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谭其玲, 谷波, 宋凃润, 刘瑾. 肾移植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调查分析. 华西医学, 2015, 30(3): 535-537.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53 复制
随着肾移植技术的提高和高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肾移植技术成为解决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重要治疗方案[1]。而移植手术的成功并不代表治疗的终结,手术后会面临器官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以及移植后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肾移植患者终身定期门诊随访进行监测。术后监测至关重要,能成功确保肾移植患者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同时也能将相关合并症的风险降至最低[2]。我们通过调查我院移植中心近3年门诊随访现状,了解患者门诊随访的依从性,分析影响因素,并讨论其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移植中心共行肾移植手术619例,其中男458例,女161例;年龄12~66岁,平均33.0岁;移植肾来源:亲属供肾534例,尸体供肾82例,心脑死亡供肾3例。移植手术后死亡2例,移植肾功能丧失2例,移植肾切除1例。614例患者人/肾存活康复出院。
1.2 护理方法
国际肾移植临床实践指南明确规定门诊随访间隔时间和次数:随访的次数视术后时间长短而定,先密后疏,终身随访。一般情况下,手术后2~4周需要每周复查1~2次,2~3个月内每周随访1次,4~6个月每2~3周随访1次,7~12个月每月随访1次,1年后每季度随访1次,5年后每年随访1~2次,病情不稳定者随时随访[3-4]。根据我院肾移植患者门诊随访登记表,结合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网页上的肾移植患者随访次数,统计肾移植患者定期门诊随访率。
2 结果
614例肾移植患者中,3例(0.5%)患者出院后从未到门诊随访;611例(99.5%)患者1年之内能按时随访;587例(95.6%)患者1~2年内能按时随访;573例(93.3%)患者2~3年内能按时随访。有3例亲属供肾患者3~8个月内未按时门诊随访,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心力衰竭,其中1例死亡,另2例长期血液透析治疗。
3 讨论
阎成美等[5]研究发现通过全程健康教育,肾移植患者术后1年内门诊随访率为98.44%,1~2年为93.76%,2~3年为92.87%。相比之下,我院移植中心患者的门诊随访依从性较高,主要是近年来医护人员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指导,重视门诊随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仍存在失访或未按时随访现象,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我院移植中心的患者除本地的以外,还有许多来自甘孜、阿坝、凉山等省内其他地市州及西藏、贵州、云南等周边自治区及省份的移植患者。这些患者长期居住地与我院距离相隔遥远,来我院随访1次耗时长,经济及精力付出较多,每次随访花费时间至少需要3~5 d,经济支出2 000~5 000元不等,对患者定期随访有较大影响。同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大,术后患者会前往全国各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会有失访或未按时随访的现象,患者可能在当地医院就近随访。
其次,经济因素是影响患者定期随访主要因素之一。肾移植患者主要是青壮年,在家庭中是顶梁柱,但由于身体原因,有的患者术后在家休息或长期无固定工作,经济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导致其家庭经济窘迫,为了节约开支,只有在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才会到医院随访和检查治疗。我院3例未按时随访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患者,均是20多岁的青壮年,3~8个月未按时随访,未作肾功能监测,同时未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导致移植肾功能完全丧失,与其经济窘迫有很大关系。
其次,移植时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患者的依从性是动态变化的,许多研究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随着移植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的依从性也随之降低[6]。随着移植时间延长,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对移植肾的新奇感和注意力逐渐下降,其警惕性和自觉性降低。患者自觉身体状态良好,认为到医院随访麻烦,不愿意定期随访。我科曾收治1例肾移植术后15年的患者,该患者从未进行过一次定期随访,这次是因为身体出现异常才来医院检查。
再次,社会支持利用度也产生着重要作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朋友及其他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援被称为社会支持[7]。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患者得到了来自家庭、社会大量的物质及精神支持,只有当患者愿意而且能够利用其支持资源时,随访依从性才会提高[8]。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许多年轻人会离开家人,一个人在外工作和生活,尽管有来自于社会、家庭的精神支持,但可能其行为上缺乏监督和约束,意志力薄弱,自律性较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未定期门诊随访。我院3例未按时随访的患者,除了经济因素的原因外,还有个人的原因,如自律性较、存在侥幸心理。
全程健康教育体系的健康教育方法为全程、全方位、多途径、双向、以人性化服务为主的立体综合模式[6]。因此在患者肾移植围手术期及出院前后,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和家属做好全程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做好随访监测日记[9],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随访的重要性,才能养成定期随访的意识和行为。
首先,建立多渠道的随访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院移植中心医务人员建立多渠道的随访体系,如门诊、电话、短信、微信、QQ、微博等,这些方式可让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便捷的信息互动,医务人员可以为患者解难答惑,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同时敦促患者定期随访。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随访,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精力、经济的付出,同时可以减轻移植医师大量患者集中门诊随访的劳累。同时应致力于改善医疗的各个环节,简化就诊、复诊手续,提供方便的就医方式。
其次,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医保)政策。董静静等[10]调查发现随访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付费方式和移植类型,自费患者随访依从性差于医保患者,亲属肾移植随访依从性好于尸体肾移植。根据我院移植中心肾移植患者家庭经济情况看,肾移植患者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因此经济其实对定期随访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国家的全民医保政策,建议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办理社会保险、特殊门诊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保,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了一定的就医保障,移植患者的依从性才会提高。
再次,发挥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家庭成员随时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从心理上、精神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离开家庭在外工作的年轻的移植患者,家属要做好监督管理。建议社会尽可能给移植患者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让他们回归社会,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愉悦。同时移植患者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度,加强自我监管和约束,按时服药、定期随访。
最后,建立肾移植专科-社区管理模式,培养社区医师对器官移植患者的诊治能力。由于当前我国移植中心数量有限且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专科知识和技能,调查发现由于缺乏信任等原因只有38.89%的肾移植康复期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诊治常见并发症,如果基层医院接受该省级移植中心的培训和指导,其比例提高到64.82%[11]。因此我院移植中心一直希望与基层医院建立规范的合作模式,培训和指导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器官移植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诊治能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医疗资源,有助于提高其地域肾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造福广大的移植患者。
在肾移植患者中,不依从性显示是除排斥和感染外移植物丢失的第三大原因,能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12]。患者定期随访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存质量和人/肾存活时间。而其随访的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改善和提高患者随访的依从性,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
随着肾移植技术的提高和高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肾移植技术成为解决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重要治疗方案[1]。而移植手术的成功并不代表治疗的终结,手术后会面临器官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以及移植后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肾移植患者终身定期门诊随访进行监测。术后监测至关重要,能成功确保肾移植患者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同时也能将相关合并症的风险降至最低[2]。我们通过调查我院移植中心近3年门诊随访现状,了解患者门诊随访的依从性,分析影响因素,并讨论其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移植中心共行肾移植手术619例,其中男458例,女161例;年龄12~66岁,平均33.0岁;移植肾来源:亲属供肾534例,尸体供肾82例,心脑死亡供肾3例。移植手术后死亡2例,移植肾功能丧失2例,移植肾切除1例。614例患者人/肾存活康复出院。
1.2 护理方法
国际肾移植临床实践指南明确规定门诊随访间隔时间和次数:随访的次数视术后时间长短而定,先密后疏,终身随访。一般情况下,手术后2~4周需要每周复查1~2次,2~3个月内每周随访1次,4~6个月每2~3周随访1次,7~12个月每月随访1次,1年后每季度随访1次,5年后每年随访1~2次,病情不稳定者随时随访[3-4]。根据我院肾移植患者门诊随访登记表,结合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网页上的肾移植患者随访次数,统计肾移植患者定期门诊随访率。
2 结果
614例肾移植患者中,3例(0.5%)患者出院后从未到门诊随访;611例(99.5%)患者1年之内能按时随访;587例(95.6%)患者1~2年内能按时随访;573例(93.3%)患者2~3年内能按时随访。有3例亲属供肾患者3~8个月内未按时门诊随访,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心力衰竭,其中1例死亡,另2例长期血液透析治疗。
3 讨论
阎成美等[5]研究发现通过全程健康教育,肾移植患者术后1年内门诊随访率为98.44%,1~2年为93.76%,2~3年为92.87%。相比之下,我院移植中心患者的门诊随访依从性较高,主要是近年来医护人员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指导,重视门诊随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仍存在失访或未按时随访现象,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我院移植中心的患者除本地的以外,还有许多来自甘孜、阿坝、凉山等省内其他地市州及西藏、贵州、云南等周边自治区及省份的移植患者。这些患者长期居住地与我院距离相隔遥远,来我院随访1次耗时长,经济及精力付出较多,每次随访花费时间至少需要3~5 d,经济支出2 000~5 000元不等,对患者定期随访有较大影响。同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大,术后患者会前往全国各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会有失访或未按时随访的现象,患者可能在当地医院就近随访。
其次,经济因素是影响患者定期随访主要因素之一。肾移植患者主要是青壮年,在家庭中是顶梁柱,但由于身体原因,有的患者术后在家休息或长期无固定工作,经济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导致其家庭经济窘迫,为了节约开支,只有在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才会到医院随访和检查治疗。我院3例未按时随访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患者,均是20多岁的青壮年,3~8个月未按时随访,未作肾功能监测,同时未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导致移植肾功能完全丧失,与其经济窘迫有很大关系。
其次,移植时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患者的依从性是动态变化的,许多研究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随着移植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的依从性也随之降低[6]。随着移植时间延长,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对移植肾的新奇感和注意力逐渐下降,其警惕性和自觉性降低。患者自觉身体状态良好,认为到医院随访麻烦,不愿意定期随访。我科曾收治1例肾移植术后15年的患者,该患者从未进行过一次定期随访,这次是因为身体出现异常才来医院检查。
再次,社会支持利用度也产生着重要作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朋友及其他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援被称为社会支持[7]。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患者得到了来自家庭、社会大量的物质及精神支持,只有当患者愿意而且能够利用其支持资源时,随访依从性才会提高[8]。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许多年轻人会离开家人,一个人在外工作和生活,尽管有来自于社会、家庭的精神支持,但可能其行为上缺乏监督和约束,意志力薄弱,自律性较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未定期门诊随访。我院3例未按时随访的患者,除了经济因素的原因外,还有个人的原因,如自律性较、存在侥幸心理。
全程健康教育体系的健康教育方法为全程、全方位、多途径、双向、以人性化服务为主的立体综合模式[6]。因此在患者肾移植围手术期及出院前后,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和家属做好全程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做好随访监测日记[9],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随访的重要性,才能养成定期随访的意识和行为。
首先,建立多渠道的随访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院移植中心医务人员建立多渠道的随访体系,如门诊、电话、短信、微信、QQ、微博等,这些方式可让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便捷的信息互动,医务人员可以为患者解难答惑,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同时敦促患者定期随访。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随访,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精力、经济的付出,同时可以减轻移植医师大量患者集中门诊随访的劳累。同时应致力于改善医疗的各个环节,简化就诊、复诊手续,提供方便的就医方式。
其次,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医保)政策。董静静等[10]调查发现随访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付费方式和移植类型,自费患者随访依从性差于医保患者,亲属肾移植随访依从性好于尸体肾移植。根据我院移植中心肾移植患者家庭经济情况看,肾移植患者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因此经济其实对定期随访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国家的全民医保政策,建议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办理社会保险、特殊门诊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保,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了一定的就医保障,移植患者的依从性才会提高。
再次,发挥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家庭成员随时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从心理上、精神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离开家庭在外工作的年轻的移植患者,家属要做好监督管理。建议社会尽可能给移植患者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让他们回归社会,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愉悦。同时移植患者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度,加强自我监管和约束,按时服药、定期随访。
最后,建立肾移植专科-社区管理模式,培养社区医师对器官移植患者的诊治能力。由于当前我国移植中心数量有限且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专科知识和技能,调查发现由于缺乏信任等原因只有38.89%的肾移植康复期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诊治常见并发症,如果基层医院接受该省级移植中心的培训和指导,其比例提高到64.82%[11]。因此我院移植中心一直希望与基层医院建立规范的合作模式,培训和指导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器官移植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诊治能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医疗资源,有助于提高其地域肾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造福广大的移植患者。
在肾移植患者中,不依从性显示是除排斥和感染外移植物丢失的第三大原因,能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12]。患者定期随访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存质量和人/肾存活时间。而其随访的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改善和提高患者随访的依从性,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