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目前依赖于临床表现,但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且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典型精神病性症状之前,存在一个超高危的时期(UHR),对该时期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结局。事件相关电位(ERP)是客观评价大脑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可早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根据ERP的一些特征性改变,可对处于UHR的患者是否会演变为精神分裂症进行早期预测。现结合近年研究,对ERP指标在精神分裂症UHR时期的变化及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测的价值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李喆, 王强, 李涛. 事件相关电位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14, 29(9): 1770-1774. doi: 10.7507/1002-0179.20140540 复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感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障碍的常见重型精神疾病。目前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从早期发病到出现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前,往往需1~2年时间[1]。另外,由于该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与其他精神障碍,如双相情感障碍、痴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孤独症等在症状上存在一定重叠[2],仅依赖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来诊断精神分裂症可导致患者被延迟诊断或误诊,并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负担。有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早期会表现出功能受损及片段的精神症状[3]。另外,既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可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结局[4]。因此,如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研究关注的重点[5]。目前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典型精神病性症状前,存在一个超高危的时期(UHR),而UHR有如下4点诊断标准:① 零星的非持续的阳性症状;② 短暂的、片段的精神症状;③ 过去1年中总体社会、职业及心理功能下降30%,同时伴有精神疾病家族史;④ 满足精神分裂症9个基本症状中的至少2个。如果患者存在以上4点中的任何1点,即可考虑存在UHR[6]。处于UHR的患者在1~2年内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比例为15%~35% [1]。但如果对处于该时期的患者进行抗精神病的治疗和干预,仍存在较多争议,因为并非所有处于UHR的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7]。目前大量研究提示,针对与精神疾病预测有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将有助于对最终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有效的客观判断指标[8]。目前研究发现,最终发展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比较,在其UHR时期,前者某些神经电生理指标受损更严重[9]。因此,神经电生理指标在UHR患者中出现的早期变化,可能成为精神疾病患者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客观预测指标。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直接从头皮表面记录的,与刺激事件相关的反映不同认知过程,如注意、辨认、决策、记忆等密切相关的脑功能变化的生理指标,是客观评价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10]。目前研究提示,处于UHR的个体已经表现出一些ERP指标的异常[11]。迄今,已有大量针对UHR患者运用ERP中的P300 [12, 13]、失匹配负波(MMN)[14, 15]以及感觉门控P50 [16]成分来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述ERP中的P300、MMN、感觉门控P50这3项指标在UHR患者中的研究,及其作为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客观指标的价值。
1 P300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
1.1 P300简介
P300是受试者在接受到刺激后300 ms,在头皮记录到的最大的正向脑电活动,是目前运用最广的研究大脑功能的认知电位。P300主要要求受试者在一系列出现概率较高的非靶刺激中,辨认出现概率较低的靶刺激,并对靶刺激作出反应[17]。它是一种同时反应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判断等认知活动的电位,被认为是检测大脑高级活动的客观指标[18]。
1.2 P300对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研究
对于精神分裂症而言,P300是运用最广的ERP指标。目前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正常对照比较存在P300指标的异常,而且无论是在疾病的急性期还是缓解期,用药或者未用药的患者均表现出该指标的异常[19],提示P300改变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较稳定的生物学异常指标。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运用P300来前瞻性地研究UHR患者,以期发现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生物学指标。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P300的早期成分(N1、P1、N2和P2),晚期成分(P3)以及与磁共振相结合3个方面。
1.2.1 P300早期成分的研究
P300的早期成分包括N1、P1、N2和P2。研究发现,在发展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之间,N1、N2和P2的潜伏期和波幅并未表现出差异,而且,N1波幅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后会出现变化,会随着抗精神病的治疗而改善[20],也就是说其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状态性指标。提示N1、N2和P2早期成分并不适合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测。针对P1研究发现,大约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P1波幅的降低[21]。而P1波的异常也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未患病的亲属和分裂样人格特征的健康志愿者[22, 23],以及具有幻觉症状的个体中[24]。类似研究发现,P1成分具有素质性指标的特征,如:P1波幅的降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是否治疗干预或当前的疾病严重程度无关[21]。同样,P1波的异常也存在于首发未用药干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25]。因此,P300的早期成分P1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的潜在的素质性指标[26]。但目前针对P1的研究仅为横断面研究,其是否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还需要更多的纵向随访研究。
1.2.2 P300晚期成分的研究
研究发现,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早期,即处于UHR的患者中就发现P3波幅下降,而在随后的随访中,P3的波幅表现为持续降低[13]。P3波幅的降低同样与社会快感的缺失和较低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个体角色调整有关[9]。另有研究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间,P3波幅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9, 12],但是,前者在P3的波幅上仍然有降低的趋势[9]。而针对P3的潜伏期,研究并未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间存在差异[27]。对于P3的脑电地形分布研究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P3波幅的下降主要出现于中线部位以及颞叶和顶叶[9]。进一步随访发现,P3波幅降低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后会保持稳定,且不受治疗的影响[12, 20]。因此,UHR患者的中线部位以及颞叶和顶叶的P3波幅降低可能是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的较好客观指标。
1.2.3 P300与磁共振相结合的研究
随着生物精神病学研究的进展,许多研究结合时间分辨率高的ERP方法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磁共振方法来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早期预测。有研究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在基线时不仅表现出P3波幅的降低,而且存在右侧顶下小叶灰质和左侧海马旁回体积减小[28]。另有研究也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同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比较,前者不仅表现出P3波幅明显降低,而且表现出左楔前叶、右颞中回白质体积减小以及右额中回白质体积明显增加[12]。这些研究也发现了P3波幅异常与上述灰质和白质脑结构异常存在相关性。提示将P300与磁共振相结合可能提高早期预测的准确性。
总结P300的研究,其晚期成分P3波幅降低可能是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而其早期成分N1、P1、N2和P2可能是早期预测抗精神病治疗效果的客观生物学指标。由于ERP操作的方便性和患者的可接受性,及其与脑结构异常的相关性,进一步提示P3波幅降低可独立作为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快速方便的客观指标。
2 MMN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
2.1 MMN简介
MMN是一种皮层ERP,主要揭示大脑对偏离刺激的自动处理过程,是一种自动识别、分析信息处理的前注意加工过程。MMN的诱发方法与P300相同,但是无需被试对偏离刺激进行反应,它同样反映了感觉网络的整合过程[29]。目前采用的仍然是常用的Oddball范式来诱发MMN,而偏离刺激常选择不同的频率或间期来诱发MMN,前者称为频率MMN(fMMN),后者称为间期MMN(dMMN)[30]。
2.2 MMN对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研究
2.2.1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目前研究一致认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MMN有明确的损害,包括MMN的潜伏期较正常对照延长以及MMN的波幅较正常对照下降[14, 31]。另外研究发现,将精神分裂症同其他精神障碍比较,如:双相情感障碍、痴呆、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dMMN的波幅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异性损害[32]。更进一步Meta分析提示,精神分裂症的dMMN较fMMN受损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前者波幅更低[33]。但是这类研究并未考虑到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病程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而Hermens等[34]进一步研究发现,dMMN波幅降低仅出现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未表现出dMMN波幅的降低,提示dMMN波幅的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异性的疾病进展状态性标记,也说明一旦dMMN波幅出现下降,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已经进入慢性期。因此,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提示,MMN的异常并不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
2.2.2 针对UHR患者的研究
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UHR患者已经表现出了MMN波幅的下降趋势,尽管无统计学差异,其MMN的波幅介于正常对照和首发精神分裂症之间[35]。Jahshan等[36]研究也发现,UHR患者的dMMN波幅同正常对照比较明显降低,但是受损程度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研究也证实,dMMN波幅在UHR患者阶段相对于正常对照,就已经表现出了降低[37]。纵向研究认为,dMMN是精神分裂症素质性以及敏感性高的指标,也就是说如果dMMN波幅出现降低,可能提示该患者已经进入精神疾病的早期阶段,在随后的2~3年内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37, 38]。近期随访2年的2项研究也提示,未干预的最后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比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在基线评估时就表现出了更明显的dMMN波幅的降低[39, 40]。因此,基于UHR患者的随访研究提示,MMN的异常可能可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
总结MMN研究,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横断面研究并不支持MMN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而基于UHR患者的随访研究提示,MMN的异常可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但随访时间有限,可能有部分患者在随访期结束时并未发展成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MMN的异常是否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测,还需更多的长期纵向研究证实。
3 感觉门控P50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
3.1 感觉门控P50简介
感觉门控是大脑对感觉刺激反应的调节水平,对于不断重复的刺激大脑对其反应会减小,而对于不相关的和无意义的信息会对其抑制。这一功能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水平。而P50是最常用的评估大脑抑制机制和门控作用的生理指标。P50的测定主要是通过条件-测试范式。由受试者接受一对性质相同的刺激,前一个为条件刺激,后一个为测试刺激,如果受试者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正常,条件刺激可诱发明显反应,而第二个刺激诱发的反应则不明显。主要观察指标为条件-测试比,比值越大,表明抑制越差,提示有感觉门控缺陷[41]。
3.2 感觉门控P50对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研究
3.2.1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异常P50反应,提示感觉门控机制缺陷,无法抑制无关信息,导致大脑信息的混乱[42, 43]。有研究还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的感觉门控P50异常具有素质性标记的特征,而且与其基因有明确的关联[44]。家族聚集性的研究也提示,感觉门控P50具有遗传素质性的特征,无论是患者还是其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均表现出感觉门控P50的异常[45]。Meta分析也发现,同正常对照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50比值明显增大[46]。感觉门控P50条件-测试比值增大被认为是可靠的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标记[47],也就是说如果患者表现出感觉门控P50的抑制缺陷,提示其可能存在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致病基因。但是携带精神分裂症遗传基因的个体,并非一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因此,仅仅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家系的横断面研究,很难证明感觉门控P50的异常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筛查和预测。
3.2.2 针对UHR患者的研究
横断面研究发现,在UHR阶段的患者中感觉门控就已经表现出了异常,其P50比值增大[48]。但是,也有不同研究并未发现P50比值在UHR和正常对照间之间存在差异[16]。一项纵向随访2年的研究发现,基线时UHR的P50比值较正常对照存在明显增大,但是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和未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比较,在基线时两组间的P50比值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49]。Myles-Worsley等[50]研究也有相同发现。因此,基于UHR患者的研究提示,无论是横断面还是随访研究,均提示感觉门控P50的抑制缺陷并不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早期有效的客观预测指标。
总结感觉门控P50的研究,无论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族的研究,还是基于UHR患者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均提示感觉门控P50的抑制缺陷并不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
4 结语
ERP技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而且容易评估,ERP指标的异常敏感性较高,在任何精神卫生机构均可开展,对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接受度高。其中P3和MMN波幅的降低对于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一定价值。但是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多数研究对象仅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同其他精神疾病的对照,对于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来说,某个ERP指标是否具有特异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而大量研究也发现,无论是UHR阶段的患者还是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ERP指标在内的一些生物学指标,虽然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均缺乏特异性[2, 51]。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不同精神疾病在UHR阶段的ERP指标的特征,以及需要长期纵向随访,来了解ERP指标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的价值。此外,需要结合ERP指标和其他不同技术的生物学指标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早期预测。以期早发现,早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感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障碍的常见重型精神疾病。目前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从早期发病到出现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前,往往需1~2年时间[1]。另外,由于该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与其他精神障碍,如双相情感障碍、痴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孤独症等在症状上存在一定重叠[2],仅依赖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来诊断精神分裂症可导致患者被延迟诊断或误诊,并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负担。有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早期会表现出功能受损及片段的精神症状[3]。另外,既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可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结局[4]。因此,如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研究关注的重点[5]。目前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典型精神病性症状前,存在一个超高危的时期(UHR),而UHR有如下4点诊断标准:① 零星的非持续的阳性症状;② 短暂的、片段的精神症状;③ 过去1年中总体社会、职业及心理功能下降30%,同时伴有精神疾病家族史;④ 满足精神分裂症9个基本症状中的至少2个。如果患者存在以上4点中的任何1点,即可考虑存在UHR[6]。处于UHR的患者在1~2年内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比例为15%~35% [1]。但如果对处于该时期的患者进行抗精神病的治疗和干预,仍存在较多争议,因为并非所有处于UHR的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7]。目前大量研究提示,针对与精神疾病预测有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将有助于对最终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有效的客观判断指标[8]。目前研究发现,最终发展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比较,在其UHR时期,前者某些神经电生理指标受损更严重[9]。因此,神经电生理指标在UHR患者中出现的早期变化,可能成为精神疾病患者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客观预测指标。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直接从头皮表面记录的,与刺激事件相关的反映不同认知过程,如注意、辨认、决策、记忆等密切相关的脑功能变化的生理指标,是客观评价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10]。目前研究提示,处于UHR的个体已经表现出一些ERP指标的异常[11]。迄今,已有大量针对UHR患者运用ERP中的P300 [12, 13]、失匹配负波(MMN)[14, 15]以及感觉门控P50 [16]成分来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述ERP中的P300、MMN、感觉门控P50这3项指标在UHR患者中的研究,及其作为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客观指标的价值。
1 P300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
1.1 P300简介
P300是受试者在接受到刺激后300 ms,在头皮记录到的最大的正向脑电活动,是目前运用最广的研究大脑功能的认知电位。P300主要要求受试者在一系列出现概率较高的非靶刺激中,辨认出现概率较低的靶刺激,并对靶刺激作出反应[17]。它是一种同时反应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判断等认知活动的电位,被认为是检测大脑高级活动的客观指标[18]。
1.2 P300对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研究
对于精神分裂症而言,P300是运用最广的ERP指标。目前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正常对照比较存在P300指标的异常,而且无论是在疾病的急性期还是缓解期,用药或者未用药的患者均表现出该指标的异常[19],提示P300改变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较稳定的生物学异常指标。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运用P300来前瞻性地研究UHR患者,以期发现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生物学指标。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P300的早期成分(N1、P1、N2和P2),晚期成分(P3)以及与磁共振相结合3个方面。
1.2.1 P300早期成分的研究
P300的早期成分包括N1、P1、N2和P2。研究发现,在发展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之间,N1、N2和P2的潜伏期和波幅并未表现出差异,而且,N1波幅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后会出现变化,会随着抗精神病的治疗而改善[20],也就是说其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状态性指标。提示N1、N2和P2早期成分并不适合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测。针对P1研究发现,大约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P1波幅的降低[21]。而P1波的异常也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未患病的亲属和分裂样人格特征的健康志愿者[22, 23],以及具有幻觉症状的个体中[24]。类似研究发现,P1成分具有素质性指标的特征,如:P1波幅的降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是否治疗干预或当前的疾病严重程度无关[21]。同样,P1波的异常也存在于首发未用药干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25]。因此,P300的早期成分P1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的潜在的素质性指标[26]。但目前针对P1的研究仅为横断面研究,其是否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还需要更多的纵向随访研究。
1.2.2 P300晚期成分的研究
研究发现,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早期,即处于UHR的患者中就发现P3波幅下降,而在随后的随访中,P3的波幅表现为持续降低[13]。P3波幅的降低同样与社会快感的缺失和较低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个体角色调整有关[9]。另有研究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间,P3波幅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9, 12],但是,前者在P3的波幅上仍然有降低的趋势[9]。而针对P3的潜伏期,研究并未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与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间存在差异[27]。对于P3的脑电地形分布研究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P3波幅的下降主要出现于中线部位以及颞叶和顶叶[9]。进一步随访发现,P3波幅降低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后会保持稳定,且不受治疗的影响[12, 20]。因此,UHR患者的中线部位以及颞叶和顶叶的P3波幅降低可能是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的较好客观指标。
1.2.3 P300与磁共振相结合的研究
随着生物精神病学研究的进展,许多研究结合时间分辨率高的ERP方法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磁共振方法来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早期预测。有研究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在基线时不仅表现出P3波幅的降低,而且存在右侧顶下小叶灰质和左侧海马旁回体积减小[28]。另有研究也发现,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同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比较,前者不仅表现出P3波幅明显降低,而且表现出左楔前叶、右颞中回白质体积减小以及右额中回白质体积明显增加[12]。这些研究也发现了P3波幅异常与上述灰质和白质脑结构异常存在相关性。提示将P300与磁共振相结合可能提高早期预测的准确性。
总结P300的研究,其晚期成分P3波幅降低可能是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而其早期成分N1、P1、N2和P2可能是早期预测抗精神病治疗效果的客观生物学指标。由于ERP操作的方便性和患者的可接受性,及其与脑结构异常的相关性,进一步提示P3波幅降低可独立作为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快速方便的客观指标。
2 MMN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
2.1 MMN简介
MMN是一种皮层ERP,主要揭示大脑对偏离刺激的自动处理过程,是一种自动识别、分析信息处理的前注意加工过程。MMN的诱发方法与P300相同,但是无需被试对偏离刺激进行反应,它同样反映了感觉网络的整合过程[29]。目前采用的仍然是常用的Oddball范式来诱发MMN,而偏离刺激常选择不同的频率或间期来诱发MMN,前者称为频率MMN(fMMN),后者称为间期MMN(dMMN)[30]。
2.2 MMN对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研究
2.2.1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目前研究一致认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MMN有明确的损害,包括MMN的潜伏期较正常对照延长以及MMN的波幅较正常对照下降[14, 31]。另外研究发现,将精神分裂症同其他精神障碍比较,如:双相情感障碍、痴呆、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dMMN的波幅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异性损害[32]。更进一步Meta分析提示,精神分裂症的dMMN较fMMN受损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前者波幅更低[33]。但是这类研究并未考虑到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病程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而Hermens等[34]进一步研究发现,dMMN波幅降低仅出现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未表现出dMMN波幅的降低,提示dMMN波幅的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异性的疾病进展状态性标记,也说明一旦dMMN波幅出现下降,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已经进入慢性期。因此,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提示,MMN的异常并不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
2.2.2 针对UHR患者的研究
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UHR患者已经表现出了MMN波幅的下降趋势,尽管无统计学差异,其MMN的波幅介于正常对照和首发精神分裂症之间[35]。Jahshan等[36]研究也发现,UHR患者的dMMN波幅同正常对照比较明显降低,但是受损程度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研究也证实,dMMN波幅在UHR患者阶段相对于正常对照,就已经表现出了降低[37]。纵向研究认为,dMMN是精神分裂症素质性以及敏感性高的指标,也就是说如果dMMN波幅出现降低,可能提示该患者已经进入精神疾病的早期阶段,在随后的2~3年内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37, 38]。近期随访2年的2项研究也提示,未干预的最后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比未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在基线评估时就表现出了更明显的dMMN波幅的降低[39, 40]。因此,基于UHR患者的随访研究提示,MMN的异常可能可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
总结MMN研究,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横断面研究并不支持MMN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而基于UHR患者的随访研究提示,MMN的异常可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但随访时间有限,可能有部分患者在随访期结束时并未发展成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MMN的异常是否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测,还需更多的长期纵向研究证实。
3 感觉门控P50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
3.1 感觉门控P50简介
感觉门控是大脑对感觉刺激反应的调节水平,对于不断重复的刺激大脑对其反应会减小,而对于不相关的和无意义的信息会对其抑制。这一功能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水平。而P50是最常用的评估大脑抑制机制和门控作用的生理指标。P50的测定主要是通过条件-测试范式。由受试者接受一对性质相同的刺激,前一个为条件刺激,后一个为测试刺激,如果受试者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正常,条件刺激可诱发明显反应,而第二个刺激诱发的反应则不明显。主要观察指标为条件-测试比,比值越大,表明抑制越差,提示有感觉门控缺陷[41]。
3.2 感觉门控P50对精神分裂症早期预测的研究
3.2.1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异常P50反应,提示感觉门控机制缺陷,无法抑制无关信息,导致大脑信息的混乱[42, 43]。有研究还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的感觉门控P50异常具有素质性标记的特征,而且与其基因有明确的关联[44]。家族聚集性的研究也提示,感觉门控P50具有遗传素质性的特征,无论是患者还是其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均表现出感觉门控P50的异常[45]。Meta分析也发现,同正常对照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50比值明显增大[46]。感觉门控P50条件-测试比值增大被认为是可靠的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标记[47],也就是说如果患者表现出感觉门控P50的抑制缺陷,提示其可能存在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致病基因。但是携带精神分裂症遗传基因的个体,并非一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因此,仅仅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家系的横断面研究,很难证明感觉门控P50的异常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筛查和预测。
3.2.2 针对UHR患者的研究
横断面研究发现,在UHR阶段的患者中感觉门控就已经表现出了异常,其P50比值增大[48]。但是,也有不同研究并未发现P50比值在UHR和正常对照间之间存在差异[16]。一项纵向随访2年的研究发现,基线时UHR的P50比值较正常对照存在明显增大,但是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和未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比较,在基线时两组间的P50比值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49]。Myles-Worsley等[50]研究也有相同发现。因此,基于UHR患者的研究提示,无论是横断面还是随访研究,均提示感觉门控P50的抑制缺陷并不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早期有效的客观预测指标。
总结感觉门控P50的研究,无论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族的研究,还是基于UHR患者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均提示感觉门控P50的抑制缺陷并不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预测。
4 结语
ERP技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而且容易评估,ERP指标的异常敏感性较高,在任何精神卫生机构均可开展,对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接受度高。其中P3和MMN波幅的降低对于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一定价值。但是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多数研究对象仅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同其他精神疾病的对照,对于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UHR患者来说,某个ERP指标是否具有特异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而大量研究也发现,无论是UHR阶段的患者还是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ERP指标在内的一些生物学指标,虽然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均缺乏特异性[2, 51]。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不同精神疾病在UHR阶段的ERP指标的特征,以及需要长期纵向随访,来了解ERP指标早期预测精神分裂症的价值。此外,需要结合ERP指标和其他不同技术的生物学指标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早期预测。以期早发现,早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