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高慧, 田永明, 丁乾容. 多功能肠内营养泵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鼻饲的临床效果观察. 华西医学, 2015, 30(3): 533-534.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52 复制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以保证不能由口进食患者的营养和治疗的需要[1]。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由于病情的原因,通常需借助该方式保证机体营养和治疗。然而长期鼻饲患者易因膳食残渣或碎片粉碎不全而黏附于管腔,或食物与药物不兼容造成流质凝固,或未及时冲洗等原因导致管道堵塞[2]。管道堵塞是鼻饲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堵塞再次置管既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置管相关风险,因此预防鼻饲管堵塞是护理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3]。目前临床上为避免鼻饲管发生堵塞,常采取营养液鼻饲前、中、后用温开水冲洗的方法[4],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堵塞发生率,但同时增加了护理工作量。针对上述问题,我科引进了一种简易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应用于临床。2013年7月-12月,我们对收治的部分危重症并行肠内营养者采用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并与使用普通泵进行肠内营养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鼻饲管堵管情况及鼻饲管冲洗所花费的时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12月入住综合ICU的危重症患者100例,其中肺部感染45例,呼吸衰竭14例,重症肺炎28例,颅脑损伤6例,脑梗死5例,高处坠落伤2例。纳入标准: 留置胃管者(均为16号硅胶胃管);经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者;医嘱4次/d鼻饲营养液的患者,且营养液均由我院营养师床旁会诊后制定符合患者营养能量的匀浆膳食。排除标准: 禁食患者;清流质患者。
将100例患者按入住ICU先后顺序依次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8.0±17.3)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7.4±1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试验组选取美国Tyco Health-care Group LP公司、型号Kangaroo ePump袋鼠牌的肠内营养泵+专供营养泵管(一次性营养泵管C-1000型+一次性冲洗袋),以100 mL/h匀速泵入营养液,鼻饲前在营养泵管冲洗袋里装适量温开水,并设置冲洗鼻饲管道间隔时间为2 h及鼻饲前后即时冲洗,每次冲洗量均为20 mL。对照组选取普通输液泵+普通肠内营养输液器 (中国江西升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CY-B型),以100 mL/h泵入营养液,每2小时手动冲洗鼻饲管道,且鼻饲前后均手动抽取温开水20 mL冲洗鼻饲管道。两组患者鼻饲的营养液均为由我院营养师制定的匀浆膳食;两组患者鼻饲的营养液总量相同。两组患者干预期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4周内鼻饲管堵管情况。鼻饲管堵塞判断方法:灌食过程中发生鼻饲管不通畅,食物不易灌入,回抽无液体,若再以灌食注射器轻轻反抽测试,仍有阻力,或注入20 mL温开水,流速仍不顺畅[5],则为鼻饲管堵塞。
观察鼻饲管冲洗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时间测算方法:随机测量10次两组护士行鼻饲管冲洗所花费的时间;每次测量冲洗时间均使用同一秒表。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发生鼻饲管堵管2例(4%)和14例(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4,P=0.001);试验组冲洗鼻饲管无需占用护理人员时间,而对照组则需花费(20.78±1.88)s。
3 讨论
鼻饲是一种简便、安全和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营养支持方法,有利于胃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可供给重症患者足够的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疾病发展[6]。但是对于长期鼻饲的ICU危重症患者,鼻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赵艳[7]研究显示鼻饲管堵塞率为30%。而临床上鼻饲管堵塞多见于冲洗管道方法或时间不当,以及营养液黏稠。目前,有3种方法常用于患者鼻饲,即输液泵鼻饲法、输液器滴注法及手工注射法。临床上常常采用输液泵鼻饲法,但是输液泵鼻饲过程中,护士常需要每间隔一段时间用温开水冲洗鼻饲管以防止管道堵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功能肠内营养泵既继承了输液泵鼻饲法的优点,又能克服其局限性,可以设定自动冲管时间及冲管量,不需要护士额外花费时间冲洗,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关注及推广应用。
廖平等[8]、朱玉芹等[9]认为对于长期鼻饲患者,只要加强管道护理,保持其通畅,4周更换1次鼻饲管,既可减少插管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又可减少感染机会,节省人力、物力。通过4周临床观察,试验组鼻饲管堵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可以设定自动冲管时间,冲管用温开水在进行鼻饲之初与营养液分装在专用袋内,避免了因冲管带来的污染和工作量,极大地减少了鼻饲管堵塞的可能。如果发生鼻饲管堵塞,多功能泵会报警,提醒护士以便及时处理[10]。
由于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可以设置自动冲管时间、冲洗量,不需要护士对此花费护理时间,有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而对照组相比则多花费(20.78±1.88)s对管道进行冲洗,工作量明显增加。
综上,多功能肠内营养泵不仅继承了普通肠内营养泵的优点,如匀速、精确、缓慢输入营养液,又发扬了自身优势,如避免营养液被污染、设定鼻饲间隔时间、自动冲管、及时报警、任意角度摆放等。这不仅有效降低鼻饲管堵管率,还可减少护士冲洗鼻饲管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10],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以保证不能由口进食患者的营养和治疗的需要[1]。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由于病情的原因,通常需借助该方式保证机体营养和治疗。然而长期鼻饲患者易因膳食残渣或碎片粉碎不全而黏附于管腔,或食物与药物不兼容造成流质凝固,或未及时冲洗等原因导致管道堵塞[2]。管道堵塞是鼻饲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堵塞再次置管既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置管相关风险,因此预防鼻饲管堵塞是护理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3]。目前临床上为避免鼻饲管发生堵塞,常采取营养液鼻饲前、中、后用温开水冲洗的方法[4],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堵塞发生率,但同时增加了护理工作量。针对上述问题,我科引进了一种简易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应用于临床。2013年7月-12月,我们对收治的部分危重症并行肠内营养者采用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并与使用普通泵进行肠内营养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鼻饲管堵管情况及鼻饲管冲洗所花费的时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12月入住综合ICU的危重症患者100例,其中肺部感染45例,呼吸衰竭14例,重症肺炎28例,颅脑损伤6例,脑梗死5例,高处坠落伤2例。纳入标准: 留置胃管者(均为16号硅胶胃管);经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者;医嘱4次/d鼻饲营养液的患者,且营养液均由我院营养师床旁会诊后制定符合患者营养能量的匀浆膳食。排除标准: 禁食患者;清流质患者。
将100例患者按入住ICU先后顺序依次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8.0±17.3)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7.4±1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试验组选取美国Tyco Health-care Group LP公司、型号Kangaroo ePump袋鼠牌的肠内营养泵+专供营养泵管(一次性营养泵管C-1000型+一次性冲洗袋),以100 mL/h匀速泵入营养液,鼻饲前在营养泵管冲洗袋里装适量温开水,并设置冲洗鼻饲管道间隔时间为2 h及鼻饲前后即时冲洗,每次冲洗量均为20 mL。对照组选取普通输液泵+普通肠内营养输液器 (中国江西升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CY-B型),以100 mL/h泵入营养液,每2小时手动冲洗鼻饲管道,且鼻饲前后均手动抽取温开水20 mL冲洗鼻饲管道。两组患者鼻饲的营养液均为由我院营养师制定的匀浆膳食;两组患者鼻饲的营养液总量相同。两组患者干预期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4周内鼻饲管堵管情况。鼻饲管堵塞判断方法:灌食过程中发生鼻饲管不通畅,食物不易灌入,回抽无液体,若再以灌食注射器轻轻反抽测试,仍有阻力,或注入20 mL温开水,流速仍不顺畅[5],则为鼻饲管堵塞。
观察鼻饲管冲洗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时间测算方法:随机测量10次两组护士行鼻饲管冲洗所花费的时间;每次测量冲洗时间均使用同一秒表。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发生鼻饲管堵管2例(4%)和14例(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4,P=0.001);试验组冲洗鼻饲管无需占用护理人员时间,而对照组则需花费(20.78±1.88)s。
3 讨论
鼻饲是一种简便、安全和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营养支持方法,有利于胃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可供给重症患者足够的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疾病发展[6]。但是对于长期鼻饲的ICU危重症患者,鼻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赵艳[7]研究显示鼻饲管堵塞率为30%。而临床上鼻饲管堵塞多见于冲洗管道方法或时间不当,以及营养液黏稠。目前,有3种方法常用于患者鼻饲,即输液泵鼻饲法、输液器滴注法及手工注射法。临床上常常采用输液泵鼻饲法,但是输液泵鼻饲过程中,护士常需要每间隔一段时间用温开水冲洗鼻饲管以防止管道堵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功能肠内营养泵既继承了输液泵鼻饲法的优点,又能克服其局限性,可以设定自动冲管时间及冲管量,不需要护士额外花费时间冲洗,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关注及推广应用。
廖平等[8]、朱玉芹等[9]认为对于长期鼻饲患者,只要加强管道护理,保持其通畅,4周更换1次鼻饲管,既可减少插管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又可减少感染机会,节省人力、物力。通过4周临床观察,试验组鼻饲管堵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可以设定自动冲管时间,冲管用温开水在进行鼻饲之初与营养液分装在专用袋内,避免了因冲管带来的污染和工作量,极大地减少了鼻饲管堵塞的可能。如果发生鼻饲管堵塞,多功能泵会报警,提醒护士以便及时处理[10]。
由于多功能肠内营养泵可以设置自动冲管时间、冲洗量,不需要护士对此花费护理时间,有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而对照组相比则多花费(20.78±1.88)s对管道进行冲洗,工作量明显增加。
综上,多功能肠内营养泵不仅继承了普通肠内营养泵的优点,如匀速、精确、缓慢输入营养液,又发扬了自身优势,如避免营养液被污染、设定鼻饲间隔时间、自动冲管、及时报警、任意角度摆放等。这不仅有效降低鼻饲管堵管率,还可减少护士冲洗鼻饲管所花费的直接护理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10],因此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