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小红, 万兴丽. 新生儿乳糜胸的护理. 华西医学, 2015, 30(2): 329-33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097 复制
新生儿乳糜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胸导管或胸腔淋巴管破裂使淋巴液(乳糜液)漏入胸腔所致。发病率为0.1%~0.5%,男婴发病为女婴的2倍 [1]。多数无明确病因,死亡主要由于病情迁延引起的严重呼吸、营养和免疫障碍及感染[2-3]。我科2011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4例新生儿乳糜胸患儿,其治疗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乳糜胸患儿4例,其中男3例,女1例;胎龄37~40周;入院年龄为出生后28 min~19 d;体质量3.04~4.27 kg。临床表现均为出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患侧呼吸音偏低,胸部X线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胸腔积液,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液乳糜试验阳性。本组中3例为孕晚期(孕28~37周)查见胎儿左侧胸腔积液,1例为生后不明原因出现呼吸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侧胸腔积液。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禁食,禁饮,胸腔闭式引流,呼吸支持及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24 h持续滴注生长抑素治疗。
1.3 护理
1.3.1 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
禁食是减少乳糜液产生的关键。禁食可直接阻断肠道吸收乳糜颗粒的来源,间接使肠道对乳糜颗粒的吸收减少,从而减少乳糜液生成量,促进胸导管的闭合[4]。本组1例患儿禁食7 d后转外科,其余3例禁食14~27 d,停禁食后开始试喂5%葡萄糖溶液(GS),每2小时2~3 mL持续1~2 d后改为予足月儿配方奶,每2小时2~5 mL喂养,奶量加至每2小时20~30 mL以上患儿能自行饮入即可出院。有文献报道中链三酰甘油绕过胸导管直接进入门静脉,可减少乳糜液的产生,因此以中链三酰甘油配方奶喂养为最佳[5]。但 Al-Tawil等[6]则认为母乳和正规配方奶喂养患儿中的大多数也耐受良好。本组患儿中1例禁食14 d后予以喂养配方奶则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胸腔积液增多,再次禁食1周后从试喂5% GS 2 mL开始过渡到配方奶喂养,未再引发乳糜胸,其余2例喂养配方奶后未出现乳糜胸的复发,均顺利出院。
大量乳糜液丢失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及体液失衡,造成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紊乱,所以营养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在禁食期间,本组所有患儿均采用TPN治疗。TPN成分含有6%小儿氨基酸、20%脂肪乳、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等[7]。营养液输注通道严禁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8]。静脉输液时采用微泵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量匀速输入,避免输液速度的大小波动引起血糖大幅度变化。
1.3.2 生长抑素的使用
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中常采用胸腔内注入红霉素等化学制剂使胸膜发生化学炎症而黏连,从而促使胸膜腔闭合阻止乳糜漏出[9]。但Le Nué等[10]认为胸腔内注射化学性胸膜固定粘合剂不适宜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生长抑素是一种长效的生长激素抑制剂模拟剂,通过减少胃、肠及胰腺的分泌从而减少肠的吸收和淋巴的产生和回流,最终使得胸导管漏口自然愈合[3, 11],近期临床应用报道认为生长抑素可有效减少淋巴液的产生[1, 12]。但因其代谢快、血浆半衰期非常短,为了维持血液中稳定的药物浓度,需24 h持续给药。本组患儿除1例转儿外科未使用过生长抑素外,其余病例使用生长抑素26~32 d,并用微量泵控制速度2 mL/h。生长抑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暂时性血糖不耐受 [1],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我科每2小时监测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另外,生长抑素还可引起肝肾损害、甲状腺功能降低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因此,对于已进食的患儿更要特别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及消化情况,注意有无出现呕吐、腹胀及胃潴留等异常情况。本组1例患儿在使用初期血糖波动为1.2~10 mmol/L,及时暂停输液及给予10%GS静脉推注处理后正常,其余患儿血糖均正常,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输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维持患儿的营养,提高抵抗力。本组4例患儿,1例患儿输注白蛋白2次后水肿有所减轻,1例患儿出现中度发热,输注丙种球蛋白并加强抗炎后病情好转。
1.3.3 静脉通路的建立及管理
由于TPN液体为高渗状态,外周静脉易渗出,为此选择PICC置管。同时,因患儿禁食时间长,需加强PICC的维护,以延长留置时间,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PICC置管后会继发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并发乳糜胸[13],所以尽量不选择在上肢静脉置管,适宜选择下肢静脉置管。本组除1例患儿使用外周静脉通道外其余3例均为PICC置管。其中1例于大隐静脉置入,另2例因两侧大隐静脉被破坏,分别于头部颞浅静脉及健侧贵要静脉置入PICC。置管期间,严格按照PICC的维护流程,进行正规冲管与封管,并密切观察置管侧胸部有无隆起、肺部听诊的情况,尤其是呼吸的变化,注意局部有无肿胀渗漏。对于从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下肢活动过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本组3例患儿置管留置7~33 d,均未发生乳糜胸的加重,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1.3.4 呼吸支持
乳糜胸患儿出生早期都有窒息与呼吸窘迫史,也可能在出生后1周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浅快、发绀等症状[1],胸腔积液会引起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本组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其中以1例左侧胸腔积液的患儿呼吸困难更明显。因此,恰当的呼吸支持对缓解呼吸肌做功,改善缺氧症状尤为重要。本组2例患儿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2~3 d,1例予持续正压通气2~4 d,呼吸困难缓解后均成功脱机改为头罩或鼻导管吸氧直至停吸氧。机械通气期间,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痰多患儿做好气道护理,勤翻身,遵医嘱予雾化吸入及胸部物理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患儿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3.5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与体位支持
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是治疗新生儿乳糜胸的有效办法,可使受压的肺组织扩张,扩张的肺组织反过来压迫胸导管,使漏出液减少[14]。反复胸腔穿刺因简单易行被不少轻症病例采用,也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反复穿刺易损伤肺组织及血管导致气胸、血胸,以及出现乳糜液包裹等。胸腔闭式引流能减少穿刺的次数,同时引流治疗也更为有效,因此对于积液量较大的患儿建议采用持续胸腔闭式引流[5]。本组患儿在入院后立即予胸腔闭式引流,留置14~29 d,成功拔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引流期间,注意管道的护理,如对引流管采用双固定法,避免牵拉、脱出和打折;持续低负压吸引的同时经常挤压引流管,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以防乳糜液堵塞引流管。每3天更换水封甁1次;保持敷料干燥,若浸湿,及时更换。同时,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的变化,做好记录;注意观察有无突然出现烦躁,发绀气促等症状,警惕气胸的发生。此外,体位管理也十分关键。该类患儿因行胸腔闭式引流,头高30°体位可能会因重力影响不利于胸腔积液引流;而平卧位又不利于肺组织扩张,因此引流早期我科采用头高20°体位及与平卧位交替,既保证引流效果又保证肺组织的扩张,防止返流。引流后期无明显乳糜液渗出后,可采取头高30°体位,利于肺通气。
1.3.6 密切病情观察
该类患儿因胸腔积液压迫肺组织导致呼吸困难,大量胸腔积液还可能引起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生呼吸衰竭及并发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而导致死亡。因此,应严密监测患儿病情,每5~10 分钟巡视1次,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另外,注意患儿的神志、反应、皮肤颜色及肢端循环情况,如突然出现发热、烦躁、心率加快、皮肤苍白或花斑、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7 基础护理及预防感染
乳糜液内含白蛋白,球蛋白等,还有大量T淋巴细胞,其中90%为T细胞,因此,长期大量乳糜液的丢失会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加上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感染及低蛋白血症[1, 15]。所有患儿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每日行床上擦浴,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做好引流管的护理等,预防感染。每4小时监测体温,除1例发热38.5℃,予降低箱温,温水擦浴,根据痰培养结果更换抗生素处理后降至正常,其余患儿体温均正常。本组患儿均为足月儿,饥饿感强,哭闹明显,均给与非营养性吸吮,有2例哭闹不能安抚后予苯巴比妥镇静后安静。患儿四肢都用柔软小毛巾包裹,以防哭闹时发生皮肤抓伤及皮肤摩擦导致破损。1例患儿有轻微的坠积性水肿,给予翻身,垫水枕,静脉输入白蛋白后水肿减轻。
2 结果
4例患儿治疗过程中除1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儿外科行手术治疗外,其余3例经禁食14~27 d后开奶,未见乳糜胸复发;均予PICC行肠外营养7~33 d,未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3例患儿全部行胸腔闭式引流,未发生非计划拔管及导管感染。3例患儿住院疗程7~43 d,平均25 d,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乳糜胸是一种少见却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存状态的疾病,50%发现于出生时,为自发性乳糜胸,不仅是导致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也增加了围生期病死率[16]。现在国内文献中新生儿乳糜胸的内科治疗常见方法应包括禁食、禁饮,PICC的建立以行全胃肠外营养维持热量、呼吸支持、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及胸腔闭式引流。
3.1 营养管理
3.1.1 静脉通路的选择
营养管理是乳糜胸治疗的关键,而静脉通路的建立是行全胃肠外营养的关键。有文献报道输入TPN时首选外周静脉[17]以防PICC后继发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并发乳糜胸。但我科考虑该类患儿禁食时间长,输注TPN的时间也相应较长,对外周静脉破坏较多,而且TPN渗透压较高,如果渗透压超过500~600 mOsm/L,在外周静脉输注时一旦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反而会影响患儿的治疗进程,延长住院时间,所以采用中心静脉通道。但为了避免PICC后继发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并发乳糜胸,我科在PICC的通路的建立上,优先考虑下肢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其次是头部颞浅静脉最后是健侧贵要静脉置入,以防止诱发乳糜胸。结果显示,经过精心的护理,患儿均未发生胸腔积液或加重乳糜胸。
3.1.2 饮食管理
有文献报道,中链三酰甘油绕过胸导管直接进入门静脉,可减少乳糜液的产生,因此以中链三酰甘油配方奶喂养为最佳[5]。俞君等[17]报道采用中链三酰甘油配方奶喂养13例乳糜胸患儿1 周后改用普通配方奶喂养3 d,未见乳糜胸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但Al-Tawil等[6]则认为母乳和正规配方奶喂养患儿中的大多数也耐受良好。而本组患儿采用在停禁食后开始试喂5% GS,在无呕吐或腹胀等异常情况下予普通正规配方奶粉喂养的方法,也均未发生乳糜胸加重,既保证开奶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未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3.2 胸腔内注射红霉素
有文献报道若经胸腔闭式引流乳糜液未见明显消失,可使用药物促进胸膜粘连,因此,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中也常采用胸腔内注入红霉素等化学制剂使胸膜发生化学炎症而黏连,从而促使胸膜腔闭合阻止乳糜漏出[9]。俞君等[17]使用胸腔内注射红霉素治疗5例持续胸腔引流液>10~15 mL/(kg·d)的乳糜胸患儿,治疗效果满意,但1例患儿发生疼痛性休克。但Le Nué等[10]认为胸腔内注射化学性胸膜固定粘合剂不适宜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10]。因红霉素副作用大,且在新生儿的剂量应用无统一标准,在《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也未再提及应用胸腔内注射化学制剂治疗乳糜胸。因此,我科采用目前比较认可的方法,即静脉输注生长抑素,结果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另外,有学者认为早期的手术治疗对于低孕周、低体质量及大量乳糜胸[>50 mL/(kg·d)]的患儿是有必要的[10]。
综上所述,科学的营养管理与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乳糜胸的关键,而精心的护理,如做好胸腔闭式引流前后的护理,加强PICC的管理与维护,及时的呼吸支持,提供正确的基础护理及感染防控措施是缓解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康复,减少并发症的有力保障。
新生儿乳糜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胸导管或胸腔淋巴管破裂使淋巴液(乳糜液)漏入胸腔所致。发病率为0.1%~0.5%,男婴发病为女婴的2倍 [1]。多数无明确病因,死亡主要由于病情迁延引起的严重呼吸、营养和免疫障碍及感染[2-3]。我科2011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4例新生儿乳糜胸患儿,其治疗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乳糜胸患儿4例,其中男3例,女1例;胎龄37~40周;入院年龄为出生后28 min~19 d;体质量3.04~4.27 kg。临床表现均为出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患侧呼吸音偏低,胸部X线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胸腔积液,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液乳糜试验阳性。本组中3例为孕晚期(孕28~37周)查见胎儿左侧胸腔积液,1例为生后不明原因出现呼吸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侧胸腔积液。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禁食,禁饮,胸腔闭式引流,呼吸支持及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24 h持续滴注生长抑素治疗。
1.3 护理
1.3.1 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
禁食是减少乳糜液产生的关键。禁食可直接阻断肠道吸收乳糜颗粒的来源,间接使肠道对乳糜颗粒的吸收减少,从而减少乳糜液生成量,促进胸导管的闭合[4]。本组1例患儿禁食7 d后转外科,其余3例禁食14~27 d,停禁食后开始试喂5%葡萄糖溶液(GS),每2小时2~3 mL持续1~2 d后改为予足月儿配方奶,每2小时2~5 mL喂养,奶量加至每2小时20~30 mL以上患儿能自行饮入即可出院。有文献报道中链三酰甘油绕过胸导管直接进入门静脉,可减少乳糜液的产生,因此以中链三酰甘油配方奶喂养为最佳[5]。但 Al-Tawil等[6]则认为母乳和正规配方奶喂养患儿中的大多数也耐受良好。本组患儿中1例禁食14 d后予以喂养配方奶则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胸腔积液增多,再次禁食1周后从试喂5% GS 2 mL开始过渡到配方奶喂养,未再引发乳糜胸,其余2例喂养配方奶后未出现乳糜胸的复发,均顺利出院。
大量乳糜液丢失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及体液失衡,造成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紊乱,所以营养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在禁食期间,本组所有患儿均采用TPN治疗。TPN成分含有6%小儿氨基酸、20%脂肪乳、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等[7]。营养液输注通道严禁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8]。静脉输液时采用微泵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量匀速输入,避免输液速度的大小波动引起血糖大幅度变化。
1.3.2 生长抑素的使用
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中常采用胸腔内注入红霉素等化学制剂使胸膜发生化学炎症而黏连,从而促使胸膜腔闭合阻止乳糜漏出[9]。但Le Nué等[10]认为胸腔内注射化学性胸膜固定粘合剂不适宜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生长抑素是一种长效的生长激素抑制剂模拟剂,通过减少胃、肠及胰腺的分泌从而减少肠的吸收和淋巴的产生和回流,最终使得胸导管漏口自然愈合[3, 11],近期临床应用报道认为生长抑素可有效减少淋巴液的产生[1, 12]。但因其代谢快、血浆半衰期非常短,为了维持血液中稳定的药物浓度,需24 h持续给药。本组患儿除1例转儿外科未使用过生长抑素外,其余病例使用生长抑素26~32 d,并用微量泵控制速度2 mL/h。生长抑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暂时性血糖不耐受 [1],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我科每2小时监测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另外,生长抑素还可引起肝肾损害、甲状腺功能降低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因此,对于已进食的患儿更要特别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及消化情况,注意有无出现呕吐、腹胀及胃潴留等异常情况。本组1例患儿在使用初期血糖波动为1.2~10 mmol/L,及时暂停输液及给予10%GS静脉推注处理后正常,其余患儿血糖均正常,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输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维持患儿的营养,提高抵抗力。本组4例患儿,1例患儿输注白蛋白2次后水肿有所减轻,1例患儿出现中度发热,输注丙种球蛋白并加强抗炎后病情好转。
1.3.3 静脉通路的建立及管理
由于TPN液体为高渗状态,外周静脉易渗出,为此选择PICC置管。同时,因患儿禁食时间长,需加强PICC的维护,以延长留置时间,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PICC置管后会继发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并发乳糜胸[13],所以尽量不选择在上肢静脉置管,适宜选择下肢静脉置管。本组除1例患儿使用外周静脉通道外其余3例均为PICC置管。其中1例于大隐静脉置入,另2例因两侧大隐静脉被破坏,分别于头部颞浅静脉及健侧贵要静脉置入PICC。置管期间,严格按照PICC的维护流程,进行正规冲管与封管,并密切观察置管侧胸部有无隆起、肺部听诊的情况,尤其是呼吸的变化,注意局部有无肿胀渗漏。对于从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下肢活动过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本组3例患儿置管留置7~33 d,均未发生乳糜胸的加重,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1.3.4 呼吸支持
乳糜胸患儿出生早期都有窒息与呼吸窘迫史,也可能在出生后1周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浅快、发绀等症状[1],胸腔积液会引起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本组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其中以1例左侧胸腔积液的患儿呼吸困难更明显。因此,恰当的呼吸支持对缓解呼吸肌做功,改善缺氧症状尤为重要。本组2例患儿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2~3 d,1例予持续正压通气2~4 d,呼吸困难缓解后均成功脱机改为头罩或鼻导管吸氧直至停吸氧。机械通气期间,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痰多患儿做好气道护理,勤翻身,遵医嘱予雾化吸入及胸部物理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患儿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3.5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与体位支持
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是治疗新生儿乳糜胸的有效办法,可使受压的肺组织扩张,扩张的肺组织反过来压迫胸导管,使漏出液减少[14]。反复胸腔穿刺因简单易行被不少轻症病例采用,也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反复穿刺易损伤肺组织及血管导致气胸、血胸,以及出现乳糜液包裹等。胸腔闭式引流能减少穿刺的次数,同时引流治疗也更为有效,因此对于积液量较大的患儿建议采用持续胸腔闭式引流[5]。本组患儿在入院后立即予胸腔闭式引流,留置14~29 d,成功拔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引流期间,注意管道的护理,如对引流管采用双固定法,避免牵拉、脱出和打折;持续低负压吸引的同时经常挤压引流管,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以防乳糜液堵塞引流管。每3天更换水封甁1次;保持敷料干燥,若浸湿,及时更换。同时,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的变化,做好记录;注意观察有无突然出现烦躁,发绀气促等症状,警惕气胸的发生。此外,体位管理也十分关键。该类患儿因行胸腔闭式引流,头高30°体位可能会因重力影响不利于胸腔积液引流;而平卧位又不利于肺组织扩张,因此引流早期我科采用头高20°体位及与平卧位交替,既保证引流效果又保证肺组织的扩张,防止返流。引流后期无明显乳糜液渗出后,可采取头高30°体位,利于肺通气。
1.3.6 密切病情观察
该类患儿因胸腔积液压迫肺组织导致呼吸困难,大量胸腔积液还可能引起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生呼吸衰竭及并发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而导致死亡。因此,应严密监测患儿病情,每5~10 分钟巡视1次,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另外,注意患儿的神志、反应、皮肤颜色及肢端循环情况,如突然出现发热、烦躁、心率加快、皮肤苍白或花斑、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7 基础护理及预防感染
乳糜液内含白蛋白,球蛋白等,还有大量T淋巴细胞,其中90%为T细胞,因此,长期大量乳糜液的丢失会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加上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感染及低蛋白血症[1, 15]。所有患儿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每日行床上擦浴,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做好引流管的护理等,预防感染。每4小时监测体温,除1例发热38.5℃,予降低箱温,温水擦浴,根据痰培养结果更换抗生素处理后降至正常,其余患儿体温均正常。本组患儿均为足月儿,饥饿感强,哭闹明显,均给与非营养性吸吮,有2例哭闹不能安抚后予苯巴比妥镇静后安静。患儿四肢都用柔软小毛巾包裹,以防哭闹时发生皮肤抓伤及皮肤摩擦导致破损。1例患儿有轻微的坠积性水肿,给予翻身,垫水枕,静脉输入白蛋白后水肿减轻。
2 结果
4例患儿治疗过程中除1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儿外科行手术治疗外,其余3例经禁食14~27 d后开奶,未见乳糜胸复发;均予PICC行肠外营养7~33 d,未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3例患儿全部行胸腔闭式引流,未发生非计划拔管及导管感染。3例患儿住院疗程7~43 d,平均25 d,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乳糜胸是一种少见却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存状态的疾病,50%发现于出生时,为自发性乳糜胸,不仅是导致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也增加了围生期病死率[16]。现在国内文献中新生儿乳糜胸的内科治疗常见方法应包括禁食、禁饮,PICC的建立以行全胃肠外营养维持热量、呼吸支持、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及胸腔闭式引流。
3.1 营养管理
3.1.1 静脉通路的选择
营养管理是乳糜胸治疗的关键,而静脉通路的建立是行全胃肠外营养的关键。有文献报道输入TPN时首选外周静脉[17]以防PICC后继发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并发乳糜胸。但我科考虑该类患儿禁食时间长,输注TPN的时间也相应较长,对外周静脉破坏较多,而且TPN渗透压较高,如果渗透压超过500~600 mOsm/L,在外周静脉输注时一旦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反而会影响患儿的治疗进程,延长住院时间,所以采用中心静脉通道。但为了避免PICC后继发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并发乳糜胸,我科在PICC的通路的建立上,优先考虑下肢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其次是头部颞浅静脉最后是健侧贵要静脉置入,以防止诱发乳糜胸。结果显示,经过精心的护理,患儿均未发生胸腔积液或加重乳糜胸。
3.1.2 饮食管理
有文献报道,中链三酰甘油绕过胸导管直接进入门静脉,可减少乳糜液的产生,因此以中链三酰甘油配方奶喂养为最佳[5]。俞君等[17]报道采用中链三酰甘油配方奶喂养13例乳糜胸患儿1 周后改用普通配方奶喂养3 d,未见乳糜胸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但Al-Tawil等[6]则认为母乳和正规配方奶喂养患儿中的大多数也耐受良好。而本组患儿采用在停禁食后开始试喂5% GS,在无呕吐或腹胀等异常情况下予普通正规配方奶粉喂养的方法,也均未发生乳糜胸加重,既保证开奶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未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3.2 胸腔内注射红霉素
有文献报道若经胸腔闭式引流乳糜液未见明显消失,可使用药物促进胸膜粘连,因此,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中也常采用胸腔内注入红霉素等化学制剂使胸膜发生化学炎症而黏连,从而促使胸膜腔闭合阻止乳糜漏出[9]。俞君等[17]使用胸腔内注射红霉素治疗5例持续胸腔引流液>10~15 mL/(kg·d)的乳糜胸患儿,治疗效果满意,但1例患儿发生疼痛性休克。但Le Nué等[10]认为胸腔内注射化学性胸膜固定粘合剂不适宜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10]。因红霉素副作用大,且在新生儿的剂量应用无统一标准,在《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也未再提及应用胸腔内注射化学制剂治疗乳糜胸。因此,我科采用目前比较认可的方法,即静脉输注生长抑素,结果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另外,有学者认为早期的手术治疗对于低孕周、低体质量及大量乳糜胸[>50 mL/(kg·d)]的患儿是有必要的[10]。
综上所述,科学的营养管理与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乳糜胸的关键,而精心的护理,如做好胸腔闭式引流前后的护理,加强PICC的管理与维护,及时的呼吸支持,提供正确的基础护理及感染防控措施是缓解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康复,减少并发症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