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闻续, 吴逢波. 口服乙胺丁醇疑致皮肤色素沉着一例. 华西医学, 2014, 29(8): 1593-1593.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87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22岁。因“头痛6 d,呕吐5 d ”于2010年11月5日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查体):体温37.2℃,血压101/6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67次/min。神志清,急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颈静脉正常,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廓未见异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脾脏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专科查体:神清合作,高级神经活动未见异常,病理征未引出,颈阻可疑阳性,克氏征阴性。既往史无特殊。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显示:轻度异常。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颅内未见异常,右上颌窦及右蝶窦炎。CT胸部普通平扫、腹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肾功、糖化血红蛋白、输血前全套无异常。11月6日查脑脊液常规显示:有核细胞210×106 g/L,单个核细胞98%,微量蛋白1.06 g/L,氯118.4 mmol/L,葡萄糖2.73 mmol/L,涂片阴性。诊断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经甘露醇降颅内压、地塞米松抗炎等对症治疗,及予异烟肼300 mg、利福平600 mg、乙胺丁醇750 mg每日顿服,左氧氟沙星0.4 g静脉滴注四联疗法抗结核治疗后于2010年11月17日好转出院。出院带药:异烟肼片300 mg,1次/d;利福平胶囊600 mg,1次/d;盐酸乙胺丁醇片750 mg,1次/d;每月复查肝肾功。
规律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患者门诊随访,自诉皮肤颜色加深,以颜面部、手部等易暴露于空气中部位较明显,无疼痛。查体:患者皮肤颜色偏黄,无皮疹,复查肝肾功无异常,考虑为皮肤色素沉着,发生原因不明。因抗结核治疗疗程未足,故未予停药,嘱其继续观察色素沉着情况,并定期复查肝肾功。
2011年9月15日,患者已规律抗结核治疗10个月,入院检查各项结果无异常,肝肾功正常。查体:面部及手足部颜色暗黄偏黑。患者自诉皮肤颜色较前加深明显,医师与其商定后,认为可停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继续按原剂量巩固治疗。2011年10月2日,临床药师进行电话随访,患者自诉色素沉着已明显消褪,以面部消褪显著。2011年10月15日,患者停用所用抗结核药,此时,患者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
2 讨论
色素沉着,是人体皮肤由于种种原因而致的皮肤呈现不同颜色、不同范围及不同深浅的色素变化,药物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最常见的外部因素之一。有资料表明,药物引起色素沉着常在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且多发于皮肤暴露部分[1, 2]。本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并未服用其他可能致色素沉着药物,亦无日光暴晒情况,故其色素沉着考虑主要为抗结核药物引起。
抗结核药物引起色素沉着较少见。目前仅有关于吡嗪酰胺所致光敏反应导致皮肤色素沉着[3],利福平致手、足、面橙红色或黑褐色沉着[4, 5],异烟肼致患者上身黄豆大小黑色色素沉着[6]的个案报道,但发生机制均尚不清楚。该患者暴露皮肤色素沉着较明显,手足、面部等为均匀黄褐色色素沉着,无皮疹,与已报道的利福平、异烟肼致色素沉着特点有所差别,而该患者未应用吡嗪酰胺,综合考虑,该不良反应或为乙胺丁醇引起。患者停用乙胺丁醇半个月后,色素沉着较前明显好转,停药1个月后肤色基本恢复正常,故认为该患者色素沉着可能为乙胺丁醇引起。
关于乙胺丁醇致色素沉着,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且该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避免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未再进行试服观察。其致色素沉着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22岁。因“头痛6 d,呕吐5 d ”于2010年11月5日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查体):体温37.2℃,血压101/6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67次/min。神志清,急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颈静脉正常,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廓未见异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脾脏肋下未触及,肾脏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专科查体:神清合作,高级神经活动未见异常,病理征未引出,颈阻可疑阳性,克氏征阴性。既往史无特殊。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显示:轻度异常。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颅内未见异常,右上颌窦及右蝶窦炎。CT胸部普通平扫、腹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肾功、糖化血红蛋白、输血前全套无异常。11月6日查脑脊液常规显示:有核细胞210×106 g/L,单个核细胞98%,微量蛋白1.06 g/L,氯118.4 mmol/L,葡萄糖2.73 mmol/L,涂片阴性。诊断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经甘露醇降颅内压、地塞米松抗炎等对症治疗,及予异烟肼300 mg、利福平600 mg、乙胺丁醇750 mg每日顿服,左氧氟沙星0.4 g静脉滴注四联疗法抗结核治疗后于2010年11月17日好转出院。出院带药:异烟肼片300 mg,1次/d;利福平胶囊600 mg,1次/d;盐酸乙胺丁醇片750 mg,1次/d;每月复查肝肾功。
规律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患者门诊随访,自诉皮肤颜色加深,以颜面部、手部等易暴露于空气中部位较明显,无疼痛。查体:患者皮肤颜色偏黄,无皮疹,复查肝肾功无异常,考虑为皮肤色素沉着,发生原因不明。因抗结核治疗疗程未足,故未予停药,嘱其继续观察色素沉着情况,并定期复查肝肾功。
2011年9月15日,患者已规律抗结核治疗10个月,入院检查各项结果无异常,肝肾功正常。查体:面部及手足部颜色暗黄偏黑。患者自诉皮肤颜色较前加深明显,医师与其商定后,认为可停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继续按原剂量巩固治疗。2011年10月2日,临床药师进行电话随访,患者自诉色素沉着已明显消褪,以面部消褪显著。2011年10月15日,患者停用所用抗结核药,此时,患者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
2 讨论
色素沉着,是人体皮肤由于种种原因而致的皮肤呈现不同颜色、不同范围及不同深浅的色素变化,药物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最常见的外部因素之一。有资料表明,药物引起色素沉着常在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且多发于皮肤暴露部分[1, 2]。本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并未服用其他可能致色素沉着药物,亦无日光暴晒情况,故其色素沉着考虑主要为抗结核药物引起。
抗结核药物引起色素沉着较少见。目前仅有关于吡嗪酰胺所致光敏反应导致皮肤色素沉着[3],利福平致手、足、面橙红色或黑褐色沉着[4, 5],异烟肼致患者上身黄豆大小黑色色素沉着[6]的个案报道,但发生机制均尚不清楚。该患者暴露皮肤色素沉着较明显,手足、面部等为均匀黄褐色色素沉着,无皮疹,与已报道的利福平、异烟肼致色素沉着特点有所差别,而该患者未应用吡嗪酰胺,综合考虑,该不良反应或为乙胺丁醇引起。患者停用乙胺丁醇半个月后,色素沉着较前明显好转,停药1个月后肤色基本恢复正常,故认为该患者色素沉着可能为乙胺丁醇引起。
关于乙胺丁醇致色素沉着,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且该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避免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未再进行试服观察。其致色素沉着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