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雪琴, 马瑞, 范红景, 刘清, 刘燕. 人工划价收费模式在门诊伤口换药室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4, 29(9): 1626-1629.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99 复制
划价,又称计价,是把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收入完整、及时、准确地记录到患者费用中的过程和方法[1]。划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准确收费和医患关系的好坏,是医疗质量的直接体现之一,划价处理问题解决得是否理想也是整个医院信息化水平的直接体现之一[2]。当前病房内的许多医疗服务收费都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但在门诊相关科室还存在着人工划价的方式,这跟门诊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关系[3]。但在人工划价方式下,划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不可控的,是各种纠纷的导火索,也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4]。伤口治疗科室作为门诊重要而新兴的科室,划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的人工划价收费模式在伤口换药门诊中的应用情况,以探索更适合伤口门诊的划价收费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5月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5名伤口门诊护士,平均32.2岁,平均工作年限13.8年;从事伤口换药的平均时间为5.6年;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学历:本科3人,大专2人。采用人工划价收费模式进行划价收费,共人工划价收费1 012换药例次。按患者费别不同分为3类人群:其中自费患者448例次,医保患者372例次,军队患者免费(军免)192例次。各护士的换药例次数按自费、医保、军免的顺序分别为:① 护士1:163、127、88例次;② 护士2:81、84、29例次;③ 护士3:72、69、39例次;④ 护士4:70、56、19例次;⑤ 护士5:62、36、17例次。
1.2 方法
人工划价收费方法,是由护士根据患者伤口情况,采用单次换药费用估算法进行划价收费。流程为:① 由医生开具医嘱,患者持医嘱单,到换药室护士处进行划价;② 护士进行伤口评估: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敷料,折算价格,进行划价;③ 划价过程全部在电脑上完成,生成打印收费单;④ 由患者持收费单到收费处缴费,缴费完毕进行伤口换药。可见划价过程全部由护士凭经验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费别不同的情况下,5名护士的平均收费和总平均收费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平均收费水平上看,5名护士在自费和军免患者的平均收费与总平均收费水平一致(P>0.05),而在医保患者的平均收费上呈现出2低3高的表现,2名护士(护士1和护士2)平均收费低于总平均收费的1~2元(P<0.05),而3名护士(护士3、4、5)的平均收费则高于总平均收费,尤其是护士5平均收费则高出总平均收费近6元(P<0.05);由此可见护士在对医保患者的收费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而对于自费和军免的患者,护士估算收费呈现整体的一致性。从单个个体看,4名护士在3种类别患者的平均收费中,存在一致性,即对自费、医保和军免的患者收费保持同一水平(P>0.05);而1名护士(护士2)对军免患者的平均收费高出医保患者1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人工划价模式人为因素较大,收费不符合经济学标准。见表 1。

3 讨论
3.1 现行伤口门诊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特点
人工划价收费模式是由护士根据自身经验和伤口情况,估算伤口敷料使用的多少,折算成相应的价格,给患者开具收费单。收费单包括治疗费用和敷料费用两部分,治疗费用是按照国家现行的收费标准决定,如大、中、小换药;而敷料费用则是护士根据伤口情况估算敷料费用,折合成单次换药费用。
3.1.1 人工划价收费模式存在的原因
这种通过估算得出敷料费用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① 从医疗资源考虑:现临床使用的新型伤口敷料,大都从国外进口,普遍存在规格较大、单价较贵的现象,一个患者单次无法完全使用,裁剪使用,分次收费能减轻患者负担,避免医疗资源浪费;② 从敷料的保存考虑:使用在伤口内的敷料,一经打开包装无菌条件被破坏,则会影响使用的效果,无法保存,所有厂家的敷料都要求单次使用,因此若24 h内未使用完,则会造成敷料浪费;③ 传统的沿袭:在新型敷料引进之前,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各换药室的常见换药敷料是浸泡的抗菌药物纱条等,因此节约已成为上一代医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这种优良的传统作风便沿袭下来。
3.1.2 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历史作用和目前的局限性
人工估算划价收费模式一直存在于换药室的工作中,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相应作用。过去的换药室包括现在的许多大医院的换药室也存在以下情况:人员配备单一:1~2人;敷料单一:纱布,抗生素引流条,绷带;换药人群简单:外伤等急性伤口居多。因此未过多考虑收费问题,且由于人员单一,患者前后情况了解,多收、少收、漏收费的现象基本不存在。而近10年的情况是:首先,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5],过去以急性伤口居多,而现在慢性疑难伤口,如压疮、糖尿病足、下肢溃疡、慢性窦道等伤口超过了急性伤口,成为伤口门诊的主要工作项目;其次,伤口换药理念的转变:过去是干性换药理念(伤口暴露),而今则是湿性伤口理念(伤口覆盖),各种新型敷料的使用增加,换药人次数增加;再者,从事伤口医务人员增加:由于疾病谱变化,慢性伤口数量的增加,伤口门诊的医务人员也在增加,从前可能一个科室1~2人,而今最少6~7人,最多是一个综合科室。敷料由过去的单一变为繁多,人员也由过去的一个变为多个,伤口种类也由过去的一种变为多种,因此人工划价收费就变得不太适合目前伤口门诊的需求。
3.1.3 收费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
本研究中的科室是北京三级甲等医院的伤口门诊,从2003年起开始采用湿性伤口理念,运用新型的伤口敷料处理伤口;有5名兼职伤口护士,日换药量在50例次左右。人工估算划价模式一直在该科室存在。但各个护士估价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却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6]。
首先,从总平均收费上看,表 1显示3种费别患者总平均费用不一致:军免患者换药费用最高[(29.41 ± 1.63)元],医保患者最低[(26.80 ± 0.91)元],而自费患者居中[(27.80 ± 0.99)元]。这反映了同一收费水平下,护士在军免患者的收费上估价较高,可能跟军队患者不需要自己承担任何费用,护士可以不用顾忌其对费用的担心问题;而医保患者收费估价最低,可能跟医保患者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和护士对医保相关政策的惧怕有关;对自费患者,护士的估价呈现合理状态,因为这部分患者费用自理,对费用的关注较高。因此从总体平均费用就显示出了护士划价收费一定程度上会考虑患者的费别,根据患者的费别,护士划价会有一定的倾斜,因此人工划价收费模式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费用不一。
其次,从每名护士在医保患者的平均收费比较上,可见存在不一致性、不稳定性。医保患者的收费与医保总平均费用相比呈现2低3高的现象,即护士1的(25.55 ± 1.57)元和护士2的(24.31 ± 1.93)元,均低于总平均费用(26.80 ± 0.91)元(P<0.05);而护士3、4、5均高于总平均费用,且护士5的(32.79 ± 2.94)元,高出总平均费用近6元(P<0.05);进一步说明患者费别是此种划价收费模式的不稳定性因素。护士在军免和自费两种费别的收费上与总体平均费用,则呈现一致性。
最后,从单个个人看,也呈现出上述趋势。从3种费别平均费用护士自身对比中,可见每名护士在自费、医保、军免上都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尤其是护士2。其军免收费[(34.82 ± 4.19)元]高出医保收费[(24.31 ± 1.93)元]近10元(P<0.05),高出自费收费[(26.98 ± 2.35)元]近8元,进一步说明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标准性较差,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在临床工作中,存在患者因为护士收费前后不一致而出现过激行为和纠纷事件的情况。本研究旨在用客观的数据来反映在人工划价收费模式下科室5名伤口护士所呈现出的收费不一致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显示:在目前以慢性伤口居主要类型,新型敷料大量使用,伤口种类增多,伤口从业人员增多的新伤口门诊或伤口治疗中心中,人工划价收费模式,这种估算换药费用的做法,已不适合当前的工作需要。虽然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存在是基于一个好的出发点,但呈现给患者的却是医院收费混乱,无标准的不良印象[7, 8]。因此探索一种能做到既体恤患者又能兼顾经济学原理的方法势在必行。收费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存在于医患之间,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下[8],显得尤为突出,值得重视。
3.2 健全伤口门诊划价收费系统和收费标准的意义
3.2.1 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
医院成本核算是降低医院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9],在目前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医院的经济运行必须做到“低耗高效”[10]。医院成本核算是通过对医院经营过程中耗用人力、物资所涉及到的全部资金成本的总和进行全面的统计、计算得出的会计结论[11]。因此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是进行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在实际划价收费工作中,应该是本着“用什么计什么”的原则[1],才能真正实现科室的成本核算。而在现行伤口门诊人工划价收费下,施行成本核算有难度。首先施行按次收费和敷料估算的方法,在实际结算中,无法进行耗材的量和种类的统计,即无法计算出耗材使用总体费用;其次,无法监控科室收入-支出比:从该伤口门诊换药平均收费中可看出,科室整体收费水平较低,每次换药费用在30元上下,由于无法得到确切的科室敷料耗材总支出费用,所以无法对科室的收入-支出进行准确的计算。因此有必要建立伤口门诊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和收费标准。
3.2.2 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能有效地监管医用耗材的使用
为规范医疗机构的价格行为,提高药品、医用材料和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度,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卫生部、总后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决定,要求全国医疗机构实行价格公示。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价格公示的内容包括医疗服务项目名称、项目内涵、除外内容、计价单位、价格、价格管理形式、批准文号、政府指导价及实际执行价格等有关情况[12]。医用耗材是指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卫生耗材、人体植入物、消毒后可重复使用且易损耗的医疗用品,是医院开展医疗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基础[13]。伤口门诊中大量新型敷料都属于医用耗材。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人工估算划价收费模式治疗费用和敷料费用混淆,在收费单上无法清晰显示敷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给临床监控敷料的使用情况和安全性带来困难。在出现治疗纠纷时,无法解释敷料的使用情况,埋下医疗纠纷的隐患。目前,医用卫生耗材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医疗活动中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尤为重要,收费标准既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医用耗材的明细清晰,又能充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14]。
3.3 建立标准化的伤口门诊划价收费模式
理想的划价收费模式是兼顾“用什么计什么”的原则和患者需求的原则,既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符合伦理要求。可以借鉴单病种收费模式[15],通过大样本研究,根据每个病种病程和特点,使用敷料的特点,平均计算每次换药费用,按次平均收费或按伤口类型收费。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接受。目前,四川某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的收费模式值得借鉴。首先,其采用治疗费用和敷料费用分开收费。治疗费用由医生开医嘱时开具,敷料费用则是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由护士评估伤口后开具。这种做法就比本研究报道的人工划价收费模式合理性更强,避免了治疗费和敷料费混淆不清。其次,敷料分次使用。敷料根据“用什么计什么”的原则进行收费,护士在收据单上写清敷料使用次数,并告知患者;如1张100元的敷料,护士根据伤口情况,在患者收据单上,写上可用次数,每次患者持收据单来换药,相应地减去次数。这种做法既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患者知道自己在使用何种伤口敷料,此种敷料对伤口有何作用,护士又履行了告知义务,避免了纠纷隐患。再者,此种方法治疗费和敷料费用分开,如果出现费用纠纷,则只会体现在敷料次数的使用上;如出现治疗纠纷,护士能有效地查找在伤口护理过程中使用的敷料。
继2009年我国成立中国慢性创面学会后,全国各大医院纷纷成立了伤口治疗中心,大多整合过去换药室资源而来,但老的换药室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收费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费用问题是敏感问题,医药费用过高,收费标准混乱,不仅严重影响医患关系,也影响政府与群众间的关系,还易演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16]。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疾病谱的变化,慢性伤口的数量在日益增加,伤口护理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一种医院、患者、社会达到多赢的模式更为重要。人工划价是目前门诊治疗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收费计价模式,其在伤口门诊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与纠纷隐患,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更适合伤口门诊的标准的收费方法,使伤口治疗和收费更规范,从而得到社会和患者认可。
划价,又称计价,是把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收入完整、及时、准确地记录到患者费用中的过程和方法[1]。划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准确收费和医患关系的好坏,是医疗质量的直接体现之一,划价处理问题解决得是否理想也是整个医院信息化水平的直接体现之一[2]。当前病房内的许多医疗服务收费都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但在门诊相关科室还存在着人工划价的方式,这跟门诊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关系[3]。但在人工划价方式下,划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不可控的,是各种纠纷的导火索,也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4]。伤口治疗科室作为门诊重要而新兴的科室,划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的人工划价收费模式在伤口换药门诊中的应用情况,以探索更适合伤口门诊的划价收费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5月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5名伤口门诊护士,平均32.2岁,平均工作年限13.8年;从事伤口换药的平均时间为5.6年;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学历:本科3人,大专2人。采用人工划价收费模式进行划价收费,共人工划价收费1 012换药例次。按患者费别不同分为3类人群:其中自费患者448例次,医保患者372例次,军队患者免费(军免)192例次。各护士的换药例次数按自费、医保、军免的顺序分别为:① 护士1:163、127、88例次;② 护士2:81、84、29例次;③ 护士3:72、69、39例次;④ 护士4:70、56、19例次;⑤ 护士5:62、36、17例次。
1.2 方法
人工划价收费方法,是由护士根据患者伤口情况,采用单次换药费用估算法进行划价收费。流程为:① 由医生开具医嘱,患者持医嘱单,到换药室护士处进行划价;② 护士进行伤口评估: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敷料,折算价格,进行划价;③ 划价过程全部在电脑上完成,生成打印收费单;④ 由患者持收费单到收费处缴费,缴费完毕进行伤口换药。可见划价过程全部由护士凭经验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费别不同的情况下,5名护士的平均收费和总平均收费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平均收费水平上看,5名护士在自费和军免患者的平均收费与总平均收费水平一致(P>0.05),而在医保患者的平均收费上呈现出2低3高的表现,2名护士(护士1和护士2)平均收费低于总平均收费的1~2元(P<0.05),而3名护士(护士3、4、5)的平均收费则高于总平均收费,尤其是护士5平均收费则高出总平均收费近6元(P<0.05);由此可见护士在对医保患者的收费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而对于自费和军免的患者,护士估算收费呈现整体的一致性。从单个个体看,4名护士在3种类别患者的平均收费中,存在一致性,即对自费、医保和军免的患者收费保持同一水平(P>0.05);而1名护士(护士2)对军免患者的平均收费高出医保患者1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人工划价模式人为因素较大,收费不符合经济学标准。见表 1。

3 讨论
3.1 现行伤口门诊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特点
人工划价收费模式是由护士根据自身经验和伤口情况,估算伤口敷料使用的多少,折算成相应的价格,给患者开具收费单。收费单包括治疗费用和敷料费用两部分,治疗费用是按照国家现行的收费标准决定,如大、中、小换药;而敷料费用则是护士根据伤口情况估算敷料费用,折合成单次换药费用。
3.1.1 人工划价收费模式存在的原因
这种通过估算得出敷料费用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① 从医疗资源考虑:现临床使用的新型伤口敷料,大都从国外进口,普遍存在规格较大、单价较贵的现象,一个患者单次无法完全使用,裁剪使用,分次收费能减轻患者负担,避免医疗资源浪费;② 从敷料的保存考虑:使用在伤口内的敷料,一经打开包装无菌条件被破坏,则会影响使用的效果,无法保存,所有厂家的敷料都要求单次使用,因此若24 h内未使用完,则会造成敷料浪费;③ 传统的沿袭:在新型敷料引进之前,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各换药室的常见换药敷料是浸泡的抗菌药物纱条等,因此节约已成为上一代医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这种优良的传统作风便沿袭下来。
3.1.2 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历史作用和目前的局限性
人工估算划价收费模式一直存在于换药室的工作中,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相应作用。过去的换药室包括现在的许多大医院的换药室也存在以下情况:人员配备单一:1~2人;敷料单一:纱布,抗生素引流条,绷带;换药人群简单:外伤等急性伤口居多。因此未过多考虑收费问题,且由于人员单一,患者前后情况了解,多收、少收、漏收费的现象基本不存在。而近10年的情况是:首先,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5],过去以急性伤口居多,而现在慢性疑难伤口,如压疮、糖尿病足、下肢溃疡、慢性窦道等伤口超过了急性伤口,成为伤口门诊的主要工作项目;其次,伤口换药理念的转变:过去是干性换药理念(伤口暴露),而今则是湿性伤口理念(伤口覆盖),各种新型敷料的使用增加,换药人次数增加;再者,从事伤口医务人员增加:由于疾病谱变化,慢性伤口数量的增加,伤口门诊的医务人员也在增加,从前可能一个科室1~2人,而今最少6~7人,最多是一个综合科室。敷料由过去的单一变为繁多,人员也由过去的一个变为多个,伤口种类也由过去的一种变为多种,因此人工划价收费就变得不太适合目前伤口门诊的需求。
3.1.3 收费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
本研究中的科室是北京三级甲等医院的伤口门诊,从2003年起开始采用湿性伤口理念,运用新型的伤口敷料处理伤口;有5名兼职伤口护士,日换药量在50例次左右。人工估算划价模式一直在该科室存在。但各个护士估价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却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6]。
首先,从总平均收费上看,表 1显示3种费别患者总平均费用不一致:军免患者换药费用最高[(29.41 ± 1.63)元],医保患者最低[(26.80 ± 0.91)元],而自费患者居中[(27.80 ± 0.99)元]。这反映了同一收费水平下,护士在军免患者的收费上估价较高,可能跟军队患者不需要自己承担任何费用,护士可以不用顾忌其对费用的担心问题;而医保患者收费估价最低,可能跟医保患者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和护士对医保相关政策的惧怕有关;对自费患者,护士的估价呈现合理状态,因为这部分患者费用自理,对费用的关注较高。因此从总体平均费用就显示出了护士划价收费一定程度上会考虑患者的费别,根据患者的费别,护士划价会有一定的倾斜,因此人工划价收费模式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费用不一。
其次,从每名护士在医保患者的平均收费比较上,可见存在不一致性、不稳定性。医保患者的收费与医保总平均费用相比呈现2低3高的现象,即护士1的(25.55 ± 1.57)元和护士2的(24.31 ± 1.93)元,均低于总平均费用(26.80 ± 0.91)元(P<0.05);而护士3、4、5均高于总平均费用,且护士5的(32.79 ± 2.94)元,高出总平均费用近6元(P<0.05);进一步说明患者费别是此种划价收费模式的不稳定性因素。护士在军免和自费两种费别的收费上与总体平均费用,则呈现一致性。
最后,从单个个人看,也呈现出上述趋势。从3种费别平均费用护士自身对比中,可见每名护士在自费、医保、军免上都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尤其是护士2。其军免收费[(34.82 ± 4.19)元]高出医保收费[(24.31 ± 1.93)元]近10元(P<0.05),高出自费收费[(26.98 ± 2.35)元]近8元,进一步说明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标准性较差,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在临床工作中,存在患者因为护士收费前后不一致而出现过激行为和纠纷事件的情况。本研究旨在用客观的数据来反映在人工划价收费模式下科室5名伤口护士所呈现出的收费不一致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显示:在目前以慢性伤口居主要类型,新型敷料大量使用,伤口种类增多,伤口从业人员增多的新伤口门诊或伤口治疗中心中,人工划价收费模式,这种估算换药费用的做法,已不适合当前的工作需要。虽然人工划价收费模式的存在是基于一个好的出发点,但呈现给患者的却是医院收费混乱,无标准的不良印象[7, 8]。因此探索一种能做到既体恤患者又能兼顾经济学原理的方法势在必行。收费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存在于医患之间,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下[8],显得尤为突出,值得重视。
3.2 健全伤口门诊划价收费系统和收费标准的意义
3.2.1 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
医院成本核算是降低医院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9],在目前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医院的经济运行必须做到“低耗高效”[10]。医院成本核算是通过对医院经营过程中耗用人力、物资所涉及到的全部资金成本的总和进行全面的统计、计算得出的会计结论[11]。因此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是进行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在实际划价收费工作中,应该是本着“用什么计什么”的原则[1],才能真正实现科室的成本核算。而在现行伤口门诊人工划价收费下,施行成本核算有难度。首先施行按次收费和敷料估算的方法,在实际结算中,无法进行耗材的量和种类的统计,即无法计算出耗材使用总体费用;其次,无法监控科室收入-支出比:从该伤口门诊换药平均收费中可看出,科室整体收费水平较低,每次换药费用在30元上下,由于无法得到确切的科室敷料耗材总支出费用,所以无法对科室的收入-支出进行准确的计算。因此有必要建立伤口门诊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和收费标准。
3.2.2 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能有效地监管医用耗材的使用
为规范医疗机构的价格行为,提高药品、医用材料和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度,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卫生部、总后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决定,要求全国医疗机构实行价格公示。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价格公示的内容包括医疗服务项目名称、项目内涵、除外内容、计价单位、价格、价格管理形式、批准文号、政府指导价及实际执行价格等有关情况[12]。医用耗材是指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卫生耗材、人体植入物、消毒后可重复使用且易损耗的医疗用品,是医院开展医疗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基础[13]。伤口门诊中大量新型敷料都属于医用耗材。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人工估算划价收费模式治疗费用和敷料费用混淆,在收费单上无法清晰显示敷料的使用种类和数量,给临床监控敷料的使用情况和安全性带来困难。在出现治疗纠纷时,无法解释敷料的使用情况,埋下医疗纠纷的隐患。目前,医用卫生耗材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医疗活动中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合理的划价收费系统尤为重要,收费标准既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医用耗材的明细清晰,又能充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14]。
3.3 建立标准化的伤口门诊划价收费模式
理想的划价收费模式是兼顾“用什么计什么”的原则和患者需求的原则,既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符合伦理要求。可以借鉴单病种收费模式[15],通过大样本研究,根据每个病种病程和特点,使用敷料的特点,平均计算每次换药费用,按次平均收费或按伤口类型收费。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接受。目前,四川某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的收费模式值得借鉴。首先,其采用治疗费用和敷料费用分开收费。治疗费用由医生开医嘱时开具,敷料费用则是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由护士评估伤口后开具。这种做法就比本研究报道的人工划价收费模式合理性更强,避免了治疗费和敷料费混淆不清。其次,敷料分次使用。敷料根据“用什么计什么”的原则进行收费,护士在收据单上写清敷料使用次数,并告知患者;如1张100元的敷料,护士根据伤口情况,在患者收据单上,写上可用次数,每次患者持收据单来换药,相应地减去次数。这种做法既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患者知道自己在使用何种伤口敷料,此种敷料对伤口有何作用,护士又履行了告知义务,避免了纠纷隐患。再者,此种方法治疗费和敷料费用分开,如果出现费用纠纷,则只会体现在敷料次数的使用上;如出现治疗纠纷,护士能有效地查找在伤口护理过程中使用的敷料。
继2009年我国成立中国慢性创面学会后,全国各大医院纷纷成立了伤口治疗中心,大多整合过去换药室资源而来,但老的换药室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收费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费用问题是敏感问题,医药费用过高,收费标准混乱,不仅严重影响医患关系,也影响政府与群众间的关系,还易演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16]。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疾病谱的变化,慢性伤口的数量在日益增加,伤口护理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一种医院、患者、社会达到多赢的模式更为重要。人工划价是目前门诊治疗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收费计价模式,其在伤口门诊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与纠纷隐患,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更适合伤口门诊的标准的收费方法,使伤口治疗和收费更规范,从而得到社会和患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