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俐红, 杨蓉, 陈德智, 冯薇, 王晶晶. 跌倒情景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本科护理学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4, 29(9): 1756-1758. doi: 10.7507/1002-0179.20140536 复制
跌倒包括摔倒、坠床等多种方式,是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原因之一。神经内科高龄患者较多,再加上疾病可致患者意识、感觉、运动障碍,使之跌倒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增高[1]。对于神经内科的实习护理学生(护生)来说,掌握预防患者跌倒及急救处理知识和技能非常必要,但护生在学校难以接触此类患者,实践经验少,跌倒相关的知识掌握也少。且据我科以往本科护生出科理论考核提示,护生对跌倒的相关知识掌握欠佳。实习时护生对于跌倒的患者,往往表现为束手无策、处理无序。这不仅对护生造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及其专业稳定性思想,还影响了科室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本研究运用跌倒情景教学法对本科护生进行实习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神经内科实习的本科护生32名,其中女23名,男9名;平均年龄20.23岁。采用随机编号方式(将护生分为1~32号,再以编号顺序4人一组),分为8个小组,每组在神经内科实习6周。按照实习先后顺序,奇数纳入试验组(共4个小组),偶数纳入对照组(共4个小组)。所有护生入科后均接受1 h的跌倒相关专科理论知识培训。每组护生由3名固定带教老师带教,教龄5~10年,水平相当。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学习课程、成绩及带教老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跌倒相关知识教学方法
对照组4个小组护生采取传统带教方式,即进行跌倒相关专科理论知识授课后,由临床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遇到跌倒高危患者,进行跌倒相关知识宣教;如遇临床紧急跌倒患者,护生立即同带教老师和相关医护人员对跌倒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处理完毕后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总结。试验组4个小组护生采取跌倒相关专科理论知识授课结合患者跌倒场景模拟教学的方式。理论授课完毕后,带教老师与护生共同编写跌倒患者急救处理流程,由带教老师、护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即由带教老师扮演护士,4名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及医生;之后相互交换扮演角色,进行跌倒患者场景模拟训练。带教老师、护生对场景模拟训练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共同提出改正方法,场景模拟训练共3次,约15~20 min/次。
1.2.2 评价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神经内科出科前进行跌倒相关知识理论考核(由3名带教老师中最高年资老师进行阅卷评分,100分制,≥60分及格)和处理跌倒患者(模拟)操作考核[护生处理跌倒患者(模拟)的操作考核由3名带教老师根据“跌倒患者处理流程规范”进行评分考核,3名带教老师的平均分为学生的操作得分,100分制,≥60分及格]。
1.3 统计学方法
考核成绩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出科时考试成绩比较
出科时试验组护生跌倒相关理论知识考试(89.17 ± 3.51)分,高于对照组护生(80.67 ± 2.81)分,两组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1)。且试验组护生对所管患者的相关健康宣教效果较对照组好。试验组护生处理跌倒患者(模拟)的操作考核成绩(92.00 ± 2.03)分高于对照组护生(89.19 ± 3.71)分,两组护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5,P<0.05)。
2.2 实际工作中的处置比较
试验组护生未出现遇到跌倒患者时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均能较好的配合带教老师对跌倒患者进行恰当的紧急处理。而对照组护生在患者发生跌倒时显得紧张,在患者跌倒后未立即安抚患者情绪、检查局部伤口,而是慌忙跑到护士站叫值班护士,患者及家属抱怨情绪较大。两组护生均无盲目搬动患者加重患者损伤或处理方式不正确引发护患矛盾等现象。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进行患者跌倒模拟训练后,试验组护生较熟练地掌握了患者跌倒后的处理流程,护生应急应变能力增强[2]。虽然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教师只管传授现成知识,对实际教学效果未作考虑,易使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3]。但本研究可见,试验组护生处理跌倒患者(模拟)的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这与跌倒患者情景教学法所采用的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场景、将枯燥的预防及处理理论转化为直观内容、护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与模拟演出过程有关。此种教学方法与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类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试验组护生均表示此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跌倒患者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模拟跌倒患者情景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将信任、鼓励、关爱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提高了护生的自信及对跌倒患者急救处理能力 [5]。同时,模拟跌倒患者情景教学为护生提供了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为其创造了独立实践护理角色的机会,提高了综合能力[6, 7]。模拟跌倒场景的演练过程结束后,带教老师与护生沟通并搜集其反馈意见,试验组护生均表示跌倒场景演练对于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均有极大的提高。
模拟跌倒患者情景教学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跌倒相关知识健康宣教效果。试验组的学生能自然、流畅地向患者及家属行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宣教,宣教内容较全面,且能为患者做相应的预防跌倒的示范。试验组护生所管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护生部分护生对跌倒相关知识记忆不全,在向患者讲解时易出现忽略重点、遗漏项目等。患者及其家属可因跌倒预防知识掌握不全面,增加其跌倒的危险性。
教学是个双向活动,带教老师为了让护生在患者跌倒模拟的场景中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必须结合临床及护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地教学设计,安排不同的护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本研究中,带教老师在编制跌倒患者急救程序、收集资料、角色安排、创设患者不同类型的跌倒模拟情景等过程,促进了自我提高和升华。模拟教学采用“教师学生联合捆绑”的方式[8],能提高教学积极性、增进临床带教老师与学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但需要科室投入了更多的人力、时间,科室整体带教压力增大;且因跌倒患者情景教学为初次施行,带教老师需对模拟教学场景各细节进行备课,造成老师压力过大、用时较多。今后可通过经验总结、完善带教环节及增加带教老师人数缓解现有带教老师的压力并节省时间。
神经内科患者多因肢体活动功能、认知能力、意识水平下降等因素,存在较大的跌倒风险。加强和提高护理本科生对于跌倒相关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是神经内科带教老师不可忽视的方面。本研究从传统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入手,并结合患者跌倒场景模拟教学方式,促使其更好地掌握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不仅增加了护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也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减少因跌倒给患者及家庭成员带来生活、经济的负担及医疗与经济的浪费[9],值得推广。
跌倒包括摔倒、坠床等多种方式,是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原因之一。神经内科高龄患者较多,再加上疾病可致患者意识、感觉、运动障碍,使之跌倒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增高[1]。对于神经内科的实习护理学生(护生)来说,掌握预防患者跌倒及急救处理知识和技能非常必要,但护生在学校难以接触此类患者,实践经验少,跌倒相关的知识掌握也少。且据我科以往本科护生出科理论考核提示,护生对跌倒的相关知识掌握欠佳。实习时护生对于跌倒的患者,往往表现为束手无策、处理无序。这不仅对护生造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及其专业稳定性思想,还影响了科室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本研究运用跌倒情景教学法对本科护生进行实习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神经内科实习的本科护生32名,其中女23名,男9名;平均年龄20.23岁。采用随机编号方式(将护生分为1~32号,再以编号顺序4人一组),分为8个小组,每组在神经内科实习6周。按照实习先后顺序,奇数纳入试验组(共4个小组),偶数纳入对照组(共4个小组)。所有护生入科后均接受1 h的跌倒相关专科理论知识培训。每组护生由3名固定带教老师带教,教龄5~10年,水平相当。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学习课程、成绩及带教老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跌倒相关知识教学方法
对照组4个小组护生采取传统带教方式,即进行跌倒相关专科理论知识授课后,由临床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遇到跌倒高危患者,进行跌倒相关知识宣教;如遇临床紧急跌倒患者,护生立即同带教老师和相关医护人员对跌倒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处理完毕后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总结。试验组4个小组护生采取跌倒相关专科理论知识授课结合患者跌倒场景模拟教学的方式。理论授课完毕后,带教老师与护生共同编写跌倒患者急救处理流程,由带教老师、护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即由带教老师扮演护士,4名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及医生;之后相互交换扮演角色,进行跌倒患者场景模拟训练。带教老师、护生对场景模拟训练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共同提出改正方法,场景模拟训练共3次,约15~20 min/次。
1.2.2 评价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神经内科出科前进行跌倒相关知识理论考核(由3名带教老师中最高年资老师进行阅卷评分,100分制,≥60分及格)和处理跌倒患者(模拟)操作考核[护生处理跌倒患者(模拟)的操作考核由3名带教老师根据“跌倒患者处理流程规范”进行评分考核,3名带教老师的平均分为学生的操作得分,100分制,≥60分及格]。
1.3 统计学方法
考核成绩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出科时考试成绩比较
出科时试验组护生跌倒相关理论知识考试(89.17 ± 3.51)分,高于对照组护生(80.67 ± 2.81)分,两组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1)。且试验组护生对所管患者的相关健康宣教效果较对照组好。试验组护生处理跌倒患者(模拟)的操作考核成绩(92.00 ± 2.03)分高于对照组护生(89.19 ± 3.71)分,两组护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5,P<0.05)。
2.2 实际工作中的处置比较
试验组护生未出现遇到跌倒患者时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均能较好的配合带教老师对跌倒患者进行恰当的紧急处理。而对照组护生在患者发生跌倒时显得紧张,在患者跌倒后未立即安抚患者情绪、检查局部伤口,而是慌忙跑到护士站叫值班护士,患者及家属抱怨情绪较大。两组护生均无盲目搬动患者加重患者损伤或处理方式不正确引发护患矛盾等现象。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进行患者跌倒模拟训练后,试验组护生较熟练地掌握了患者跌倒后的处理流程,护生应急应变能力增强[2]。虽然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教师只管传授现成知识,对实际教学效果未作考虑,易使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3]。但本研究可见,试验组护生处理跌倒患者(模拟)的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这与跌倒患者情景教学法所采用的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场景、将枯燥的预防及处理理论转化为直观内容、护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与模拟演出过程有关。此种教学方法与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类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试验组护生均表示此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跌倒患者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模拟跌倒患者情景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将信任、鼓励、关爱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提高了护生的自信及对跌倒患者急救处理能力 [5]。同时,模拟跌倒患者情景教学为护生提供了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为其创造了独立实践护理角色的机会,提高了综合能力[6, 7]。模拟跌倒场景的演练过程结束后,带教老师与护生沟通并搜集其反馈意见,试验组护生均表示跌倒场景演练对于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均有极大的提高。
模拟跌倒患者情景教学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跌倒相关知识健康宣教效果。试验组的学生能自然、流畅地向患者及家属行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宣教,宣教内容较全面,且能为患者做相应的预防跌倒的示范。试验组护生所管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护生部分护生对跌倒相关知识记忆不全,在向患者讲解时易出现忽略重点、遗漏项目等。患者及其家属可因跌倒预防知识掌握不全面,增加其跌倒的危险性。
教学是个双向活动,带教老师为了让护生在患者跌倒模拟的场景中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必须结合临床及护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地教学设计,安排不同的护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本研究中,带教老师在编制跌倒患者急救程序、收集资料、角色安排、创设患者不同类型的跌倒模拟情景等过程,促进了自我提高和升华。模拟教学采用“教师学生联合捆绑”的方式[8],能提高教学积极性、增进临床带教老师与学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但需要科室投入了更多的人力、时间,科室整体带教压力增大;且因跌倒患者情景教学为初次施行,带教老师需对模拟教学场景各细节进行备课,造成老师压力过大、用时较多。今后可通过经验总结、完善带教环节及增加带教老师人数缓解现有带教老师的压力并节省时间。
神经内科患者多因肢体活动功能、认知能力、意识水平下降等因素,存在较大的跌倒风险。加强和提高护理本科生对于跌倒相关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是神经内科带教老师不可忽视的方面。本研究从传统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入手,并结合患者跌倒场景模拟教学方式,促使其更好地掌握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不仅增加了护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也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减少因跌倒给患者及家庭成员带来生活、经济的负担及医疗与经济的浪费[9],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