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罗珊霞, 卓瑜, 王旭, 申文武. 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对护理本科生就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态度影响的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8): 1568-1570.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80 复制
国内外研究发现,不仅仅是公众,一些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认为他们有危险性、行为不可预料和有暴力倾向等[1-4]。而公众和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预后[5]。医学教育承担着提高医务人员对疾病科学认知的作用,科学的认知能力对医护职责的履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科护理作为护理学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护理心理学的延续,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6]。2012年3月-6月,我们针对某高校护理本科生学习精神科护理课程前后,其对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态度状况进行研究,并分析歧视态度维持与改变的原因,从而为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川省成都市某高校2012年接受精神科护理学课程学习的护理本科生共51名,其中男11名,女40名;年龄18~23岁,平均21.4岁;行课时间为16周,每周教学1次,其中理论讲授11次,临床见习5次,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科护理学》,见习地点为精神科病房。
1.2 方法
1.2.1 调查时间与方法
在课程开讲前和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分别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和曾庆枝等[7]制定的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在取得其口头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2份,收回102份,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2 调查内容
对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态度的评估,评估量表由26条题目组成,含5个反向条目。量表分为3个因子,第一因子内容与社会交往方面的歧视态度或行为有关,记为隔离因子,包含14个条目,主要条目为:是否愿意和精神疾病患者成为朋友、是否不想和精神疾病患者有任何关系、是否愿意和精神疾病患者一起工作或生活;第二因子涉及对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趋向的评价,记为危险因子,包含8个条目,主要条目为:是否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自由生活会对其他人造成危险、是否认为许多精神疾病患者都会犯罪、是否和精神疾病患者一起工作就会觉得不安全等;第三因子涉及能力方面的歧视,记为能力因子,包含4个条目,主要条目为:是否认为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建立一个像糖尿病患者的自助组织是不可能的;是否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是否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无法独立生活;是否愿意给精神疾病患者同等的工作面试机会等。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9和0.84。
1.2.3 评价方法
采用Likert 0-4的5点评分法,0分:完全不同意;1分:有些不同意;2分:无所谓;3分:有点同意;4分:完全同意。26个条目均按照0~4分评分,其中第1、17、21、23、24题反向计分(0分:完全同意;1分:有点同意;2分:无所谓;3分:有些不同意;4分:完全不同意),总分104分,评分越高,歧视水平越高[7]。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性别采用构成比、年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接受精神科护理学课程前后的态度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前后,学生在隔离因子及能力因子方面的歧视态度尚无大的改变,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危险因子方面歧视态度有所改观,对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趋向评价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精神疾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较少被公众认识和理解。人们往往不愿与患者接触、不愿为其提供教育以及就业的机会,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8]。患者为躲避歧视,可能会采取消极的行为应对自己的疾病,例如不及时就诊、不按时服药等,使得疾病的复发频率增加[9-11]。Phillips等[12]在1990年-2000年对1 4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进行病耻感的评估,发现研究样本中有60%有病耻感,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精神科护理教学,本组护理本科生对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歧视态度和行为改善不大,大多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成为信赖的朋友,不愿与其住在一起,做邻居等。究其原因,可能与精神科护理教学课程设置以讲授书本内容为主,见习课程多以老师问诊患者,学生多为被动学习,参与不充分有关。此外,见习的病案为临床住院患者,且大多为急性期入住者,未见习接触到康复期患者,易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偏见,造成精神疾病患者言语行为紊乱,不能成为朋友和正常生活的误解,使得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无明显改善。
就危险因子而言,通过学习,学生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紊乱是疾病状态,大多数时候还是行为正常的,明白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犯罪行为只是少数患者的表现情况,心理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感恐惧感有所弱化,不再畏惧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接触,其害怕及不安全感较学习前明显降低。从课程设置分析可见,第一次临床见习安排在总论之后,学生在参观精神科病房及目睹带教老师示范的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方式后,消除了对精神疾病患者一些误解,无形中改变了“精神疾病患者是危险分子”的观念。
分析结果可知,教学前后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能力因子的认知尚无改变,仍然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独立、正常生活是困难的。形成这一观点的原因,可能与教学见习不全面也有一定的关系,在16次教学中,仅限于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见习,未涉及患者回归家庭、社区或工作中的见习。因此,学生较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患者行为乱,社会功能差,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印象。所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安排学生参观社区会所或者播放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后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知道精神疾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向正常人一样生活,以改变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能力方面的歧视。
国外研究表明,对精神疾病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联[13]。正确地对待精神疾病患者,不仅利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4, 15]。精神科护理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应当具备传授学生精神疾病知识和消除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歧视的双重功能,但现行的课程设置还未发挥消除学生对精神疾病歧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精神科护理的教学应当打破常规模式,增加学生与患者的接触,使其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观察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情绪极度起伏的应对办法,同时增加对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见习,并通过影像、专题及互联网等普及精神疾病知识,减轻护理本科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
国内外研究发现,不仅仅是公众,一些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认为他们有危险性、行为不可预料和有暴力倾向等[1-4]。而公众和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预后[5]。医学教育承担着提高医务人员对疾病科学认知的作用,科学的认知能力对医护职责的履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科护理作为护理学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护理心理学的延续,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6]。2012年3月-6月,我们针对某高校护理本科生学习精神科护理课程前后,其对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态度状况进行研究,并分析歧视态度维持与改变的原因,从而为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川省成都市某高校2012年接受精神科护理学课程学习的护理本科生共51名,其中男11名,女40名;年龄18~23岁,平均21.4岁;行课时间为16周,每周教学1次,其中理论讲授11次,临床见习5次,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科护理学》,见习地点为精神科病房。
1.2 方法
1.2.1 调查时间与方法
在课程开讲前和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分别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和曾庆枝等[7]制定的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在取得其口头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2份,收回102份,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2 调查内容
对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态度的评估,评估量表由26条题目组成,含5个反向条目。量表分为3个因子,第一因子内容与社会交往方面的歧视态度或行为有关,记为隔离因子,包含14个条目,主要条目为:是否愿意和精神疾病患者成为朋友、是否不想和精神疾病患者有任何关系、是否愿意和精神疾病患者一起工作或生活;第二因子涉及对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趋向的评价,记为危险因子,包含8个条目,主要条目为:是否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自由生活会对其他人造成危险、是否认为许多精神疾病患者都会犯罪、是否和精神疾病患者一起工作就会觉得不安全等;第三因子涉及能力方面的歧视,记为能力因子,包含4个条目,主要条目为:是否认为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建立一个像糖尿病患者的自助组织是不可能的;是否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是否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无法独立生活;是否愿意给精神疾病患者同等的工作面试机会等。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9和0.84。
1.2.3 评价方法
采用Likert 0-4的5点评分法,0分:完全不同意;1分:有些不同意;2分:无所谓;3分:有点同意;4分:完全同意。26个条目均按照0~4分评分,其中第1、17、21、23、24题反向计分(0分:完全同意;1分:有点同意;2分:无所谓;3分:有些不同意;4分:完全不同意),总分104分,评分越高,歧视水平越高[7]。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性别采用构成比、年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接受精神科护理学课程前后的态度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前后,学生在隔离因子及能力因子方面的歧视态度尚无大的改变,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危险因子方面歧视态度有所改观,对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趋向评价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精神疾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较少被公众认识和理解。人们往往不愿与患者接触、不愿为其提供教育以及就业的机会,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8]。患者为躲避歧视,可能会采取消极的行为应对自己的疾病,例如不及时就诊、不按时服药等,使得疾病的复发频率增加[9-11]。Phillips等[12]在1990年-2000年对1 4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进行病耻感的评估,发现研究样本中有60%有病耻感,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精神科护理教学,本组护理本科生对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歧视态度和行为改善不大,大多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成为信赖的朋友,不愿与其住在一起,做邻居等。究其原因,可能与精神科护理教学课程设置以讲授书本内容为主,见习课程多以老师问诊患者,学生多为被动学习,参与不充分有关。此外,见习的病案为临床住院患者,且大多为急性期入住者,未见习接触到康复期患者,易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偏见,造成精神疾病患者言语行为紊乱,不能成为朋友和正常生活的误解,使得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无明显改善。
就危险因子而言,通过学习,学生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紊乱是疾病状态,大多数时候还是行为正常的,明白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犯罪行为只是少数患者的表现情况,心理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感恐惧感有所弱化,不再畏惧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接触,其害怕及不安全感较学习前明显降低。从课程设置分析可见,第一次临床见习安排在总论之后,学生在参观精神科病房及目睹带教老师示范的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方式后,消除了对精神疾病患者一些误解,无形中改变了“精神疾病患者是危险分子”的观念。
分析结果可知,教学前后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能力因子的认知尚无改变,仍然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独立、正常生活是困难的。形成这一观点的原因,可能与教学见习不全面也有一定的关系,在16次教学中,仅限于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见习,未涉及患者回归家庭、社区或工作中的见习。因此,学生较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患者行为乱,社会功能差,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印象。所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安排学生参观社区会所或者播放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后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知道精神疾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向正常人一样生活,以改变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能力方面的歧视。
国外研究表明,对精神疾病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联[13]。正确地对待精神疾病患者,不仅利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4, 15]。精神科护理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应当具备传授学生精神疾病知识和消除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歧视的双重功能,但现行的课程设置还未发挥消除学生对精神疾病歧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精神科护理的教学应当打破常规模式,增加学生与患者的接触,使其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观察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情绪极度起伏的应对办法,同时增加对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见习,并通过影像、专题及互联网等普及精神疾病知识,减轻护理本科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