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茜, 潘迪, 张春媛, 高建. 对肾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实施连续护理干预的探讨. 华西医学, 2014, 29(7): 1355-1357.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15 复制
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较好的选择[1]。但并不是肾移植术后原有的肾病相关性疾病均能消失,肾移植术后高血压存在较为广泛。肾移植术后血压突然升高也是移植肾排异的一项临床指标[2, 3],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移植肾存活率[4, 5]。目前,连续护理被认为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方式,拓展护理服务范围,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连续性护理服务是一种必然趋势[6]。连续护理干预在肾移植术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持续有效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对强化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们对行肾移植术且出现肾性高血压的患者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肾移植术前存在肾性高血压,肾移植术后符合肾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8~56岁,平均(45.5 ± 2.5)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3例,大专6例,中专11例,初中9例,小学及以下21例。
纳入标准[7]:①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② 尿蛋白(+~+++);③ 血肌酐>770 μmol/L(透析前);④ 肾移植术前后血压监测符合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⑤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肾动脉狭窄和孤立肾;⑥ 知情同意且愿意接受本研究的患者。
所有患者按肾移植手术先后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各项检验指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血压监测和药物治疗方式,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指导手册予以肾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1次/周,连续4周。收集两组患者就诊时和干预后3个月的问卷资料及就诊后1、2、3个月末自我监测血压的平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移植肾出现排斥反应的情况。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按护理常规接受护理指导。① 嘱患者注重休息,避免劳累;同时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② 指导患者进低盐、低脂饮食,严格控制钠盐摄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各种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和食物。③ 指导患者定时监测血压,观察有无尿少、水肿、高血压以及精神状态。
1.2.2 干预组护理方式
干预组患者由主管护师根据指导手册给予指导,1次/周,连续4周。① 高血压的常识教育:什么是血压,正常血压、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的定义;② 高血压的各个分期;③ 测量血压的方法;④ 高血压对人体以及移植肾的危害,如近期内血压持续增高,应立即到医院检查;⑤ 高血压和遗传;⑥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⑦ 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对症处理,高血压的预防;⑧ 维持自身恰当的血压范围;⑨ 高血压与心理因素的关联,肾移植术后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忧郁的心理,因此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⑩ 指导患者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延缓移植肾功能减退,减少抗排斥药物引起的并发症[8],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便秘,戒烟戒酒;⑪ 适当运动,劳逸结合;⑫ 遵医嘱坚持服药,保持血压稳定。
两组患者出院后,继续以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形式进行连续指导,并要求两组患者加强术后自我观察,详细记录各项体征变化:体温升高,尿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血尿,移植肾胀痛,不明原因的乏力、腹胀、头痛、食欲减退、关节酸痛、烦躁等,规律复查肾功、尿常规、移植肾超声等。
1.3 调查方法
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肾移植治疗学》以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高血压》,并结合临床专家诊疗经验等,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为: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和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就诊后1、2、3个月自我监测血压的平均值和血肌酐结果,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调查表于患者入院时由专人发放和收回,及术后约定复查时间(术后1、2、3个月)由晨间门诊时医师予以发放,待化验结果出来后患者再次咨询门诊医师时收回。问卷由护理组长负责收集和计算(分为门诊复查收集、电话回访收集);护患共同进行定期观察、电话回访。
1.4 评价标准
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共10题,每题10分,总分100分。
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评价标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由患者选定。
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判别标准,参照FACT-L(第4版)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生活质量包括:生活资源系统、生活活动系统、生活意识系统、生活手段系统。
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判别标准:出现体温升高,尿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血尿,移植肾胀痛,不明原因的乏力、腹胀、头痛、食欲减退、关节酸痛、烦躁等;化验: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蛋白尿等;检查:移植肾超声,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升高等;移植肾穿刺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肾移植术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得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和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干预组肾移植术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得分、健康教育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分别为91.0分、90.0%、90.0%,均较对照组的75.8分、80.0%、73.3%高,见表 1。干预组1例发生排斥反应,发生率3.3%,对照组3例发生排斥反应,发生率10.0%,其中2例尿量减少,血压升高,1例移植肾区不适,血压升高,化学检验肌酐升高,移植肾超声血流阻力指数增高,两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平均每年以约8%的速度增长[9]。由于肾源短缺,能进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非常少。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新课题[10]。连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者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者完善自我管理,实现患者信息、治疗关系和护理服务的持续无间断[11, 12]。Parry等[13]和Coleman等[14]研究发现,连续护理可以增加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减轻医院的负担,降低医疗费用,节省人力资源,延长患者出院后再次入院的时间,即便再次入院也可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发达国家连续护理已有完整的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医疗资源不足。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连续护理,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连续护理模式,是护理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肾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监测和药物治疗基础上,持续重点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防范控制意识,对术后相关症状的预防和处置有积极的作用,且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患者出院后的持续护理指导,为患者疾患的有效控制和平稳过渡提供了保障。由于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了肾移植术高血压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此更加注重对自身病况的监测和控制,在后续的康复中其肾移植术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也验证和反映了连续护理干预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和效果。表明连续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利于及早发现移植肾排异的临床表现,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间接延长移植肾的存活。可见,连续护理干预应贯穿在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全过程,如何将专业护理持久推进和更好地贴近患者和社会,是今后需努力探讨和总结的问题。
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较好的选择[1]。但并不是肾移植术后原有的肾病相关性疾病均能消失,肾移植术后高血压存在较为广泛。肾移植术后血压突然升高也是移植肾排异的一项临床指标[2, 3],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移植肾存活率[4, 5]。目前,连续护理被认为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方式,拓展护理服务范围,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连续性护理服务是一种必然趋势[6]。连续护理干预在肾移植术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持续有效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对强化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们对行肾移植术且出现肾性高血压的患者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肾移植术前存在肾性高血压,肾移植术后符合肾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8~56岁,平均(45.5 ± 2.5)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3例,大专6例,中专11例,初中9例,小学及以下21例。
纳入标准[7]:①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② 尿蛋白(+~+++);③ 血肌酐>770 μmol/L(透析前);④ 肾移植术前后血压监测符合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⑤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肾动脉狭窄和孤立肾;⑥ 知情同意且愿意接受本研究的患者。
所有患者按肾移植手术先后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各项检验指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血压监测和药物治疗方式,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指导手册予以肾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1次/周,连续4周。收集两组患者就诊时和干预后3个月的问卷资料及就诊后1、2、3个月末自我监测血压的平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移植肾出现排斥反应的情况。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按护理常规接受护理指导。① 嘱患者注重休息,避免劳累;同时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② 指导患者进低盐、低脂饮食,严格控制钠盐摄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各种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和食物。③ 指导患者定时监测血压,观察有无尿少、水肿、高血压以及精神状态。
1.2.2 干预组护理方式
干预组患者由主管护师根据指导手册给予指导,1次/周,连续4周。① 高血压的常识教育:什么是血压,正常血压、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的定义;② 高血压的各个分期;③ 测量血压的方法;④ 高血压对人体以及移植肾的危害,如近期内血压持续增高,应立即到医院检查;⑤ 高血压和遗传;⑥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⑦ 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对症处理,高血压的预防;⑧ 维持自身恰当的血压范围;⑨ 高血压与心理因素的关联,肾移植术后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忧郁的心理,因此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⑩ 指导患者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延缓移植肾功能减退,减少抗排斥药物引起的并发症[8],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便秘,戒烟戒酒;⑪ 适当运动,劳逸结合;⑫ 遵医嘱坚持服药,保持血压稳定。
两组患者出院后,继续以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形式进行连续指导,并要求两组患者加强术后自我观察,详细记录各项体征变化:体温升高,尿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血尿,移植肾胀痛,不明原因的乏力、腹胀、头痛、食欲减退、关节酸痛、烦躁等,规律复查肾功、尿常规、移植肾超声等。
1.3 调查方法
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肾移植治疗学》以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高血压》,并结合临床专家诊疗经验等,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为: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和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就诊后1、2、3个月自我监测血压的平均值和血肌酐结果,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调查表于患者入院时由专人发放和收回,及术后约定复查时间(术后1、2、3个月)由晨间门诊时医师予以发放,待化验结果出来后患者再次咨询门诊医师时收回。问卷由护理组长负责收集和计算(分为门诊复查收集、电话回访收集);护患共同进行定期观察、电话回访。
1.4 评价标准
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共10题,每题10分,总分100分。
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评价标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由患者选定。
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判别标准,参照FACT-L(第4版)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生活质量包括:生活资源系统、生活活动系统、生活意识系统、生活手段系统。
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判别标准:出现体温升高,尿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血尿,移植肾胀痛,不明原因的乏力、腹胀、头痛、食欲减退、关节酸痛、烦躁等;化验: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蛋白尿等;检查:移植肾超声,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升高等;移植肾穿刺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肾移植术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得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和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干预组肾移植术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得分、健康教育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分别为91.0分、90.0%、90.0%,均较对照组的75.8分、80.0%、73.3%高,见表 1。干预组1例发生排斥反应,发生率3.3%,对照组3例发生排斥反应,发生率10.0%,其中2例尿量减少,血压升高,1例移植肾区不适,血压升高,化学检验肌酐升高,移植肾超声血流阻力指数增高,两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平均每年以约8%的速度增长[9]。由于肾源短缺,能进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非常少。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新课题[10]。连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者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者完善自我管理,实现患者信息、治疗关系和护理服务的持续无间断[11, 12]。Parry等[13]和Coleman等[14]研究发现,连续护理可以增加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减轻医院的负担,降低医疗费用,节省人力资源,延长患者出院后再次入院的时间,即便再次入院也可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发达国家连续护理已有完整的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医疗资源不足。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连续护理,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连续护理模式,是护理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肾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监测和药物治疗基础上,持续重点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防范控制意识,对术后相关症状的预防和处置有积极的作用,且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患者出院后的持续护理指导,为患者疾患的有效控制和平稳过渡提供了保障。由于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了肾移植术高血压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此更加注重对自身病况的监测和控制,在后续的康复中其肾移植术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也验证和反映了连续护理干预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和效果。表明连续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利于及早发现移植肾排异的临床表现,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间接延长移植肾的存活。可见,连续护理干预应贯穿在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全过程,如何将专业护理持久推进和更好地贴近患者和社会,是今后需努力探讨和总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