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丽明, 陈晓平, 王斯, 何森, 王勇, 何霁云. 成都市武侯区社区高血压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华西医学, 2014, 29(3): 474-477. doi: 10.7507/1002-0179.20140143 复制
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血压在115/75~185/115 mm Hg(1 mm Hg=0.133 kPa)范围内,收缩压每升高20 mm 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 Hg,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倍增[1]。高血压是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早期及时干预能够延缓其对靶器官的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高血压防治的前沿阵线,为此我们对成都市武侯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了解该区社区高血压人群用药情况及血压达标情况,旨在优化高血压治疗方案,提高血压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3月期间,由高血压专业团队牵头,组织专科住院医生、研究生、医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成都市武侯区整群随机抽样,抽取5个居民小区逐户上门访视,详细记录住址信息并对高血压患者完成高血压专项调查。同时在相应小区设点,根据记录的住址信息对过往人群进行补充登记调查。专项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心血管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并现场测量血压。所有调查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本研究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采集与问卷
对于高血压患者,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为纳入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各执一份问卷,由调查者提问,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记录相应答案[2]。问卷内容包括降压药种类、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自我测量情况等。问卷回收后由专人审核数据质量,不合格问卷采用电话追问的方式补充填写。血压测量方法参考2011年中国血压测量指南[3]:受检者先休息至少5 min,精神放松避免用力,取坐位测量3次血压取平均值。现场血压测量统一采用同一型号的上臂式欧姆龙Hem 7200电子血压计(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生产)。
1.3 高血压及血压达标的定义
高血压:满足下列3条之一者,① 医生诊断患有高血压;② 正在服用降压药;③ 标准方法测得血压>140/90 mm Hg [2]。血压达标以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4]为标准:普通高血压患者<140/90 mm Hg,伴随肾脏疾病、糖尿病、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30/80 mm Hg。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为<140/90 mm Hg。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资料建立数据库,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 示,两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χ2检验,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总共调查居民1 539人,其中高血压患者525例,高血压患病率为34.1%。高血压人群年龄为(66.57 ± 7.84)岁。其中男24例(占45.9%),年龄(67.42 ± 7.90)岁;女284例(占54.1%),年龄(65.84 ± 7.73)岁。在调查的高血压人群中合并血脂异常132例(25.1%)、糖尿病82例(15.6%),冠心病47例(9.0%),痛风34例(6.5%)、心力衰竭24例(4.6%),脑卒中16例(3.0%),心房颤动19例(1.7%)。同时高血压人群检测的收缩压为(144.00 ± 17.67)mm Hg,舒张压为(75.00 ± 10.45)mm Hg。在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人群中使用的降压药数为(1.22 ± 0.72)种。
2.2 降压药物使用情况
高血压人群中使用降压药占72.2%(379/525)。其中42例未收集到具体用药信息。337例有具体用药信息的患者使用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传统复方制剂(北京降压0号、珍菊降压片、复方利血平)。各类降压医药使用率为CCB 66.8%、β-受体阻滞剂22.0%、ACEI 16.3%、复方制剂13.9%、ARB 10.1%、利尿剂7.4%。见表 1。

在337例患者降压药的使用中,单用1类降压药者237例(占70.3%),2类降压药者78例(占23.1%),联用3种降压药者21例(占6.2%),联用4类降压药者1例(0.3%)。降压药使用中联合用药占29.7%。6.5%的患者使用超过3类降压药。单药降压治疗中,CCB使用占59.1%,其次为ACEI、β受体阻滞剂、ARB及利尿剂。在二联降压治疗中CCB+β受体阻滞剂占39.7%,为最常见的联合方式。在三联降压治疗中CCB+ACEI+β受体阻滞剂占38.1%,位居首位。调查中发现四联降压治疗者仅1例,方案为ACEI+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见表 2。

2.3 降压治疗后的达标率
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人群中,达标率为49.3%。使用单种降压药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46.8%,使用2种降压药的患者血压控制率为47.1%,而使用3种降压药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7.1%,使用4种降压药的患者血压达标率为0。降压药的使用数量在血压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
3 讨论
我们的数据显示社区高血压人群检测的平均收缩压为(144.00 ± 17.67)mm Hg,平均舒张压为(75.00 ± 10.45)mm Hg,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这与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流行病学调查相符[4]。社区为高血压防治的前沿阵线,本研究中共有34.1%的调查居民患有高血压,显示了社区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性。
社区高血压治疗中降压药物平均使用(1.22 ± 0.72)种。单药治疗占70.3%,其中CCB占59.1%。这表明CCB以其降压效果明显,价格相对便宜,不良反应较小已成为社区比较普及的一线降压药,同时也是联合降压的基础用药。传统复方制剂的使用占13.9%。传统复方制剂的优点在于:价廉、服用方便。缺点在于:多为短效制剂,不能平稳控制24 h血压 [5];虽然血压能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常伴随降压以外的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肌酐升高、抑郁等,同时服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血压容易反弹,不容易为患者或社区医生重视[6]。因此社区医院还应该加大对高血压防治的宣传。
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学会(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7]指出:联合用药是当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对2级以上高血压或总心血管风险处于高危或极高危的患者,需要使用联合治疗方案。2013年ESH/ESC指出无论哪种药物,单药治疗只能有效降低一部分患者的血压,大部分患者需要联合至少2 种药物以达到目标值[8]。我们的数据显示在二联降压治疗中,比例最高的为CCB+β受体阻滞剂(39.7%),CCB有扩血管及轻度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不仅对降低血压有直接的效果,而且能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作用和降低心排血量的影响,同时β受体阻滞剂对某些CCB引起的心率加快有良好的拮抗作用,两药联合有协同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其次为CCB+ACEI或ARB(25.6%、11.5%)。CCB通过阻断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扩张外周动脉血管,有效降低血压同时会导致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反射性兴奋;RAS抑制剂(ACEI或ARB)可抑制CCB诱发的交感及RAS激活,两者联用可增加降压幅度,同时减少CCB所致心悸、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改善高血压合并或并发的心室肥厚、肾脏损害、内皮功能损害及血管粥样病变,适用于高血压肾病、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等。ASCOT[9]、ACCOMPLISH[10]等研究也显示,长效CCB+RAS抑制剂(ACEI或ARB)可能是最佳的联合用药策略。调查中ACEI+利尿剂应用占3.8%,ARB+利尿剂占2.6%。ACEI、ARB为 RAS抑制剂,不仅降压疗效显著,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心脑肾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利尿剂能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担。两类降压药的合用对RAS和容量机制具有双重阻断作用。利尿剂因减少血容量而激活RAS,而ARB/ACEI能抑制RAS,从而产生协同降压作用。这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以上联合均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l0》[4]中推荐应用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仅ACEI+β受体阻滞剂被列为不常规推荐但必要时可选用的方案。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联合应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例,在临床的使用中有一定的限制,血糖、尿酸升高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不适合此种联合治疗。
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Ⅶ)[11]指出,如果患者需要联合3种降压药物,其中有1种必须是利尿剂。然而社区中三联降压药中比例最高的为CCB+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甚至存在ARB+ACEI联合使用的情况,增加了高钾的风险,与指南不符,说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还需要规范。
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社区医生对指南推荐的高血压药物的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总体上把握较好,但在某些方面依然表现出不足,如:单药治疗比例较高,除CCB使用较多外,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不足;联合用药比例不足;传统复方降压制剂比例偏大。不合理用药不仅影响降压治疗的达标率,同时还可能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需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宣教,同时加强社区医生专业知识培训,为其提供更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推广和普及高血压防治指南。
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血压在115/75~185/115 mm Hg(1 mm Hg=0.133 kPa)范围内,收缩压每升高20 mm 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 Hg,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倍增[1]。高血压是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早期及时干预能够延缓其对靶器官的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高血压防治的前沿阵线,为此我们对成都市武侯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了解该区社区高血压人群用药情况及血压达标情况,旨在优化高血压治疗方案,提高血压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3月期间,由高血压专业团队牵头,组织专科住院医生、研究生、医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成都市武侯区整群随机抽样,抽取5个居民小区逐户上门访视,详细记录住址信息并对高血压患者完成高血压专项调查。同时在相应小区设点,根据记录的住址信息对过往人群进行补充登记调查。专项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心血管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并现场测量血压。所有调查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本研究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采集与问卷
对于高血压患者,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为纳入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各执一份问卷,由调查者提问,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记录相应答案[2]。问卷内容包括降压药种类、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自我测量情况等。问卷回收后由专人审核数据质量,不合格问卷采用电话追问的方式补充填写。血压测量方法参考2011年中国血压测量指南[3]:受检者先休息至少5 min,精神放松避免用力,取坐位测量3次血压取平均值。现场血压测量统一采用同一型号的上臂式欧姆龙Hem 7200电子血压计(日本欧姆龙株式会社生产)。
1.3 高血压及血压达标的定义
高血压:满足下列3条之一者,① 医生诊断患有高血压;② 正在服用降压药;③ 标准方法测得血压>140/90 mm Hg [2]。血压达标以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4]为标准:普通高血压患者<140/90 mm Hg,伴随肾脏疾病、糖尿病、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30/80 mm Hg。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为<140/90 mm Hg。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资料建立数据库,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 示,两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χ2检验,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总共调查居民1 539人,其中高血压患者525例,高血压患病率为34.1%。高血压人群年龄为(66.57 ± 7.84)岁。其中男24例(占45.9%),年龄(67.42 ± 7.90)岁;女284例(占54.1%),年龄(65.84 ± 7.73)岁。在调查的高血压人群中合并血脂异常132例(25.1%)、糖尿病82例(15.6%),冠心病47例(9.0%),痛风34例(6.5%)、心力衰竭24例(4.6%),脑卒中16例(3.0%),心房颤动19例(1.7%)。同时高血压人群检测的收缩压为(144.00 ± 17.67)mm Hg,舒张压为(75.00 ± 10.45)mm Hg。在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人群中使用的降压药数为(1.22 ± 0.72)种。
2.2 降压药物使用情况
高血压人群中使用降压药占72.2%(379/525)。其中42例未收集到具体用药信息。337例有具体用药信息的患者使用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传统复方制剂(北京降压0号、珍菊降压片、复方利血平)。各类降压医药使用率为CCB 66.8%、β-受体阻滞剂22.0%、ACEI 16.3%、复方制剂13.9%、ARB 10.1%、利尿剂7.4%。见表 1。

在337例患者降压药的使用中,单用1类降压药者237例(占70.3%),2类降压药者78例(占23.1%),联用3种降压药者21例(占6.2%),联用4类降压药者1例(0.3%)。降压药使用中联合用药占29.7%。6.5%的患者使用超过3类降压药。单药降压治疗中,CCB使用占59.1%,其次为ACEI、β受体阻滞剂、ARB及利尿剂。在二联降压治疗中CCB+β受体阻滞剂占39.7%,为最常见的联合方式。在三联降压治疗中CCB+ACEI+β受体阻滞剂占38.1%,位居首位。调查中发现四联降压治疗者仅1例,方案为ACEI+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见表 2。

2.3 降压治疗后的达标率
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人群中,达标率为49.3%。使用单种降压药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46.8%,使用2种降压药的患者血压控制率为47.1%,而使用3种降压药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7.1%,使用4种降压药的患者血压达标率为0。降压药的使用数量在血压达标组和非达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
3 讨论
我们的数据显示社区高血压人群检测的平均收缩压为(144.00 ± 17.67)mm Hg,平均舒张压为(75.00 ± 10.45)mm Hg,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这与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流行病学调查相符[4]。社区为高血压防治的前沿阵线,本研究中共有34.1%的调查居民患有高血压,显示了社区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性。
社区高血压治疗中降压药物平均使用(1.22 ± 0.72)种。单药治疗占70.3%,其中CCB占59.1%。这表明CCB以其降压效果明显,价格相对便宜,不良反应较小已成为社区比较普及的一线降压药,同时也是联合降压的基础用药。传统复方制剂的使用占13.9%。传统复方制剂的优点在于:价廉、服用方便。缺点在于:多为短效制剂,不能平稳控制24 h血压 [5];虽然血压能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常伴随降压以外的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肌酐升高、抑郁等,同时服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血压容易反弹,不容易为患者或社区医生重视[6]。因此社区医院还应该加大对高血压防治的宣传。
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学会(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7]指出:联合用药是当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对2级以上高血压或总心血管风险处于高危或极高危的患者,需要使用联合治疗方案。2013年ESH/ESC指出无论哪种药物,单药治疗只能有效降低一部分患者的血压,大部分患者需要联合至少2 种药物以达到目标值[8]。我们的数据显示在二联降压治疗中,比例最高的为CCB+β受体阻滞剂(39.7%),CCB有扩血管及轻度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不仅对降低血压有直接的效果,而且能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作用和降低心排血量的影响,同时β受体阻滞剂对某些CCB引起的心率加快有良好的拮抗作用,两药联合有协同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其次为CCB+ACEI或ARB(25.6%、11.5%)。CCB通过阻断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扩张外周动脉血管,有效降低血压同时会导致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反射性兴奋;RAS抑制剂(ACEI或ARB)可抑制CCB诱发的交感及RAS激活,两者联用可增加降压幅度,同时减少CCB所致心悸、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改善高血压合并或并发的心室肥厚、肾脏损害、内皮功能损害及血管粥样病变,适用于高血压肾病、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等。ASCOT[9]、ACCOMPLISH[10]等研究也显示,长效CCB+RAS抑制剂(ACEI或ARB)可能是最佳的联合用药策略。调查中ACEI+利尿剂应用占3.8%,ARB+利尿剂占2.6%。ACEI、ARB为 RAS抑制剂,不仅降压疗效显著,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心脑肾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利尿剂能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担。两类降压药的合用对RAS和容量机制具有双重阻断作用。利尿剂因减少血容量而激活RAS,而ARB/ACEI能抑制RAS,从而产生协同降压作用。这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以上联合均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l0》[4]中推荐应用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仅ACEI+β受体阻滞剂被列为不常规推荐但必要时可选用的方案。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联合应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例,在临床的使用中有一定的限制,血糖、尿酸升高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不适合此种联合治疗。
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Ⅶ)[11]指出,如果患者需要联合3种降压药物,其中有1种必须是利尿剂。然而社区中三联降压药中比例最高的为CCB+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甚至存在ARB+ACEI联合使用的情况,增加了高钾的风险,与指南不符,说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还需要规范。
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社区医生对指南推荐的高血压药物的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总体上把握较好,但在某些方面依然表现出不足,如:单药治疗比例较高,除CCB使用较多外,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不足;联合用药比例不足;传统复方降压制剂比例偏大。不合理用药不仅影响降压治疗的达标率,同时还可能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需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宣教,同时加强社区医生专业知识培训,为其提供更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推广和普及高血压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