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梅, 郑萍, 白阳静. 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在胸部正中切口术后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4, 29(9): 1657-1658. doi: 10.7507/1002-0179.20140508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38岁,因胸痛1+d于2013年4月4日急诊入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即予卧床休息及血压控制等处置。2013年4月1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主动脉瓣成形,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1 500 mg+生理盐水100 mL,每8小时1次,静脉输入抗感染;予口服培哚普利4 mg、1次/d,厄贝沙坦150 mg、1次/d,苯磺酸左旋氨氯氮平片2.5 mg、2次/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2次/d,降血压等治疗,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15 d伤口已一期愈合。5月12日患者发热,最高体温为38.5℃,诉伤口疼痛,血常规白细胞示11.73×109/L。即予妙贴(德国保赫曼公司生产)更换伤口敷料,局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商品名:百多邦)。5月16日患者伤口出现脓性渗出,清除伤口脓性分泌物,见肉芽呈不新鲜状,坏死组织较多,取分泌物培养,结果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请感染科会诊后,予盐酸万古霉素100万U+生理盐水至50 mL,每12小时1次,微量泵泵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生理盐水100 mL,每8小时1次,静脉输入抗感染治疗。5月18日经主管医生同意,予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引流伤口(图 1),负压压力控制在60~80 kPa (1 mmHg=0.133 kPa)之间,伤口密闭良好,引流液呈暗红色血性液,患者自诉无不适,未再发热。使用简易负压装置引流7 d后拆除,伤口肉芽新鲜,血供丰富,渗液较少,取分泌物培养,予碟型胶布拉拢伤口。5月28日予伤口换药,伤口已愈合,分泌物培养为阴性,6月2日患者顺利出院,对伤口的治疗和恢复效果非常满意。

2 负压吸引装置制作及使用方法
2.1 材料选择
① 医用泡沫材料:选用德国保赫曼公司生产的德湿肤(腔型),它是一种无毒、吸水性和通透性好、质地柔软的海绵状医用材料,可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② 多孔引流管:选用南通三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引流管,此管软硬、大小适中,为透明管,有利用使用过程中的观察。③ 生物透性粘贴薄膜:选用广州雅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无菌粘贴手术膜,它具有透气性强,弹性好,透明度好等特点,可根据伤口大小修剪。④ 负压引流装置:采用我院中心负压连接负压瓶。
2.2 使用方法
① 清洁创面:清除伤口坏死组织及异物,彻底敞开死腔。② 裁剪敷料: 按创面大小、形状修剪德湿肤、无菌粘贴手术膜。③ 置管:用血管钳在德湿肤内扩道,引入引流管有侧孔的一端,使有侧孔的一端完全被德湿肤包裹。④ 填充和封闭:把带有引流管的德湿肤填入创面,使其与创面充分完全接触,不留明显缝隙,引流管从创缘下端直接引出。清洁擦干创面周围皮肤,用无菌粘贴手术膜封闭整个创面。⑤ 负压引流:将引流管接通负压引流装置,打开负压,负压有效的标志是填入的德湿肤明显的塌陷,创面无液体聚积。⑥ 观察和管理:创面一旦封闭后无需再做特殊处理,注意观察伤口的引流量、颜色,观察负压的情况,一般负压维持在60~80 kPa[1]。如果塌陷的德湿肤迅速恢复原状,薄膜下有液体积聚,提示负压失效,应立即处理。引流5~7 d后,去除德湿肤敷料,检查创面情况,如果创面新鲜,则随即闭合创面。否则,可重新填入,继续封闭引流。
3 讨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是一种新型引流技术,用医用泡沫材料包裹多侧孔引流管,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和被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引流系统,是处理创面的全新方法[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负压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3]。
我科患者均为心脏病及大血管病患者,胸部正中切口术后,其伤口感染影响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严重者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第二次手术。为此,术后伤口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本例患者通过自制的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对创面进行负压引流,促进其血液循环,取得了很好的伤口愈合效果。由于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可达到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相同的效果,加其费用较低,患者易接受;简易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简便,不需要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以保持有效引流5~7 d[4],有效免除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5];采用透明薄封闭创面及周围即利于伤口观察,又使创面与外界隔离,可防止细菌的感染。创面内的渗出物随时被负压吸出,破坏了细菌的生长环境,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6]。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彻底清除死腔,使引流达到最佳效果;要注意观察创面情况,判别负压是否持续有效;同时注意负压流量的大小和患者的自我感受。
综上,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能迅速控制感染,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38岁,因胸痛1+d于2013年4月4日急诊入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即予卧床休息及血压控制等处置。2013年4月1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主动脉瓣成形,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1 500 mg+生理盐水100 mL,每8小时1次,静脉输入抗感染;予口服培哚普利4 mg、1次/d,厄贝沙坦150 mg、1次/d,苯磺酸左旋氨氯氮平片2.5 mg、2次/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2次/d,降血压等治疗,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15 d伤口已一期愈合。5月12日患者发热,最高体温为38.5℃,诉伤口疼痛,血常规白细胞示11.73×109/L。即予妙贴(德国保赫曼公司生产)更换伤口敷料,局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商品名:百多邦)。5月16日患者伤口出现脓性渗出,清除伤口脓性分泌物,见肉芽呈不新鲜状,坏死组织较多,取分泌物培养,结果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请感染科会诊后,予盐酸万古霉素100万U+生理盐水至50 mL,每12小时1次,微量泵泵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生理盐水100 mL,每8小时1次,静脉输入抗感染治疗。5月18日经主管医生同意,予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引流伤口(图 1),负压压力控制在60~80 kPa (1 mmHg=0.133 kPa)之间,伤口密闭良好,引流液呈暗红色血性液,患者自诉无不适,未再发热。使用简易负压装置引流7 d后拆除,伤口肉芽新鲜,血供丰富,渗液较少,取分泌物培养,予碟型胶布拉拢伤口。5月28日予伤口换药,伤口已愈合,分泌物培养为阴性,6月2日患者顺利出院,对伤口的治疗和恢复效果非常满意。

2 负压吸引装置制作及使用方法
2.1 材料选择
① 医用泡沫材料:选用德国保赫曼公司生产的德湿肤(腔型),它是一种无毒、吸水性和通透性好、质地柔软的海绵状医用材料,可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② 多孔引流管:选用南通三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引流管,此管软硬、大小适中,为透明管,有利用使用过程中的观察。③ 生物透性粘贴薄膜:选用广州雅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无菌粘贴手术膜,它具有透气性强,弹性好,透明度好等特点,可根据伤口大小修剪。④ 负压引流装置:采用我院中心负压连接负压瓶。
2.2 使用方法
① 清洁创面:清除伤口坏死组织及异物,彻底敞开死腔。② 裁剪敷料: 按创面大小、形状修剪德湿肤、无菌粘贴手术膜。③ 置管:用血管钳在德湿肤内扩道,引入引流管有侧孔的一端,使有侧孔的一端完全被德湿肤包裹。④ 填充和封闭:把带有引流管的德湿肤填入创面,使其与创面充分完全接触,不留明显缝隙,引流管从创缘下端直接引出。清洁擦干创面周围皮肤,用无菌粘贴手术膜封闭整个创面。⑤ 负压引流:将引流管接通负压引流装置,打开负压,负压有效的标志是填入的德湿肤明显的塌陷,创面无液体聚积。⑥ 观察和管理:创面一旦封闭后无需再做特殊处理,注意观察伤口的引流量、颜色,观察负压的情况,一般负压维持在60~80 kPa[1]。如果塌陷的德湿肤迅速恢复原状,薄膜下有液体积聚,提示负压失效,应立即处理。引流5~7 d后,去除德湿肤敷料,检查创面情况,如果创面新鲜,则随即闭合创面。否则,可重新填入,继续封闭引流。
3 讨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是一种新型引流技术,用医用泡沫材料包裹多侧孔引流管,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和被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引流系统,是处理创面的全新方法[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负压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3]。
我科患者均为心脏病及大血管病患者,胸部正中切口术后,其伤口感染影响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严重者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第二次手术。为此,术后伤口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本例患者通过自制的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对创面进行负压引流,促进其血液循环,取得了很好的伤口愈合效果。由于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可达到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相同的效果,加其费用较低,患者易接受;简易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简便,不需要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以保持有效引流5~7 d[4],有效免除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5];采用透明薄封闭创面及周围即利于伤口观察,又使创面与外界隔离,可防止细菌的感染。创面内的渗出物随时被负压吸出,破坏了细菌的生长环境,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6]。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彻底清除死腔,使引流达到最佳效果;要注意观察创面情况,判别负压是否持续有效;同时注意负压流量的大小和患者的自我感受。
综上,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能迅速控制感染,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