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骆欧, 王瑞, 李罗红, 张铭光. 静脉输液头皮针与留置针连接处固定方法改进. 华西医学, 2015, 30(2): 344-345.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02 复制
静脉留置针U型固定方法,因其保留时间长、渗液回血、凝血、堵管少、无松动脱落及并发症少已在临床常规使用[1]。但当留置针穿刺在手背或靠近肘关节时,采用U型固定,常使留置针肝素帽的固定位置接近关节处,当输液时与头皮针连接,头皮针的固定位置常常位于关节上方,而留置针位置又在关节下方,关节的活动会牵拉或推动头皮针,使之反复拔出和插入肝素帽,增加了感染风险。针对此类情况,我科积极改进了头皮针与留置针连接时固定的方法,推广采用“又”字型交叉固定法,避免了头皮针随关节活动而牵拉受力,固定稳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1月-10月,我科收治的400例患者,其中男246例,女154例;年龄19~91岁,平均57.6岁;急性胰腺炎124例,消化道出血193例,肝性脑病24例,其他59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200例。改良组男128例,女72例;年龄19~82岁,平均55.8岁。对照组男118例,女82例;年龄28~91岁,平均59.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患者静脉穿刺留置针,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美国BD公司),规格22~24 G。留置针固定的敷料均选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穿刺部位位于手背或前臂上1/3处,穿刺时头皮针完全插入肝素帽内,无针管外露。对照组用2条胶布固定,第1条胶布从头皮针柄上方向下横贴固定针柄于皮肤上,如“一”字,第2条胶布横贴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在针柄上方(图 1a)。改良组同样2条胶布,第1条胶布横跨头皮针针柄下方向上交叉跨过肝素帽上方贴在皮肤的两侧,像“又”字,第2条胶布将头皮针塑料软管“S”型固定于皮肤(图 1b)。评价两种方法在输液过程中的固定效果,观察出现头皮针针管部分滑出外露和针头完全滑出肝素帽外导致液体渗漏、感染、职业暴露、再次固定等情况。

a.对照组“一”字横贴固定法(白箭) b. 改良组“又”字交叉固定法(白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针管部分滑出和针头全部滑出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患者头皮针需要再次固定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固定头皮针与留置针连接的方法在输液时的固定效果及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见表 1。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虽无感染迹象,但是针管外露,会被污染,违背了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无菌原则,有导致感染的危险。在输液过程中对照组有13例患者头皮针完全滑出肝素帽外造成液体渗漏,针头暴露在外,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虽无针刺伤的发生,但导致了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存在。

3 讨论
目前留置针U型固定方法,因其优点在临床已形成常规,当进行静脉输液时,将输液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后,固定头皮针的位置常常是在关节处。传统的固定方法是将第1根胶布横向粘贴头皮针针柄于皮肤上,关节活动时,固定针柄的胶布和针柄与皮肤之间产生摩擦力,头皮针就会随着关节的屈伸反复从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拔出和插入,针管裸露污染,违背了输液的无菌原则,会造成热源反应,增加了感染的危险[2]。特别对于躁动者,当患者关节活动角度过大时,针头甚至可能全部被拔出,造成漏液,药液浪费,甚至引发医患矛盾[3]。而针头完全滑出,落于病床上,可威胁患者安全,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4]。此外,针管滑出外露或脱落,需要更换头皮针重新固定,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以及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5]。
从两组输液效果比较来看,“又”字型交叉固定方法可有效防止以上情况发生,与李娜等[6]在头皮针与肝素帽连接固定方法改进中结果一致。总结其原因是,胶布横跨头皮针的针柄下方向上交叉跨过肝素帽上方贴在皮肤的两侧,针柄未固定在皮肤上,而是与留置针肝素帽固定在一起,当关节活动时,就不会产生反作用力牵拉头皮针,而是会随着留置针的方向一起运动。除非有外力牵拉输液管道,导致胶布松动,才会使头皮针滑出,而患者的关节的活动则不会引起头皮针从肝素帽内滑出。
因此,规范操作,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7]。“又”字型交叉固定方法固定头皮针与留置针的连接是保证输液安全和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措施,其优势在于:① 头皮针不会随着关节的伸屈而受到牵拉,防止头皮针在肝素帽反复进出,减少了感染的危险;② 减少头皮针滑脱的现象,避免了因滑出针头增加职业暴露的危险;③ 拔针简便,避免过多的胶布粘贴,导致拔针麻烦;④ 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促进了医患和谐。
综上,“又”字型交叉固定的固定方法不仅固定牢固,不宜滑脱,减少了感染和职业暴露的危险,也促进了患者舒适度提升,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静脉留置针U型固定方法,因其保留时间长、渗液回血、凝血、堵管少、无松动脱落及并发症少已在临床常规使用[1]。但当留置针穿刺在手背或靠近肘关节时,采用U型固定,常使留置针肝素帽的固定位置接近关节处,当输液时与头皮针连接,头皮针的固定位置常常位于关节上方,而留置针位置又在关节下方,关节的活动会牵拉或推动头皮针,使之反复拔出和插入肝素帽,增加了感染风险。针对此类情况,我科积极改进了头皮针与留置针连接时固定的方法,推广采用“又”字型交叉固定法,避免了头皮针随关节活动而牵拉受力,固定稳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1月-10月,我科收治的400例患者,其中男246例,女154例;年龄19~91岁,平均57.6岁;急性胰腺炎124例,消化道出血193例,肝性脑病24例,其他59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200例。改良组男128例,女72例;年龄19~82岁,平均55.8岁。对照组男118例,女82例;年龄28~91岁,平均59.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患者静脉穿刺留置针,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美国BD公司),规格22~24 G。留置针固定的敷料均选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穿刺部位位于手背或前臂上1/3处,穿刺时头皮针完全插入肝素帽内,无针管外露。对照组用2条胶布固定,第1条胶布从头皮针柄上方向下横贴固定针柄于皮肤上,如“一”字,第2条胶布横贴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在针柄上方(图 1a)。改良组同样2条胶布,第1条胶布横跨头皮针针柄下方向上交叉跨过肝素帽上方贴在皮肤的两侧,像“又”字,第2条胶布将头皮针塑料软管“S”型固定于皮肤(图 1b)。评价两种方法在输液过程中的固定效果,观察出现头皮针针管部分滑出外露和针头完全滑出肝素帽外导致液体渗漏、感染、职业暴露、再次固定等情况。

a.对照组“一”字横贴固定法(白箭) b. 改良组“又”字交叉固定法(白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针管部分滑出和针头全部滑出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患者头皮针需要再次固定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固定头皮针与留置针连接的方法在输液时的固定效果及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见表 1。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虽无感染迹象,但是针管外露,会被污染,违背了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无菌原则,有导致感染的危险。在输液过程中对照组有13例患者头皮针完全滑出肝素帽外造成液体渗漏,针头暴露在外,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虽无针刺伤的发生,但导致了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存在。

3 讨论
目前留置针U型固定方法,因其优点在临床已形成常规,当进行静脉输液时,将输液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后,固定头皮针的位置常常是在关节处。传统的固定方法是将第1根胶布横向粘贴头皮针针柄于皮肤上,关节活动时,固定针柄的胶布和针柄与皮肤之间产生摩擦力,头皮针就会随着关节的屈伸反复从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拔出和插入,针管裸露污染,违背了输液的无菌原则,会造成热源反应,增加了感染的危险[2]。特别对于躁动者,当患者关节活动角度过大时,针头甚至可能全部被拔出,造成漏液,药液浪费,甚至引发医患矛盾[3]。而针头完全滑出,落于病床上,可威胁患者安全,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4]。此外,针管滑出外露或脱落,需要更换头皮针重新固定,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以及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5]。
从两组输液效果比较来看,“又”字型交叉固定方法可有效防止以上情况发生,与李娜等[6]在头皮针与肝素帽连接固定方法改进中结果一致。总结其原因是,胶布横跨头皮针的针柄下方向上交叉跨过肝素帽上方贴在皮肤的两侧,针柄未固定在皮肤上,而是与留置针肝素帽固定在一起,当关节活动时,就不会产生反作用力牵拉头皮针,而是会随着留置针的方向一起运动。除非有外力牵拉输液管道,导致胶布松动,才会使头皮针滑出,而患者的关节的活动则不会引起头皮针从肝素帽内滑出。
因此,规范操作,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7]。“又”字型交叉固定方法固定头皮针与留置针的连接是保证输液安全和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措施,其优势在于:① 头皮针不会随着关节的伸屈而受到牵拉,防止头皮针在肝素帽反复进出,减少了感染的危险;② 减少头皮针滑脱的现象,避免了因滑出针头增加职业暴露的危险;③ 拔针简便,避免过多的胶布粘贴,导致拔针麻烦;④ 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促进了医患和谐。
综上,“又”字型交叉固定的固定方法不仅固定牢固,不宜滑脱,减少了感染和职业暴露的危险,也促进了患者舒适度提升,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