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姚蓉.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12): 2333-2335. doi: 10.7507/1002-0179.20140705 复制
手足口病是以Cox A16和EV71为代表的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的多见传染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之后形成溃疡,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感染性,在儿童中常呈散发或暴发流行[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自愿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2]。2011年10月-2013年2月,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286例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手足口病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更加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286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64例,女122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3.54岁;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指南》(2010版)[3]。将患儿父母中任何一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对手足口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心理状况,其中男92例,女194例;年龄20~29岁126例,30~39岁98例,40~49岁54例,>50岁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8例,高中134例,大专及以上94例。均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能完全配合量表检查。
1.2 健康教育干预
1.2.1 发放宣传资料
患儿入院后即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告手足口病儿家长书》等宣传资料,就手足口病的防治、护理方法、饮食、隔离等健康知识向患儿家长进行宣传,以提升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理论认知。
1.2.2 开展图文形象宣传
通过医院宣传栏、电视录像等途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强化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明了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以减轻患儿家长的思想压力。
1.2.3 举办集体知识讲座
由科室医生召集患儿家长进行讲授,主要内容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疾病发生的原因、预防途径等,同时从疾病的可控制性、治愈程度及成功把握性等方面解答患儿家长的疑惑,帮助患儿家长解除焦虑、恐慌情绪,从而主动配合医生对患儿的治疗。
1.3 调查方法
采用我院自拟的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共10道题目,主要内容是手足口病概念、临床症状、疱疹部位、消毒隔离等,10分/题,满分100分;参照Hopkin症状清单《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拟心理状况调查表,评估患儿家长怀疑、焦虑、恐慌、纵容心理状态[4],满分5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
在患儿入院后逐一登记其家长的一般信息,并由接受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现场调查。护理人员采用统一规范口径解释各条目含义后,均由家长独立自行填写并回收问卷。
健康教育1周后,再次进行上述调查,回收问卷。入院时和干预后共发放问卷调查表各286例份,回收问卷572份,回收率为100.0%,有效问卷572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1周的健康教育,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认知大为提高,掌握率明显高于教育干预前(P<0.05)。其中,疾病概念、临床症状、消毒隔离、好发年龄、焦虑情绪、好发季节等方面改善更为显著(P<0.05),见表 1。

2.2 心理状况改善情况
经过为期1周的针对性心理护理,患儿家属怀疑、焦虑、恐慌、纵然负性心理明显缓解,各项评分明显降低(P<0.05),见表 2。

2.3 相关因素分析
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相关因素分析可知,无论患儿家长何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其认知程度较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39岁年龄段的家长得分较高,掌握较好;就性别而言,男性家长的评分优于女性家长;从文化程分析,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得分高,表明其健康教育知识接受、转化能力强。见表 3。

3 讨论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自身存在的不健康行为以及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5]。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感染性、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影响因素众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6]。依据传染病防治的经验,单纯依靠临床治疗是不能达到有效控制其传播和流行,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7]。围绕手足口病流行的3个环节,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能及时得到疾病准确的信息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早期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可有效阻断其传播途径,最大限度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8]。影响手足口病发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等高危因素是可以并只能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才能实现改变的,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是疾病治疗和预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稳定患儿的情绪及延缓病情起着极其重要的临床作用[9, 10]。
调查结果表明,经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患儿家长的怀疑、焦虑、恐慌、纵容负性心理明显缓解,各项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提示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个人日常卫生、饮食卫生、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11, 12]。通过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可让患儿家长全面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该结果与李丽等[5]的研究报道一致。由此可见,健康教育能提高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的知识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能力,树立起正确对待和防控手足口病的观念和方法,同步进行的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家长的负性心理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并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患儿早期康复[13, 14]。
由表 3可知,不同年龄段、性别、文化程度的家长其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健康教育干预,虽然提高了患儿家长对该问题的认知,但认知的程度各不相同。提示不同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的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具有差异。由此可见,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于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15, 16]。
综上所述,多形式全方位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缓解或解除其各种负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护理工作,降低手足口病的流行,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
手足口病是以Cox A16和EV71为代表的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的多见传染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之后形成溃疡,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感染性,在儿童中常呈散发或暴发流行[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自愿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2]。2011年10月-2013年2月,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286例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手足口病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更加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286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64例,女122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3.54岁;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指南》(2010版)[3]。将患儿父母中任何一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对手足口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心理状况,其中男92例,女194例;年龄20~29岁126例,30~39岁98例,40~49岁54例,>50岁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8例,高中134例,大专及以上94例。均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能完全配合量表检查。
1.2 健康教育干预
1.2.1 发放宣传资料
患儿入院后即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告手足口病儿家长书》等宣传资料,就手足口病的防治、护理方法、饮食、隔离等健康知识向患儿家长进行宣传,以提升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理论认知。
1.2.2 开展图文形象宣传
通过医院宣传栏、电视录像等途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强化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明了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以减轻患儿家长的思想压力。
1.2.3 举办集体知识讲座
由科室医生召集患儿家长进行讲授,主要内容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疾病发生的原因、预防途径等,同时从疾病的可控制性、治愈程度及成功把握性等方面解答患儿家长的疑惑,帮助患儿家长解除焦虑、恐慌情绪,从而主动配合医生对患儿的治疗。
1.3 调查方法
采用我院自拟的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共10道题目,主要内容是手足口病概念、临床症状、疱疹部位、消毒隔离等,10分/题,满分100分;参照Hopkin症状清单《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拟心理状况调查表,评估患儿家长怀疑、焦虑、恐慌、纵容心理状态[4],满分5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
在患儿入院后逐一登记其家长的一般信息,并由接受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现场调查。护理人员采用统一规范口径解释各条目含义后,均由家长独立自行填写并回收问卷。
健康教育1周后,再次进行上述调查,回收问卷。入院时和干预后共发放问卷调查表各286例份,回收问卷572份,回收率为100.0%,有效问卷572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1周的健康教育,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认知大为提高,掌握率明显高于教育干预前(P<0.05)。其中,疾病概念、临床症状、消毒隔离、好发年龄、焦虑情绪、好发季节等方面改善更为显著(P<0.05),见表 1。

2.2 心理状况改善情况
经过为期1周的针对性心理护理,患儿家属怀疑、焦虑、恐慌、纵然负性心理明显缓解,各项评分明显降低(P<0.05),见表 2。

2.3 相关因素分析
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相关因素分析可知,无论患儿家长何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其认知程度较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39岁年龄段的家长得分较高,掌握较好;就性别而言,男性家长的评分优于女性家长;从文化程分析,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得分高,表明其健康教育知识接受、转化能力强。见表 3。

3 讨论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自身存在的不健康行为以及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5]。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感染性、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影响因素众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6]。依据传染病防治的经验,单纯依靠临床治疗是不能达到有效控制其传播和流行,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7]。围绕手足口病流行的3个环节,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能及时得到疾病准确的信息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早期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可有效阻断其传播途径,最大限度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8]。影响手足口病发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等高危因素是可以并只能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才能实现改变的,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是疾病治疗和预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稳定患儿的情绪及延缓病情起着极其重要的临床作用[9, 10]。
调查结果表明,经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患儿家长的怀疑、焦虑、恐慌、纵容负性心理明显缓解,各项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提示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个人日常卫生、饮食卫生、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11, 12]。通过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可让患儿家长全面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该结果与李丽等[5]的研究报道一致。由此可见,健康教育能提高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的知识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能力,树立起正确对待和防控手足口病的观念和方法,同步进行的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家长的负性心理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并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患儿早期康复[13, 14]。
由表 3可知,不同年龄段、性别、文化程度的家长其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健康教育干预,虽然提高了患儿家长对该问题的认知,但认知的程度各不相同。提示不同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的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具有差异。由此可见,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于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15, 16]。
综上所述,多形式全方位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缓解或解除其各种负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护理工作,降低手足口病的流行,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