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丽萍, 黄薇, 孙睿, 刘贤英. 新生儿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调查分析. 华西医学, 2014, 29(3): 425-427. doi: 10.7507/1002-0179.20140128 复制
近年来关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事件,在社会上及医疗卫生领域引起强烈反响[1]。吴俊等[2]报道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之一,易对多数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一旦引入特定病房(如新生儿科),可长期存在。医务人员手卫生和医院环境消毒等措施执行不严,可导致其在病房内广泛分布并持续存在,定植或感染患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2月16日-26日我院新生儿科病房发生的6例产超ESBL细菌感染的患儿。
1.2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来源等基本情况,患儿感染情况(临床表现、各种检查结果)以及环境卫生学调查情况等。
1.3 调查方法
按照医院制定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程序进行专项调查,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与主管医生交流以明确诊断、查病历、床旁调查以及现场环境微生物采样等,现场查看患儿感染情况,同时组织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以明确感染的诊断。
1.4 医院感染暴发的界定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中规定,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3例以上同种同源医院感染病例为医院感染暴发。
1.5 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比《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4]分析造成本次感染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6例均为新生儿科住院患儿,感染日期较为集中(2012年2月16日-26日);其中4例为基层医院转入,2例为本院分娩的新生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等,体征为肺部湿啰音。痰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从感染患儿痰标本分离出6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床旁调查:从环境标本中分离出6株产ESBL细菌,分别来源于上述患儿所在病区的配奶间台面、水壶、呼吸机管路、医生鼻腔、保洁工鼻腔,与痰标本分离的细菌一致。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不完全一致,不属于同种同源的病原菌,根据专家会诊,4例为社区感染,2例为医院感染,所以本次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暴发。见表 1。

2.2 相关影响因素
新生儿科布局和流程不符合卫生学要求、病房空气不流通、病房内人员较多;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较差、手卫生依从性较低;患儿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等因素均可导致产ESBL细菌医院感染。
3 讨论
3.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警机制
采用医院感染专用软件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筛查,设置搜索条件(如体温>38℃、咳嗽、白细胞计数>10×109/L)等查询临床医生信息系统1~2次/d;利用暴发预警的方法,健全新生儿科目标性监测[5],医院感染管理全职人员定期(1~2次/周)深入科室了解情况;检验科要加强对耐药菌目标检测,细菌室应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要求细菌室人员每日上报多重耐药菌报表,尤其是多重耐药呈聚集、暴发趋势时,应做好分析、汇总工作,及时通知相关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同时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全职人员每日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查询医院当日内微生物学结果。
3.2 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通过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培养较强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能力,增强医院感染意识和环境监测采样的技巧。本次调查对新生儿科进行了环境微生物采样,包括空气、床栏、病例牌、各种医疗仪器表面、医务人员的鼻腔和手等。环境标本中分离出6株产ESBL细菌,分别来自患儿所在病区的配奶间台面、水壶、呼吸机管路、医生鼻腔、保洁工鼻腔,与患儿痰标本细菌相同,考虑为环境中的细菌感染了患儿,加之新生儿本身免疫力低下,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下呼吸道症状。
3.3 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
① 采取相应隔离措施:立即采取干预措施,限制患儿的转入转出,6例患儿集中隔离,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尽量把感染区域与非感染区域分开,并派专人护理感染区域患儿,保护易感患儿,防止发生院内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
② 采取相应消毒措施: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消毒并更换湿化液;环境消毒使用含1 000 mg/L氯制剂消毒,物品表面和环境消毒从1次/d增至1次/班(3次/d),专人监督执行情况;呼吸机采用编号管理,并建立追溯记录,在使用呼吸机的患儿护理记录中注明呼吸机编号;呼吸机及管路严格进行消毒,呼吸机相关监测由每季度送检提高到每月送检1次。
③ 加强病房管理: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与流通,通风≥2次/d,15~30 min/次。空气动态消毒机、空调应当定期清洁维护,并做好记录;保证标准床间距;暖箱保证一暖箱一患儿。
④ 控制新生儿病房实习人员人数:建议现阶段暂时停止实习护士在新生儿科实习。
⑤ 强化手卫生:每床及暖箱配备免洗手消毒液,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专人监督手卫生依从性,特别是加强医生及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
⑥ 合理选用抗生素:患儿较多使用的是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及抵抗力较低,易诱导患儿发生产ESBL菌株感染;当患儿检出产ESBL菌时,不管体外是否敏感,应避免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氨曲南类抗生素[6-9]。
⑦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执行和评价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治疗或控制感染来源,制定评价体系来监测措施是否有效,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务部、护理部等报告,向发生科室反馈,针对问题采取长效机制,开展目标性监测。
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产ESBL细菌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暴发,而是产ESBL细菌感染聚集事件。应加强新生儿科的消毒隔离防控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定期做好环境卫生消毒,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医院感染暴发,保障医疗质量安全[10]。
近年来关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事件,在社会上及医疗卫生领域引起强烈反响[1]。吴俊等[2]报道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之一,易对多数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一旦引入特定病房(如新生儿科),可长期存在。医务人员手卫生和医院环境消毒等措施执行不严,可导致其在病房内广泛分布并持续存在,定植或感染患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2月16日-26日我院新生儿科病房发生的6例产超ESBL细菌感染的患儿。
1.2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来源等基本情况,患儿感染情况(临床表现、各种检查结果)以及环境卫生学调查情况等。
1.3 调查方法
按照医院制定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程序进行专项调查,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与主管医生交流以明确诊断、查病历、床旁调查以及现场环境微生物采样等,现场查看患儿感染情况,同时组织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以明确感染的诊断。
1.4 医院感染暴发的界定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中规定,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3例以上同种同源医院感染病例为医院感染暴发。
1.5 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比《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4]分析造成本次感染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6例均为新生儿科住院患儿,感染日期较为集中(2012年2月16日-26日);其中4例为基层医院转入,2例为本院分娩的新生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等,体征为肺部湿啰音。痰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从感染患儿痰标本分离出6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床旁调查:从环境标本中分离出6株产ESBL细菌,分别来源于上述患儿所在病区的配奶间台面、水壶、呼吸机管路、医生鼻腔、保洁工鼻腔,与痰标本分离的细菌一致。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不完全一致,不属于同种同源的病原菌,根据专家会诊,4例为社区感染,2例为医院感染,所以本次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暴发。见表 1。

2.2 相关影响因素
新生儿科布局和流程不符合卫生学要求、病房空气不流通、病房内人员较多;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较差、手卫生依从性较低;患儿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等因素均可导致产ESBL细菌医院感染。
3 讨论
3.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警机制
采用医院感染专用软件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筛查,设置搜索条件(如体温>38℃、咳嗽、白细胞计数>10×109/L)等查询临床医生信息系统1~2次/d;利用暴发预警的方法,健全新生儿科目标性监测[5],医院感染管理全职人员定期(1~2次/周)深入科室了解情况;检验科要加强对耐药菌目标检测,细菌室应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要求细菌室人员每日上报多重耐药菌报表,尤其是多重耐药呈聚集、暴发趋势时,应做好分析、汇总工作,及时通知相关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同时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全职人员每日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查询医院当日内微生物学结果。
3.2 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通过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培养较强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能力,增强医院感染意识和环境监测采样的技巧。本次调查对新生儿科进行了环境微生物采样,包括空气、床栏、病例牌、各种医疗仪器表面、医务人员的鼻腔和手等。环境标本中分离出6株产ESBL细菌,分别来自患儿所在病区的配奶间台面、水壶、呼吸机管路、医生鼻腔、保洁工鼻腔,与患儿痰标本细菌相同,考虑为环境中的细菌感染了患儿,加之新生儿本身免疫力低下,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下呼吸道症状。
3.3 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
① 采取相应隔离措施:立即采取干预措施,限制患儿的转入转出,6例患儿集中隔离,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尽量把感染区域与非感染区域分开,并派专人护理感染区域患儿,保护易感患儿,防止发生院内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
② 采取相应消毒措施: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消毒并更换湿化液;环境消毒使用含1 000 mg/L氯制剂消毒,物品表面和环境消毒从1次/d增至1次/班(3次/d),专人监督执行情况;呼吸机采用编号管理,并建立追溯记录,在使用呼吸机的患儿护理记录中注明呼吸机编号;呼吸机及管路严格进行消毒,呼吸机相关监测由每季度送检提高到每月送检1次。
③ 加强病房管理: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与流通,通风≥2次/d,15~30 min/次。空气动态消毒机、空调应当定期清洁维护,并做好记录;保证标准床间距;暖箱保证一暖箱一患儿。
④ 控制新生儿病房实习人员人数:建议现阶段暂时停止实习护士在新生儿科实习。
⑤ 强化手卫生:每床及暖箱配备免洗手消毒液,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专人监督手卫生依从性,特别是加强医生及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
⑥ 合理选用抗生素:患儿较多使用的是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及抵抗力较低,易诱导患儿发生产ESBL菌株感染;当患儿检出产ESBL菌时,不管体外是否敏感,应避免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氨曲南类抗生素[6-9]。
⑦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执行和评价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治疗或控制感染来源,制定评价体系来监测措施是否有效,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务部、护理部等报告,向发生科室反馈,针对问题采取长效机制,开展目标性监测。
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产ESBL细菌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暴发,而是产ESBL细菌感染聚集事件。应加强新生儿科的消毒隔离防控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定期做好环境卫生消毒,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医院感染暴发,保障医疗质量安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