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继莎, 任倩, 李健, 贾永前. 伴显著血小板增多的难治性环铁幼粒细胞性贫血一例. 华西医学, 2014, 29(5): 995-99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303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61岁。因“乏力3个月,加重1周”于2012年6月5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患者因全身酸痛、乏力就诊于我院门诊,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PLT)升高达965×109/L,血红蛋白(Hb)106 g/L,白细胞计数(WBC)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64%,淋巴细胞比例 36%;外周血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阳性;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给予阿司匹林,口服100 mg ,1次/d;干扰素300万U,3次/周,肌肉注射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自行停药。入院前1周患者乏力加重伴贫血。入院后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0.5 cm可触及。血常规示:网织红细胞 0.044 3×109/L,PLT 1 601×109/L,WBC 1.88×109/L,Hb 69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1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4.5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288 g/L;血清铁蛋白1 412 ng/mL。给予羟基脲降血小板,先后输注红细胞悬液4 U,以及降尿酸、升白细胞、刺激红细胞造血等支持治疗,患者血小板逐渐下降至正常,但贫血无改善,Hb波动在60~70 g/L之间。复查骨髓涂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占54%,少数幼红细胞可见巨幼样变,可见双核、多核、花瓣样晚幼红细胞;粒细胞系占21.5%,其中查见原始粒细胞,比例占9%;全片可见巨核细胞300个,单圆核巨核细胞、多圆核巨核细胞均易见,成堆、成片、成簇血小板易见。骨髓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示: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19%。骨髓活检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活跃,与脂肪比例为1︰1;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约4︰1,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巨核系细胞18~19个,多形性变明显,巨大多核或多叶核巨核细胞易见,部分为小巨核细胞,网状纤维增生(+)。本例患者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组织化学染色及骨髓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见图 1~3。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表型细胞群。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阳性,BCR-ABL基因突变呈阴性。结合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诊断为“伴显著血小板增多的难治性环铁幼粒细胞性贫血(RARS-T)”。给予三氧化二砷10 mg静脉滴注,1次/d;氨磷汀(商品名:阿米福汀)0.4 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此方案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示:Hb 83 g/L,WBC 3.77×109/L,PLT 471×109/L;骨髓涂片示:原始粒细胞4.5%;流式细胞学检查: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4%。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后因经济原因未在我院继续治疗。随访至第14个月,患者因感染入住当地医院,半个月后死亡。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行骨髓检查发现“骨髓纤维化”。该例患者总生存期21个月。

2 讨论
RARS-T是一种极为少见的,且同时具有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两种疾病特征的疾病,最早由Gupta等[1]在1999年提出,至今未见国内有公开的文献报道。由于对本病的起源及疾病转归和预后尚存有分歧,2008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其作为临时性的疾病实体归类于MDS/MPN,未分类型(MDS/MPN-U)中的一种[2]。其诊断标准一般应符合以下几点:① 外周血血小板持续≥450×109/L;② 骨髓活检见巨核细胞增生明显,可伴形态异常;③ 难治性贫血,骨髓见红系病态增生造血,环铁幼粒细胞≥有核红细胞15%;④ 骨髓原始细胞<5%;⑤ 无下列细胞遗传学改变:Ph1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del (5q)、inv (3)(q21;q26)或t(3;3)(q21;q26)。约60%以上的RARS-T患者常伴有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少数患者伴有MPL W515K/L基因突变阳性[2]。本例患者具有ET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同时也具有MDS的难治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及红系细胞病态造血的骨髓形态学特征,且铁染色发现环型铁幼粒细胞占19%,因此符合RARS-T的诊断标准。虽本例患者初次骨髓涂片查见9%的原始粒细胞,与标准有所出入,但该患者同时检查的骨髓流式细胞分析却未能查见原始粒细胞,且其后多次复查骨髓涂片及流式细胞学检查其原始粒细胞均<5%,因此可认为此例患者仍满足RARS-T的诊断标准。
目前有关RARS-T治疗方案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Huls等[3]报道了2例使用低剂量来那度胺(5~10 mg,1次/d)治疗RARS-T取得成功的案例。Kim等[4]报道了1例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伴有dup(2)(p15;p22)的RARS-T患者取得成功的案例。本例患者在诊断初期针对MPN血小板显著增高即给予了干扰素、阿司匹林、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血小板逐渐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患者贫血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其后按照MDS的治疗策略给予患者三氧化二砷联合氨磷汀连用14 d的治疗方案。经2个疗程的治疗,复查血常规Hb水平有一定提高(83 g/L),骨髓涂片及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原始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提示该方案对RARS-T这类疾病治疗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一般认为RARS-T患者长期预后较ET患者差。Broseus等[5]报道,RARS-T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6个月)短于ET患者(115个月),且PLT>600×109/L与PLT<600×109/L对RARS-T患者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影响。但本例患者在疾病后期较快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后死于感染,其总生存期仅为21个月,与文献报道差别较大[5]。这可能提示,较单纯MDS或MPN而言,RARS-T患者中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导致疾病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提高对RARS-T疾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61岁。因“乏力3个月,加重1周”于2012年6月5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患者因全身酸痛、乏力就诊于我院门诊,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PLT)升高达965×109/L,血红蛋白(Hb)106 g/L,白细胞计数(WBC)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64%,淋巴细胞比例 36%;外周血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阳性;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给予阿司匹林,口服100 mg ,1次/d;干扰素300万U,3次/周,肌肉注射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自行停药。入院前1周患者乏力加重伴贫血。入院后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0.5 cm可触及。血常规示:网织红细胞 0.044 3×109/L,PLT 1 601×109/L,WBC 1.88×109/L,Hb 69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1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4.5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288 g/L;血清铁蛋白1 412 ng/mL。给予羟基脲降血小板,先后输注红细胞悬液4 U,以及降尿酸、升白细胞、刺激红细胞造血等支持治疗,患者血小板逐渐下降至正常,但贫血无改善,Hb波动在60~70 g/L之间。复查骨髓涂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占54%,少数幼红细胞可见巨幼样变,可见双核、多核、花瓣样晚幼红细胞;粒细胞系占21.5%,其中查见原始粒细胞,比例占9%;全片可见巨核细胞300个,单圆核巨核细胞、多圆核巨核细胞均易见,成堆、成片、成簇血小板易见。骨髓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示: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19%。骨髓活检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活跃,与脂肪比例为1︰1;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约4︰1,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巨核系细胞18~19个,多形性变明显,巨大多核或多叶核巨核细胞易见,部分为小巨核细胞,网状纤维增生(+)。本例患者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组织化学染色及骨髓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见图 1~3。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表型细胞群。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阳性,BCR-ABL基因突变呈阴性。结合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诊断为“伴显著血小板增多的难治性环铁幼粒细胞性贫血(RARS-T)”。给予三氧化二砷10 mg静脉滴注,1次/d;氨磷汀(商品名:阿米福汀)0.4 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此方案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示:Hb 83 g/L,WBC 3.77×109/L,PLT 471×109/L;骨髓涂片示:原始粒细胞4.5%;流式细胞学检查: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4%。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后因经济原因未在我院继续治疗。随访至第14个月,患者因感染入住当地医院,半个月后死亡。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行骨髓检查发现“骨髓纤维化”。该例患者总生存期21个月。

2 讨论
RARS-T是一种极为少见的,且同时具有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两种疾病特征的疾病,最早由Gupta等[1]在1999年提出,至今未见国内有公开的文献报道。由于对本病的起源及疾病转归和预后尚存有分歧,2008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其作为临时性的疾病实体归类于MDS/MPN,未分类型(MDS/MPN-U)中的一种[2]。其诊断标准一般应符合以下几点:① 外周血血小板持续≥450×109/L;② 骨髓活检见巨核细胞增生明显,可伴形态异常;③ 难治性贫血,骨髓见红系病态增生造血,环铁幼粒细胞≥有核红细胞15%;④ 骨髓原始细胞<5%;⑤ 无下列细胞遗传学改变:Ph1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del (5q)、inv (3)(q21;q26)或t(3;3)(q21;q26)。约60%以上的RARS-T患者常伴有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少数患者伴有MPL W515K/L基因突变阳性[2]。本例患者具有ET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同时也具有MDS的难治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及红系细胞病态造血的骨髓形态学特征,且铁染色发现环型铁幼粒细胞占19%,因此符合RARS-T的诊断标准。虽本例患者初次骨髓涂片查见9%的原始粒细胞,与标准有所出入,但该患者同时检查的骨髓流式细胞分析却未能查见原始粒细胞,且其后多次复查骨髓涂片及流式细胞学检查其原始粒细胞均<5%,因此可认为此例患者仍满足RARS-T的诊断标准。
目前有关RARS-T治疗方案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Huls等[3]报道了2例使用低剂量来那度胺(5~10 mg,1次/d)治疗RARS-T取得成功的案例。Kim等[4]报道了1例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伴有dup(2)(p15;p22)的RARS-T患者取得成功的案例。本例患者在诊断初期针对MPN血小板显著增高即给予了干扰素、阿司匹林、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血小板逐渐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患者贫血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其后按照MDS的治疗策略给予患者三氧化二砷联合氨磷汀连用14 d的治疗方案。经2个疗程的治疗,复查血常规Hb水平有一定提高(83 g/L),骨髓涂片及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原始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提示该方案对RARS-T这类疾病治疗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一般认为RARS-T患者长期预后较ET患者差。Broseus等[5]报道,RARS-T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6个月)短于ET患者(115个月),且PLT>600×109/L与PLT<600×109/L对RARS-T患者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影响。但本例患者在疾病后期较快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后死于感染,其总生存期仅为21个月,与文献报道差别较大[5]。这可能提示,较单纯MDS或MPN而言,RARS-T患者中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导致疾病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提高对RARS-T疾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