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雅莉, 王倩, 古丽丹, 廖先珍, 游桂英. 对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患者监护室的临床护理. 华西医学, 2015, 30(1): 108-111. doi: 10.7507/1002-0179.20150031 复制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已逐渐成为该群体较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对严重的主动脉狭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但多数患者因高龄、病变重、体弱或合并其他疾病而禁忌手术或因手术风险高而不愿选择外科手术。有报道,约1/3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因手术风险高或有手术禁忌证而无法接受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1]。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作为近年来新开展的心脏介入技术,目前已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有研究表明,对不能手术的AS患者,TAVI与药物治疗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2]。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明确提出:对于AS且心脏团队认为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在考虑合并症等情况后,对预期生存期>1年、生活质量可获改善的患者,应考虑行TAVI治疗(Ⅰ,B);对于有重度症状的AS,且由心脏团队根据个体危险分层及解剖学适宜性评估为可以手术的高危患者,也可考虑行TAVI(Ⅱa,B)。2012年4月-2013年8月,我院共有25例患者施行了TAVI,术后返回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即予以严密的体征观察与监测,并加强呼吸机的使用及管理,积极防范各类并发症,使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8月因严重AS行TAVI术后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57~84岁,平均74岁;呼吸困难25例,胸痛11例,晕厥4例;13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合并周围血管疾病,3例合并恶性肿瘤;19例患者心功能Ⅲ或Ⅳ级。术后返回CCU时,安置有临时起搏器者25例,带入气管插管需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持续有创血压监测12例,持续有创血压、肺动脉压、右房压监测3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后返回CCU床单元的准备
提前备好患者返病房所需相关的监护仪、呼吸机(包括有创及无创)、除颤仪、吸引器及抢救药品等,以保证患者术后的持续监测及救治。
1.2.2 病情观察
患者返CCU后即予以心电、血压(无创或有创)、氧饱和度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主诉、心跳的频率和节律、生命体征、肢端循环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及时处理。
1.2.3 心理护理
术后17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通过耐心向其解释手术方法、成功程度、术后表征及现所安置的各种仪器的目的意义,使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1.2.4 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根据不同入路安置的临时起搏器患者,不同的体位其护理要求不尽相同。对以股静脉为入路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对穿刺侧肢体制动及卧位的指导,同时应严密观察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一旦发现有起搏器电极脱位、感知及起搏功能异常等,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并协助做好及时处理。本组患者在CCU期间均未出现临时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1.2.5 呼吸机使用的护理
①对使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适时吸痰,保持呼吸机管路的通畅;观察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呼吸机工作正常与否,并根据需要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观察记录患者意识、肢端循环、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各项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特别加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患者情况一旦稳定即予撤机。本组2例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均未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②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的护理:A. 一般护理。在使用无创呼吸机前,向患者讲解使用目的及如何配合,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对不适应者,在认真倾听或观察患者反应后,及时对头带的松紧进行调整以增加患者舒适感。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鼻面部压迫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B. 体位管理。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80~90℃或端坐位,保持头、颈、肩在同一水平,头稍向后仰,有效地开放气道[3-4];对痰液多且黏稠者,可遵医嘱使用祛痰药物雾化吸入,并辅以人工拍背或振动排痰仪协助排痰。③加强呼吸机的管理:A. 加强检查,保持呼吸机各管路的紧密连接,防止管路扭曲、折叠或脱落。尤其夜间,患者不自主的活动或举动,易造成管路脱落,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其生命。B. 保持呼吸机一定的温化和湿化,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内注入蒸馏水或无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调节温度至32~35℃[5],温润的气体能增加患者吸入时的舒适感,同时可稀释气道内的痰液,利于痰液排出。但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呼吸道灼伤。C. 及时清理呼吸机管路中的积水,防止倒流。D. 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和各项监测指标,对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报警现象,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
1.2.6 各管路的护理
作好各管路的规范标示和妥善固定,保持各管路的通畅,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安全约束,防止意外拔管。对连续进行有创血压和(或)肺动脉压、右房压监测的患者,应遵医嘱每30~60分钟对相应的管路进行冲洗,防止堵管。本组3例患者出现动脉堵管而终止持续有创血压监测。
1.2.7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①出血。TAVI手术常需行股动脉切开植入支架,经股静脉或颈静脉植入临时起搏电极,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动静脉置管行有创动脉血压、肺动脉压、右房压监测等,因而存在较多的血管穿刺。术后需密切观察各穿刺处及伤口有无渗血、皮下血肿,由于患者常使用抗凝治疗,故还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全身出血的表现,如皮肤、黏膜、牙龈出血,呕血,便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本组2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经局部压迫止血,重新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另1例并发腹壁后血肿,1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停用抗凝剂、输血等处理后,出血停止。②心律失常。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心电图、心电监护情况,一旦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并注意监测电解质的情况,预见性地采取措施,防止因电解质紊乱引发的心律失常。③脑卒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感觉、活动及各种神经反射等,术后患者血压应维持在不低于术前20~30 mm Hg(1 mm Hg=0.133 kPa)水平[6]。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处理,比如早期使用脱水剂,冰袋置头部物理降温等,尽量缩小梗死范围及保护脑组织。本组患者未出现脑卒中相关并发症。④心包填塞。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心慌、胸闷、气紧、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确诊心包填塞,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其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确定引流管外露刻度并作好妥善固定,防止脱出;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并记录每小时引流量。拔出心包引流管的条件为24 h引流量<25 mL[7]。如引流液突然增多,成人>300 mL/h,且颜色鲜红,可能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8]。25例患者术后未出现心包填塞并发症现象。⑤冠状动脉阻塞及心肌梗死。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以防范患者冠状动脉阻塞及心肌梗死。25例患者术后未出现冠状动脉阻塞及心肌梗死。
2 结果
1例合并腹壁后血肿患者,遵医嘱及时停用抗凝药物,床旁B型超声监测血肿无扩大且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出CCU;1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及1例股动脉切开部位大出血者,经止血、扩充血容量、输血等抢救措施,生命体征逐渐稳定;1例腹股沟动脉穿刺部位轻度渗血者经更换敷料,重新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1例右侧颈外静脉置管处皮肤感染者,经用聚维酮碘溶液局部消毒处理及更换敷料,局部感染得到控制;2例右上肢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接头松脱出血患者,经将接头旋紧,未再发生出血。本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均转出CCU,在CCU监护时间14~243 h,平均29 h。
3 讨论
TAVI作为近年来新开展的心脏介入技术,目前已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尤其为老年(>80岁)且不能进行外科换瓣治疗的AS患者带来了福音[9]。TAVI与保守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病死率,且疗效等同外科换瓣手术。
有研究报道,一个使用Edwards瓣膜(美国美敦力公司)在美国完成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PARTNERⅠ包括ⅠA(n=699)和ⅠB(n=358)2个队列,PARTNER IB研究对比了TAVI和标准治疗对不能进行外科换瓣手术的AS患者(平均年龄83岁)的疗效,结果显示TAVI能明显降低术后1年和3年的全因病死率(30.7%、50.7%,P<0.001;54.1%、80.9%,P<0.001)[10]。PARTNERⅠA研究对比了TAVI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对外科AVR手术高危的AS患者的疗效,结果两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1年:24.2%、26.8%,P=0.44;2年:33.9%、35.0%,P=0.78),而AVR比TAVI有更高的出血风险(29.5%、19.0%,P=0.002)[11]。使用CoreValve瓣膜(美国美敦力公司),Ussia等[12]公布了ADVANCE注册研究3年的随访结果。从2010年3月-2011年7月44个有经验中心入选1 015例患者,平均logistic Euroscore为19.2%,TAVI术后30 d和6个月病死率分别是4.5%和12.8%,心脏性病死率分别为3.4%和8.4%。而我院开展的25例TAVI患者全因死亡1例(TAVI术后20 d,在普通病房猝死,占4%)[13-14]。另外在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方面也显示出良好效果,该25例患者的呼吸困难均明显缓解,11例有胸痛史的患者则再次出现胸痛。但由于该类患者多为高龄,除患有AS外,常常还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或严重主动脉瓣膜钙化等,即使顺利完成TAVI,术后亦存在极高的风险。因此对这类患者在护理上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外还尤其注意:①主动脉严重狭窄及心功能差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症状的情况,如症状明显,需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②对TAVI术后患者输液时注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因这类患者心脏储备代偿能力差,短时间输液过多、过快可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最好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补液更安全。③患者TAVI术后回CCU时,留置管路较多,护士务必作好各管路的清理、正确标示并妥善固定,对一些闲置管路,尽早与医生沟通并协助拔除,对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动脉置管,特别注意接头的紧密,并加强巡视,因目前使用的动脉置管管路的接口无螺纹可旋紧,动脉压力高(对比中心静脉压力),为保持动脉管路的通畅,至少每小时会进行加压注射冲管,会在接口的非患者端形成反作用力,造成动脉置管管路接口处松脱引起大出血,如不能及时发现,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④TAVI术后颈外静脉置管处的护理时应注意避免感染,因老年患者颈部皮肤松弛,皱褶多,尤其肥胖者更明显,另外心力衰竭患者出汗多,均易引起穿刺局部感染,故应加强局部的清洁消毒处理。⑤对TAVI术后患者进行穿刺注射时,注意穿刺后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时间,防止出血。因这类患者术中应用大量抗凝剂,术后会继续抗凝治疗。⑥另外还需加强对TAVI患者存在的合并症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进行观察和护理。
总之,TAVI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国内几个中心开展的病例数有限,我院目前居全国之首也仅实施25例。就患者术后在CCU的护理问题,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方可确保手术治疗的最终成功及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已逐渐成为该群体较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对严重的主动脉狭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但多数患者因高龄、病变重、体弱或合并其他疾病而禁忌手术或因手术风险高而不愿选择外科手术。有报道,约1/3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因手术风险高或有手术禁忌证而无法接受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1]。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作为近年来新开展的心脏介入技术,目前已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有研究表明,对不能手术的AS患者,TAVI与药物治疗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2]。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明确提出:对于AS且心脏团队认为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在考虑合并症等情况后,对预期生存期>1年、生活质量可获改善的患者,应考虑行TAVI治疗(Ⅰ,B);对于有重度症状的AS,且由心脏团队根据个体危险分层及解剖学适宜性评估为可以手术的高危患者,也可考虑行TAVI(Ⅱa,B)。2012年4月-2013年8月,我院共有25例患者施行了TAVI,术后返回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即予以严密的体征观察与监测,并加强呼吸机的使用及管理,积极防范各类并发症,使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8月因严重AS行TAVI术后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57~84岁,平均74岁;呼吸困难25例,胸痛11例,晕厥4例;13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合并周围血管疾病,3例合并恶性肿瘤;19例患者心功能Ⅲ或Ⅳ级。术后返回CCU时,安置有临时起搏器者25例,带入气管插管需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持续有创血压监测12例,持续有创血压、肺动脉压、右房压监测3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后返回CCU床单元的准备
提前备好患者返病房所需相关的监护仪、呼吸机(包括有创及无创)、除颤仪、吸引器及抢救药品等,以保证患者术后的持续监测及救治。
1.2.2 病情观察
患者返CCU后即予以心电、血压(无创或有创)、氧饱和度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主诉、心跳的频率和节律、生命体征、肢端循环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及时处理。
1.2.3 心理护理
术后17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通过耐心向其解释手术方法、成功程度、术后表征及现所安置的各种仪器的目的意义,使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1.2.4 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根据不同入路安置的临时起搏器患者,不同的体位其护理要求不尽相同。对以股静脉为入路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对穿刺侧肢体制动及卧位的指导,同时应严密观察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一旦发现有起搏器电极脱位、感知及起搏功能异常等,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并协助做好及时处理。本组患者在CCU期间均未出现临时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1.2.5 呼吸机使用的护理
①对使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适时吸痰,保持呼吸机管路的通畅;观察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呼吸机工作正常与否,并根据需要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观察记录患者意识、肢端循环、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各项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特别加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患者情况一旦稳定即予撤机。本组2例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均未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②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的护理:A. 一般护理。在使用无创呼吸机前,向患者讲解使用目的及如何配合,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对不适应者,在认真倾听或观察患者反应后,及时对头带的松紧进行调整以增加患者舒适感。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鼻面部压迫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B. 体位管理。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80~90℃或端坐位,保持头、颈、肩在同一水平,头稍向后仰,有效地开放气道[3-4];对痰液多且黏稠者,可遵医嘱使用祛痰药物雾化吸入,并辅以人工拍背或振动排痰仪协助排痰。③加强呼吸机的管理:A. 加强检查,保持呼吸机各管路的紧密连接,防止管路扭曲、折叠或脱落。尤其夜间,患者不自主的活动或举动,易造成管路脱落,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其生命。B. 保持呼吸机一定的温化和湿化,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内注入蒸馏水或无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调节温度至32~35℃[5],温润的气体能增加患者吸入时的舒适感,同时可稀释气道内的痰液,利于痰液排出。但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呼吸道灼伤。C. 及时清理呼吸机管路中的积水,防止倒流。D. 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和各项监测指标,对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报警现象,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
1.2.6 各管路的护理
作好各管路的规范标示和妥善固定,保持各管路的通畅,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安全约束,防止意外拔管。对连续进行有创血压和(或)肺动脉压、右房压监测的患者,应遵医嘱每30~60分钟对相应的管路进行冲洗,防止堵管。本组3例患者出现动脉堵管而终止持续有创血压监测。
1.2.7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①出血。TAVI手术常需行股动脉切开植入支架,经股静脉或颈静脉植入临时起搏电极,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动静脉置管行有创动脉血压、肺动脉压、右房压监测等,因而存在较多的血管穿刺。术后需密切观察各穿刺处及伤口有无渗血、皮下血肿,由于患者常使用抗凝治疗,故还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全身出血的表现,如皮肤、黏膜、牙龈出血,呕血,便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本组2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经局部压迫止血,重新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另1例并发腹壁后血肿,1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停用抗凝剂、输血等处理后,出血停止。②心律失常。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心电图、心电监护情况,一旦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并注意监测电解质的情况,预见性地采取措施,防止因电解质紊乱引发的心律失常。③脑卒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感觉、活动及各种神经反射等,术后患者血压应维持在不低于术前20~30 mm Hg(1 mm Hg=0.133 kPa)水平[6]。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处理,比如早期使用脱水剂,冰袋置头部物理降温等,尽量缩小梗死范围及保护脑组织。本组患者未出现脑卒中相关并发症。④心包填塞。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心慌、胸闷、气紧、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确诊心包填塞,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其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确定引流管外露刻度并作好妥善固定,防止脱出;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并记录每小时引流量。拔出心包引流管的条件为24 h引流量<25 mL[7]。如引流液突然增多,成人>300 mL/h,且颜色鲜红,可能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8]。25例患者术后未出现心包填塞并发症现象。⑤冠状动脉阻塞及心肌梗死。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以防范患者冠状动脉阻塞及心肌梗死。25例患者术后未出现冠状动脉阻塞及心肌梗死。
2 结果
1例合并腹壁后血肿患者,遵医嘱及时停用抗凝药物,床旁B型超声监测血肿无扩大且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出CCU;1例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及1例股动脉切开部位大出血者,经止血、扩充血容量、输血等抢救措施,生命体征逐渐稳定;1例腹股沟动脉穿刺部位轻度渗血者经更换敷料,重新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1例右侧颈外静脉置管处皮肤感染者,经用聚维酮碘溶液局部消毒处理及更换敷料,局部感染得到控制;2例右上肢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接头松脱出血患者,经将接头旋紧,未再发生出血。本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均转出CCU,在CCU监护时间14~243 h,平均29 h。
3 讨论
TAVI作为近年来新开展的心脏介入技术,目前已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尤其为老年(>80岁)且不能进行外科换瓣治疗的AS患者带来了福音[9]。TAVI与保守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病死率,且疗效等同外科换瓣手术。
有研究报道,一个使用Edwards瓣膜(美国美敦力公司)在美国完成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PARTNERⅠ包括ⅠA(n=699)和ⅠB(n=358)2个队列,PARTNER IB研究对比了TAVI和标准治疗对不能进行外科换瓣手术的AS患者(平均年龄83岁)的疗效,结果显示TAVI能明显降低术后1年和3年的全因病死率(30.7%、50.7%,P<0.001;54.1%、80.9%,P<0.001)[10]。PARTNERⅠA研究对比了TAVI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对外科AVR手术高危的AS患者的疗效,结果两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1年:24.2%、26.8%,P=0.44;2年:33.9%、35.0%,P=0.78),而AVR比TAVI有更高的出血风险(29.5%、19.0%,P=0.002)[11]。使用CoreValve瓣膜(美国美敦力公司),Ussia等[12]公布了ADVANCE注册研究3年的随访结果。从2010年3月-2011年7月44个有经验中心入选1 015例患者,平均logistic Euroscore为19.2%,TAVI术后30 d和6个月病死率分别是4.5%和12.8%,心脏性病死率分别为3.4%和8.4%。而我院开展的25例TAVI患者全因死亡1例(TAVI术后20 d,在普通病房猝死,占4%)[13-14]。另外在症状和心功能改善方面也显示出良好效果,该25例患者的呼吸困难均明显缓解,11例有胸痛史的患者则再次出现胸痛。但由于该类患者多为高龄,除患有AS外,常常还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或严重主动脉瓣膜钙化等,即使顺利完成TAVI,术后亦存在极高的风险。因此对这类患者在护理上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外还尤其注意:①主动脉严重狭窄及心功能差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症状的情况,如症状明显,需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②对TAVI术后患者输液时注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因这类患者心脏储备代偿能力差,短时间输液过多、过快可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最好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补液更安全。③患者TAVI术后回CCU时,留置管路较多,护士务必作好各管路的清理、正确标示并妥善固定,对一些闲置管路,尽早与医生沟通并协助拔除,对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动脉置管,特别注意接头的紧密,并加强巡视,因目前使用的动脉置管管路的接口无螺纹可旋紧,动脉压力高(对比中心静脉压力),为保持动脉管路的通畅,至少每小时会进行加压注射冲管,会在接口的非患者端形成反作用力,造成动脉置管管路接口处松脱引起大出血,如不能及时发现,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④TAVI术后颈外静脉置管处的护理时应注意避免感染,因老年患者颈部皮肤松弛,皱褶多,尤其肥胖者更明显,另外心力衰竭患者出汗多,均易引起穿刺局部感染,故应加强局部的清洁消毒处理。⑤对TAVI术后患者进行穿刺注射时,注意穿刺后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时间,防止出血。因这类患者术中应用大量抗凝剂,术后会继续抗凝治疗。⑥另外还需加强对TAVI患者存在的合并症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进行观察和护理。
总之,TAVI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国内几个中心开展的病例数有限,我院目前居全国之首也仅实施25例。就患者术后在CCU的护理问题,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方可确保手术治疗的最终成功及患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