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郑明霞, 游桂英, 初宁, 任玉英, 王雅莉, 杨洋, 辜桃. 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常规随访与创新随访效果比较. 华西医学, 2014, 29(10): 1927-1929. doi: 10.7507/1002-0179.20140581 复制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应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以模拟心脏的冲动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起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功能障碍的目的[1]。自1958年全球第一台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在瑞典完成,至今全球共有300多万例患者接受心脏起搏治疗[2],我国1985年有700例患者,到2011年我国已累计有10多万例心脏起搏器患者。面对上述如此大数量的患者,医护人员关注更多的是植入起搏器的手术过程,而手术过程仅是其中的一个治疗环节,也只是标志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开始,术后的起搏器是否能最佳状态地工作是关键,而起搏器是否能最佳状态地工作与我们术后随访密不可分[3, 4]。但从文献回顾来看,真正针对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随访研究并不多,是我国植入起搏器后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护理方面的欠缺。鉴于此我们对400例住院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两组采用不同的随访模式,比较其随访1年的随访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400例住院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其中男238例,女162例;年龄36~94岁,平均68.3岁。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高血压、术前血常规检查及流凝血时间、患者所选用的起搏器型号、起搏电极以及电极放置的部位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随访
① 术中。术中填写我科自制的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资料统计表,对统计表进行编号,按表中内容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心功能、高血压、术前血常规检查、流凝血时间、患者安置起搏器型号、起搏电极以及起搏电极放置的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等。
② 术后。术后发放心导管室自制的起搏器术后随访本,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随访时间及随访内容。
③ 门诊随访。患者门诊随访时,填写我科自制随访记录单,包括患者随访时间、方式,其随访内容有:伤口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再入院情况、心电图情况、起搏器参数是否改变、门诊次数。
④ 问卷调查。患者安置起搏器1年,门诊随访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及健康问卷(EQ-5D)。
1.2.2 研究组创新型随访
即常规随访+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伤口视频/微信群/家庭随访。
① 术中。术中同样填写我科自制的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资料统计表。
② 术后。随访形式多样,即常规随访+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伤口视频/微信群/家庭随访,专人负责,提供24 h随访服务。
③ 问卷调查。患者安置起搏器1年,门诊随访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及健康问卷(EQ-5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200例患者,共电话随访200例次,短信随访320例次,50例次参与微信群随访,电子邮件随访75例次,伤口处视频随访15例次,家庭随访1例次。
2.1 两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发200份调查表,收回196份,有效调查表196份,满意度为75%,研究组发放200份调查表,收回200份,均有效,满意度为91%。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健康状况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比较
研究组的健康状况各项评分指标(行动、自我照顾、平常活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及门诊随访次数比较
两组术后1年再入院率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研究组患者观察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门诊随访平均次数均低于研究组,即研究组的随访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3 讨论
文献报道,全球每年约有40万例患者安置起搏器[5],我国每年有3 000例患者安置起搏器,国内外对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均集中在术前及术中,术后随访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只有加强术后患者随访,并创新随访模式,才能提高患者健康状况和满意度,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再次住院次数及门诊评均随访次数[6, 7]。
本研究200例对照组患者中,部分患者因离医院较远,或交通不便或就诊不便、缺乏相关知识以及文化程度低等原因,术后不能进行定期门诊随访,有10例患者直到出现异常情况,再次晕厥才到医院就诊,有3例因缺乏起搏器自我保护常识,而致起搏器囊袋感染再次住院。研究组200例患者,因采用多形式的随访模式,无患者发生直到出现异常情况,再次晕厥才到医院就诊的情况;也无患者因缺乏起搏器自我保护常识,而致起搏器囊袋感染再次住院的现象。
3.1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健康状况明显高于常规随访组患者
平常生活能力是人们为维持独立生活而每天所必须进行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起搏器术后患者平常生活能力是反映该类患者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之一[8],刘学员等[9]研究表明,平常生活自理能力与躯体和心理健康互为因果,并决定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社会功能。起搏器患者术后不适时运动,或运动方法不妥,易致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及电极脱位等并发症[10, 11],通过随访,及时指导患者正常饮食、运动、休闲娱乐,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健康状况[12]。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随访效果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健康状况明显高于常规随访组患者。
3.2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满意度是指患者出院后对本组医护人员提供的随访时间、随访内容、随访人员服务态度、随访人员业务水平、随访人员个人素养以及患者期望和需要是否被满足,而给予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的评价。本研究中对照组满意度低于研究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创新随访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3.3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门诊平均随访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创新随访形式多样,设专人全程服务,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提供相关知识指导[13],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发展,从而降低了患者门诊平均随访次数。
通过随访可以了解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的全身状况,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和起搏器工作状态,并及时调整起搏参数或择期更换起搏器,发现和处理起搏器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目前远程心电监测仪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14, 15],其应用于临床后,会更加丰富随访模式,随访效果将得到较大提高,还可及早发现一些无症状的事件,为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应用脉冲发生器发放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以模拟心脏的冲动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起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功能障碍的目的[1]。自1958年全球第一台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在瑞典完成,至今全球共有300多万例患者接受心脏起搏治疗[2],我国1985年有700例患者,到2011年我国已累计有10多万例心脏起搏器患者。面对上述如此大数量的患者,医护人员关注更多的是植入起搏器的手术过程,而手术过程仅是其中的一个治疗环节,也只是标志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开始,术后的起搏器是否能最佳状态地工作是关键,而起搏器是否能最佳状态地工作与我们术后随访密不可分[3, 4]。但从文献回顾来看,真正针对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的随访研究并不多,是我国植入起搏器后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护理方面的欠缺。鉴于此我们对400例住院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两组采用不同的随访模式,比较其随访1年的随访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400例住院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其中男238例,女162例;年龄36~94岁,平均68.3岁。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高血压、术前血常规检查及流凝血时间、患者所选用的起搏器型号、起搏电极以及电极放置的部位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随访
① 术中。术中填写我科自制的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资料统计表,对统计表进行编号,按表中内容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心功能、高血压、术前血常规检查、流凝血时间、患者安置起搏器型号、起搏电极以及起搏电极放置的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等。
② 术后。术后发放心导管室自制的起搏器术后随访本,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随访时间及随访内容。
③ 门诊随访。患者门诊随访时,填写我科自制随访记录单,包括患者随访时间、方式,其随访内容有:伤口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再入院情况、心电图情况、起搏器参数是否改变、门诊次数。
④ 问卷调查。患者安置起搏器1年,门诊随访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及健康问卷(EQ-5D)。
1.2.2 研究组创新型随访
即常规随访+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伤口视频/微信群/家庭随访。
① 术中。术中同样填写我科自制的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资料统计表。
② 术后。随访形式多样,即常规随访+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伤口视频/微信群/家庭随访,专人负责,提供24 h随访服务。
③ 问卷调查。患者安置起搏器1年,门诊随访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及健康问卷(EQ-5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200例患者,共电话随访200例次,短信随访320例次,50例次参与微信群随访,电子邮件随访75例次,伤口处视频随访15例次,家庭随访1例次。
2.1 两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发200份调查表,收回196份,有效调查表196份,满意度为75%,研究组发放200份调查表,收回200份,均有效,满意度为91%。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健康状况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比较
研究组的健康状况各项评分指标(行动、自我照顾、平常活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及门诊随访次数比较
两组术后1年再入院率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研究组患者观察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门诊随访平均次数均低于研究组,即研究组的随访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3 讨论
文献报道,全球每年约有40万例患者安置起搏器[5],我国每年有3 000例患者安置起搏器,国内外对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均集中在术前及术中,术后随访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只有加强术后患者随访,并创新随访模式,才能提高患者健康状况和满意度,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再次住院次数及门诊评均随访次数[6, 7]。
本研究200例对照组患者中,部分患者因离医院较远,或交通不便或就诊不便、缺乏相关知识以及文化程度低等原因,术后不能进行定期门诊随访,有10例患者直到出现异常情况,再次晕厥才到医院就诊,有3例因缺乏起搏器自我保护常识,而致起搏器囊袋感染再次住院。研究组200例患者,因采用多形式的随访模式,无患者发生直到出现异常情况,再次晕厥才到医院就诊的情况;也无患者因缺乏起搏器自我保护常识,而致起搏器囊袋感染再次住院的现象。
3.1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健康状况明显高于常规随访组患者
平常生活能力是人们为维持独立生活而每天所必须进行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起搏器术后患者平常生活能力是反映该类患者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之一[8],刘学员等[9]研究表明,平常生活自理能力与躯体和心理健康互为因果,并决定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社会功能。起搏器患者术后不适时运动,或运动方法不妥,易致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及电极脱位等并发症[10, 11],通过随访,及时指导患者正常饮食、运动、休闲娱乐,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健康状况[12]。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随访效果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健康状况明显高于常规随访组患者。
3.2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满意度是指患者出院后对本组医护人员提供的随访时间、随访内容、随访人员服务态度、随访人员业务水平、随访人员个人素养以及患者期望和需要是否被满足,而给予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的评价。本研究中对照组满意度低于研究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创新随访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3.3 创新随访模式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门诊平均随访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创新随访形式多样,设专人全程服务,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提供相关知识指导[13],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发展,从而降低了患者门诊平均随访次数。
通过随访可以了解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的全身状况,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和起搏器工作状态,并及时调整起搏参数或择期更换起搏器,发现和处理起搏器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目前远程心电监测仪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14, 15],其应用于临床后,会更加丰富随访模式,随访效果将得到较大提高,还可及早发现一些无症状的事件,为治疗护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