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拔除(拔管)是有创通气和人工气道的终点。影响拔管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因和各种病理生理因素。在拔除人工气道前,各种影响拔管的因素应得到解决或改善。临床上有许多指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判断影响拔管的各种因素是否得到改善,达到预测拔管成功率的目的。这些指标中一部分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一部分的意义尚有待证实。当然,医务人员可以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在指标选择上,常用、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则是最佳选择。
引用本文: 刘婷婷, 康焰. 人工气道拔除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 华西医学, 2014, 29(11): 2183-218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659 复制
人工气道拔除(拔管)是有创通气和人工气道的终点。拔管时机选择不当导致的重插管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病死率[1, 2]。影响拔管的因素有很多,在拔管前应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同时,也有些许多指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预测拔管的成功率。本文介绍了一些影响拔管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介绍了一些常用、简单、有效的用于预测拔管成功率的指标,希望能够帮助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务人员正确把握拔管时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1 拔管的影响因素
1.1 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或诱因
引起呼吸衰竭的因素涉及到呼吸中枢、传导神经、呼吸肌、胸廓、肺和气道等多个环节。按部位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肺衰竭又分为气道阻塞性疾病和实质性疾病。多数情况下,多种引起呼吸衰竭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拔管前,引起呼吸衰竭的因素应该得到解决或改善。
1.2 影响拔管的病理生理因素
1.2.1 呼吸中枢驱动障碍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呼吸中枢驱动功能,包括神经结构损害、镇静剂、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反映中枢驱动的指标主要是0.1 s 气道闭合压(P0.1)。拔管失败者的P0.1常高于正常值。
1.2.2 膈神经功能损害
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当膈神经受损时,膈肌的张力和收缩力都会下降。颈髓损伤是膈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此外,运动神经元病、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膈肌麻痹、大剂量镇静镇痛等均可导致膈肌功能受损。目前尚无直接测定膈神经功能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评价膈肌功能来粗略反映膈神经功能。
1.2.3 呼吸肌功能
呼吸肌无力的原因有很多。外科手术(主要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是导致膈肌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氧供不足、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大剂量镇静镇痛甚至肌肉松弛、呼吸肌萎缩和疲劳等都是影响呼吸肌功能的原因。此外,呼吸中枢和膈神经受损也可以影响呼吸肌功能。
1.2.4 呼吸负荷增大
通气需求增加和呼吸功增加导致呼吸负荷增大。高热、呼吸阻力增加、低氧血症、肺水肿、感染、损伤等都可以导致呼吸负荷增大。
1.2.5 精神因素
患者的不安全感、焦虑、恐惧等情绪也会影响拔管成功率。此外,睡眠也是影响拔管成功率的因素之一。
2 预测拔管成功的指标
预测指标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拔管决定、选择合适时机。预测拔管的指标有很多,我们选择了一些常用、简单、有效的指标,按照全身情况、肺部情况和气道状况分类进行介绍。
2.1 全身情况
2.1.1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 评分)
APACHEⅡ评分是目前较好的综合评估全身各系统的工具。有研究指出,APACHEⅡ评分越高,拔管成功率越低[3, 4]。
2.1.2 年龄
老年人和婴幼儿拔管较年轻人更谨慎。Cheng等[5]认为年龄>65岁是影响拔管成功率的独立因素。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7年脱机指南,将影响拔管的年龄分界线界定在>1岁和<70岁[6]。
2.1.3 意识
利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意识分为3级:① 轻度昏迷:13~14分;② 中度昏迷:9~12分;③ 重度昏迷:3~8分。GCS评分>8分(轻中度昏迷)拔管成功率较GCS评分≤8分(重度昏迷)高得多[3, 6, 7]。此外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和指令动作完成情况来反映意识状况。Anderson等[3]通过一系列检查对神经系统进行较全面评估,包括:① 5个指令动作(闭眼、伸舌、伸手、咳嗽、扭脚);② 动眼;③ 吸痰时咳嗽反射;④ 角膜反射;⑤ 眼轮匝肌力量;⑥ 颌面部力量;⑦ 吞咽反射;⑧ 受累肢体力量。其发现能完成4个或4个以上动作的患者拔管成功率显著提高,并认为该评估方法较GCS评分更优。
2.1.4 其他
适当的血红蛋白、适当的心输出量(基础心功能和机械通气对心功能的影响)等都是拔管的条件。有报道认为血红蛋白≥100 g/L更易脱机拔管,拔管成功率比血红蛋白<100 g/L高[7]。
2.2 肺部情况
2.2.1 呼吸状态
呼吸频率是判断呼吸状态最直观常用的指标。呼吸频率<35次/min拔管成功率更高。浅快呼吸指数(RSBI)即呼吸频率/潮气量。RSBI是判断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在自主呼吸试验(SBT)过程中,RSBI<105时,脱机成功率高。但有研究认为RSBI并不能很好地预测拔管[8],并提出RSBI变异率这一概念,发现其预测价值较绝对值更大[9, 10]。
2.2.2 通气状况
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如果出现pH值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变化,往往提示肺通气功能较差。单纯PaCO2不是影响拔管的主要指标,在通气状况的评价上,还应评估pH值。当pH值≥7.25,拔管成功率高。
2.2.3 氧合状况
包括:① 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 (1 mm Hg=0.133 kPa);② 氧合指数≥150~200 mm Hg[9];③ 血氧饱和度>85%~90%;④ 吸入氧浓度≤0.4~0.5。只有满足上诉条件,才能保证患者在拔管后较好的氧供。
2.2.4 呼吸肌力
当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反常呼吸、满头大汗、生命体征改变时,往往提示呼吸肌做功增加或呼吸肌疲劳。
最大吸气压(Pimax)反映呼吸肌力。当Pimax<-2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时,脱机成功率高。Bruton[11]在研究中发现持续最大吸气压(SMIP)在判断拔管上较Pimax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SMIP>57.5压力单位时,拔管成功率高。
肌肉疲劳指数(Pdi/Pdimax)用于评价膈肌状况,Pdi/Pdimax是测定指标,当Pdi/Pdimax>0.4时拔管失败率高[12]。
2.2.5 呼吸中枢功能
P0.1是监测呼吸中枢驱动力的重要指标。正常值<2 cm H2O,预测拔管成功的指标为<4~6 cm H2O。不过也有文献指出,P0.1预测能力有限[13]。
2.2.6 SBT
SBT是指运用T管或低水平支持的自主呼吸模式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通过短时间(30~120 min)的动态观察,以评价患者完全耐受自主呼吸的能力,借此达到预测撤机成功可能性的目的[14]。目前认为30 min和120 min的预后、重插管率等情况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或疾病选择试验时间,年龄越大时间应越长,以便准确判断自主呼吸能力[15]。
SB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程序化脱机试验,它综合评价了患者的氧合、血流动力学、呼吸形式、精神状态和主观感受等指标。也有文献认为SBT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流程[16]。还有部分患者通过了SBT但拔管失败(大约占10%~20%)[17, 18],这是因为SBT未对患者的气道保护能力和痰液量等作评价,一些患者在拔管后出现痰液潴留、气道阻塞,导致拔管失败。
3 气道状况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即使没有气道保护能力,也可以通过人工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然而,一旦拔除人工气道,患者必须有良好的气道维持能力,才能保证安全。气道状况的评价包括对气道廓清能力、痰液量和性状、上气道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3.1 气道廓清能力
正常的气道廓清功能基于2个机制:黏液纤毛清除率(MCC)和有效的咳嗽。影响MCC的主要原因有:① 黏液纤毛系统本身的病变和功能障碍,如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② 各种原因引起的MCC受损,如年龄、睡眠、药物(尤其是镇静镇痛药物)、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等。对MCC目前尚无有效的相关评价指标。目前对气道廓清能力能够评价的主要是咳嗽能力。
3.1.1 咳嗽峰流速(CPF)
CPF是预测拔管成功率的重要指标,Smailes等[18]发现CPF≤60 L/min拔管失败可能性是CPF>60 L/min的9倍。CPF分为自主咳嗽峰流速(CPFv)和非自主咳嗽峰流速(CPFi)。CPFv反映无刺激时自主的咳嗽能力,CPFi反映在咳嗽刺激下的咳嗽能力。Smina等[19]指出,当CPFv>60 L/min时,拔管成功率高,同时也指出CPFv容易受患者主观意识影响。Su等[20]提出使用CPFi似乎比CPFv更客观,他们利用2 mL生理盐水进行刺激,并测定刺激后的最大峰流速,得到CPFi预测值在58.5 L/min。
3.1.2 咳嗽分级
咳嗽能力分为4级:① 0级:无咳嗽反应;② 1级:可以通过人工气道听见气流声但无咳嗽声音;③ 2级:强力咳嗽,人工气道内可见痰液;④ 3级:强力咳嗽,痰液喷出人工气道。咳嗽分级与CFP有很好的相关性[20]。咳嗽能力越强,拔管成功率越高。咳嗽能力在0~1级的拔管失败率较2~3级高得多[21]。
3.1.3 白色卡片试验(WCT)
在距人工气道1~2 cm处放置一张白色卡片,让患者咳嗽3~4次,卡片湿润为阳性,说明患者咳嗽能力尚可。WCT与CFP息息相关,有研究提出WCT阳性者拔管成功率是阴性者的3倍[21]。
3.2 痰液的量和性状
痰液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中,痰液的量也是评价指标之一。在拔管前,应该评价患者的肺部感染状况,此外还要评估痰液的量。
痰液的量一般可以分为4级:无、少量、中量、大量。Khamiees等[21]在研究中发现痰量为中到大量的患者拔管失败率是少量或无痰患者的8.7倍。吸痰次数与痰液量息息相关,吸痰越频繁,拔管失败率越高。Smailes等[18]则将痰液量和吸痰次数联系,将痰液量分为4级,每2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就需要吸痰的患者拔管失败率较吸痰次数较少患者低。
3.3 上气道状况
声门水肿或痉挛、舌根后坠等可引起上气道梗阻,拔管失败率会升高。人工气道本身也会导致上气道损伤。Tadié等[22]通过纤维内镜发现,气管插管导致的上气道损伤高达73%。而有1%~4%的患者因为气道水肿重插管[23]。所以在拔管前应评价上气道梗阻情况。
气囊漏气试验是目前认为较好的评价上气道通畅度的无创方法。试验方法:使用容量控制通气,在气囊充盈和塌陷时分别测定呼出端潮气量,当上气道通畅时,潮气量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此时认为气道状况良好,拔管后不易出现上气道梗阻。差异量定为多少尚无定论,大多选择88~140 mL(110 mL最常见)或10%~15.5%(15.5%最常见)[24]。但该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如人工气道内径偏小、体位等)。Ochoa等[24]分析近年来关于漏气试验的11篇报道,发现漏气试验阴性预测价值大于阳性预测价值。
对于怀疑气道损伤或水肿(如困难气道、反复插管、躁动等)患者,可在拔管前给予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上气道梗阻。McCaffrey等[25]认为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加拔管成功率,Jaber等[26]则认为在漏气试验阴性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气道的喘息发生。糖皮质激素起效慢,需在拔管前4 h以上给药。
4 结语
评价拔管成功率的指标很多,而哪些指标是最常用的呢?Rose等[27]对ICU的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众多的指标中,最常用的预测指标是咳嗽能力、呼吸频率和GCS评分,而P0.1、最大吸气压、APACHE Ⅱ等是最不常用的指标。在拔管前的评估中,应选择易操作、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指标作为临床常用的指标,长期应用。作为ICU的医务人员,应该通过仔细评估,把握好拔管的时机。
人工气道拔除(拔管)是有创通气和人工气道的终点。拔管时机选择不当导致的重插管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病死率[1, 2]。影响拔管的因素有很多,在拔管前应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同时,也有些许多指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预测拔管的成功率。本文介绍了一些影响拔管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介绍了一些常用、简单、有效的用于预测拔管成功率的指标,希望能够帮助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务人员正确把握拔管时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1 拔管的影响因素
1.1 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或诱因
引起呼吸衰竭的因素涉及到呼吸中枢、传导神经、呼吸肌、胸廓、肺和气道等多个环节。按部位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肺衰竭又分为气道阻塞性疾病和实质性疾病。多数情况下,多种引起呼吸衰竭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拔管前,引起呼吸衰竭的因素应该得到解决或改善。
1.2 影响拔管的病理生理因素
1.2.1 呼吸中枢驱动障碍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呼吸中枢驱动功能,包括神经结构损害、镇静剂、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反映中枢驱动的指标主要是0.1 s 气道闭合压(P0.1)。拔管失败者的P0.1常高于正常值。
1.2.2 膈神经功能损害
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当膈神经受损时,膈肌的张力和收缩力都会下降。颈髓损伤是膈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此外,运动神经元病、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膈肌麻痹、大剂量镇静镇痛等均可导致膈肌功能受损。目前尚无直接测定膈神经功能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评价膈肌功能来粗略反映膈神经功能。
1.2.3 呼吸肌功能
呼吸肌无力的原因有很多。外科手术(主要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是导致膈肌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氧供不足、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大剂量镇静镇痛甚至肌肉松弛、呼吸肌萎缩和疲劳等都是影响呼吸肌功能的原因。此外,呼吸中枢和膈神经受损也可以影响呼吸肌功能。
1.2.4 呼吸负荷增大
通气需求增加和呼吸功增加导致呼吸负荷增大。高热、呼吸阻力增加、低氧血症、肺水肿、感染、损伤等都可以导致呼吸负荷增大。
1.2.5 精神因素
患者的不安全感、焦虑、恐惧等情绪也会影响拔管成功率。此外,睡眠也是影响拔管成功率的因素之一。
2 预测拔管成功的指标
预测指标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拔管决定、选择合适时机。预测拔管的指标有很多,我们选择了一些常用、简单、有效的指标,按照全身情况、肺部情况和气道状况分类进行介绍。
2.1 全身情况
2.1.1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 评分)
APACHEⅡ评分是目前较好的综合评估全身各系统的工具。有研究指出,APACHEⅡ评分越高,拔管成功率越低[3, 4]。
2.1.2 年龄
老年人和婴幼儿拔管较年轻人更谨慎。Cheng等[5]认为年龄>65岁是影响拔管成功率的独立因素。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7年脱机指南,将影响拔管的年龄分界线界定在>1岁和<70岁[6]。
2.1.3 意识
利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意识分为3级:① 轻度昏迷:13~14分;② 中度昏迷:9~12分;③ 重度昏迷:3~8分。GCS评分>8分(轻中度昏迷)拔管成功率较GCS评分≤8分(重度昏迷)高得多[3, 6, 7]。此外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和指令动作完成情况来反映意识状况。Anderson等[3]通过一系列检查对神经系统进行较全面评估,包括:① 5个指令动作(闭眼、伸舌、伸手、咳嗽、扭脚);② 动眼;③ 吸痰时咳嗽反射;④ 角膜反射;⑤ 眼轮匝肌力量;⑥ 颌面部力量;⑦ 吞咽反射;⑧ 受累肢体力量。其发现能完成4个或4个以上动作的患者拔管成功率显著提高,并认为该评估方法较GCS评分更优。
2.1.4 其他
适当的血红蛋白、适当的心输出量(基础心功能和机械通气对心功能的影响)等都是拔管的条件。有报道认为血红蛋白≥100 g/L更易脱机拔管,拔管成功率比血红蛋白<100 g/L高[7]。
2.2 肺部情况
2.2.1 呼吸状态
呼吸频率是判断呼吸状态最直观常用的指标。呼吸频率<35次/min拔管成功率更高。浅快呼吸指数(RSBI)即呼吸频率/潮气量。RSBI是判断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在自主呼吸试验(SBT)过程中,RSBI<105时,脱机成功率高。但有研究认为RSBI并不能很好地预测拔管[8],并提出RSBI变异率这一概念,发现其预测价值较绝对值更大[9, 10]。
2.2.2 通气状况
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如果出现pH值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变化,往往提示肺通气功能较差。单纯PaCO2不是影响拔管的主要指标,在通气状况的评价上,还应评估pH值。当pH值≥7.25,拔管成功率高。
2.2.3 氧合状况
包括:① 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 (1 mm Hg=0.133 kPa);② 氧合指数≥150~200 mm Hg[9];③ 血氧饱和度>85%~90%;④ 吸入氧浓度≤0.4~0.5。只有满足上诉条件,才能保证患者在拔管后较好的氧供。
2.2.4 呼吸肌力
当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反常呼吸、满头大汗、生命体征改变时,往往提示呼吸肌做功增加或呼吸肌疲劳。
最大吸气压(Pimax)反映呼吸肌力。当Pimax<-2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时,脱机成功率高。Bruton[11]在研究中发现持续最大吸气压(SMIP)在判断拔管上较Pimax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SMIP>57.5压力单位时,拔管成功率高。
肌肉疲劳指数(Pdi/Pdimax)用于评价膈肌状况,Pdi/Pdimax是测定指标,当Pdi/Pdimax>0.4时拔管失败率高[12]。
2.2.5 呼吸中枢功能
P0.1是监测呼吸中枢驱动力的重要指标。正常值<2 cm H2O,预测拔管成功的指标为<4~6 cm H2O。不过也有文献指出,P0.1预测能力有限[13]。
2.2.6 SBT
SBT是指运用T管或低水平支持的自主呼吸模式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通过短时间(30~120 min)的动态观察,以评价患者完全耐受自主呼吸的能力,借此达到预测撤机成功可能性的目的[14]。目前认为30 min和120 min的预后、重插管率等情况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或疾病选择试验时间,年龄越大时间应越长,以便准确判断自主呼吸能力[15]。
SB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程序化脱机试验,它综合评价了患者的氧合、血流动力学、呼吸形式、精神状态和主观感受等指标。也有文献认为SBT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流程[16]。还有部分患者通过了SBT但拔管失败(大约占10%~20%)[17, 18],这是因为SBT未对患者的气道保护能力和痰液量等作评价,一些患者在拔管后出现痰液潴留、气道阻塞,导致拔管失败。
3 气道状况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即使没有气道保护能力,也可以通过人工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然而,一旦拔除人工气道,患者必须有良好的气道维持能力,才能保证安全。气道状况的评价包括对气道廓清能力、痰液量和性状、上气道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3.1 气道廓清能力
正常的气道廓清功能基于2个机制:黏液纤毛清除率(MCC)和有效的咳嗽。影响MCC的主要原因有:① 黏液纤毛系统本身的病变和功能障碍,如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② 各种原因引起的MCC受损,如年龄、睡眠、药物(尤其是镇静镇痛药物)、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等。对MCC目前尚无有效的相关评价指标。目前对气道廓清能力能够评价的主要是咳嗽能力。
3.1.1 咳嗽峰流速(CPF)
CPF是预测拔管成功率的重要指标,Smailes等[18]发现CPF≤60 L/min拔管失败可能性是CPF>60 L/min的9倍。CPF分为自主咳嗽峰流速(CPFv)和非自主咳嗽峰流速(CPFi)。CPFv反映无刺激时自主的咳嗽能力,CPFi反映在咳嗽刺激下的咳嗽能力。Smina等[19]指出,当CPFv>60 L/min时,拔管成功率高,同时也指出CPFv容易受患者主观意识影响。Su等[20]提出使用CPFi似乎比CPFv更客观,他们利用2 mL生理盐水进行刺激,并测定刺激后的最大峰流速,得到CPFi预测值在58.5 L/min。
3.1.2 咳嗽分级
咳嗽能力分为4级:① 0级:无咳嗽反应;② 1级:可以通过人工气道听见气流声但无咳嗽声音;③ 2级:强力咳嗽,人工气道内可见痰液;④ 3级:强力咳嗽,痰液喷出人工气道。咳嗽分级与CFP有很好的相关性[20]。咳嗽能力越强,拔管成功率越高。咳嗽能力在0~1级的拔管失败率较2~3级高得多[21]。
3.1.3 白色卡片试验(WCT)
在距人工气道1~2 cm处放置一张白色卡片,让患者咳嗽3~4次,卡片湿润为阳性,说明患者咳嗽能力尚可。WCT与CFP息息相关,有研究提出WCT阳性者拔管成功率是阴性者的3倍[21]。
3.2 痰液的量和性状
痰液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中,痰液的量也是评价指标之一。在拔管前,应该评价患者的肺部感染状况,此外还要评估痰液的量。
痰液的量一般可以分为4级:无、少量、中量、大量。Khamiees等[21]在研究中发现痰量为中到大量的患者拔管失败率是少量或无痰患者的8.7倍。吸痰次数与痰液量息息相关,吸痰越频繁,拔管失败率越高。Smailes等[18]则将痰液量和吸痰次数联系,将痰液量分为4级,每2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就需要吸痰的患者拔管失败率较吸痰次数较少患者低。
3.3 上气道状况
声门水肿或痉挛、舌根后坠等可引起上气道梗阻,拔管失败率会升高。人工气道本身也会导致上气道损伤。Tadié等[22]通过纤维内镜发现,气管插管导致的上气道损伤高达73%。而有1%~4%的患者因为气道水肿重插管[23]。所以在拔管前应评价上气道梗阻情况。
气囊漏气试验是目前认为较好的评价上气道通畅度的无创方法。试验方法:使用容量控制通气,在气囊充盈和塌陷时分别测定呼出端潮气量,当上气道通畅时,潮气量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此时认为气道状况良好,拔管后不易出现上气道梗阻。差异量定为多少尚无定论,大多选择88~140 mL(110 mL最常见)或10%~15.5%(15.5%最常见)[24]。但该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如人工气道内径偏小、体位等)。Ochoa等[24]分析近年来关于漏气试验的11篇报道,发现漏气试验阴性预测价值大于阳性预测价值。
对于怀疑气道损伤或水肿(如困难气道、反复插管、躁动等)患者,可在拔管前给予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上气道梗阻。McCaffrey等[25]认为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加拔管成功率,Jaber等[26]则认为在漏气试验阴性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气道的喘息发生。糖皮质激素起效慢,需在拔管前4 h以上给药。
4 结语
评价拔管成功率的指标很多,而哪些指标是最常用的呢?Rose等[27]对ICU的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众多的指标中,最常用的预测指标是咳嗽能力、呼吸频率和GCS评分,而P0.1、最大吸气压、APACHE Ⅱ等是最不常用的指标。在拔管前的评估中,应选择易操作、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指标作为临床常用的指标,长期应用。作为ICU的医务人员,应该通过仔细评估,把握好拔管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