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海口,570311);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的疗效评价及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SCAP患者,在入院后第0、1、2、3、4、5天留取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PCT、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根据入院后第6天氧合指数(PaO2/FiO2)>250、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影像学肺部渗出出现吸收,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分,尿量≥0.5 mL/(kg·d)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符合以上标准进入好转组(42例),反之进入预后不良组(18例)。用SAS 9.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第0天的PCT和CRP呈正相关(r=0.38,P=0.00)。好转组的PCT最快出现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第48小时下降29%。以PCT下降30%为判断预后的标准,第48小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87%和85.50%,而第72、96和120小时的灵敏度分别为70.05%、79.88%、83.10%,特异度分别为100.00%、75.23%、100.00%。 结论 治疗后48 h的PCT下降幅度可为早期判断SCAP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换临床药物提供依据,并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

引用本文: 李冀, 黄奕江.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降钙素原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华西医学, 2014, 29(5): 893-89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271 复制

  • 上一篇

    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病因分析
  • 下一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