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的受体选择性远高于第一代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减轻了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更好地发挥镇静、镇痛、抗焦虑以及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同时右美托咪定在体内分布迅速,清除半衰期较短,对呼吸几乎无干扰作用,并能产生独特的“可唤醒”镇静状态。通过回顾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机制特点,以及近年来它在国内外门诊麻醉中的应用,希望为实施门诊麻醉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引用本文: 侯伯轩, 孙家潭. 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门诊麻醉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5, 30(1): 179-18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054 复制
现代医学朝着安全、无痛、微创、快捷的方向发展,这与社会大众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节奏相适应。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及有创检查种类及数量正逐渐增多,对临床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寻找出更多适合门诊使用的麻醉药物来适应这一趋势。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等作用,将其作为麻醉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1 药理作用及机制
右美托咪定作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药理作用十分广泛,除了可通过兴奋中枢孤束核突触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来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加强迷走神经心脏反射来减低血管阻力,从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外,更主要的是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且无明显呼吸抑制[1-2],还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来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的用量而达到相同的镇静效果,进而减低其他麻醉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现已应用于临床麻醉围手术期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镇静、镇痛治疗。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之所以能产生镇静的效果是由于其作用于蓝斑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而能产生镇痛作用是与蓝斑和脊髓内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3]。其α2:α1的受体选择性为1 600:1,能让其更好地发挥镇静、镇痛、抗焦虑以及减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作为麻醉辅助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7]。
1.1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右美托咪定在体内分布迅速,分布半衰期约为6 min,清除半衰期为2~3 h,绝大部分在肝脏内代谢,以尿及粪便的形式清出体外,肾功能严重受损时清除不受影响[8],但根据右美托咪定的药物说明书,与健康成人相比,轻、中、重度肝功能不全(Child分级)的患者右美托咪定的清除率分别只有健康者的74%、64%和53%。因此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剂量应当酌情减少。
1.2 受体的高选择性
右美托咪定在产生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的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较小,这是由于其对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高度选择性。但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共分为3种亚型:α2A、α2B和α2C。α2A型受体为大脑最主要的亚型,参与了镇静、抗交感活性、抗伤害性感受、低温和行为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的α2B受体可以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α2C受体调节了多巴胺能神经的传导以及多种行为反应,并诱导低温[9]。包括右美托咪定在内的所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均不对受体亚型有选择性,这也是其只能减轻却不能完全消除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的原因之一。
1.3 镇静与镇痛的机制
蓝斑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是与觉醒、睡眠、焦虑以及参与药物戒断反应等关键性脑功能有关的部位。右美托咪定通过兴奋蓝斑核内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产生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和抗焦虑作用[9]。但由于右美托咪定产生镇静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在脑皮质,镇静效果的产生也不需要激活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参与,这一点与丙泊酚、苯二氮类等现已被临床麻醉所广泛使用的传统镇静药物不同,因此右美托咪定能产生一种类似于正常睡眠的“可唤醒”镇静状态——患者能被有效地镇静,同时又容易被唤醒,一旦停止唤醒刺激,患者重新又回到镇静状态[10-12]。
右美托咪定在镇静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其镇痛作用是通过作用于脊髓或外周器官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来产生,由于其通过鞘内注射或硬膜外注药而产生的镇痛作用十分明确,表明可能与激动脊髓后角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感觉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与胆碱能、嘌呤及5-羟色胺疼痛系统相互作用有关[13]。
1.4 对呼吸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右美托咪定不会像常用麻醉镇痛药物一样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临床应用右美托咪定能提供稳定的呼吸状态,患者通气的变化与正常睡眠相似,静息分钟通气量不变或仅轻度减少,呼吸频率几乎无变化,且气道反射保持完整[14-15]。
右美托咪定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具有良好的协同镇痛效应,明显减少后者的用量[16],且不会引起阿片类药物一样的痛觉过敏,停药后也无异常疼痛,并可以减轻后者引起的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还表明由于联合右美托咪定使用,减少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可以明显减轻后者在麻醉中引发的咳嗽反射[17]。
2 副作用
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通过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的α2B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但这一过程相对短暂;其兴奋中枢孤束核突触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来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加强迷走神经心脏反射反而使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力降低,减慢心率,间接使心输出量减少,降低血压,这才是临床使用右美托咪定常见的副作用,但压力感受器保持良好。静脉快速注射右美托咪定往往在初期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率可以在15 min内快速恢复,而血压在1 h后逐渐减低基础值的15%。右美托咪定在使用中出现的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严重心动过缓,小部分患者偶尔出现窦性停搏或暂停,通常可以自行缓解或使用抗胆碱药物纠正。
此外,右美托咪定能引起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乙酰胆碱释放抑制而产生口干的副作用,使腺体分泌减少,这一点对保证门诊麻醉的安全性反而有所裨益。
3 临床应用研究
3.1 门诊麻醉的特点
门诊麻醉的开展有其一定的优势,如改善医患关系、优化治疗流程、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加快床位周转率。但门诊患者麻醉与住院患者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麻醉后能快速苏醒、独立安全离开医院、无需留院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是其必需的要求。
得益于各种短效麻醉药物的出现以及现代麻醉、外科技术的发展,门诊手术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地增加,这要求更平稳的术中麻醉、更短的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更小的麻醉对术后康复的影响,监测麻醉处理、快速通道(FT)等概念应运而生[18]。
门诊患者麻醉恢复有3个阶段:恢复早期,指从麻醉结束到患者苏醒的过程,这往往是麻醉并发症的好发阶段,需要严密的观察;恢复中期,指从患者清醒到符合出院标准的时期;恢复晚期,指从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到完全恢复的时间。如果患者在手术室内即达到恢复中期,即称为FT[19]。门诊手术的麻醉希望尽可能多的患者在术后能达到FT的标准,这对保证门诊麻醉的安全性来说至关重要。
3.2 右美托咪定在门诊麻醉中的应用及观察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以及ICU治疗过程中的镇静、镇痛,这在国内外已被大量报道[20-21]。临床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方法多是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前通过静脉泵以0.2~1.0μg/kg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10~15 min作为负荷剂量,然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保持恒速持续输注。但在门诊手术、有创检查麻醉中其使用方法、剂量仍在进一步研究、摸索之中。
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右美托咪定的药理特点,对其在门诊麻醉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一些探索。Muller等[22]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的研究表明,单独应用右美托咪定实施清醒镇静、镇痛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不等效,需要追加镇静和镇痛药物,因此,目前在门诊麻醉中的尝试往往为右美托咪定与其他镇痛、镇静药物联合使用,产生协同作用,发挥二者优势,减低副作用。
右美托咪定的“可唤醒”镇静增加了患者在治疗、检查期间的依从性,但不具有顺行性遗忘的作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被用于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取得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既达到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患者适度镇静、镇痛状态的目的,又不会让患者产生不愉快的记忆[23-24]。Wikita等[25]对接受牙科植入手术患者的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联合使用,可以减少后者的用量,在发挥其顺行性遗忘作用的同时,减轻了后者可能产生的气道梗阻及呼吸抑制,取得了更好的麻醉效果。
正常情况下使用右美托咪定几乎不产生呼吸抑制,即使超过正常给药剂量后导致一定程度二氧化碳蓄积,也可以通过加快呼吸频率代偿。Ebert等[26]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直至血药浓度达到15 ng/mL时,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液pH值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血药浓度进一步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可升高20%,但呼吸频率也相应由14次/min升高到25次/min。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达到相同镇静水平时,右美托咪定不会对呼吸次数产生影响[27],这表明其相对于其他麻醉药物,在达到同等麻醉深度时,右美托咪定对呼吸影响的程度最小。Ryu等[28]将丙泊酚与右美托咪定联合用于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替代瑞芬太尼,有效减轻了丙泊酚、阿片类镇痛药物等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产生的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抑制。张磊等[29]将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应用于给老年患者进行的胰胆管造影术中,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4 展望
右美托咪定在血液中分布、代谢速度快,能产生独特的“可唤醒”镇静状态,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几乎对呼吸系统无抑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程度也较轻。虽然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长期使用可以产生耐受,但门诊手术、有创检查往往时间短暂,因此患者对其一般不会产生耐受、依赖及成瘾性,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有在门诊麻醉中广泛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可能。
但在实际临床使用中,该药物多是在手术室应用于住院患者的手术麻醉或ICU患者的镇静、镇痛治疗,因为右美托咪定要提前10~15 min通过静脉给予负荷剂量,还需使用静脉输注泵保持恒速持续输注,且清除半衰期较丙泊酚长,所以这种使用方法不适合在具有创伤较小、历时较短、要求恢复迅速等特点的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广泛开展。目前在建立可靠生命体征监护的情况下,在需时稍长的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如子宫肌瘤射频消融和子宫内膜消融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预计较长时间的胃肠道内镜检查治疗等,可考虑与其他麻醉药物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在大多数时间短、周转迅速、要求麻醉可控性强的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若使用该药物,从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的角度考虑仍需改进应用方法,并进一步确定其他麻醉药物和右美托咪定联合使用时的剂量、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右美托咪定在门诊麻醉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新一代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在门诊麻醉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若要实现其在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广泛使用,我们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以及大量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增强其在门诊麻醉中的可控性,找出在门诊麻醉中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与其他麻醉药物的合适剂量和使用方法。
现代医学朝着安全、无痛、微创、快捷的方向发展,这与社会大众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节奏相适应。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及有创检查种类及数量正逐渐增多,对临床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寻找出更多适合门诊使用的麻醉药物来适应这一趋势。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等作用,将其作为麻醉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1 药理作用及机制
右美托咪定作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药理作用十分广泛,除了可通过兴奋中枢孤束核突触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来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加强迷走神经心脏反射来减低血管阻力,从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外,更主要的是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且无明显呼吸抑制[1-2],还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来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的用量而达到相同的镇静效果,进而减低其他麻醉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现已应用于临床麻醉围手术期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镇静、镇痛治疗。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之所以能产生镇静的效果是由于其作用于蓝斑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而能产生镇痛作用是与蓝斑和脊髓内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3]。其α2:α1的受体选择性为1 600:1,能让其更好地发挥镇静、镇痛、抗焦虑以及减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作为麻醉辅助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7]。
1.1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右美托咪定在体内分布迅速,分布半衰期约为6 min,清除半衰期为2~3 h,绝大部分在肝脏内代谢,以尿及粪便的形式清出体外,肾功能严重受损时清除不受影响[8],但根据右美托咪定的药物说明书,与健康成人相比,轻、中、重度肝功能不全(Child分级)的患者右美托咪定的清除率分别只有健康者的74%、64%和53%。因此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剂量应当酌情减少。
1.2 受体的高选择性
右美托咪定在产生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的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较小,这是由于其对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高度选择性。但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共分为3种亚型:α2A、α2B和α2C。α2A型受体为大脑最主要的亚型,参与了镇静、抗交感活性、抗伤害性感受、低温和行为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的α2B受体可以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α2C受体调节了多巴胺能神经的传导以及多种行为反应,并诱导低温[9]。包括右美托咪定在内的所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均不对受体亚型有选择性,这也是其只能减轻却不能完全消除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的原因之一。
1.3 镇静与镇痛的机制
蓝斑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是与觉醒、睡眠、焦虑以及参与药物戒断反应等关键性脑功能有关的部位。右美托咪定通过兴奋蓝斑核内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产生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和抗焦虑作用[9]。但由于右美托咪定产生镇静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在脑皮质,镇静效果的产生也不需要激活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参与,这一点与丙泊酚、苯二氮类等现已被临床麻醉所广泛使用的传统镇静药物不同,因此右美托咪定能产生一种类似于正常睡眠的“可唤醒”镇静状态——患者能被有效地镇静,同时又容易被唤醒,一旦停止唤醒刺激,患者重新又回到镇静状态[10-12]。
右美托咪定在镇静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其镇痛作用是通过作用于脊髓或外周器官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来产生,由于其通过鞘内注射或硬膜外注药而产生的镇痛作用十分明确,表明可能与激动脊髓后角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感觉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与胆碱能、嘌呤及5-羟色胺疼痛系统相互作用有关[13]。
1.4 对呼吸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右美托咪定不会像常用麻醉镇痛药物一样产生明显的呼吸抑制。临床应用右美托咪定能提供稳定的呼吸状态,患者通气的变化与正常睡眠相似,静息分钟通气量不变或仅轻度减少,呼吸频率几乎无变化,且气道反射保持完整[14-15]。
右美托咪定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具有良好的协同镇痛效应,明显减少后者的用量[16],且不会引起阿片类药物一样的痛觉过敏,停药后也无异常疼痛,并可以减轻后者引起的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还表明由于联合右美托咪定使用,减少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可以明显减轻后者在麻醉中引发的咳嗽反射[17]。
2 副作用
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通过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的α2B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但这一过程相对短暂;其兴奋中枢孤束核突触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来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加强迷走神经心脏反射反而使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力降低,减慢心率,间接使心输出量减少,降低血压,这才是临床使用右美托咪定常见的副作用,但压力感受器保持良好。静脉快速注射右美托咪定往往在初期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率可以在15 min内快速恢复,而血压在1 h后逐渐减低基础值的15%。右美托咪定在使用中出现的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严重心动过缓,小部分患者偶尔出现窦性停搏或暂停,通常可以自行缓解或使用抗胆碱药物纠正。
此外,右美托咪定能引起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乙酰胆碱释放抑制而产生口干的副作用,使腺体分泌减少,这一点对保证门诊麻醉的安全性反而有所裨益。
3 临床应用研究
3.1 门诊麻醉的特点
门诊麻醉的开展有其一定的优势,如改善医患关系、优化治疗流程、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加快床位周转率。但门诊患者麻醉与住院患者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麻醉后能快速苏醒、独立安全离开医院、无需留院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是其必需的要求。
得益于各种短效麻醉药物的出现以及现代麻醉、外科技术的发展,门诊手术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地增加,这要求更平稳的术中麻醉、更短的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更小的麻醉对术后康复的影响,监测麻醉处理、快速通道(FT)等概念应运而生[18]。
门诊患者麻醉恢复有3个阶段:恢复早期,指从麻醉结束到患者苏醒的过程,这往往是麻醉并发症的好发阶段,需要严密的观察;恢复中期,指从患者清醒到符合出院标准的时期;恢复晚期,指从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到完全恢复的时间。如果患者在手术室内即达到恢复中期,即称为FT[19]。门诊手术的麻醉希望尽可能多的患者在术后能达到FT的标准,这对保证门诊麻醉的安全性来说至关重要。
3.2 右美托咪定在门诊麻醉中的应用及观察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以及ICU治疗过程中的镇静、镇痛,这在国内外已被大量报道[20-21]。临床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方法多是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前通过静脉泵以0.2~1.0μg/kg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射10~15 min作为负荷剂量,然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保持恒速持续输注。但在门诊手术、有创检查麻醉中其使用方法、剂量仍在进一步研究、摸索之中。
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右美托咪定的药理特点,对其在门诊麻醉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一些探索。Muller等[22]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的研究表明,单独应用右美托咪定实施清醒镇静、镇痛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不等效,需要追加镇静和镇痛药物,因此,目前在门诊麻醉中的尝试往往为右美托咪定与其他镇痛、镇静药物联合使用,产生协同作用,发挥二者优势,减低副作用。
右美托咪定的“可唤醒”镇静增加了患者在治疗、检查期间的依从性,但不具有顺行性遗忘的作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被用于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取得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既达到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患者适度镇静、镇痛状态的目的,又不会让患者产生不愉快的记忆[23-24]。Wikita等[25]对接受牙科植入手术患者的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联合使用,可以减少后者的用量,在发挥其顺行性遗忘作用的同时,减轻了后者可能产生的气道梗阻及呼吸抑制,取得了更好的麻醉效果。
正常情况下使用右美托咪定几乎不产生呼吸抑制,即使超过正常给药剂量后导致一定程度二氧化碳蓄积,也可以通过加快呼吸频率代偿。Ebert等[26]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直至血药浓度达到15 ng/mL时,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液pH值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血药浓度进一步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可升高20%,但呼吸频率也相应由14次/min升高到25次/min。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达到相同镇静水平时,右美托咪定不会对呼吸次数产生影响[27],这表明其相对于其他麻醉药物,在达到同等麻醉深度时,右美托咪定对呼吸影响的程度最小。Ryu等[28]将丙泊酚与右美托咪定联合用于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替代瑞芬太尼,有效减轻了丙泊酚、阿片类镇痛药物等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产生的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抑制。张磊等[29]将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应用于给老年患者进行的胰胆管造影术中,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4 展望
右美托咪定在血液中分布、代谢速度快,能产生独特的“可唤醒”镇静状态,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几乎对呼吸系统无抑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程度也较轻。虽然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长期使用可以产生耐受,但门诊手术、有创检查往往时间短暂,因此患者对其一般不会产生耐受、依赖及成瘾性,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有在门诊麻醉中广泛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可能。
但在实际临床使用中,该药物多是在手术室应用于住院患者的手术麻醉或ICU患者的镇静、镇痛治疗,因为右美托咪定要提前10~15 min通过静脉给予负荷剂量,还需使用静脉输注泵保持恒速持续输注,且清除半衰期较丙泊酚长,所以这种使用方法不适合在具有创伤较小、历时较短、要求恢复迅速等特点的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广泛开展。目前在建立可靠生命体征监护的情况下,在需时稍长的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如子宫肌瘤射频消融和子宫内膜消融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预计较长时间的胃肠道内镜检查治疗等,可考虑与其他麻醉药物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在大多数时间短、周转迅速、要求麻醉可控性强的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若使用该药物,从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的角度考虑仍需改进应用方法,并进一步确定其他麻醉药物和右美托咪定联合使用时的剂量、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右美托咪定在门诊麻醉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新一代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在门诊麻醉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若要实现其在门诊手术、有创检查的麻醉中广泛使用,我们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以及大量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增强其在门诊麻醉中的可控性,找出在门诊麻醉中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与其他麻醉药物的合适剂量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