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钱晨光, 徐薇, 石婷, 邵爽, 王慧丽, 杜娟. 北京市城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现况调查. 华西医学, 2014, 29(5): 812-81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249 复制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报道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1]。从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具体情况分析可知,家庭照顾者是老年人晚年起居饮食的主要依靠力量,长期繁重的照顾使照顾者在身体方面出现头晕、失眠、体质量下降等症状[2],入院率和死亡率也相应增加[3];在心理健康方面易发生抑郁、焦虑等问题[4],因此了解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对保证失能老人的照顾质量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城市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常见的焦虑情绪发生现状,以及焦虑情绪发生的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根据北京市东城区各社区的基本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配合程度,于2013年11月-12月抽取安德路社区、和平里社区和东花市社区3个社区作为样本,对常住于(居住时间超过半年)该社区的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者进行调查,失能老人为巴塞尔(Barthel)指数[5]得分≤60分且年龄≥60岁者。本次调查对象为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者,包括配偶、子女、亲戚等,不包括花钱雇佣的保姆、护工等,照顾时间在1年以上,既往无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年龄>18岁并同意受访。
1.2 调查工具
1.2.1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用于反映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得分<20分表明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1~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
1.2.2 焦虑自评量表(SAS)
用于评定焦虑程度,以总粗分40分为界值,≥40分为存在焦虑[6]。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总分为66分,总分≤33分为低水平,>33分为社会支持水平较好[7]。
1.3 调查方法
2013年11月-12月,由社区医生或社区护士担任调查员,统一进行培训后,采取入户调查或邀请被调查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4份,收回244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数为243份,有效率为99.6%。
1.4 调查内容
被照顾老人的失能情况及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焦虑状况及发生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用率、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失能老人和照顾者的一般情况及照顾者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共调查失能老人243例,年龄60~99岁,平均(81.0 ± 7.3)岁,其余情况见表 1;家庭照顾者243例,年龄25~85岁,平均(60.0 ± 1.7)岁,其一般情况见表 2。


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SAS总粗分平均为(35.6 ± 8.6)分,其中SAS总粗分得分≥40分有71例,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9.2%。对失能老人的一般情况与照顾者自评焦虑情绪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顾年龄<70岁老人的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为65.0%与照顾年龄≥70岁老人的照顾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1,P=0.001),照顾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老人的照顾者焦虑情绪的检出率较高为36.4%,与照顾患1~2种疾病老人的照顾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6,P=0.017),照顾Barthel指数得分0~20分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为40.3%,与照顾Barther得分>20分老人的照顾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6,P=0.003)。对家庭照顾者的一般情况与照顾者自评焦虑情绪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年龄越大、与老人的关系为配偶、每日照顾时间越长、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差、每日无锻炼以及放松时间、社会支持较低的家庭照顾者焦虑检出率越高。见表 2。
2.2 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评分状况
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1.2 ± 7.8)分,客观支持得分为(7.1 ± 1.9)分、主观支持得分为(17.6 ± 5.17)分、支持利用度得分为(6.5 ± 2.2)分,有焦虑情绪的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无焦虑情绪的家庭照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

2.3 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家庭照顾者是否有焦虑情绪为因变量(1=有,0=无),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筛选方法为Backward:LR,纳入标准为P=0.05,排除标准为P=0.10。结果显示,与照顾者焦虑状况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被照顾者的Barthel指数得分较低、照顾者的社会支持较低、平时无放松时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差。见表 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SAS总粗分平均为(35.6 ± 8.6)分,高于国内人群常模[8]。通过对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照顾者焦虑状况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被照顾者失能程度的影响,被照顾者的失能程度越高,家庭照顾者出现焦虑状态的可能性越大,这与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相似[9, 10]。究其原因,可能因失能老人失能程度越重,对家庭照顾者的依赖性越大,造成照顾者身体负担更重、个人的休息时间以及人际交往减少,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从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可见,年龄>60岁的照顾者较年龄<60岁者发生焦虑的比例高,可能与照顾者自身年龄较大,还要担保照顾他人的任务,心力不支有关;照顾者中配偶发生焦虑的比例较子女或其他人焦虑者高,主要是因为配偶与被照顾者的情感、经济、家庭关系更为密切,为此担心被照顾者的不良预后,是其焦虑发生高于其他人员的主要原因;就照顾者对被照顾者所花费的时间而言,每天照顾时间>8 h 者和照顾年限>10年者,其发生焦虑的比例远远高于照顾时间每天<8 h、照顾年限<10年的焦虑者,可见,对被照顾者照顾的时间越多、年限越久,照顾者发生焦虑情况就更为突出。
研究表明,有焦虑情绪的照顾者在总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4个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焦虑情绪的照顾者,可见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家庭照顾者心理调节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陈虹等[11]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顾亲属的研究发现,亲属所感受社会支持多少可对其焦虑水平发生影响,社会支持能有效地降低应激的严重程度。Rigaud等[12]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解照顾者心理压力,特别是焦虑、抑郁反应。目前国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照顾者支持性服务,结果显示可以改善照顾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13, 14]。
此外,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差的照顾者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Sisk等[15]研究显示照顾者在身体状况不佳时,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会因此产生自责,带来心理压力,易出现烦躁、焦虑等心理变化。其平时无放松时间(听音乐或相声、看连续剧或电影等)的家庭照顾者发生焦虑的可能性加大,可能是由于繁重的照顾任务使照顾者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去进行放松休息,经常处于较高的心理压力状态下,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本次调查显示了北京市城区失能老人照顾者中存在着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虽然多种因素影响焦虑情绪的发生,但最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是增加对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多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基于社区的各种社会支持项目,减轻照顾负担,提高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水平。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报道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1]。从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具体情况分析可知,家庭照顾者是老年人晚年起居饮食的主要依靠力量,长期繁重的照顾使照顾者在身体方面出现头晕、失眠、体质量下降等症状[2],入院率和死亡率也相应增加[3];在心理健康方面易发生抑郁、焦虑等问题[4],因此了解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对保证失能老人的照顾质量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城市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常见的焦虑情绪发生现状,以及焦虑情绪发生的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根据北京市东城区各社区的基本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配合程度,于2013年11月-12月抽取安德路社区、和平里社区和东花市社区3个社区作为样本,对常住于(居住时间超过半年)该社区的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者进行调查,失能老人为巴塞尔(Barthel)指数[5]得分≤60分且年龄≥60岁者。本次调查对象为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者,包括配偶、子女、亲戚等,不包括花钱雇佣的保姆、护工等,照顾时间在1年以上,既往无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年龄>18岁并同意受访。
1.2 调查工具
1.2.1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用于反映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得分<20分表明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1~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
1.2.2 焦虑自评量表(SAS)
用于评定焦虑程度,以总粗分40分为界值,≥40分为存在焦虑[6]。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总分为66分,总分≤33分为低水平,>33分为社会支持水平较好[7]。
1.3 调查方法
2013年11月-12月,由社区医生或社区护士担任调查员,统一进行培训后,采取入户调查或邀请被调查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4份,收回244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数为243份,有效率为99.6%。
1.4 调查内容
被照顾老人的失能情况及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焦虑状况及发生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用率、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失能老人和照顾者的一般情况及照顾者焦虑情绪检出情况
共调查失能老人243例,年龄60~99岁,平均(81.0 ± 7.3)岁,其余情况见表 1;家庭照顾者243例,年龄25~85岁,平均(60.0 ± 1.7)岁,其一般情况见表 2。


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SAS总粗分平均为(35.6 ± 8.6)分,其中SAS总粗分得分≥40分有71例,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9.2%。对失能老人的一般情况与照顾者自评焦虑情绪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顾年龄<70岁老人的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为65.0%与照顾年龄≥70岁老人的照顾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1,P=0.001),照顾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老人的照顾者焦虑情绪的检出率较高为36.4%,与照顾患1~2种疾病老人的照顾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6,P=0.017),照顾Barthel指数得分0~20分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为40.3%,与照顾Barther得分>20分老人的照顾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6,P=0.003)。对家庭照顾者的一般情况与照顾者自评焦虑情绪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年龄越大、与老人的关系为配偶、每日照顾时间越长、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差、每日无锻炼以及放松时间、社会支持较低的家庭照顾者焦虑检出率越高。见表 2。
2.2 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评分状况
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1.2 ± 7.8)分,客观支持得分为(7.1 ± 1.9)分、主观支持得分为(17.6 ± 5.17)分、支持利用度得分为(6.5 ± 2.2)分,有焦虑情绪的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无焦虑情绪的家庭照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

2.3 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家庭照顾者是否有焦虑情绪为因变量(1=有,0=无),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筛选方法为Backward:LR,纳入标准为P=0.05,排除标准为P=0.10。结果显示,与照顾者焦虑状况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被照顾者的Barthel指数得分较低、照顾者的社会支持较低、平时无放松时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差。见表 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SAS总粗分平均为(35.6 ± 8.6)分,高于国内人群常模[8]。通过对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焦虑情绪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照顾者焦虑状况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被照顾者失能程度的影响,被照顾者的失能程度越高,家庭照顾者出现焦虑状态的可能性越大,这与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相似[9, 10]。究其原因,可能因失能老人失能程度越重,对家庭照顾者的依赖性越大,造成照顾者身体负担更重、个人的休息时间以及人际交往减少,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从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可见,年龄>60岁的照顾者较年龄<60岁者发生焦虑的比例高,可能与照顾者自身年龄较大,还要担保照顾他人的任务,心力不支有关;照顾者中配偶发生焦虑的比例较子女或其他人焦虑者高,主要是因为配偶与被照顾者的情感、经济、家庭关系更为密切,为此担心被照顾者的不良预后,是其焦虑发生高于其他人员的主要原因;就照顾者对被照顾者所花费的时间而言,每天照顾时间>8 h 者和照顾年限>10年者,其发生焦虑的比例远远高于照顾时间每天<8 h、照顾年限<10年的焦虑者,可见,对被照顾者照顾的时间越多、年限越久,照顾者发生焦虑情况就更为突出。
研究表明,有焦虑情绪的照顾者在总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4个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焦虑情绪的照顾者,可见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家庭照顾者心理调节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陈虹等[11]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顾亲属的研究发现,亲属所感受社会支持多少可对其焦虑水平发生影响,社会支持能有效地降低应激的严重程度。Rigaud等[12]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解照顾者心理压力,特别是焦虑、抑郁反应。目前国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照顾者支持性服务,结果显示可以改善照顾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13, 14]。
此外,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差的照顾者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Sisk等[15]研究显示照顾者在身体状况不佳时,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会因此产生自责,带来心理压力,易出现烦躁、焦虑等心理变化。其平时无放松时间(听音乐或相声、看连续剧或电影等)的家庭照顾者发生焦虑的可能性加大,可能是由于繁重的照顾任务使照顾者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去进行放松休息,经常处于较高的心理压力状态下,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本次调查显示了北京市城区失能老人照顾者中存在着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虽然多种因素影响焦虑情绪的发生,但最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是增加对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多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基于社区的各种社会支持项目,减轻照顾负担,提高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