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罗丽娟. 切口妊娠介入治疗的护理. 华西医学, 2014, 29(3): 526-528. doi: 10.7507/1002-0179.20140158 复制
子宫切口妊娠是一种较特殊的异位妊娠,指受精卵在原有的子宫瘢痕处着床、生长并发育[1]。目前子宫切口处妊娠的发生率约为1∶2 216[2],且常合并胎盘植入及前置胎盘。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作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子宫切口妊娠一旦确诊,必须立即终止妊娠,以防止子宫穿孔、腹腔内出血和切除子宫等严重后果[3]。子宫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切口妊娠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明显减少清宫手术的危险性和出血量,具有微创、见效快、保住子宫的优点[4]。我院2012年7月-2013年4月收治此类患者82例,进行子宫动脉化学疗法(化疗)灌注加栓塞术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切口妊娠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32岁;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35~75 d,平均48.5 d;均有下腹部胀痛、不规则阴道流血史。其中6例患者在下级医院行清宫术后大出血(>1 000 mL)转入我院。患者术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升高,为1 840~5 280 U/L。
1.2 治疗方法
对82例切口妊娠患者在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置入皮下动脉导管鞘,在超滑导丝的导引下,用4F Tempo导管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证实后,先分别于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350 μg加甲氨蝶呤50 mg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直至子宫动脉血流缓慢再用明胶海绵颗粒(直径为1~2 mm)栓塞双侧子宫动脉主干。术后24~48 h在B型超声监测下行清宫术[5],术中出血量5~200 mL,平均14.5 mL。术后米非司酮25 mg口服,2次/d,3 d为1个疗程。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介绍责任护士和经管医生,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因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多数会出现下腹部胀痛、不规则阴道流血,患者知道病情的严重性后,较为焦虑和恐惧,担心切除子宫影响生育和生活质量[6];加之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新技术,患者可能担心其治疗效果和风险,护理人员需树立患者正常的心态,讲解多数成功的案例,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和阴道出血情况。认真执行医嘱,督促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化验(血常规、血HCG、肝肾功能、凝血常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必要时备血。备皮范围以脐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肋中线,以及外阴部。术前留置导尿管,禁食、禁饮4~6 h,以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而导致误吸。常规建立输液通道,病情危重、出血多的患者需要建立双通道,必要时应输血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要通知医生。
1.3.2 术中护理
首先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向患者介绍其手术医生,告知整个手术大概需要的时间和麻醉方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嘱患者平卧于造影床上,因整个手术过程患者是清醒状态,嘱其不能随意挪动躯体,以免影响图像质量和增大手术难度。术中注意手术进展情况以及输液通道是否通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告知手术医生。术中可以同患者聊天,分散其注意力,以防止患者因过度紧张而发生血管痉挛以致手术时间延长,如发生血管痉挛可用罂粟碱注射液30 mg静脉推注,5~10 min后血管痉挛可改善。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轻微的疼痛,可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
1.3.3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取平卧位,穿刺肢体制动6 h,避免屈膝或抬高,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穿刺点6 h,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术后6 h内每15~30分钟观察患者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嘱患者避免咳嗽和打喷嚏,以免局部压力突然增高而导致出血。6 h后取下动脉压迫止血器。术后24 h可下床活动,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常规留置尿管,保持通畅,观察尿液颜色及性状。卧床期间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以预防压疮发生。应注意观察患者阴道出血情况,保持外阴部清洁,勤换会阴垫,消毒外阴1~2次/d。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清洁,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由于子宫缺血会出现下腹部坠胀痛,对于轻度的疼痛,可以让患者聊聊天,听听轻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嘱家属给予安慰和鼓励;疼痛剧烈者可用哌替啶100 mg肌肉注射来缓解疼痛,或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器。
1.3.4 出院宣教
术后注意休息,鼓励患者进食清淡、高蛋白、高营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提高抵抗力。定期复查血HCG,禁止盆浴及性生活2个月,严格采取避孕措施,如果出血多于月经量时立即到门诊随访。
2 结果
82例患者术后3~6 d查血HCG有明显下降,平均术后4 d时出现明显下降,并于次日出院。血HCG经过25~75 d,平均44 d降至100 U/L以下。82例患者均保住子宫,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次妊娠,超声检查子宫切口处恢复良好,月经恢复正常。
3 讨论
子宫切口妊娠主要与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不全、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血供减少、瘢痕裂开有关。有研究报道导致瘢痕妊娠的主要原因是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局部留有缺损或缝隙[7, 8],且HCG下降和病灶吸收速度与残留病灶大小和部位有关[9],因此剖宫产后的切口大小、位置以及愈合程度与将来切口妊娠发生有很大关系。受精卵着床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处,可能因供血不足发生早期流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10],若未能正确诊断为切口妊娠而直接行清宫术,可导致子宫穿孔或大出血,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治疗切口妊娠的目的是终止胚胎发育,减少出血,尽可能保留子宫,维护生育和内分泌功能,故切口妊娠应首选微创保守治疗方法[11-13]。范光升等[14]报道24例切口妊娠患者的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本组82例患者术后均保住子宫,术后均出现了因子宫缺血引起的疼痛,其中70例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器,均在2 d后停用并拔管;10例患者术后遵医嘱予哌替啶100 mg肌肉注射缓解疼痛;2例患者属于轻度疼痛给予安慰和鼓励,分散其注意力。50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及时清理少量呕吐物,保持患者舒适,安慰患者分散其注意力,嘱其进食清淡半流质饮食。6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体温37.8~38.5℃,给予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正常。6例在下级医院行清宫术后大出血而转入我院的患者,术后均给予输血治疗。82例患者术后皮肤颜色、感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正常,穿刺部位无出血和血肿发生。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82例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100%。可见,加强心理护理和严密观察病情,以及健康指导,对切口妊娠治疗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子宫切口妊娠是一种较特殊的异位妊娠,指受精卵在原有的子宫瘢痕处着床、生长并发育[1]。目前子宫切口处妊娠的发生率约为1∶2 216[2],且常合并胎盘植入及前置胎盘。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作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子宫切口妊娠一旦确诊,必须立即终止妊娠,以防止子宫穿孔、腹腔内出血和切除子宫等严重后果[3]。子宫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切口妊娠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明显减少清宫手术的危险性和出血量,具有微创、见效快、保住子宫的优点[4]。我院2012年7月-2013年4月收治此类患者82例,进行子宫动脉化学疗法(化疗)灌注加栓塞术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切口妊娠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32岁;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35~75 d,平均48.5 d;均有下腹部胀痛、不规则阴道流血史。其中6例患者在下级医院行清宫术后大出血(>1 000 mL)转入我院。患者术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升高,为1 840~5 280 U/L。
1.2 治疗方法
对82例切口妊娠患者在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置入皮下动脉导管鞘,在超滑导丝的导引下,用4F Tempo导管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证实后,先分别于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350 μg加甲氨蝶呤50 mg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直至子宫动脉血流缓慢再用明胶海绵颗粒(直径为1~2 mm)栓塞双侧子宫动脉主干。术后24~48 h在B型超声监测下行清宫术[5],术中出血量5~200 mL,平均14.5 mL。术后米非司酮25 mg口服,2次/d,3 d为1个疗程。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介绍责任护士和经管医生,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因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多数会出现下腹部胀痛、不规则阴道流血,患者知道病情的严重性后,较为焦虑和恐惧,担心切除子宫影响生育和生活质量[6];加之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新技术,患者可能担心其治疗效果和风险,护理人员需树立患者正常的心态,讲解多数成功的案例,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和阴道出血情况。认真执行医嘱,督促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化验(血常规、血HCG、肝肾功能、凝血常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必要时备血。备皮范围以脐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肋中线,以及外阴部。术前留置导尿管,禁食、禁饮4~6 h,以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而导致误吸。常规建立输液通道,病情危重、出血多的患者需要建立双通道,必要时应输血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要通知医生。
1.3.2 术中护理
首先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向患者介绍其手术医生,告知整个手术大概需要的时间和麻醉方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嘱患者平卧于造影床上,因整个手术过程患者是清醒状态,嘱其不能随意挪动躯体,以免影响图像质量和增大手术难度。术中注意手术进展情况以及输液通道是否通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告知手术医生。术中可以同患者聊天,分散其注意力,以防止患者因过度紧张而发生血管痉挛以致手术时间延长,如发生血管痉挛可用罂粟碱注射液30 mg静脉推注,5~10 min后血管痉挛可改善。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轻微的疼痛,可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
1.3.3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取平卧位,穿刺肢体制动6 h,避免屈膝或抬高,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穿刺点6 h,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术后6 h内每15~30分钟观察患者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嘱患者避免咳嗽和打喷嚏,以免局部压力突然增高而导致出血。6 h后取下动脉压迫止血器。术后24 h可下床活动,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常规留置尿管,保持通畅,观察尿液颜色及性状。卧床期间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以预防压疮发生。应注意观察患者阴道出血情况,保持外阴部清洁,勤换会阴垫,消毒外阴1~2次/d。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清洁,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由于子宫缺血会出现下腹部坠胀痛,对于轻度的疼痛,可以让患者聊聊天,听听轻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嘱家属给予安慰和鼓励;疼痛剧烈者可用哌替啶100 mg肌肉注射来缓解疼痛,或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器。
1.3.4 出院宣教
术后注意休息,鼓励患者进食清淡、高蛋白、高营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提高抵抗力。定期复查血HCG,禁止盆浴及性生活2个月,严格采取避孕措施,如果出血多于月经量时立即到门诊随访。
2 结果
82例患者术后3~6 d查血HCG有明显下降,平均术后4 d时出现明显下降,并于次日出院。血HCG经过25~75 d,平均44 d降至100 U/L以下。82例患者均保住子宫,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次妊娠,超声检查子宫切口处恢复良好,月经恢复正常。
3 讨论
子宫切口妊娠主要与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不全、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血供减少、瘢痕裂开有关。有研究报道导致瘢痕妊娠的主要原因是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局部留有缺损或缝隙[7, 8],且HCG下降和病灶吸收速度与残留病灶大小和部位有关[9],因此剖宫产后的切口大小、位置以及愈合程度与将来切口妊娠发生有很大关系。受精卵着床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处,可能因供血不足发生早期流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10],若未能正确诊断为切口妊娠而直接行清宫术,可导致子宫穿孔或大出血,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治疗切口妊娠的目的是终止胚胎发育,减少出血,尽可能保留子宫,维护生育和内分泌功能,故切口妊娠应首选微创保守治疗方法[11-13]。范光升等[14]报道24例切口妊娠患者的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本组82例患者术后均保住子宫,术后均出现了因子宫缺血引起的疼痛,其中70例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器,均在2 d后停用并拔管;10例患者术后遵医嘱予哌替啶100 mg肌肉注射缓解疼痛;2例患者属于轻度疼痛给予安慰和鼓励,分散其注意力。50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及时清理少量呕吐物,保持患者舒适,安慰患者分散其注意力,嘱其进食清淡半流质饮食。6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体温37.8~38.5℃,给予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正常。6例在下级医院行清宫术后大出血而转入我院的患者,术后均给予输血治疗。82例患者术后皮肤颜色、感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正常,穿刺部位无出血和血肿发生。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82例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100%。可见,加强心理护理和严密观察病情,以及健康指导,对切口妊娠治疗成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