本研究中,临床治愈或治疗好转是指神经功能缺损消失或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潜在危险因素
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存在情况详见表 1。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糖尿病(37.3%,43.3%;P=0.160)和高血脂(39.1%,42.7%;P=0.39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相对较低(51.9%,64.3%;P=0.00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心房颤动(32.2%,36.3%;P=0.317)和脑梗死家族史(9.0%,5.7%;P=0.140)方面亦无明显差异,但中青年组患者吸烟(51.9%,36.3%;P=0.000)和长期饮酒(53.2%,28.3%;P=0.000)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此外,相对于老年组患者,中青年组患者合并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比例相对较高(11.2%,2.9%;P=0.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测
在本组患者中,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意识障碍[33.0%(77/233),34%(107/314);P>0.05]、单侧肢体活动障碍[85.0%(198/233),86.0% (270/314);P>0.05]、单纯头昏[21.0%(49/233),22.0%(69/314);P>0.05]、伴失语[26.6%(62/233),27.1%(85/314);P>0.05]和伴构音障碍[19.3%(45/233),19.7%(62/314);P>0.05]等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尽管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在合并动脉夹层方面无明显差异[5.6%(13/233),2.5%(8/314);P=0.068],但中青年组患者合并血管畸形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7.3%(17/233),3.2%(10/314);P=0.028]。
2.3 治疗及预后
两组患者在急性脑水肿期均给甘露醇、速尿脱水,水肿消退期给予脑细胞营养剂治疗;脑动脉炎病例加用激素治疗;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降血脂治疗。有98.3%(229/233)的中青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86.9%(273/314)的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患者(χ2=22.784,P=0.000);中青年组患者不仅临床治愈或好转率显著高于老年组[81.5%(190/233),59.6%(187/314);χ2=30.197,P=0.000],且平均住院时间亦显著低于老年组[(20.6 ± 3.4)、(31.3 ± 6.2) d;t=23.82,P=0.000]。
3 讨论
缺血性脑梗死系由脑血管病变或血液成分异常导致。长期以来,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多被认为是老年人脑梗死的主要因素[3, 5-7],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高血压也是中青年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7, 8]。在本组患者中,尽管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但后者亦有51.9%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由此可见高血压也有可能是中青年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中青年组中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的比例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进一步提示脑梗死发病有呈年轻化的趋势。
既往研究提示吸烟和饮酒均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9-11]。在研究中,不仅两组患者中均有近40%的患者吸烟,且中青年组长期大量饮酒者和有吸烟等不良嗜好者明显多于老年组,该结果进一步提示吸烟和饮酒将可能增加缺血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目前认为吸烟和饮酒导致脑梗死发生风险增加的机制可能是:① 血液中酒精含量增高,可直接迅速增加红细胞压积,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并减低红细胞柔韧性,降低脑血流量,同时饮酒后可增加血液黏度,使血流缓滞,促成脑梗死;② 烟草中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引起并加速冠状动脉硬化过程,同时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促发脑梗死[12]。因此,我们推测长期大量饮酒者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年轻化的根源。
研究结果表明,在脑梗死发病后,98.3%的中青年患者接受了及时的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这可能是中青年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老年组患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中青年患者预后相关较好亦可能与中青年患者更易开放和形成脑侧枝循环,以及中青年患者就医更及时等因素有关。有资料显示,老年患者因颈部血管斑块、颅内血管狭窄发生情况常见,而颈部血管斑块和颅内血管狭窄等均可导致颅内血管供血代偿能力下降,故这可能与老年组患者预后相关较差有关[13, 14]。值得一提的是,中青年组患者合并血管畸形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因此对于存在合并血管畸形的年轻人群,有必要更加密切监测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早期干预。由于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病例分析,且未能对意识障碍进行昏迷量表评分和瘫痪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因此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确切差异仍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揭示。
综上,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长期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更加常见,发病后多能及时接受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因此,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注意劳逸结合将可能是减少中青年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