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梅, 张媛媛, 白阳静. 心脏开胸术后胸带固定必要性的探讨. 华西医学, 2014, 29(4): 768-769. doi: 10.7507/1002-0179.20140232 复制
心脏手术多为开胸手术,术后涉及胸骨固定及伤口恢复的护理,对于术后是否需要使用胸带固定尚存在争议。2012年1月-6月,我们将收治的201例心脏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胸骨及伤口分别采用胸带固定和非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胸骨浮动状况、患者舒适度感受等指标,拟判断术后胸带使用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心脏开胸术后患者201例,其中男73例,女128例,年龄17~56岁;二尖瓣置换84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22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双瓣置换32例,其他40例。患者营养状况均良好(白蛋白≥40 g/L),体质量指数(BMI)18.5~22.9 kg/m2,无糖尿病、免疫系统等合并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将201例患者根据术后回病房的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胸带固定胸骨及伤口,首先根据患者的胸围选择合适的胸带型号,将自带粘胶的胸带平铺于患者背部,随后将胸带从腋下两侧绕至患者胸前粘上即可;对照组则未采用胸带固定胸骨及伤口。对比两组患者的伤口一期愈合率、胸骨是否浮动及自我舒适度感受等指标。
1.3 评价标准
1.3.1 伤口愈合的评判标准
形成细窄的线性瘢痕,最初因有大量毛细血管存在呈红色,后随血管数量减少,颜色逐渐变淡,最后瘢痕较周围正常皮肤白[1]。
1.3.2 胸骨浮动判别标准
以患者呼吸时两侧胸骨随呼吸运动可见明显机械分离来判断胸骨是否浮动。
1.3.3 舒适度评分法
0~2分为舒适,3~6分为不舒适,7~10分为非常不舒适。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舒适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及胸骨浮动的比较
对照组一期愈合98例(98.00%),观察组一期愈合96例(95.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1,P=0.254)。两组患者均无胸骨浮动发生。
2.2 两组患者舒适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舒适度达69.00%,观察组则仅为34.70%,两组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0.862,P<0.001),见表 1。

3 讨论
心脏开胸术后是否使用胸带尚存争议,以往的观点认为术后使用胸带可以保护伤口,减少患者咳嗽时胸骨的活动,从而减轻其痛苦和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几率[2]。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术后有无使用胸带,对伤口愈合、胸骨浮动无直接关系;就舒适度而言,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较低,且存在皮肤破损风险,对照组患者舒适度则较高。伤口愈合不良、胸骨浮动主要与手术时钢丝固定、高频电刀的使用和缝合技术有关,与是否使用胸带无直接关系。而患者咳嗽时带来的痛苦可以通过减少咳嗽次数和减轻咳嗽程度来解决,比如使用中枢性镇咳药物或嘱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胸骨等。观察组患者对胸带处置依从性不高,可导致胸带束缚无力或未固定于伤口位置,致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一些负面效应:① 皮肤破损:胸带过紧易造成皮肤勒伤,继发感染[3]。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出现腋下或腋前线皮肤不同程度的破损,增加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费用及伤口治疗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增加了感染的几率。② 排痰不畅:胸带束缚过紧会导致患者咳嗽无力,排痰不畅,容易引起肺部感染[4]。③ 患者舒适度降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明显较低。 ④ 呼吸功能的影响:胸带束缚过紧,减少了胸廓起伏,使潮气量下降,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甚至可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延缓术后恢复[5]。⑤ 不利于胸部汗液蒸发、散热[6]。⑥ 易脱落:患者下床活动后,胸带易下滑,使伤口敷料移位,伤口外露,易发生伤口感染,影响伤口愈合的质量和时间[7]。
综上,在外科胸骨固定技术和缝合技术十分成熟基础上,心脏开胸术后患者采用胸带固定伤口其优势并不明显,反而易带来皮肤破损等系列不良反应。从护理质量控制的归因和对策角度出发,今后对心脏开胸术后患者应逐渐减少胸带的应用,在不影响愈合的情况下,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8]。
心脏手术多为开胸手术,术后涉及胸骨固定及伤口恢复的护理,对于术后是否需要使用胸带固定尚存在争议。2012年1月-6月,我们将收治的201例心脏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胸骨及伤口分别采用胸带固定和非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胸骨浮动状况、患者舒适度感受等指标,拟判断术后胸带使用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心脏开胸术后患者201例,其中男73例,女128例,年龄17~56岁;二尖瓣置换84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22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双瓣置换32例,其他40例。患者营养状况均良好(白蛋白≥40 g/L),体质量指数(BMI)18.5~22.9 kg/m2,无糖尿病、免疫系统等合并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将201例患者根据术后回病房的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胸带固定胸骨及伤口,首先根据患者的胸围选择合适的胸带型号,将自带粘胶的胸带平铺于患者背部,随后将胸带从腋下两侧绕至患者胸前粘上即可;对照组则未采用胸带固定胸骨及伤口。对比两组患者的伤口一期愈合率、胸骨是否浮动及自我舒适度感受等指标。
1.3 评价标准
1.3.1 伤口愈合的评判标准
形成细窄的线性瘢痕,最初因有大量毛细血管存在呈红色,后随血管数量减少,颜色逐渐变淡,最后瘢痕较周围正常皮肤白[1]。
1.3.2 胸骨浮动判别标准
以患者呼吸时两侧胸骨随呼吸运动可见明显机械分离来判断胸骨是否浮动。
1.3.3 舒适度评分法
0~2分为舒适,3~6分为不舒适,7~10分为非常不舒适。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舒适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及胸骨浮动的比较
对照组一期愈合98例(98.00%),观察组一期愈合96例(95.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1,P=0.254)。两组患者均无胸骨浮动发生。
2.2 两组患者舒适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舒适度达69.00%,观察组则仅为34.70%,两组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0.862,P<0.001),见表 1。

3 讨论
心脏开胸术后是否使用胸带尚存争议,以往的观点认为术后使用胸带可以保护伤口,减少患者咳嗽时胸骨的活动,从而减轻其痛苦和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几率[2]。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术后有无使用胸带,对伤口愈合、胸骨浮动无直接关系;就舒适度而言,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较低,且存在皮肤破损风险,对照组患者舒适度则较高。伤口愈合不良、胸骨浮动主要与手术时钢丝固定、高频电刀的使用和缝合技术有关,与是否使用胸带无直接关系。而患者咳嗽时带来的痛苦可以通过减少咳嗽次数和减轻咳嗽程度来解决,比如使用中枢性镇咳药物或嘱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胸骨等。观察组患者对胸带处置依从性不高,可导致胸带束缚无力或未固定于伤口位置,致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一些负面效应:① 皮肤破损:胸带过紧易造成皮肤勒伤,继发感染[3]。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出现腋下或腋前线皮肤不同程度的破损,增加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费用及伤口治疗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增加了感染的几率。② 排痰不畅:胸带束缚过紧会导致患者咳嗽无力,排痰不畅,容易引起肺部感染[4]。③ 患者舒适度降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明显较低。 ④ 呼吸功能的影响:胸带束缚过紧,减少了胸廓起伏,使潮气量下降,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甚至可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延缓术后恢复[5]。⑤ 不利于胸部汗液蒸发、散热[6]。⑥ 易脱落:患者下床活动后,胸带易下滑,使伤口敷料移位,伤口外露,易发生伤口感染,影响伤口愈合的质量和时间[7]。
综上,在外科胸骨固定技术和缝合技术十分成熟基础上,心脏开胸术后患者采用胸带固定伤口其优势并不明显,反而易带来皮肤破损等系列不良反应。从护理质量控制的归因和对策角度出发,今后对心脏开胸术后患者应逐渐减少胸带的应用,在不影响愈合的情况下,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