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医疗机构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充分利用这一新兴的媒体开展营销,增进与患者的交流,发布医疗卫生信息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医疗机构官方微博也面临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针对当前医疗机构官方微博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从法制、技术、运营等方面入手,创新微博管理手段,以进一步促进医疗机构官方微博的规范管理。
引用本文: 李鸿浩, 姜贤飞, 文进, 姜洁, 王丹青, 郑尚维. 我国医疗机构微博发展现状分析及管理思考. 华西医学, 2014, 29(6): 1142-114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351 复制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互联网时代沟通和交流的新形式和新渠道。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官方微博的建设,不断扩大巩固新闻宣传渠道和阵地。卫生系统的官方微博是卫生工作联系人民群众新的重要纽带,是卫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新阵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卫生工作十大要点中就提出要加强卫生系统微博客的运用和管理。不少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已开通并运行官方微博,利用互联网正确有效引导舆论、解疑释惑、传递知识、共享信息,为方便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时,微博并非是一个完全平等的交流平台。当一条微博引起话题和争议时,会出现多元化声音,甚至会引起舆情危机。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对舆情危机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医院该如何管理微博,从而应对和管理舆情,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媒体舆论环境,保持医院健康发展,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1 微博的概念、发展与特点
1.1 概念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手机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1.2 微博的发展过程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截至2010年4月中旬,Twitter全球用户数已达1.05亿,每日的访问量达到30亿,年增长率达1 500%。微博被引进我国后发展迅猛,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微博用户突破2.8亿,微博的访问时长突破2.7亿小时,微博的发展速度是当时社交网络发展速度的2倍[2]。
1.3 微博的媒体特征分析
微博具有以下特点[3]:兼具草根性和精英性,社会基础广;信源多样,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张范围广;原创性强,但内容松散、可信度差;易形成舆论环境,制造新闻热点。
2 微博信息的传播模式论
微博的传播机制就是一种对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的新渠道,具有5个要素[4]: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反馈。微博平台的分众传播,是基于“背对脸”的传播模式,受众既有选择的主动性,也有被传播者控制的被动性,其中被传播者控制的被动性在信息传递中属于微弱控制,传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吸引受众达到有效传播。
3 微博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
微博已引起我国医疗行业及其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在医疗卫生领域得到较广泛应用。当前,微博已被用于医疗服务[5]、医学教学[6, 7]、医学科普[8]、医院营销[9]、中医药文化传播[10]、医院危机事件应对[11]、医患沟通[12]等方面。全国多数三级甲等医院已开设官方微博,期望将微博打造成为医患沟通、医院营销、服务患者的平台。北京市卫生局要求该市51家三级医院于2012年3月31日前全部开通并启动微博,实现其发布功能[13],如发布重大卫生新政、疫情周报、季节性防病知识、专家出诊信息、新技术应用等。
原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共42家,开通微博的部属部管医院有38家,占90.48%,开通微博时间从2009年开始,逐年增长,2011年开通最多,达16家医院。从2012年开始开通微博数开始下降,截止2013年,共38家部属部管的医院开通了微博(表 1)。

现在的微博平台有: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百度、医梦园、嘀咕网、火兔网、同学网、follow5等,其中新浪、腾讯、搜狐、网易是主要的四大微博平台。原卫生部部属医院开通的微博平台主要为新浪、腾讯、搜狐,新浪占78%,腾讯和搜狐占的比例相同,各为11%(表 2),说明新浪微博平台是医院官方微博选择的主要平台,但某些医疗机构,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则在新浪、腾讯等多家平台上开通了微博。

4 医疗机构中微博信息传播面临的新问题
微博对医疗机构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意义在于加强了卫生部门与群众、医患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在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就医知识、卫生政策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微博用户年轻化
我国医疗机构的微博群用户群体年轻化,价值观多元化,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医生使用微博情况调查报告》表明,接受调查的医生中约70%是20~35岁的中青年医生,且仅54%的医生正在使用微博[14]。中国的微博使用者中20~30岁的年轻人占总体用户的52.6%。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年轻化的用户群体存在易冲动、缺乏理性冷静思考的现象,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新闻传播职业素养,但是在微博中却扮演了新闻传播、评论和加工的重要角色[15]。
我国医疗机构的微博用户特征提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易出现群体盲从行为,特别是近年来的网络攻击谩骂、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现象越演越烈,加之在某些事件中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怂动,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恶化网络空间环境。
4.2 微博传播,风险并存
微博字数的有限性、发布信息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等因素,易造成信息的片面性[16]。在此基础上,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传播,以讹传讹的转帖“发酵”让微博中的信息更加扑朔迷离,微博传播中的乘数效应存在放大个人情绪和观点的风险。
医药健康类信息的传播有一定风险性,表现在如何确保相关信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上。通过微博对医疗机构或医药产品进行营销时,其信息内容完整性、真实性与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消费者完整、正确获得其信息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隐患。加之微博在传播过程中特点,一旦出现虚假或有害信息,不但会对信息传播者的形象造成影响,对于社会公众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不少医疗机构和医生利用微博和患者互动,开展诊疗。从医师法规定、疾病诊治的科学性、患者隐私权保护等方面来看,通过微博进行诊疗既不合法,又易导致医疗安全问题和医患纠纷,如涉及患者隐私的“微博直播”,可能导致公众质疑,侵犯患者权利,引起医患纠纷。一旦发生上述问题,患者也将面临投诉无门的境地。
4.3 把关体系缺失,公共危机潜伏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使用微博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规范管理制度、监管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政府在互联网领域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法规和条例,如我国已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当前新浪推出的国内首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互联网规定,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在这些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中,一些条文已经不符合现实的基本情况,远远不满足我国医疗机构微博管理的需要。同时也缺乏全国层面的法律体系,导致违法成本过低,也是微博上存在虚假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3, 17]。
从一定程度上说,微博把关标准的降低、把关环节的简化、监控缺乏[17],加之部分公众的盲目、非理性,微博用户很有可能会成为谣言幕后的推手[18]。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如果利用微博对单个医患纠纷事件的恶意炒作,或对某医疗事件做不明真相的片面报道,可能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若处置不当易引发公共危机。
从医护人员使用微博的能力和行为规范来看,医疗机构内一些专家由于精力有限,或是不能适应微博这种新式沟通工具,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平台。同时,我国多数医疗机构都未制定对本机构内医护人员使用微博的行为规范。
5 医疗机构官方微博管理对策的思考
微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官方微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新医疗机构微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需各方面共同努力,从法制、技术、运营等方面入手,加强管理,趋利避害。
5.1 开通官方微博,加强应用研究
基于不同微博平台拥有不同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医疗机构应增设不同平台微博,扩大官方信息辐射面,完善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都应适时开通官方微博,在扩充地区卫生系统微博平台阵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微博距阵,积极争取有效受众和引导舆情。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媒体,针对微博的信息传播机制、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健康类信息较为敏感、具有一定的风险,社会公众多大程度上将微博作为健康类信息的来源、对微博信息的信赖程度如何,目前都未见相关研究报道。须对以上问题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为医疗机构合理构建、有效使用及管理官方微博提供参考依据。
5.2 规范微博注册,杜绝假冒微博
医疗机构应与相关网站联合出台科学的注册制度,设定严密的限制性条件,把分辨医疗机构及其科室微博真伪的责任交由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商业性网站共同承担,从源头上杜绝出现假冒医疗机构微博。
5.3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微博管理的组织结构
由医疗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院内各部门、科室或医护人员个人申请开通医疗机构内的微博均需经过该机构进行内部审核、登记备案,实行微博后台实名制,确保信息口径的统一性和言论的权威性。针对具体的责任部门或微博维护人员,可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模式,根据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以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为抓手,一要坚持“谁主办、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微博维护人员职责制度,设立专业的“微博监察员”,对有害信息,应依法给予及时删除;二是要利用过滤软件、记录软件和对敏感词汇的屏蔽,筛查涉及患者隐私等不良信息,加大审查力度,争取最大限度地把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状态。
加强对微博运作与维护团队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知识、保密观念、沟通技巧、文字能力、网络运用等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各医疗机构新闻发言人及其团队的网络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
另一方面,辅以科学的考核标准,适时开展优秀博文评比等活动,对成功借助医疗机构微博服务患者、发布卫生政策、宣传典型的事迹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消极应付、不及时更新维护、发布有损医疗机构或科室形象、侵犯患者隐私权者予以通报批评,从而切实提高微博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医疗机构微博的长效运营管理机制。
5.4 健全制度与机制,有效应对舆情
建立舆情监控、联动处理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确保一旦在医疗机构微博中出现舆情,能及时应对,避免负面因素的扩散;要切实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做到及时更新,正面回应热点,用事实驱散谣言,引导公众舆论。另外,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提升舆情的预警与研判能力,转变舆情管理观念,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掌控能力。
5.5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被关注度
各医疗机构的微博应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和专项行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精心策划组织与公众的互动活动,力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表达亲切、服务贴心,不断增进卫生系统微博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应加强博文撰写、跟帖回复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的文字功底,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吸引群众眼球,提升医院微博的被关注度。通过创新释放善意的形式,拉近医患距离,让群众充分享受其知情权和表达权,适当增加其被关注感,使医院微博能持续拥有其“新鲜度”、“热度”和“亲切度”。
5.6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医疗机构的微博管理有法可依
有关管理部门应站在国家利益的最高点,根据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及有关研究成果,建立健全较完善、有效的医疗机构微博管理法规体系,以适应微博的发展及监督的需要。
6 结语
微博时代的到来已经为医疗机构的发展、医患关系的改善、医学教育和医学知识普及等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加强医疗机构的微博管理将促进微博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我国卫生系统通过进一步加强微博建设,基于研究,加大管理力度,才可能“趋利避害”,利用微博来形成更加诚信、良性化的卫生系统微博环境。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互联网时代沟通和交流的新形式和新渠道。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官方微博的建设,不断扩大巩固新闻宣传渠道和阵地。卫生系统的官方微博是卫生工作联系人民群众新的重要纽带,是卫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新阵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卫生工作十大要点中就提出要加强卫生系统微博客的运用和管理。不少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已开通并运行官方微博,利用互联网正确有效引导舆论、解疑释惑、传递知识、共享信息,为方便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时,微博并非是一个完全平等的交流平台。当一条微博引起话题和争议时,会出现多元化声音,甚至会引起舆情危机。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对舆情危机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医院该如何管理微博,从而应对和管理舆情,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媒体舆论环境,保持医院健康发展,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1 微博的概念、发展与特点
1.1 概念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手机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1.2 微博的发展过程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截至2010年4月中旬,Twitter全球用户数已达1.05亿,每日的访问量达到30亿,年增长率达1 500%。微博被引进我国后发展迅猛,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微博用户突破2.8亿,微博的访问时长突破2.7亿小时,微博的发展速度是当时社交网络发展速度的2倍[2]。
1.3 微博的媒体特征分析
微博具有以下特点[3]:兼具草根性和精英性,社会基础广;信源多样,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张范围广;原创性强,但内容松散、可信度差;易形成舆论环境,制造新闻热点。
2 微博信息的传播模式论
微博的传播机制就是一种对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的新渠道,具有5个要素[4]: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反馈。微博平台的分众传播,是基于“背对脸”的传播模式,受众既有选择的主动性,也有被传播者控制的被动性,其中被传播者控制的被动性在信息传递中属于微弱控制,传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吸引受众达到有效传播。
3 微博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
微博已引起我国医疗行业及其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在医疗卫生领域得到较广泛应用。当前,微博已被用于医疗服务[5]、医学教学[6, 7]、医学科普[8]、医院营销[9]、中医药文化传播[10]、医院危机事件应对[11]、医患沟通[12]等方面。全国多数三级甲等医院已开设官方微博,期望将微博打造成为医患沟通、医院营销、服务患者的平台。北京市卫生局要求该市51家三级医院于2012年3月31日前全部开通并启动微博,实现其发布功能[13],如发布重大卫生新政、疫情周报、季节性防病知识、专家出诊信息、新技术应用等。
原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共42家,开通微博的部属部管医院有38家,占90.48%,开通微博时间从2009年开始,逐年增长,2011年开通最多,达16家医院。从2012年开始开通微博数开始下降,截止2013年,共38家部属部管的医院开通了微博(表 1)。

现在的微博平台有: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百度、医梦园、嘀咕网、火兔网、同学网、follow5等,其中新浪、腾讯、搜狐、网易是主要的四大微博平台。原卫生部部属医院开通的微博平台主要为新浪、腾讯、搜狐,新浪占78%,腾讯和搜狐占的比例相同,各为11%(表 2),说明新浪微博平台是医院官方微博选择的主要平台,但某些医疗机构,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则在新浪、腾讯等多家平台上开通了微博。

4 医疗机构中微博信息传播面临的新问题
微博对医疗机构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意义在于加强了卫生部门与群众、医患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在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就医知识、卫生政策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微博用户年轻化
我国医疗机构的微博群用户群体年轻化,价值观多元化,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医生使用微博情况调查报告》表明,接受调查的医生中约70%是20~35岁的中青年医生,且仅54%的医生正在使用微博[14]。中国的微博使用者中20~30岁的年轻人占总体用户的52.6%。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年轻化的用户群体存在易冲动、缺乏理性冷静思考的现象,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新闻传播职业素养,但是在微博中却扮演了新闻传播、评论和加工的重要角色[15]。
我国医疗机构的微博用户特征提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易出现群体盲从行为,特别是近年来的网络攻击谩骂、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现象越演越烈,加之在某些事件中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怂动,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恶化网络空间环境。
4.2 微博传播,风险并存
微博字数的有限性、发布信息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等因素,易造成信息的片面性[16]。在此基础上,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传播,以讹传讹的转帖“发酵”让微博中的信息更加扑朔迷离,微博传播中的乘数效应存在放大个人情绪和观点的风险。
医药健康类信息的传播有一定风险性,表现在如何确保相关信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上。通过微博对医疗机构或医药产品进行营销时,其信息内容完整性、真实性与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消费者完整、正确获得其信息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隐患。加之微博在传播过程中特点,一旦出现虚假或有害信息,不但会对信息传播者的形象造成影响,对于社会公众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不少医疗机构和医生利用微博和患者互动,开展诊疗。从医师法规定、疾病诊治的科学性、患者隐私权保护等方面来看,通过微博进行诊疗既不合法,又易导致医疗安全问题和医患纠纷,如涉及患者隐私的“微博直播”,可能导致公众质疑,侵犯患者权利,引起医患纠纷。一旦发生上述问题,患者也将面临投诉无门的境地。
4.3 把关体系缺失,公共危机潜伏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使用微博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规范管理制度、监管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政府在互联网领域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法规和条例,如我国已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当前新浪推出的国内首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互联网规定,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在这些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中,一些条文已经不符合现实的基本情况,远远不满足我国医疗机构微博管理的需要。同时也缺乏全国层面的法律体系,导致违法成本过低,也是微博上存在虚假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3, 17]。
从一定程度上说,微博把关标准的降低、把关环节的简化、监控缺乏[17],加之部分公众的盲目、非理性,微博用户很有可能会成为谣言幕后的推手[18]。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如果利用微博对单个医患纠纷事件的恶意炒作,或对某医疗事件做不明真相的片面报道,可能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若处置不当易引发公共危机。
从医护人员使用微博的能力和行为规范来看,医疗机构内一些专家由于精力有限,或是不能适应微博这种新式沟通工具,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平台。同时,我国多数医疗机构都未制定对本机构内医护人员使用微博的行为规范。
5 医疗机构官方微博管理对策的思考
微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官方微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新医疗机构微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需各方面共同努力,从法制、技术、运营等方面入手,加强管理,趋利避害。
5.1 开通官方微博,加强应用研究
基于不同微博平台拥有不同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医疗机构应增设不同平台微博,扩大官方信息辐射面,完善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都应适时开通官方微博,在扩充地区卫生系统微博平台阵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微博距阵,积极争取有效受众和引导舆情。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媒体,针对微博的信息传播机制、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健康类信息较为敏感、具有一定的风险,社会公众多大程度上将微博作为健康类信息的来源、对微博信息的信赖程度如何,目前都未见相关研究报道。须对以上问题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为医疗机构合理构建、有效使用及管理官方微博提供参考依据。
5.2 规范微博注册,杜绝假冒微博
医疗机构应与相关网站联合出台科学的注册制度,设定严密的限制性条件,把分辨医疗机构及其科室微博真伪的责任交由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商业性网站共同承担,从源头上杜绝出现假冒医疗机构微博。
5.3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微博管理的组织结构
由医疗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院内各部门、科室或医护人员个人申请开通医疗机构内的微博均需经过该机构进行内部审核、登记备案,实行微博后台实名制,确保信息口径的统一性和言论的权威性。针对具体的责任部门或微博维护人员,可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模式,根据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以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为抓手,一要坚持“谁主办、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微博维护人员职责制度,设立专业的“微博监察员”,对有害信息,应依法给予及时删除;二是要利用过滤软件、记录软件和对敏感词汇的屏蔽,筛查涉及患者隐私等不良信息,加大审查力度,争取最大限度地把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状态。
加强对微博运作与维护团队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知识、保密观念、沟通技巧、文字能力、网络运用等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各医疗机构新闻发言人及其团队的网络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
另一方面,辅以科学的考核标准,适时开展优秀博文评比等活动,对成功借助医疗机构微博服务患者、发布卫生政策、宣传典型的事迹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消极应付、不及时更新维护、发布有损医疗机构或科室形象、侵犯患者隐私权者予以通报批评,从而切实提高微博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医疗机构微博的长效运营管理机制。
5.4 健全制度与机制,有效应对舆情
建立舆情监控、联动处理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确保一旦在医疗机构微博中出现舆情,能及时应对,避免负面因素的扩散;要切实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做到及时更新,正面回应热点,用事实驱散谣言,引导公众舆论。另外,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提升舆情的预警与研判能力,转变舆情管理观念,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掌控能力。
5.5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被关注度
各医疗机构的微博应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和专项行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精心策划组织与公众的互动活动,力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表达亲切、服务贴心,不断增进卫生系统微博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应加强博文撰写、跟帖回复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的文字功底,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吸引群众眼球,提升医院微博的被关注度。通过创新释放善意的形式,拉近医患距离,让群众充分享受其知情权和表达权,适当增加其被关注感,使医院微博能持续拥有其“新鲜度”、“热度”和“亲切度”。
5.6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医疗机构的微博管理有法可依
有关管理部门应站在国家利益的最高点,根据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及有关研究成果,建立健全较完善、有效的医疗机构微博管理法规体系,以适应微博的发展及监督的需要。
6 结语
微博时代的到来已经为医疗机构的发展、医患关系的改善、医学教育和医学知识普及等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加强医疗机构的微博管理将促进微博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我国卫生系统通过进一步加强微博建设,基于研究,加大管理力度,才可能“趋利避害”,利用微博来形成更加诚信、良性化的卫生系统微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