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加床是血液科为满足患者的需求,缓解“入院难”现状而开设的,类似于日间病房的诊疗模式,有效地缓解了部分住院病房和门急诊出现的患者积压,充分提高了床位使用率。但其增加了医护工作强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其合理管理是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的关键。
引用本文: 毛凌. 血液科病区加床的护理管理. 华西医学, 2014, 29(4): 643-64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195 复制
随着就医患者数量的增加,或某些疾病患病高峰时段的到来,在床位满载的情况下,很多医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加床的问题,加床已成为收治住院患者的一种习惯做法。而加床是编制床位之外增加的床位,正常情况下,人力和物力等均按编制床位配备,工作量也是按编制数量安排的,当增加床位时,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1]。因此如何既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又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是医院管理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2013年1月-5月,我科开展合理管理活动,经过近半年的实践,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病区加床设立的背景
1.1 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环境污染,新房装修,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之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条件改善,对身体状况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型医院出现“入院难”。通过设立加床或日间病房,可分流患者,改善服务品质。
1.2 医院背景
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住院难问题日益凸现,目前现有的住院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2]。“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大医院是一床难求[3],医院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医疗服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设立加床可缓解部分住院难的问题。
1.3 科室现状
我院是西部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拥有138张普通床位和7张层流病床,主要收治来自四川省内及西部各省市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疑难、重症患者。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浆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多数疾病的治疗手段为化学疗法(化疗),化疗后7~14 d 为骨髓抑制期(低谷期),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而化疗的间歇期多为2~4周,如化疗后无并发症顺利出院的患者,再次入院时受到重症患者和出现并发症患者尚未出院的影响,不能入院准时进行下一疗程的化疗。同时血液病患者因原发病及化疗、放射治疗(放疗)、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免疫功能低下,是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4],因此对病床数量、病房环境和家属、陪伴人数有一定限制,导致住院病房和门急诊出现的患者积压。我科普通病床收治患者均由入院服务中心安排,医生仅有收治加床的权限。
2 加床的管理
2.1 加床设置
2.1.1 加床位置设置
我科利用楼层优势(我院住院楼左右两侧分为A、B区,我科位于住院楼最高层,A区含普通病房、层流病房,层流病房外有探视通道,长约35 m,宽约2 m,B区均为普通病房),将层流病房的探视通道(含窗户)一侧设置为加床,共13张,无床旁桌。收治患者均采用日间病房模式,即患者白天在医院完成治疗,夜间回家休息的治疗方式[5]。
2.1.2 加床标识设置
每张加床在窗户侧贴床位标识,加床正、背面均贴床位标识,以便护士查对确认。同时每例患者佩戴腕带,实施各项操作前查对患者床号、姓名及使用PDA扫描腕带,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2.2 加床患者类型
加床患者主要以24 h出入院为主,少数患者为非24 h出入院。2013年1月-5月,我科共收治加床患者771例次,其中24 h出院者694例次,非24 h出院者77例次。
2.2.1 24 h出入院
主要收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注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淋巴瘤患者行化疗,此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治疗方案相对固定,相关并发症较少。患者入院后完成相关检查后,于当日或次日完成治疗后即办理出院手续。患者低谷期在家中度过,避免在医院发生交叉感染。24 h出入院还收治未确诊的患者入院行相关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2.2.2 非24 h出入院
主要收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患者、白血病患者急需化疗控制病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以及临床试验科研患者。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住院时间一般不超过7 d。
2.2.3 紧急情况
如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发生突然变化,加床患者可转入普通病房进行救治;如无空床情况下可在我科检查室进行救治,待有床位后转入普通病房,同时医疗组长需向入院服务中心填写情况说明。从开始收治加床至今,我科共发生3例患者病情突然变化,经过协调,患者均得到及时的安置、处理与救治。
2.3 加床的护理人员配置
我科原有8个护理组。增加加床组,每日由2名白班和1名中班护士组成,周末则由1名白班和1名中班护士组成。白班护士至少有1名有一定工作经验(≥5年)的护士。如加床收治患者较少时,加床组护士可调至其他护理组,协助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加床收治患者较多或较集中时,其他护理组也可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调配人员进行支援,体现护理工作的协作性。
2.4 加床的工作流程
2.4.1 入院流程
我科共有10个医疗组,除层流组有3张固定加床外,其他医疗组均有1张固定加床,医疗组长根据所管患者病情及治疗需要,制定患者入院计划,合理安排患者就医。因此,患者入院较有计划性,便于医生及患者的安排,既节省排队入院的时间,也可节约一定的费用,尤其是外地患者。患者入院当天持有主治医生签字的入院证到入院服务中心办理入院手续。
2.4.2 入住后流程
患者办理完入院手续后入住科室,签署各项医疗文书后由办公室护士通知主治医生,患者在加床处由加床组护士进行评估,等待各项检查及治疗。因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已和医生进行接触,检查及治疗的相关医嘱在患者入院后可快速办理,提高了效率。
2.4.3 输液流程
大多数患者入院后需进行输液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开具医嘱,化疗药物由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集中配制,其余药物则由药品配送中心统一配送,查对后护士执行医嘱。输液完成后患者回家休息,第2天办理出院手续;若相关检查较多,患者入院当天完成检查后,回家休息,第2天再到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即办理出院手续。
3 安全隐患与解决方法
3.1 安全隐患
病区加床有效的缓解了部分住院病房和门急诊出现的患者积压,尤其是解决了疾病相对稳定的患者“入院难”的问题,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满意度。但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1.1 护士因素
患者大多选择上午入院,由于入院时间相对集中,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细节问题容易忽视,如:未认真按规程去核对,失效影响导致治疗及护理出错[6];患者多数为反复化疗的患者,血管条件较差者存在反复穿刺的可能,易造成护患矛盾。
3.1.2 患者因素
加床流动性大,部分老年患者反应差,听觉不灵敏,没有听清楚就随便答应,这些都给护理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7]。
3.1.3 环境因素
由于加床设置在层流探视通道一侧,在探视时间时,家属较多,导致环境较嘈杂,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加床急救设施不齐全,如无中心吸氧、吸引装置、电源插座等,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影响抢救效率,急救存在安全隐患及发生医患纠纷的风险[8]。
3.2 解决方法
① 医护人员需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查对意识,保证医疗护理安全。对患者进行安全宣教,讲解佩戴腕带的必要性,各项操作实施前进行至少2种以上的查对方式。② 收治患者集中时,护士保持镇定,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依次办理,处变不惊,同时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避免矛盾产生。③ 与主治医生协商,收治加床患者时应认真评估,尽量选择病情稳定,治疗相对固定简单的患者,避免在加床后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并发症,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
3.3 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加床处于层流病房的探视通道,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在患者发生病情变化需要抢救时就地给予吸氧、吸痰等措施;若病房和检查室均无床位,会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而造成医疗纠纷。加床只能缓解部分病情稳定患者的“入院难”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床位与患者之间的供需矛盾。如何使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或市级医院就医,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医院病房床位数仍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要的情况下,病房加床不可避免[9]。作为护理管理者,必须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优化服务流程、合理控制加床数及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重视加床患者的护理安全等措施,给患者提供一个满意、放心、优质的就医环境,满足患者需求,保证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但加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入院难”的问题,如何将患者进行分流、适当增加医院的收治能力是今后工作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就医患者数量的增加,或某些疾病患病高峰时段的到来,在床位满载的情况下,很多医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加床的问题,加床已成为收治住院患者的一种习惯做法。而加床是编制床位之外增加的床位,正常情况下,人力和物力等均按编制床位配备,工作量也是按编制数量安排的,当增加床位时,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1]。因此如何既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又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是医院管理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2013年1月-5月,我科开展合理管理活动,经过近半年的实践,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病区加床设立的背景
1.1 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环境污染,新房装修,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之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条件改善,对身体状况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型医院出现“入院难”。通过设立加床或日间病房,可分流患者,改善服务品质。
1.2 医院背景
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住院难问题日益凸现,目前现有的住院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2]。“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大医院是一床难求[3],医院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医疗服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设立加床可缓解部分住院难的问题。
1.3 科室现状
我院是西部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拥有138张普通床位和7张层流病床,主要收治来自四川省内及西部各省市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疑难、重症患者。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浆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多数疾病的治疗手段为化学疗法(化疗),化疗后7~14 d 为骨髓抑制期(低谷期),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而化疗的间歇期多为2~4周,如化疗后无并发症顺利出院的患者,再次入院时受到重症患者和出现并发症患者尚未出院的影响,不能入院准时进行下一疗程的化疗。同时血液病患者因原发病及化疗、放射治疗(放疗)、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免疫功能低下,是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4],因此对病床数量、病房环境和家属、陪伴人数有一定限制,导致住院病房和门急诊出现的患者积压。我科普通病床收治患者均由入院服务中心安排,医生仅有收治加床的权限。
2 加床的管理
2.1 加床设置
2.1.1 加床位置设置
我科利用楼层优势(我院住院楼左右两侧分为A、B区,我科位于住院楼最高层,A区含普通病房、层流病房,层流病房外有探视通道,长约35 m,宽约2 m,B区均为普通病房),将层流病房的探视通道(含窗户)一侧设置为加床,共13张,无床旁桌。收治患者均采用日间病房模式,即患者白天在医院完成治疗,夜间回家休息的治疗方式[5]。
2.1.2 加床标识设置
每张加床在窗户侧贴床位标识,加床正、背面均贴床位标识,以便护士查对确认。同时每例患者佩戴腕带,实施各项操作前查对患者床号、姓名及使用PDA扫描腕带,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2.2 加床患者类型
加床患者主要以24 h出入院为主,少数患者为非24 h出入院。2013年1月-5月,我科共收治加床患者771例次,其中24 h出院者694例次,非24 h出院者77例次。
2.2.1 24 h出入院
主要收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注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淋巴瘤患者行化疗,此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治疗方案相对固定,相关并发症较少。患者入院后完成相关检查后,于当日或次日完成治疗后即办理出院手续。患者低谷期在家中度过,避免在医院发生交叉感染。24 h出入院还收治未确诊的患者入院行相关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2.2.2 非24 h出入院
主要收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患者、白血病患者急需化疗控制病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以及临床试验科研患者。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住院时间一般不超过7 d。
2.2.3 紧急情况
如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发生突然变化,加床患者可转入普通病房进行救治;如无空床情况下可在我科检查室进行救治,待有床位后转入普通病房,同时医疗组长需向入院服务中心填写情况说明。从开始收治加床至今,我科共发生3例患者病情突然变化,经过协调,患者均得到及时的安置、处理与救治。
2.3 加床的护理人员配置
我科原有8个护理组。增加加床组,每日由2名白班和1名中班护士组成,周末则由1名白班和1名中班护士组成。白班护士至少有1名有一定工作经验(≥5年)的护士。如加床收治患者较少时,加床组护士可调至其他护理组,协助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加床收治患者较多或较集中时,其他护理组也可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调配人员进行支援,体现护理工作的协作性。
2.4 加床的工作流程
2.4.1 入院流程
我科共有10个医疗组,除层流组有3张固定加床外,其他医疗组均有1张固定加床,医疗组长根据所管患者病情及治疗需要,制定患者入院计划,合理安排患者就医。因此,患者入院较有计划性,便于医生及患者的安排,既节省排队入院的时间,也可节约一定的费用,尤其是外地患者。患者入院当天持有主治医生签字的入院证到入院服务中心办理入院手续。
2.4.2 入住后流程
患者办理完入院手续后入住科室,签署各项医疗文书后由办公室护士通知主治医生,患者在加床处由加床组护士进行评估,等待各项检查及治疗。因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已和医生进行接触,检查及治疗的相关医嘱在患者入院后可快速办理,提高了效率。
2.4.3 输液流程
大多数患者入院后需进行输液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开具医嘱,化疗药物由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集中配制,其余药物则由药品配送中心统一配送,查对后护士执行医嘱。输液完成后患者回家休息,第2天办理出院手续;若相关检查较多,患者入院当天完成检查后,回家休息,第2天再到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即办理出院手续。
3 安全隐患与解决方法
3.1 安全隐患
病区加床有效的缓解了部分住院病房和门急诊出现的患者积压,尤其是解决了疾病相对稳定的患者“入院难”的问题,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满意度。但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1.1 护士因素
患者大多选择上午入院,由于入院时间相对集中,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细节问题容易忽视,如:未认真按规程去核对,失效影响导致治疗及护理出错[6];患者多数为反复化疗的患者,血管条件较差者存在反复穿刺的可能,易造成护患矛盾。
3.1.2 患者因素
加床流动性大,部分老年患者反应差,听觉不灵敏,没有听清楚就随便答应,这些都给护理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7]。
3.1.3 环境因素
由于加床设置在层流探视通道一侧,在探视时间时,家属较多,导致环境较嘈杂,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加床急救设施不齐全,如无中心吸氧、吸引装置、电源插座等,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影响抢救效率,急救存在安全隐患及发生医患纠纷的风险[8]。
3.2 解决方法
① 医护人员需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查对意识,保证医疗护理安全。对患者进行安全宣教,讲解佩戴腕带的必要性,各项操作实施前进行至少2种以上的查对方式。② 收治患者集中时,护士保持镇定,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依次办理,处变不惊,同时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避免矛盾产生。③ 与主治医生协商,收治加床患者时应认真评估,尽量选择病情稳定,治疗相对固定简单的患者,避免在加床后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并发症,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
3.3 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加床处于层流病房的探视通道,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在患者发生病情变化需要抢救时就地给予吸氧、吸痰等措施;若病房和检查室均无床位,会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而造成医疗纠纷。加床只能缓解部分病情稳定患者的“入院难”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床位与患者之间的供需矛盾。如何使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或市级医院就医,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医院病房床位数仍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要的情况下,病房加床不可避免[9]。作为护理管理者,必须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优化服务流程、合理控制加床数及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重视加床患者的护理安全等措施,给患者提供一个满意、放心、优质的就医环境,满足患者需求,保证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但加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入院难”的问题,如何将患者进行分流、适当增加医院的收治能力是今后工作仍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