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敏佳, 任玉英, 陈德芳. 5%葡萄糖注射液对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 华西医学, 2014, 29(9): 1723-172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525 复制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商品名:可达龙,赛诺菲 (杭州)制药有限公司]为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1],是目前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之一。静脉用药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2],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为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我科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对静脉输入胺碘酮的患者,输液时同时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其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2011年6月-2012年3月经医生诊断及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房颤动(房颤),需行电生理+射频消融术,术后为预防房颤复发,遵医嘱静脉使用胺碘酮的患者。
1.1.2 排除标准
① 有严重脑、肺等合并疾病;② 未按规定用药;③ 顽固性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及严重糖尿病、血管疾病患者;④ 凝血功能异常及月经期患者[3]。
1.1.3 分组
将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按住院病房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73例)。对照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36~74岁,平均56岁;病程3~10年,无明显合并症。干预组男39例,女34例;年龄34~70岁,平均54岁;病程4~12年,无明显合并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留置针的材质、既往血管病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护理干预
1.2.1 对照组
遵医嘱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胺碘酮注射液600 mg以15滴/min静脉输注,1次/d,连续使用3 d;同时采用相关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① 输液前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使用胺碘酮的目的、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并告知其此药输注时间较长,易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注过程中应减少注射部位的活动,预防拉扯、压迫输注管道,输注肢体避免受压,保证药物正常输入。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应做好详细解释,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4]。② 输液针的选择。指导患者尽量选择留置针进行输注,因留置针导管柔软,可根据血管情况进行弯曲,不易脱出血管,可有效避免药液外渗,同时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其对血管壁的刺激。③ 输液血管的选择。责任护士要重视患者年龄、体位、活动、血管条件、穿刺技术、输注药物、输注时间在引发静脉炎中的作用,选择粗、长、直、富有弹性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开关节处、静脉窦、既往静脉炎处。宜选择上肢静脉给药,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膜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比在上肢静脉长,更易形成静脉炎。静脉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避免对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输液前以5%葡萄糖注射液做引针穿刺,预防因穿刺不成功而造成药物外漏的危险。④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即用3M小贴膜固定留置针尾翼[5],同时记录留置针的穿刺时间,每次输注前后检查留置针回血是否良好,输液部位有无红肿及条索状物形成,每48小时更换留置针。⑤ 护理操作的规范。单独开放1条静脉通路输注胺碘酮,严禁静脉输注或推注其他药物,输注胺碘酮结束后封管,应先静脉推注生理盐水20 mL,再用2~5 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6]。⑥ 静脉炎的监控。叮嘱患者输注过程中若出现注射部位的红、肿、热、痛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强调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共同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性,不要隐忍疼痛,怕给护士添麻烦。责任护士应加强病房巡视,关心并重视患者主诉,提高预防静脉炎的敏感度,凡遇患者主诉疼痛,应立即检查疼痛部位及表现,一旦发现注射部位红、肿等不良反应,应及时终止输注和更换输注部位。⑦ 静脉炎的处置。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终止输注、回抽药液,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并对红肿范围做好标记,观察皮肤颜色和皮肤温度的变化,局部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4~6 h/d,因镁离子可抑制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可减轻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7]。⑧ 严格管理监控,对输注胺碘酮患者和已患静脉炎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输注部位周围皮肤及血管情况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护士长共同参与床旁交接班督促检查及指导护理工作。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治疗护理基础上,于同一留置针肝素帽处,穿刺建立第二通道,并以15滴/min的速度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以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或减轻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减少由静脉炎所导致的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评定标准,将静脉炎分为5级[8]:① 0级:无临床表现;② Ⅰ级:输液部位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的发红;③ Ⅱ级: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④ Ⅲ级: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能摸到条索状静脉;⑤ Ⅳ级: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2.5 cm,有脓性渗出。
1.4 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t检验,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照组2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发生率34.9%;干预组1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发生率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2,P=0.007)。
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干预组Ⅰ、Ⅱ级静脉炎发生率均分别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4,P=0.006)。见表 1。

3 讨论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偏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极易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临床护理发现,应用胺碘酮24 h后输液部位局部组织常常会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静脉炎表现,严重者甚至引起周围组织坏死[9, 10]。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增加住院时间及医药费用,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与困扰,随着临床胺碘酮使用的日趋增多,其不良反应静脉炎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1]。目前,在外周静脉血管应用胺碘酮的文献报道中大多在讨论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后如何处理,而除了常规的一般护理干预,对于如何预防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尚无确切有效措施。事实上,对于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重点应放在早期预防,因此,尚需探讨新的途径以进一步控制静脉炎的发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十分重要,早期教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是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掌握胺碘酮的药理特点和不良反应,加强工作责任心,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相关知识宣教,勤巡视、勤观察,尽量避免可发生药物渗漏的一切危险因素,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2]。同时护士要具有过硬的穿刺技术,选择易固定、易观察的合适血管进行穿刺,准确控制药液滴速也是有效降低因血管破裂而导致静脉炎发生不可忽视的环节。
目前国内报道,静脉输注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较大(22.5%~95.1%)[13, 14],且与药液浓度、使用时间、输注部位、患者依从性等多种因素相关。做好一般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静脉炎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做好一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仅为34.9%,而干预组患者因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其静脉炎发生率则下降为15.0%,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并发静脉炎的程度也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的措施对进一步预防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有明显的作用。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的塑料管时间较长,而引起的化学性或机械性局部炎性反应[15]。药物在血管壁停留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房颤患者在胺碘酮输液治疗中同时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能有效缩短药物在外周血管壁的停留时间,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持续性化学刺激,避免静脉炎的发生[16]。另外,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可以在药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第一时间冲洗血管壁的药物,稀释外渗药液的浓度,降低其对血管壁的刺激强度,达到避免药液直接外渗,从而有效降低了静脉炎的程度[13]。此方法取材便利、操作简便、无明显不良反应、经济实用、患者易于接受,并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炎症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及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商品名:可达龙,赛诺菲 (杭州)制药有限公司]为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1],是目前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之一。静脉用药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2],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为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我科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对静脉输入胺碘酮的患者,输液时同时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其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2011年6月-2012年3月经医生诊断及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房颤动(房颤),需行电生理+射频消融术,术后为预防房颤复发,遵医嘱静脉使用胺碘酮的患者。
1.1.2 排除标准
① 有严重脑、肺等合并疾病;② 未按规定用药;③ 顽固性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及严重糖尿病、血管疾病患者;④ 凝血功能异常及月经期患者[3]。
1.1.3 分组
将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按住院病房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73例)。对照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36~74岁,平均56岁;病程3~10年,无明显合并症。干预组男39例,女34例;年龄34~70岁,平均54岁;病程4~12年,无明显合并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留置针的材质、既往血管病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护理干预
1.2.1 对照组
遵医嘱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胺碘酮注射液600 mg以15滴/min静脉输注,1次/d,连续使用3 d;同时采用相关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① 输液前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使用胺碘酮的目的、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并告知其此药输注时间较长,易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注过程中应减少注射部位的活动,预防拉扯、压迫输注管道,输注肢体避免受压,保证药物正常输入。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应做好详细解释,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4]。② 输液针的选择。指导患者尽量选择留置针进行输注,因留置针导管柔软,可根据血管情况进行弯曲,不易脱出血管,可有效避免药液外渗,同时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其对血管壁的刺激。③ 输液血管的选择。责任护士要重视患者年龄、体位、活动、血管条件、穿刺技术、输注药物、输注时间在引发静脉炎中的作用,选择粗、长、直、富有弹性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开关节处、静脉窦、既往静脉炎处。宜选择上肢静脉给药,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膜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比在上肢静脉长,更易形成静脉炎。静脉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避免对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输液前以5%葡萄糖注射液做引针穿刺,预防因穿刺不成功而造成药物外漏的危险。④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即用3M小贴膜固定留置针尾翼[5],同时记录留置针的穿刺时间,每次输注前后检查留置针回血是否良好,输液部位有无红肿及条索状物形成,每48小时更换留置针。⑤ 护理操作的规范。单独开放1条静脉通路输注胺碘酮,严禁静脉输注或推注其他药物,输注胺碘酮结束后封管,应先静脉推注生理盐水20 mL,再用2~5 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6]。⑥ 静脉炎的监控。叮嘱患者输注过程中若出现注射部位的红、肿、热、痛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强调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共同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性,不要隐忍疼痛,怕给护士添麻烦。责任护士应加强病房巡视,关心并重视患者主诉,提高预防静脉炎的敏感度,凡遇患者主诉疼痛,应立即检查疼痛部位及表现,一旦发现注射部位红、肿等不良反应,应及时终止输注和更换输注部位。⑦ 静脉炎的处置。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终止输注、回抽药液,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并对红肿范围做好标记,观察皮肤颜色和皮肤温度的变化,局部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4~6 h/d,因镁离子可抑制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可减轻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7]。⑧ 严格管理监控,对输注胺碘酮患者和已患静脉炎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输注部位周围皮肤及血管情况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护士长共同参与床旁交接班督促检查及指导护理工作。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治疗护理基础上,于同一留置针肝素帽处,穿刺建立第二通道,并以15滴/min的速度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以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或减轻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减少由静脉炎所导致的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评定标准,将静脉炎分为5级[8]:① 0级:无临床表现;② Ⅰ级:输液部位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的发红;③ Ⅱ级: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④ Ⅲ级: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能摸到条索状静脉;⑤ Ⅳ级: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2.5 cm,有脓性渗出。
1.4 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t检验,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照组2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发生率34.9%;干预组1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发生率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2,P=0.007)。
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干预组Ⅰ、Ⅱ级静脉炎发生率均分别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4,P=0.006)。见表 1。

3 讨论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偏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极易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临床护理发现,应用胺碘酮24 h后输液部位局部组织常常会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静脉炎表现,严重者甚至引起周围组织坏死[9, 10]。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增加住院时间及医药费用,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与困扰,随着临床胺碘酮使用的日趋增多,其不良反应静脉炎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1]。目前,在外周静脉血管应用胺碘酮的文献报道中大多在讨论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后如何处理,而除了常规的一般护理干预,对于如何预防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尚无确切有效措施。事实上,对于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重点应放在早期预防,因此,尚需探讨新的途径以进一步控制静脉炎的发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十分重要,早期教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是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掌握胺碘酮的药理特点和不良反应,加强工作责任心,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相关知识宣教,勤巡视、勤观察,尽量避免可发生药物渗漏的一切危险因素,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2]。同时护士要具有过硬的穿刺技术,选择易固定、易观察的合适血管进行穿刺,准确控制药液滴速也是有效降低因血管破裂而导致静脉炎发生不可忽视的环节。
目前国内报道,静脉输注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较大(22.5%~95.1%)[13, 14],且与药液浓度、使用时间、输注部位、患者依从性等多种因素相关。做好一般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静脉炎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做好一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仅为34.9%,而干预组患者因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其静脉炎发生率则下降为15.0%,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并发静脉炎的程度也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的措施对进一步预防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有明显的作用。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的塑料管时间较长,而引起的化学性或机械性局部炎性反应[15]。药物在血管壁停留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房颤患者在胺碘酮输液治疗中同时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能有效缩短药物在外周血管壁的停留时间,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持续性化学刺激,避免静脉炎的发生[16]。另外,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可以在药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第一时间冲洗血管壁的药物,稀释外渗药液的浓度,降低其对血管壁的刺激强度,达到避免药液直接外渗,从而有效降低了静脉炎的程度[13]。此方法取材便利、操作简便、无明显不良反应、经济实用、患者易于接受,并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炎症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及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