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志超, 王伟文, 庄磊雪, 廖晓阳. 成都市城市居民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7): 1201-1204. doi: 10.7507/1002-0179.20140371 复制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的预后除血压水平外还与其他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在我国,每年350万例心血管死亡中近半数与高血压有关[1]。我国4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显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 3]。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饮食习惯的差异,高血压及其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对成都市城市社区开展了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0年2月-10月间从代表成都市城市平均经济水平的成华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2个,再以居委会为单位抽取2个。征得知情同意后,进行入户调查。被调查人群要求均常住此地2年以上。不包括农村人口,共调查城市社区35~70岁人群994例。为了与我国其他地区数据具可比性,采用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2 研究方法
① 问卷调查: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和患病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现患疾病,主要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②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受试者着单衣脱鞋。腰围取被调查者肋弓下缘与髂嵴连线的中点连线,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臀围取臀部最大周径,均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计算腰臀比和体质量指数(BMI)。调查对象均抽取空腹血样。由专职实验人员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测血尿酸,酶法(CHOD.PAP法)测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磷钨酸镁沉淀法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调查对象还进行了标准糖耐量试验,具体方法为:无水75 g葡萄糖溶于300 mL水中,受检者在5~10 min内饮入,喝糖水前及喝糖水后2 h分别静脉取血1次,现场立即离心分装,置-20℃冰箱储存,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统一批量检测,成立质量控制(质控)小组,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定义[1],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血压测量取坐位右臂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定义:空腹血糖≥7.0 mmol/L 和(或)糖耐量试验后2 h血糖≥11.1 mmol/L。腹型肥胖[4]:以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为分界点[5]。BMI分型:<18.5 kg/m2为低BMI,18.5~23.9 kg/m2为正常BMI,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6]。吸烟:现在吸烟指被调查者到目前为止吸烟支数超过100支,并且继续吸烟;以前吸烟指被调查者到目前为止吸烟支数超过100支,但是已经戒烟;从不吸烟指吸烟不足100支和从不吸烟[7]。饮酒:平均每周饮酒1次。
1.4 质量控制
开展调查前,先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培训,统一培训测量技术,试行预调查至合格率达100%。在现场调查中安排质控人员分别对问卷质量和体格检查的规范进行动态质控督导。在测量前校准设备,符合标准后进行测量。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人双录入计算机,并经过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及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先判断各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后全部进入模型,考虑交互作用,所有多分类变量均设置哑变量。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病率、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本次调查成都市35~70岁城市居民994人,其中男389例,年龄(63.21 ± 7.17)岁;女605例,年龄(62.50 ± 6.70)岁,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286)。高血压患病率44.87%(446/994),人口标化后患病率39.21%,其中男性为41.07%(184/389),患病者年龄(63.21 ± 7.17)岁,女性为38.20%(262/605),患病者年龄(62.50 ± 6.70)岁,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2,P=0.479)。见表 1。

2.2 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城市男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腰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酸均高于城市男性未患高血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城市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酸和心率均高于城市女性未患高血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筛选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为控制性别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性别因素始终保留在模型中,其余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向后)筛选的方法。其中,年龄、尿酸、心率及腰围共4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入最终模型。这些因素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尿酸每增加1 µmol/L,患病风险增加1.003倍;心率每增加10次/min,患病风险增加1.014倍;腰围每增加1 cm,患病风险增加1.624倍;年龄每增加5岁,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103倍。见表 3。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城市居民35~70岁人群高血压人口标化患病率为39.21%,明显高于2004年王增武等[8]报道的我国“八五”、“九五”期间城市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3.1%和25.4%。但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低于经济发达的北京市西城区35岁以上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47.8%[9],高于南方广州地区2009年调查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34.8%[10]和邻近城市重庆市城市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32.2%[11]。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增加趋势明显,可能与成都地区经济发展、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增多和人口老龄化有关;同时也可能与本人群组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0岁)有关,但也说明成都市城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从患病率分布特点看,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1.07%和38.20%,性别之间没有差异。与何森等[12]2010年报道成都市35岁以上城市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比较,明显高于1992年(男13.2%,女14.0%),略低于2007年(男51.2%,女45.1%)。本研究无论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的总体趋势均表现为随年龄增加而持续增高。城市60岁以上的高龄组人群无论男女性的患病率均>50%,明显>60岁以下低龄组,提示中老年人仍是本地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与WHO[7]和既往本地区[13]研究报道高血压患病率的演变趋势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高血压患病率45~50岁组明显高于男性,而50岁以后男女性患病率又趋于一致。可能与45~50岁年龄段女性的职业、家庭压力及雌性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但具体原因尚需更多的研究证实。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超重、肥胖、血糖异常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的聚集增加了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程度。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年龄、尿酸、心率及腰围4个高血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是公认不可改变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尿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升高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14, 15]。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群比较,高血压患者合并高静息心率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更高[16, 17];静息心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18, 19]。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尤其是以腰围增粗为特点的中心性肥胖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性别之间有一致性结果[20-22]。本研究中腰围对高血压患病影响最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城市高血压人群中合并超重及肥胖的人数比例均超过50%。
综上,成都市城区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最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的预后除血压水平外还与其他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在我国,每年350万例心血管死亡中近半数与高血压有关[1]。我国4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显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 3]。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饮食习惯的差异,高血压及其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对成都市城市社区开展了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0年2月-10月间从代表成都市城市平均经济水平的成华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2个,再以居委会为单位抽取2个。征得知情同意后,进行入户调查。被调查人群要求均常住此地2年以上。不包括农村人口,共调查城市社区35~70岁人群994例。为了与我国其他地区数据具可比性,采用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2 研究方法
① 问卷调查: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和患病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现患疾病,主要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②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受试者着单衣脱鞋。腰围取被调查者肋弓下缘与髂嵴连线的中点连线,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臀围取臀部最大周径,均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计算腰臀比和体质量指数(BMI)。调查对象均抽取空腹血样。由专职实验人员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测血尿酸,酶法(CHOD.PAP法)测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磷钨酸镁沉淀法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调查对象还进行了标准糖耐量试验,具体方法为:无水75 g葡萄糖溶于300 mL水中,受检者在5~10 min内饮入,喝糖水前及喝糖水后2 h分别静脉取血1次,现场立即离心分装,置-20℃冰箱储存,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统一批量检测,成立质量控制(质控)小组,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定义[1],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血压测量取坐位右臂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定义:空腹血糖≥7.0 mmol/L 和(或)糖耐量试验后2 h血糖≥11.1 mmol/L。腹型肥胖[4]:以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为分界点[5]。BMI分型:<18.5 kg/m2为低BMI,18.5~23.9 kg/m2为正常BMI,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6]。吸烟:现在吸烟指被调查者到目前为止吸烟支数超过100支,并且继续吸烟;以前吸烟指被调查者到目前为止吸烟支数超过100支,但是已经戒烟;从不吸烟指吸烟不足100支和从不吸烟[7]。饮酒:平均每周饮酒1次。
1.4 质量控制
开展调查前,先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培训,统一培训测量技术,试行预调查至合格率达100%。在现场调查中安排质控人员分别对问卷质量和体格检查的规范进行动态质控督导。在测量前校准设备,符合标准后进行测量。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人双录入计算机,并经过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及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先判断各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后全部进入模型,考虑交互作用,所有多分类变量均设置哑变量。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病率、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本次调查成都市35~70岁城市居民994人,其中男389例,年龄(63.21 ± 7.17)岁;女605例,年龄(62.50 ± 6.70)岁,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286)。高血压患病率44.87%(446/994),人口标化后患病率39.21%,其中男性为41.07%(184/389),患病者年龄(63.21 ± 7.17)岁,女性为38.20%(262/605),患病者年龄(62.50 ± 6.70)岁,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2,P=0.479)。见表 1。

2.2 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城市男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腰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酸均高于城市男性未患高血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城市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酸和心率均高于城市女性未患高血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筛选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为控制性别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性别因素始终保留在模型中,其余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向后)筛选的方法。其中,年龄、尿酸、心率及腰围共4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入最终模型。这些因素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尿酸每增加1 µmol/L,患病风险增加1.003倍;心率每增加10次/min,患病风险增加1.014倍;腰围每增加1 cm,患病风险增加1.624倍;年龄每增加5岁,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103倍。见表 3。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城市居民35~70岁人群高血压人口标化患病率为39.21%,明显高于2004年王增武等[8]报道的我国“八五”、“九五”期间城市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3.1%和25.4%。但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低于经济发达的北京市西城区35岁以上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47.8%[9],高于南方广州地区2009年调查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34.8%[10]和邻近城市重庆市城市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32.2%[11]。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增加趋势明显,可能与成都地区经济发展、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增多和人口老龄化有关;同时也可能与本人群组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0岁)有关,但也说明成都市城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从患病率分布特点看,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1.07%和38.20%,性别之间没有差异。与何森等[12]2010年报道成都市35岁以上城市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比较,明显高于1992年(男13.2%,女14.0%),略低于2007年(男51.2%,女45.1%)。本研究无论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的总体趋势均表现为随年龄增加而持续增高。城市60岁以上的高龄组人群无论男女性的患病率均>50%,明显>60岁以下低龄组,提示中老年人仍是本地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与WHO[7]和既往本地区[13]研究报道高血压患病率的演变趋势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高血压患病率45~50岁组明显高于男性,而50岁以后男女性患病率又趋于一致。可能与45~50岁年龄段女性的职业、家庭压力及雌性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但具体原因尚需更多的研究证实。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超重、肥胖、血糖异常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的聚集增加了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程度。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年龄、尿酸、心率及腰围4个高血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是公认不可改变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尿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升高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14, 15]。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群比较,高血压患者合并高静息心率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更高[16, 17];静息心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18, 19]。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尤其是以腰围增粗为特点的中心性肥胖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性别之间有一致性结果[20-22]。本研究中腰围对高血压患病影响最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城市高血压人群中合并超重及肥胖的人数比例均超过50%。
综上,成都市城区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最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