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范丽娟, 李刚英, 陈明惠. 急性酒精中毒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 华西医学, 2014, 29(5): 942-94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287 复制
酒精中毒是由于一次饮入过量乙醇(俗称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大致分为3期: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各期界限不很明显[1]。成人一次口服最低致死量约为纯乙醇250~500 mL。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改变,饮酒人数逐年增加,急、慢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正常情况下,乙醇摄入后约80%由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其余部分在胃内吸收。空腹饮酒时,95%以上的乙醇约在1.5 h内被吸收,2.5 h内全部吸收[2]。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其临床救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们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508例。其中男398例,女110例;年龄12~65岁,平均28岁;昏迷期102例,昏睡期116例,共济失调期216例,兴奋期74例;饮酒量:白酒100~600 mL,平均1 50 mL,啤酒500~4 000 mL,平均1 500 mL,红酒80~1 000 mL,平均200 mL;饮酒后到医院就诊时间0.5~24 h,平均4 h;因饮酒后就诊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6例,因车祸、摔伤或打架斗殴致伤者59例。对纳入患者逐一进行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2 结果
508例患者通过全面查体评估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加速体内乙醇排除、促醒、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医患沟通等安全措施,未发生意外伤害和死亡,均痊愈出院。50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见表 1。

3 讨论
3.1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3.1.1 窒息的危险
恶心呕吐是酒精中毒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高达90%以上。由于乙醇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意识障碍者不能主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常常发生呕吐物反流、呼吸道梗阻。
3.1.2 病史采集不准确
由于酒精中毒患者本人不能或不能正确叙述病史,陪护人员往往也是处于醉酒状态且多数是朋友及同事也不能正确提供病史,患者有无基础疾病、有无碰伤、摔伤等病史不能采集,如果忽略了全面的评估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1.3 查体不合作
急性酒精中毒处于共济失调期、兴奋、躁动状态,查体往往不合作,造成评估病情困难,客观资料收集困难,存在安全隐患。
3.1.4 告知困难
因患者病情可能出现加重或变化,医生需将病情及诊疗方案告知陪护人员,但因陪护人员大多是朋友或同事,加之70%患者的陪护人员都处于醉酒状态,无法履行告知义务。
3.1.5 意外伤害增加
① 急性酒精中毒早期患者情绪激动,行为不受约束,易造成酒后失控;随着中毒程度进一步加深,动作不协调,易引起坠床、跌倒、摔伤、碰伤、烫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② 508例患者的陪护人员就医,饮酒的占70%,多数处于兴奋期,自我控制能力差,也容易引起跌倒、摔伤、碰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③ 酒精中毒患者尤其处于兴奋期的患者,查体及治疗护理时极不配合,存在打骂医护人员及同病室人员等现象,医护人员、同病室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无陪护的患者,护理的任务全部由护士承担,尤其是急性酒精中毒高发时间段:7、8、10、1、2月为最多,夏冬季节为酒精中毒的高发季节。其中以周末及节假日21:00~02:00为高发时段,该时段内酒精中毒人数占总人数的61.4%[3]。周末、节假日,值班人员少,易发生患者殴打、谩骂、侮辱护理人员的现象,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4]。
3.2 对策
3.2.1 认真查体全面评估
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患者评估不足[5],因此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应进行首次全面查体、二次全面查体及动态病情评估,耐心、认真仔细查看患者的全身情况,测量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常规血糖监测,并做好记录。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全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先兆、发展、动态等,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避免延误治疗及手术时机。对酒醉不醒的患者常规送CT检查,及时发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骨骨折等隐匿病情。508例患者中9例有颅内出血、1例骨盆骨折、26例上消化道出血均是全面查体时发现的并发症,经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2.2 处理措施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急性酒精中毒尤其是重度中毒的患者,救治时首先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准备好抢救用物,密切观察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若呼吸在10次/min以下,且不规则、紫绀加重、血氧饱和度低于90%并不断下降时,应及早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6]。持续低流量吸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麻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导致脑缺氧。因此均给予3~5 L/min的持续低流量吸氧[7]。② 加速乙醇的排出、促醒、对症支持:A. 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处理:临床救治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如果单纯用纳洛酮等常规治疗促使酒精中毒患者早期、快速苏醒后,患者的自觉症状如心悸、恶心、头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因而在抢救时如何能在快速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的同时纠正中毒后其他不适症状是当前临床关注的问题[8]。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酒精中毒患者能缩短患者清醒时间,减少低氧血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醒脑静注射液10 mL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后,以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维持治疗。同时首剂静脉推注纳洛酮0.8 mg(推注时间≤2 min),并同时予以纳洛酮0.8~1.2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维持滴注,直至完全苏醒[8]。醒脑静注射液是目前急诊抢救患者时应用的一种中成药,它是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四药合用能起到开窍醒脑、安神定志、清热解毒、镇惊止痛、凉血行气的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麝香的有效成分麝香酮具有极强的醒脑开窍作用,对各种昏迷有明显催醒作用,使昏迷时间缩短,改善预后;兴奋呼吸中枢,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调节血管收缩、抑制血管通透性和增强脑的营养血流、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冰片能协同醒脑,增强中枢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肾上腺受体活性。栀子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中枢镇静和中枢降压作用。郁金对催醒有协同作用[9]。有文献报道醒脑静注射液能降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有纯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相同的临床效果,有利于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神志转清;同时,它能有效地对抗酒精中毒时产生的氧自由基对器官的损害,减少低氧血症和后遗症的发生[9]。
B. 使用水溶性多种维生素:5%葡萄糖250 mL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1支静脉滴注。水溶性多种维生素中的维生素B1、B6和B12以及叶酸可以迅速分解乙醇,加速乙醇在体内的氧化过程,降低血中乙醇的浓度,减少乙醇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补充足量的维生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和肌肉的功能[10],能缩短患者清醒时间。
C. 减少胃黏膜的损害:质子泵抑酸剂泮托拉唑40 mg(或者奥美拉唑8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2次/d。醉酒患者慎重使用H受体拮抗剂类的制酸剂,一是可以诱发、加重胰腺炎,二是该类药物可以延缓乙醇在体内的分解代谢[11]。
D. 补液、利尿:可加速乙醇的排出、稀释血液乙醇浓度、维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一般补液总量2 000~2 500 mL/d,呕吐频繁剧烈者适当增加液量。利尿剂一般用呋塞米20~40 mg静脉注射。
E.低血糖患者的处理:50%葡萄糖50~100 mL静脉推注,然后10%葡萄糖维持静脉滴注。注意血糖的监测,尤其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
F.保护肝功能:一次醉酒其危害不亚于患一次轻型急性肝炎,常常醉酒会进展为酒精性肝硬化等后果。一般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加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以保护肝脏细胞,减少乙醇对肝脏的损害,预防减少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
G. 催吐洗胃:酒精中毒患者一般不主张洗胃,一方面乙醇对胃黏膜的刺激充血、水肿,洗胃可增加胃出血风险,在洗胃过程中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窒息死亡[12]。另一方面乙醇经胃肠道吸收快,饮酒后很快吸收,一般饮酒后到医院就诊时间超过30 min、平均4 h,催吐或洗胃意义不大,相反增加风险。如乙醇摄入量极大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并在服后45 min内到达医院可以洗胃[6],但是插胃管要动作要轻柔、压力要低、洗胃过程中密切病情观察、洗胃液的颜色等,有无消化道出血、窒息发生。我院对酒精中毒需要洗胃的患者,洗胃前常规评估病情、根据评估管理气道、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确保患者安全。
H. 其他并发症的处理:并发有颅内出血、骨盆骨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积极对症处理,尽快入住专科治疗。
3.2.3 对无陪护人员患者履行告知义务时的处理
对病情危重等需要履行告知义务的,无陪护人员患者,报告保卫科及公安部门尽量联系上患者家属,如果无法联系上家属的,上报医务科,在无主患者登记本、病情记录、交班报告上详细做好记录。
3.2.4 加强安全防护,保障安全
处于共济失调期及兴奋期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护,常规加床栏、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要有人陪护,防止坠床、跌倒发生。有陪护患者常规签陪护风险告知书。输液时常规用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我院设立了专门的醒酒室,墙面、地面采用软包材料避免碰伤、摔伤。
3.2.5 重视陪护人员的管理
对醉酒状态的陪护人员尽量劝其回家休息,留在病房的醉酒状态的陪护人员也要注意好安全防护措施,尽量为其提供休息的床或陪伴椅子,保持地面干燥、清除病房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同时也要重视对醉酒状态的陪护人员的观察,防止意外的发生。
3.2.6 防止伤害他人(包括医务人员)[13 ]
针对急性酒精中毒和急诊科特殊的医疗沟通环境,诊疗流程注重医患沟通技巧和细节,不激惹、耐心、仔细、实施人文关怀,为患者切身利益着想,做好医患沟通,为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应充分解释,并做好自我防护措施,避免受伤。对于酒精中毒的高发时段实行弹性排班,增加医生护士,从根本上确保医疗质量的同时保证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尽量将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安置在醒酒室,尽量将同类急性酒精中毒处于共济失调期、兴奋、躁动状态的患者分开安置。做好同病室人员的沟通工作,尽量请其理解此类患者的失态,不与此类患者发生冲突,确保同病室人员的安全。
急性酒精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时,机体进入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促使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增多。β-内啡肽是内源性吗啡物质,对心血管功能、意识、呼吸等有强抑制作用,还抑制前列腺素及儿茶酚胺的心血管作用,导致患者昏迷、呼吸抑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极高浓度可抑制延脑中枢引起呼吸、循环功能衰竭[14]。酒精中毒的患者多数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表现为情绪激动、步态不稳,易发生坠床、跌倒、碰伤、烫伤、误吸、自伤、伤及他人、液体渗漏或者非计划拔针事件。严重者还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并可诱发脑血管疾病[15],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我科自2009年重视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未发生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并发症及患者的死亡,未发生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殴打医务人员及同病室人员的现象,确保了患者及医务人员和同病室人员的安全,避免了医疗隐患的发生。
酒精中毒是由于一次饮入过量乙醇(俗称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大致分为3期: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各期界限不很明显[1]。成人一次口服最低致死量约为纯乙醇250~500 mL。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改变,饮酒人数逐年增加,急、慢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正常情况下,乙醇摄入后约80%由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其余部分在胃内吸收。空腹饮酒时,95%以上的乙醇约在1.5 h内被吸收,2.5 h内全部吸收[2]。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其临床救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们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508例。其中男398例,女110例;年龄12~65岁,平均28岁;昏迷期102例,昏睡期116例,共济失调期216例,兴奋期74例;饮酒量:白酒100~600 mL,平均1 50 mL,啤酒500~4 000 mL,平均1 500 mL,红酒80~1 000 mL,平均200 mL;饮酒后到医院就诊时间0.5~24 h,平均4 h;因饮酒后就诊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6例,因车祸、摔伤或打架斗殴致伤者59例。对纳入患者逐一进行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2 结果
508例患者通过全面查体评估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加速体内乙醇排除、促醒、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医患沟通等安全措施,未发生意外伤害和死亡,均痊愈出院。50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见表 1。

3 讨论
3.1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3.1.1 窒息的危险
恶心呕吐是酒精中毒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高达90%以上。由于乙醇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意识障碍者不能主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常常发生呕吐物反流、呼吸道梗阻。
3.1.2 病史采集不准确
由于酒精中毒患者本人不能或不能正确叙述病史,陪护人员往往也是处于醉酒状态且多数是朋友及同事也不能正确提供病史,患者有无基础疾病、有无碰伤、摔伤等病史不能采集,如果忽略了全面的评估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1.3 查体不合作
急性酒精中毒处于共济失调期、兴奋、躁动状态,查体往往不合作,造成评估病情困难,客观资料收集困难,存在安全隐患。
3.1.4 告知困难
因患者病情可能出现加重或变化,医生需将病情及诊疗方案告知陪护人员,但因陪护人员大多是朋友或同事,加之70%患者的陪护人员都处于醉酒状态,无法履行告知义务。
3.1.5 意外伤害增加
① 急性酒精中毒早期患者情绪激动,行为不受约束,易造成酒后失控;随着中毒程度进一步加深,动作不协调,易引起坠床、跌倒、摔伤、碰伤、烫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② 508例患者的陪护人员就医,饮酒的占70%,多数处于兴奋期,自我控制能力差,也容易引起跌倒、摔伤、碰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③ 酒精中毒患者尤其处于兴奋期的患者,查体及治疗护理时极不配合,存在打骂医护人员及同病室人员等现象,医护人员、同病室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无陪护的患者,护理的任务全部由护士承担,尤其是急性酒精中毒高发时间段:7、8、10、1、2月为最多,夏冬季节为酒精中毒的高发季节。其中以周末及节假日21:00~02:00为高发时段,该时段内酒精中毒人数占总人数的61.4%[3]。周末、节假日,值班人员少,易发生患者殴打、谩骂、侮辱护理人员的现象,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4]。
3.2 对策
3.2.1 认真查体全面评估
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患者评估不足[5],因此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应进行首次全面查体、二次全面查体及动态病情评估,耐心、认真仔细查看患者的全身情况,测量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常规血糖监测,并做好记录。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全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先兆、发展、动态等,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避免延误治疗及手术时机。对酒醉不醒的患者常规送CT检查,及时发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骨骨折等隐匿病情。508例患者中9例有颅内出血、1例骨盆骨折、26例上消化道出血均是全面查体时发现的并发症,经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2.2 处理措施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急性酒精中毒尤其是重度中毒的患者,救治时首先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准备好抢救用物,密切观察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若呼吸在10次/min以下,且不规则、紫绀加重、血氧饱和度低于90%并不断下降时,应及早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6]。持续低流量吸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麻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导致脑缺氧。因此均给予3~5 L/min的持续低流量吸氧[7]。② 加速乙醇的排出、促醒、对症支持:A. 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处理:临床救治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如果单纯用纳洛酮等常规治疗促使酒精中毒患者早期、快速苏醒后,患者的自觉症状如心悸、恶心、头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因而在抢救时如何能在快速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的同时纠正中毒后其他不适症状是当前临床关注的问题[8]。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酒精中毒患者能缩短患者清醒时间,减少低氧血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醒脑静注射液10 mL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后,以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维持治疗。同时首剂静脉推注纳洛酮0.8 mg(推注时间≤2 min),并同时予以纳洛酮0.8~1.2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维持滴注,直至完全苏醒[8]。醒脑静注射液是目前急诊抢救患者时应用的一种中成药,它是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四药合用能起到开窍醒脑、安神定志、清热解毒、镇惊止痛、凉血行气的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麝香的有效成分麝香酮具有极强的醒脑开窍作用,对各种昏迷有明显催醒作用,使昏迷时间缩短,改善预后;兴奋呼吸中枢,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调节血管收缩、抑制血管通透性和增强脑的营养血流、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冰片能协同醒脑,增强中枢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肾上腺受体活性。栀子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中枢镇静和中枢降压作用。郁金对催醒有协同作用[9]。有文献报道醒脑静注射液能降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有纯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相同的临床效果,有利于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神志转清;同时,它能有效地对抗酒精中毒时产生的氧自由基对器官的损害,减少低氧血症和后遗症的发生[9]。
B. 使用水溶性多种维生素:5%葡萄糖250 mL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1支静脉滴注。水溶性多种维生素中的维生素B1、B6和B12以及叶酸可以迅速分解乙醇,加速乙醇在体内的氧化过程,降低血中乙醇的浓度,减少乙醇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补充足量的维生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和肌肉的功能[10],能缩短患者清醒时间。
C. 减少胃黏膜的损害:质子泵抑酸剂泮托拉唑40 mg(或者奥美拉唑8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2次/d。醉酒患者慎重使用H受体拮抗剂类的制酸剂,一是可以诱发、加重胰腺炎,二是该类药物可以延缓乙醇在体内的分解代谢[11]。
D. 补液、利尿:可加速乙醇的排出、稀释血液乙醇浓度、维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一般补液总量2 000~2 500 mL/d,呕吐频繁剧烈者适当增加液量。利尿剂一般用呋塞米20~40 mg静脉注射。
E.低血糖患者的处理:50%葡萄糖50~100 mL静脉推注,然后10%葡萄糖维持静脉滴注。注意血糖的监测,尤其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
F.保护肝功能:一次醉酒其危害不亚于患一次轻型急性肝炎,常常醉酒会进展为酒精性肝硬化等后果。一般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加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以保护肝脏细胞,减少乙醇对肝脏的损害,预防减少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
G. 催吐洗胃:酒精中毒患者一般不主张洗胃,一方面乙醇对胃黏膜的刺激充血、水肿,洗胃可增加胃出血风险,在洗胃过程中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窒息死亡[12]。另一方面乙醇经胃肠道吸收快,饮酒后很快吸收,一般饮酒后到医院就诊时间超过30 min、平均4 h,催吐或洗胃意义不大,相反增加风险。如乙醇摄入量极大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并在服后45 min内到达医院可以洗胃[6],但是插胃管要动作要轻柔、压力要低、洗胃过程中密切病情观察、洗胃液的颜色等,有无消化道出血、窒息发生。我院对酒精中毒需要洗胃的患者,洗胃前常规评估病情、根据评估管理气道、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确保患者安全。
H. 其他并发症的处理:并发有颅内出血、骨盆骨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积极对症处理,尽快入住专科治疗。
3.2.3 对无陪护人员患者履行告知义务时的处理
对病情危重等需要履行告知义务的,无陪护人员患者,报告保卫科及公安部门尽量联系上患者家属,如果无法联系上家属的,上报医务科,在无主患者登记本、病情记录、交班报告上详细做好记录。
3.2.4 加强安全防护,保障安全
处于共济失调期及兴奋期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护,常规加床栏、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要有人陪护,防止坠床、跌倒发生。有陪护患者常规签陪护风险告知书。输液时常规用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我院设立了专门的醒酒室,墙面、地面采用软包材料避免碰伤、摔伤。
3.2.5 重视陪护人员的管理
对醉酒状态的陪护人员尽量劝其回家休息,留在病房的醉酒状态的陪护人员也要注意好安全防护措施,尽量为其提供休息的床或陪伴椅子,保持地面干燥、清除病房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同时也要重视对醉酒状态的陪护人员的观察,防止意外的发生。
3.2.6 防止伤害他人(包括医务人员)[13 ]
针对急性酒精中毒和急诊科特殊的医疗沟通环境,诊疗流程注重医患沟通技巧和细节,不激惹、耐心、仔细、实施人文关怀,为患者切身利益着想,做好医患沟通,为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应充分解释,并做好自我防护措施,避免受伤。对于酒精中毒的高发时段实行弹性排班,增加医生护士,从根本上确保医疗质量的同时保证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尽量将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安置在醒酒室,尽量将同类急性酒精中毒处于共济失调期、兴奋、躁动状态的患者分开安置。做好同病室人员的沟通工作,尽量请其理解此类患者的失态,不与此类患者发生冲突,确保同病室人员的安全。
急性酒精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时,机体进入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促使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增多。β-内啡肽是内源性吗啡物质,对心血管功能、意识、呼吸等有强抑制作用,还抑制前列腺素及儿茶酚胺的心血管作用,导致患者昏迷、呼吸抑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极高浓度可抑制延脑中枢引起呼吸、循环功能衰竭[14]。酒精中毒的患者多数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表现为情绪激动、步态不稳,易发生坠床、跌倒、碰伤、烫伤、误吸、自伤、伤及他人、液体渗漏或者非计划拔针事件。严重者还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并可诱发脑血管疾病[15],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我科自2009年重视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未发生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并发症及患者的死亡,未发生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殴打医务人员及同病室人员的现象,确保了患者及医务人员和同病室人员的安全,避免了医疗隐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