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聂小成. 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术后发热相关因素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8): 1461-1463.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49 复制
卵巢成熟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是卵巢常见的良性生殖细胞肿瘤,占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85%~97%,占畸胎瘤的95%以上[1]。一旦发现、经超声或CT确诊的卵巢畸胎瘤应尽快手术[2]。尽管柯妍等[3]认为卵巢畸胎瘤切除术术中瘤体破裂后经正确处理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姚书忠等[2]认为由于瘤体内常常含有脂肪液,如术中瘤体破裂,溢入腹腔的脂肪液作为致热源可引起术后发热,甚至形成化学性腹膜炎或肉芽肿,从而增加了医疗干预甚至延长住院观察治疗时间。此外,罗锦花等[4]报道了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破裂引起腹腔内种植囊肿的病例。为预防或减少术后发热,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我们对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3年8月我院经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验证实为卵巢成熟畸胎瘤的患者共290例,其中术后72 h内发热(体温≥37.3℃)[5]的88例患者纳入发热组,通过计算机随机抽取100例同期手术治疗且术后无发热史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无发热者;发热组术后72 h内体温最高者达39.3℃,发生1例化学性腹膜炎,其发生率是0.3%,对照组无化学性腹膜炎发生。
1.2 研究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阅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情况(包括术前情况、术中情况和术后情况)。本研究设立了16个变量,分别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24 h内最高体温、术前CA199、瘤体最大径线(双侧发病时,取较大一侧径线)、术前瘤体扭转情况、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瘤体特征(有无骨质、是否多房、是否双侧发病)、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术毕安放腹腔引流、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正态性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对以上两种方法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医疗情况的比较
发热组的瘤体径线和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发热组开腹手术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表 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认为与术后发热有关的因素瘤体最大径线和手术方式为自变量,以术后是否发热作为结局变量,采用逐步引入变量的办法,进行非条件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两个变量均进入了回归方程,瘤体径线和开腹手术与术后发热均相关(P<0.05),见表 2。

3 讨论
卵巢畸胎瘤切除术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显示与术后发热有关的两个因素是手术方式和瘤体径线,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00、0.262,即开腹手术者或瘤体较大者术后发热机会增加;术后发热可影响住院时间,发热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而年龄、BMI、术前体温、术前CA199、术前瘤体有无扭转、术前抗生素使用情况、瘤体特征(有无骨质、是否多房、是否双侧发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是否安放腹腔引流等方面与术后发热均无明显相关关系。
以前认为,卵巢畸胎瘤因其内容物流入腹腔可引起化学性腹膜炎而列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6]。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手术渐成为剥除卵巢成熟畸胎瘤的首选 [2, 7]。李洁华等[8]认为,同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对机体损伤小,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均轻微,机体抵抗外源性微生物的防御能力降低不明显,可有效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发热组的开腹手术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开腹手术创面大,腹腔脏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有关,故术后发热甚至感染的机会增加。
对于直径>6 cm者术中发生肿瘤破裂的机会较多,且由于流出物多、破口不易封闭等原因易造成肿瘤内容物污染腹腔,导致化学性腹膜炎[9]。Hursitoglu等[10]认为瘤体破裂的可能性不仅与瘤体大小相关,还与年龄相关,年长者瘤体破裂机会增加。但本研究显示,发热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瘤体破裂患者,即使术中进行了盆腹腔冲洗和腹腔引流,也很难保证腹腔无瘤体脂肪液的残留,由于致热源的刺激而导致术后发热。另外,尽管Murawski等[11]认为,对于巨大的卵巢囊肿,在肿瘤标志物阴性、超声表现具有良性特征,排除恶性肿瘤可能性的前提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但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手术方式,肿瘤直径>10 cm者应当行开腹手术[12]。故对于瘤体较大者,直接选择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的机会增加,从而增加术后发热的发生。
此外,由于本研究还显示了住院时间与术后发热之间的关系,发热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故预防或减少术后发热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Chang等[13]报道了住院时间和手术方式有关,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3.63 ± 1.38)、(6.37 ± 1.8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综上,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术后发热与瘤体大小和手术方式相关,因此,应当加强妇科检查,对卵巢畸胎瘤早发现并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早治疗,可以减少或预防术后发热的发生,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资源。至于影响术后发热的其他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卵巢成熟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是卵巢常见的良性生殖细胞肿瘤,占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85%~97%,占畸胎瘤的95%以上[1]。一旦发现、经超声或CT确诊的卵巢畸胎瘤应尽快手术[2]。尽管柯妍等[3]认为卵巢畸胎瘤切除术术中瘤体破裂后经正确处理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姚书忠等[2]认为由于瘤体内常常含有脂肪液,如术中瘤体破裂,溢入腹腔的脂肪液作为致热源可引起术后发热,甚至形成化学性腹膜炎或肉芽肿,从而增加了医疗干预甚至延长住院观察治疗时间。此外,罗锦花等[4]报道了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破裂引起腹腔内种植囊肿的病例。为预防或减少术后发热,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我们对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3年8月我院经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验证实为卵巢成熟畸胎瘤的患者共290例,其中术后72 h内发热(体温≥37.3℃)[5]的88例患者纳入发热组,通过计算机随机抽取100例同期手术治疗且术后无发热史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无发热者;发热组术后72 h内体温最高者达39.3℃,发生1例化学性腹膜炎,其发生率是0.3%,对照组无化学性腹膜炎发生。
1.2 研究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阅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情况(包括术前情况、术中情况和术后情况)。本研究设立了16个变量,分别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24 h内最高体温、术前CA199、瘤体最大径线(双侧发病时,取较大一侧径线)、术前瘤体扭转情况、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瘤体特征(有无骨质、是否多房、是否双侧发病)、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术毕安放腹腔引流、住院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正态性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对以上两种方法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医疗情况的比较
发热组的瘤体径线和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发热组开腹手术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表 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认为与术后发热有关的因素瘤体最大径线和手术方式为自变量,以术后是否发热作为结局变量,采用逐步引入变量的办法,进行非条件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两个变量均进入了回归方程,瘤体径线和开腹手术与术后发热均相关(P<0.05),见表 2。

3 讨论
卵巢畸胎瘤切除术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显示与术后发热有关的两个因素是手术方式和瘤体径线,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00、0.262,即开腹手术者或瘤体较大者术后发热机会增加;术后发热可影响住院时间,发热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而年龄、BMI、术前体温、术前CA199、术前瘤体有无扭转、术前抗生素使用情况、瘤体特征(有无骨质、是否多房、是否双侧发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是否安放腹腔引流等方面与术后发热均无明显相关关系。
以前认为,卵巢畸胎瘤因其内容物流入腹腔可引起化学性腹膜炎而列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6]。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手术渐成为剥除卵巢成熟畸胎瘤的首选 [2, 7]。李洁华等[8]认为,同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对机体损伤小,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均轻微,机体抵抗外源性微生物的防御能力降低不明显,可有效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发热组的开腹手术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开腹手术创面大,腹腔脏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有关,故术后发热甚至感染的机会增加。
对于直径>6 cm者术中发生肿瘤破裂的机会较多,且由于流出物多、破口不易封闭等原因易造成肿瘤内容物污染腹腔,导致化学性腹膜炎[9]。Hursitoglu等[10]认为瘤体破裂的可能性不仅与瘤体大小相关,还与年龄相关,年长者瘤体破裂机会增加。但本研究显示,发热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瘤体破裂患者,即使术中进行了盆腹腔冲洗和腹腔引流,也很难保证腹腔无瘤体脂肪液的残留,由于致热源的刺激而导致术后发热。另外,尽管Murawski等[11]认为,对于巨大的卵巢囊肿,在肿瘤标志物阴性、超声表现具有良性特征,排除恶性肿瘤可能性的前提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但多数学者认为,肿瘤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手术方式,肿瘤直径>10 cm者应当行开腹手术[12]。故对于瘤体较大者,直接选择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的机会增加,从而增加术后发热的发生。
此外,由于本研究还显示了住院时间与术后发热之间的关系,发热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故预防或减少术后发热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Chang等[13]报道了住院时间和手术方式有关,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3.63 ± 1.38)、(6.37 ± 1.8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综上,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术后发热与瘤体大小和手术方式相关,因此,应当加强妇科检查,对卵巢畸胎瘤早发现并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早治疗,可以减少或预防术后发热的发生,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资源。至于影响术后发热的其他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