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娟, 母丽媛, 邓建军, 李萍. 妇女儿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 华西医学, 2015, 30(2): 227-229. doi: 10.7507/1002-0179.20150070 复制
鲍曼不动杆菌是G-的非发酵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免疫抑制剂、激素、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越发多见,且出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其所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1-2]。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在妇女儿童医院感染分布以及耐药情况报道较少,现针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发生的167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167株鲍曼不动杆菌,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培养出的重复菌株。
1.2 质控菌株
购买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药物敏感性试验质控菌株。
1.3 细菌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细菌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按照CLSI最新折点判读。
1.4 统计学方法
用WHONET 5.6版本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构成比分析。
2 结果
2.1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科室分布
鲍曼不动杆菌在各个病房的检出情况:新生儿科43例(25.7%),呼吸儿科28例(16.8%),心血管儿科25例(15.0%),妇科25例(15.0%),神经内分泌儿科18例(10.8%),传染儿科11例(6.6%),产科10例(6.0%),血液儿科7例(4.2%)。
2.2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
167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有127株分离自痰标本,占76.0%;18株分离自血标本,占10.8%;13株分离自各类分泌物标本,占7.8%;6例分离自创面,占3.6%;3例分离自尿标本,占1.8%。
2.3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在85.0%~89.3%之间;对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也较高,达82.2%~90.4%;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也均有较高的敏感率。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 1。

3 讨论
本研究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于痰标本,占全部标本的76.0%,并且全部标本中来源于儿科的标本达132例,占79.0%。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在儿童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这与多项研究结果相同[3-4]。鲍曼不动杆菌在新生儿科的分布最多[5],新生儿科患儿免疫力低下,多伴静脉穿刺等有创性操作,容易引起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在呼吸儿科和心血管儿科病房检出率也很高,分析其原因,呼吸儿科患儿多有呼吸道感染,心血管儿科患儿多有先天性心脏病且伴发肺部感染有关,与前文所述鲍曼不动杆菌在痰标本中检出多,主要引起患儿呼吸道感染的结论相吻合。
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均在25%以下,远低于本地区成人水平[6],并且也低于其他儿童医院对上2种药物的耐药率,复旦儿童医院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5%以上[7],湖南儿童医院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也在60%以上[8]显示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患者群体之间耐药水平的不同,每个医院应该形成本医院的耐药性监测数据,才能更合理地进行经验性用药。我院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可能还与2011年起我院大力推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手卫生宣教、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措施有关。
根据2012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CHINET)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以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65.2%、49.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是43.4%[9]。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均>75%,即对以上3种药物耐药率均<25%,成人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对这2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10]。张海琼等[11]对柳州妇幼保健院的儿童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显示,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9%、3.6%,比本研究中的耐药率更低,该研究与与本研究中标本主要来自于儿童患者,而以上2类药物由于对儿童有不良反应,在儿童中使用受限,可能鲍曼不动杆菌对以上2类药物耐药性低与此有关。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增加,2011年CHINET显示不动杆菌属(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8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5.2%和66.2%[12],而2012年这一数据是57.0%和61.0%[13]。国内其他数据也显示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高[14-15]。彭蓉等[16]对本省周边经济较不发达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分析显示,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仅为6%,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都<25%,可能均与临床医生较少使用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有关,也提示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以作为鲍曼不动杆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有效药物。但是从3年的总体数据来看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呈现出敏感率下降的趋势。
由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年增加,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现象日益严峻,本研究中妇女儿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较好,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开展手卫生宣教,合理进行侵入性操作,提高临床标本送检率,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了解本院、本地区耐药情况,指导合理用药,延缓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鲍曼不动杆菌是G-的非发酵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免疫抑制剂、激素、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越发多见,且出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其所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1-2]。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在妇女儿童医院感染分布以及耐药情况报道较少,现针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发生的167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167株鲍曼不动杆菌,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培养出的重复菌株。
1.2 质控菌株
购买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药物敏感性试验质控菌株。
1.3 细菌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细菌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按照CLSI最新折点判读。
1.4 统计学方法
用WHONET 5.6版本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构成比分析。
2 结果
2.1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科室分布
鲍曼不动杆菌在各个病房的检出情况:新生儿科43例(25.7%),呼吸儿科28例(16.8%),心血管儿科25例(15.0%),妇科25例(15.0%),神经内分泌儿科18例(10.8%),传染儿科11例(6.6%),产科10例(6.0%),血液儿科7例(4.2%)。
2.2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
167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有127株分离自痰标本,占76.0%;18株分离自血标本,占10.8%;13株分离自各类分泌物标本,占7.8%;6例分离自创面,占3.6%;3例分离自尿标本,占1.8%。
2.3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在85.0%~89.3%之间;对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也较高,达82.2%~90.4%;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也均有较高的敏感率。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 1。

3 讨论
本研究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于痰标本,占全部标本的76.0%,并且全部标本中来源于儿科的标本达132例,占79.0%。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在儿童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这与多项研究结果相同[3-4]。鲍曼不动杆菌在新生儿科的分布最多[5],新生儿科患儿免疫力低下,多伴静脉穿刺等有创性操作,容易引起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在呼吸儿科和心血管儿科病房检出率也很高,分析其原因,呼吸儿科患儿多有呼吸道感染,心血管儿科患儿多有先天性心脏病且伴发肺部感染有关,与前文所述鲍曼不动杆菌在痰标本中检出多,主要引起患儿呼吸道感染的结论相吻合。
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均在25%以下,远低于本地区成人水平[6],并且也低于其他儿童医院对上2种药物的耐药率,复旦儿童医院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5%以上[7],湖南儿童医院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也在60%以上[8]显示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患者群体之间耐药水平的不同,每个医院应该形成本医院的耐药性监测数据,才能更合理地进行经验性用药。我院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可能还与2011年起我院大力推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手卫生宣教、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措施有关。
根据2012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CHINET)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以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65.2%、49.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是43.4%[9]。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均>75%,即对以上3种药物耐药率均<25%,成人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对这2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10]。张海琼等[11]对柳州妇幼保健院的儿童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显示,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9%、3.6%,比本研究中的耐药率更低,该研究与与本研究中标本主要来自于儿童患者,而以上2类药物由于对儿童有不良反应,在儿童中使用受限,可能鲍曼不动杆菌对以上2类药物耐药性低与此有关。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增加,2011年CHINET显示不动杆菌属(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8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5.2%和66.2%[12],而2012年这一数据是57.0%和61.0%[13]。国内其他数据也显示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高[14-15]。彭蓉等[16]对本省周边经济较不发达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分析显示,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仅为6%,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都<25%,可能均与临床医生较少使用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有关,也提示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以作为鲍曼不动杆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有效药物。但是从3年的总体数据来看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呈现出敏感率下降的趋势。
由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年增加,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现象日益严峻,本研究中妇女儿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较好,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开展手卫生宣教,合理进行侵入性操作,提高临床标本送检率,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了解本院、本地区耐药情况,指导合理用药,延缓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