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郝中玲, 曾小莉, 赵秀清, 刘欣, 张琳. 健康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参考范围的建立. 华西医学, 2014, 29(12): 2294-229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694 复制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分子与血红蛋白A链上的缬氨酸发生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其含量不受血糖浓度短暂波动的影响[1],可反映糖尿病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水平,是对糖尿病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目前,测定HbA1c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测定方法间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我们使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G7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建立本实验室的HbA1c参考范围,并进行临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5月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成年人共218人,其中男125人,女93人;年龄25~71岁,平均39.7岁。根据体检结果,所有受试者均排除:① 糖尿病;② 高血压;③ 高血脂;④ 临床生物化学、胸部X线、腹部B型超声检查发现发现心、肺、肝、肾功能异常;⑤ 近期有手术史;⑥ 孕产妇。另外再选取2013年4月就诊的20例首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诊断标准:① 有糖尿病临床表现,任意时刻血糖≥11.1 mmol/L;② 空腹血糖≥7.0 mmol/L;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2 h血糖≥11.1 mmol/L;并经另一日再次检测(以上3个项目中任意之一)证实。
1.2 仪器和试剂
采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G7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校准品、质量控制(质控)品。
1.3 方法
1.3.1 检测系统准备
检测前仔细校正仪器,使各项检测参数及质控结果均符合生产厂商的要求。不精密度用变异系数(CV)表示,评价方法参照NCCLS EP5的推荐方法[2]。所有检测均在室温下进行。
1.3.2 标本检测
标本采集:218名符合标准的健康成年人及20例糖尿病患者,在清晨安静状态下,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注入含有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1.3.3 观察指标
分别验证批内和批间不精密度,确保检测系统符合试验要求。观察糖尿病患者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以35岁为分界点)健康成年人的HbA1c,以验证参考范围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1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显示HbA1c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算95%参考范围,不同分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精密度
HbA1c高浓度标本和低浓度标本批内不精密度CV值分别为1.12%和1.88%,均小于1/4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规定的允许误差。而其批间不精密度CV值分别为1.37%和2.01%,亦均小于1/3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规定的允许误差。
2.2 参考范围测定
218名健康者按性别不同分成2个性别组进行HbA1c检测,男性组125名,女性组93名,两组HbA1c水平分别为(5.46 ± 0.35)%、(5.41 ± 0.31)%,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0,P>0.05)。218名健康者按年龄不同分成2个年龄组进行HbA1c检测,>35岁组结果明显高于≤3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2,P<0.05)。两组参考范围分别是4.82%~6.24%和4.81%~5.90%。见表 1。

2.3 参考范围的临床验证
20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检测结果,最小值为6.4%,最大值为11.8%,均落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外。
3 讨论
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分子发生的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人体红细胞寿命为120 d,故HbA1c可反映测定前近8~12周的血糖水平,其浓度不受血糖浓度短暂波动的影响[3] ,与抽血时是否空腹无关,是临床诊断和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许多专家推荐将HbA1c的检测结果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并为美国糖尿病学会[4]所接受。国际专家委员会推荐将HbA1c的检测结果(≥6.5%)作为糖尿病的重要诊断依据[5] ,但目前尚缺少有关中国人群的资料。本研究所得的参考范围上限为6.24%,低于国际专家委员会推荐的6.5%。但与国内王玉明等[6]报道的4.7%~6.3%和耿红艳等[7]报道的4.5%~6.2%接近,说明该参考范围更适合中国人群。但由于方法学的原因和干扰因素的存在,以及各个实验室间仪器种类、性能、试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HbA1c的检测结果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因此每个实验室根据自己的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参考范围是必要的。临床医生比较HbA1c结果,应注意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不考虑性别因素对HbA1c参考范围的影响。且不同年龄组间的比较由于受样本量限制,如以10岁为界分组,则每组例数过少,影响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按照Yang等[8]报道的我国15个省份4.4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目前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7%(男性10.6%,女性8.8%),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且发病年龄明显前移。本研究入组对象最低年龄为25岁,因此以35岁为界分为2组,研究结果表明35岁以上组HbA1c水平明显高于35岁以下(含35岁)组,两组参考范围分别是4.82%~6.24%和4.81%~5.90%。与Nuttall[9]报道HbA1c的百分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HbA1c参考范围严格按照医学参考范围研究方法进行设计、测定,并经临床20例糖尿病患者验证,测定结果均落在该参考范围以外,说明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能代表正常人的实际水平,为本实验室提供了一套较科学、可靠的参考范围。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分子与血红蛋白A链上的缬氨酸发生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其含量不受血糖浓度短暂波动的影响[1],可反映糖尿病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水平,是对糖尿病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目前,测定HbA1c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测定方法间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我们使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G7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建立本实验室的HbA1c参考范围,并进行临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5月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成年人共218人,其中男125人,女93人;年龄25~71岁,平均39.7岁。根据体检结果,所有受试者均排除:① 糖尿病;② 高血压;③ 高血脂;④ 临床生物化学、胸部X线、腹部B型超声检查发现发现心、肺、肝、肾功能异常;⑤ 近期有手术史;⑥ 孕产妇。另外再选取2013年4月就诊的20例首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诊断标准:① 有糖尿病临床表现,任意时刻血糖≥11.1 mmol/L;② 空腹血糖≥7.0 mmol/L;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2 h血糖≥11.1 mmol/L;并经另一日再次检测(以上3个项目中任意之一)证实。
1.2 仪器和试剂
采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G7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校准品、质量控制(质控)品。
1.3 方法
1.3.1 检测系统准备
检测前仔细校正仪器,使各项检测参数及质控结果均符合生产厂商的要求。不精密度用变异系数(CV)表示,评价方法参照NCCLS EP5的推荐方法[2]。所有检测均在室温下进行。
1.3.2 标本检测
标本采集:218名符合标准的健康成年人及20例糖尿病患者,在清晨安静状态下,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注入含有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1.3.3 观察指标
分别验证批内和批间不精密度,确保检测系统符合试验要求。观察糖尿病患者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以35岁为分界点)健康成年人的HbA1c,以验证参考范围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1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显示HbA1c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算95%参考范围,不同分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精密度
HbA1c高浓度标本和低浓度标本批内不精密度CV值分别为1.12%和1.88%,均小于1/4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规定的允许误差。而其批间不精密度CV值分别为1.37%和2.01%,亦均小于1/3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规定的允许误差。
2.2 参考范围测定
218名健康者按性别不同分成2个性别组进行HbA1c检测,男性组125名,女性组93名,两组HbA1c水平分别为(5.46 ± 0.35)%、(5.41 ± 0.31)%,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0,P>0.05)。218名健康者按年龄不同分成2个年龄组进行HbA1c检测,>35岁组结果明显高于≤3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2,P<0.05)。两组参考范围分别是4.82%~6.24%和4.81%~5.90%。见表 1。

2.3 参考范围的临床验证
20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检测结果,最小值为6.4%,最大值为11.8%,均落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外。
3 讨论
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分子发生的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人体红细胞寿命为120 d,故HbA1c可反映测定前近8~12周的血糖水平,其浓度不受血糖浓度短暂波动的影响[3] ,与抽血时是否空腹无关,是临床诊断和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许多专家推荐将HbA1c的检测结果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并为美国糖尿病学会[4]所接受。国际专家委员会推荐将HbA1c的检测结果(≥6.5%)作为糖尿病的重要诊断依据[5] ,但目前尚缺少有关中国人群的资料。本研究所得的参考范围上限为6.24%,低于国际专家委员会推荐的6.5%。但与国内王玉明等[6]报道的4.7%~6.3%和耿红艳等[7]报道的4.5%~6.2%接近,说明该参考范围更适合中国人群。但由于方法学的原因和干扰因素的存在,以及各个实验室间仪器种类、性能、试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HbA1c的检测结果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因此每个实验室根据自己的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参考范围是必要的。临床医生比较HbA1c结果,应注意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不考虑性别因素对HbA1c参考范围的影响。且不同年龄组间的比较由于受样本量限制,如以10岁为界分组,则每组例数过少,影响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按照Yang等[8]报道的我国15个省份4.4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目前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7%(男性10.6%,女性8.8%),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且发病年龄明显前移。本研究入组对象最低年龄为25岁,因此以35岁为界分为2组,研究结果表明35岁以上组HbA1c水平明显高于35岁以下(含35岁)组,两组参考范围分别是4.82%~6.24%和4.81%~5.90%。与Nuttall[9]报道HbA1c的百分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HbA1c参考范围严格按照医学参考范围研究方法进行设计、测定,并经临床20例糖尿病患者验证,测定结果均落在该参考范围以外,说明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能代表正常人的实际水平,为本实验室提供了一套较科学、可靠的参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