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和生理节律的机制已得到广泛研究,其异常存在着性别差异,因此针对不同性别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现综合近5年国内外相关临床文献,从性别和性腺激素角度探讨其对生理睡眠和慢性失眠的影响。
引用本文: 付聪, 谢晨, 陈云飞. 性别及性腺激素对睡眠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15, 30(3): 577-581.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66 复制
现在睡眠和生理节律的机制已得到广泛研究,而关于性别差异和性腺激素在睡眠和生理节律中的影响和机制探讨还处于初始阶段。睡眠和睡眠节律的异常有一定性别差异,一项调查显示,有35%的女性患有失眠症,明显高于男性25%的患病率[1],可见性别是影响失眠症发病率的因素之一,因此针对不同性别失眠症患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文献,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性别及性腺激素对生理睡眠及慢性失眠的影响。
1 性别与睡眠
1.1 性别与生理睡眠
1.1.1 主观或客观睡眠评估的性别差异
临床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睡眠存在差异性:不同性别之间不仅存在睡眠质量的差异,在睡眠质量指数的其他成分如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也存在差异[2]。
李燕芬等[3]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潘敬菊等[4]、邹枝玲等[5]的原始调查结论一致,姜丹宁[6]的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大学生中女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均值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孙卉等[2]调查了589名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结果表明女生PSQI得分高于男生;两项研究均认为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好。王生平[7]的研究则认为女生睡眠质量好于男生,但考虑到该研究对象是高原大学生,数据差异则可能与样本所处环境有关。章劲松[8]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医学、理工、文学3个专业一、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共888人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男女PSQI总分和其他睡眠质量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戚东桂等[9]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一致。入睡时间方面,李燕芬等[3]的Meta分析的结论与潘敬菊等[4]、邹枝玲等[5]的原始研究结论一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原始研究中张林等[10]、曹炳健等[11]则认为女生较易入睡,孙卉等[2]、姜丹宁[6]则认为男生较易入睡。睡眠时间方面,Meta分析的结果[3]和大多数研究[7, 10-14]一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其他学者的研究[4-6]与Meta分析的结果[3]有出入,这可能与地理位置、文化生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有关。睡眠效率方面,有研究认为男生低于女生[7, 11],也有研究认为男生高于女生[2, 5-6],但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这可能与抽样人群的睡眠习惯有关。
临床中经常会出现患者自诉睡眠质量差,但在客观测量指标中却未发现睡眠障碍的情况。现有文献报道主观性和客观性评估睡眠的结果有差异[15],而这种差异可能也与性别有一定的联系。在956例年龄59~97岁参与者的研究中,Van den Berg等[16]发现,睡眠日志的评估中,女性比男性睡眠总时间减少,不满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降低;但是活动记录仪的记录正好与之相反:女性比男性睡眠时间长,睡眠结构破碎更少。他们认为一些主观数据上的男女差异会因为婚姻状态、睡眠药物的使用和其他变量的调整而缩小,但是即便有多种变量的调节,所有性别导致的睡眠上的差异依旧明显。而活动记录仪上的睡眠数据几乎不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只有男性睡眠时间的缩短考虑与他们更多的饮酒习性有关。还有学者猜测这种现象与睡眠情绪有一定相关性,考虑到主观睡眠质量的评估常易受被测者情绪影响,由于女性比男性对情绪更敏感[17],焦虑、抑郁等情绪上的异常更可能导致主观评估的“错估计”。我国学者也证实了这一点[18],在对55例失眠症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多导睡眠图睡眠结构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慢性失眠患者由于警觉性和浅睡比例较高,常判断不清入睡与觉醒的界限,表现为对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时间不足的严重程度常有夸大,即使使用药物改善睡眠后也有同样表现,而原发性失眠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且其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的差异与患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及状态焦虑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焦虑症状在其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1.1.2 健康者服用睡眠药物后的差异
Giménez 等[19]的研究中20名健康的志愿者在服用奥氮平后,女性慢波睡眠有所增加,而男性有所减少,性别差异在深睡眠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女性相比于男性有更长的深睡眠,但作者并未研究奥氮平的促睡眠作用。Dijk等[20]研究发现,36名健康男性和45名健康女性服用加波沙朵后能增强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期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期的δ和θ活性,女性更明显;而唑吡坦能增加NREM期睡眠纺锤活性,女性更明显,考虑之所以有差异可能与他们对γ-氨基丁酸A受体的亚型的亲和力不同和神经类固醇的调节有关。
1.2 性别与生理节律
睡眠时间的调节与生理节律密切相关[21],Duffy等[22]采集了157例志愿者1个月的体温变化和褪黑素分泌情况,其中男105例,女52例;年龄18~74岁,发现固有生理节律周期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表现为女性的生理节律[(24.09±0.20)h]短于男性[(24.19±0.20)h],且大部分女性的固有生理节律周期<24 h,结合睡眠时间,女性似乎更容易失眠,特别是在睡眠持续障碍方面。
一些与睡眠时相障碍相关的疾病,如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与昼夜节律时钟基因自发的变异和其多态性相关[23-25],但是性别是否与这些疾病有关系仍待进一步的研究,包括男女在生理节律中的区别是否会影响男女适应早晚倒班和时差,仍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1.3 性别与睡眠自稳态
睡眠-觉醒周期的性别差异随着睡眠剥夺而增加,这也提示男女之间的睡眠自稳态调节是有差异性的[21]。一般女性比男性在睡眠剥夺后会呈现轻度的慢波睡眠活动增加,睡眠纺锤波增多,慢波睡眠活动的基础值也有所提高[26-27]。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于“睡眠压力”,女性的“睡眠压力”基础值较高,而且女性比男性慢波睡眠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加减少得更慢[28]。“睡眠压力”差异与睡眠剥夺时间相关,剥夺睡眠时间越长,“睡眠压力”差异越明显,而且女性相比男性增加得更快[29]。但也有试验表明24 h睡眠剥夺能使男女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血压有所上升,却无性别差异,但24 h睡眠剥夺能减少男性肌肉交感神经活性,而这种变化与男性睾酮素的下降相关[30]。现有动物研究表明,焦虑和心情不适会影响激素替代疗法的疗效[31],所以在临床中我们面对围绝经期的女患者时,更应该在评价激素替代疗法对睡眠情况的影响时,将焦虑和心情不适放入评价系统。
1.4 性别与睡眠障碍
Buysse等[32]在比较NREM期脑电图频谱在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和无睡眠障碍人群的差异时,发现性别对脑电图早期的NREM期影响应该比是否为失眠患者这一因素更为重要。原发性失眠的女性,NREM期的脑电图高频和低频均有增加,特别是在早期NREM阶段,性别对脑电图的影响应该是更为重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眠[33],而且发展性失眠模式(即随着年龄增长,失眠情况越来越严重),更倾向于出现在女性身上[34]。梁政亭等[35]在研究125例失眠患者时发现他们的多导睡眠图睡眠结构参数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的睡眠潜伏期、REM睡眠百分比相比于男性较高,NREM深睡眠百分比则比男性低。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的失眠,女性出现慢波睡眠减少,慢波睡眠所占比例减少[36],睡眠持续性受影响[37]。
女性的睡眠障碍是社会上显著的健康问题,专家同时发现男女抑郁的程度从青春期开始有明显的区别,女性几乎是男性的2倍[38]。这种对情绪的敏感性也会增加女性失眠的风险,相比于男性高出40%,这种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9]。
2 性激素与睡眠
2.1 性激素与生理睡眠
暂未发现针对出生时激素对睡眠-觉醒周期形成的影响的研究,但有研究发现婴儿期觉醒-睡眠模式存在男女差异,刚出生的婴儿脑电图频谱密度就存在性别差异,而且成为成年后的慢波活动差异的主要因素[40]。在4~14个月的婴儿中,睡眠-觉醒结构的性别差异从第10个月开始出现,这时候女婴表现出更多的睡眠总量[41]。男婴睡眠节律的建立较晚,并且睡眠总时间短于女婴[42]。另一个研究表明婴幼儿期的睡眠时间,男女之间并无差异[43]。在用皮质醇激素治疗早产儿和足月产婴儿时,睡眠并无改变,考虑也许这种激素并未对睡眠构成有影响[44]。所以虽然性别导致的睡眠参数的差异性在刚出生时就有所体现,但是现在的研究仍不清楚到底是哪种激素对睡眠的形成起决定性因素。
青春期的睡眠差异在脑电图频谱上也有反映,Campbell等[45]发现睡眠电生理现象上的成熟改变与青春期发育有显著的关系,特别是在δ波下降最快的时候两者关系最显著(P<0.01)。女性下降最快的年龄为12.53岁,比男性早了1.21年。这种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1),并且能在67%的程度上解释个体差异为何如此显著。
Genzel等[46]对5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小睡后的行动和语言任务的观测,A组为40名年轻、健康的男性和处在卵泡早期的女性,B组为15名黄体中期和卵泡早期的女性。结果显示男性在小憩后行动和语言表现有明显提高,而这种现象只有在黄体中期的女性中才有体现。从出生到发育完成,性激素是否在睡眠中起到决定作用,是何种激素的作用以及它的途径,都是我们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
2.2 性激素与生理节律
Olds等[47]对来自23个国家的青少年的睡眠与性别、年龄相关性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开学期间,男女睡眠时间有轻微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每晚多睡11 min;在假期期间,女生则比男生每晚多睡29 min。Tonetti等[48]观察青少年、青少年前期和成年人的男、女性在睡眠时间上的偏好差异,纳入8 972名(5 367名女性和3 605名男性)年龄10~87岁的意大利人,发现男女睡眠时间自13岁开始转晚,而女性睡眠时间转晚的高峰比男性早,女性在17岁,男性在21岁。女性比男性呈现一种明显提前的睡眠相,但是这种现象只出现在性激素活跃的时候。而且问卷中表明,女性比男性的完美睡眠时间更长,但是超过55岁的年龄段例外。
2.3 性激素与睡眠障碍
失眠的性别差异从青春期已就开始[49-50],这也一定程度上提示青春期的激素对睡眠的影响。基于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动物模型上,临床文献较少。
对绝经期妇女的研究发现,外源性雌激素能够增强女性REM睡眠,缩短睡眠潜时[51-52],减少睡眠中的觉醒次数[53-54]。孕激素及其代谢物能促进睡眠质量,这是因为孕激素能相当于γ-氨基丁酸A受体激动剂[55-58]。雄激素对REM睡眠时间有较温和的积极影响[59],并且有报道称其能影响男、女性在睡眠中打呼噜的起始时间[60-62]。
但是性激素似乎对人和动物模型有不一样的影响,例如在临床试验中,雌激素被发现能够改善睡眠状态,但大量的动物实验显示雌激素会导致觉醒增多。虽然这种区别的原因还不明确,Paul等[63]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急性应激能够削弱性别对REM期睡眠的影响,而且这种抑制完全基于性激素。
3 由睡眠引起的其他疾病中的性别差异
3.1 高血压
生理系统或者说昼夜节律的紊乱会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也会降低免疫力,影响认知能力。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睡眠剥夺会增加女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新陈代谢紊乱的患病率。Fang等[64]研究了2007年-2009年71 455例美国国民健康访问调查的参与者,发现<45岁的成人中,男性睡眠<6 h或女性睡眠<8 h和男性睡眠>10 h,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但是Stranges等[65]发现3 027例患有高血压的白人中,只有女性睡眠<6 h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同时对女性分为绝经后和绝经前两组,发现这种风险在绝经前的女性中更为明显。
3.2 炎症反应
Grandner等[66]对5 587名来自多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进行睡眠与炎症细胞关系的横断面研究,结论与之前的文献研究[67-71]一致:女性睡眠时间与C反应蛋白(CRP)呈直线相关,即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CRP显著增加,同时发现男性呈现一种“J”型图。Irwin等[72]观察睡眠减少是否能改变促炎因子的活性,在对26位正常成人(11名女性,15名男性)进行睡眠剥夺后(觉醒时间为23:00-03:00),发现男性和女性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睡眠剥夺后的早上有明显的改变,而且女性促炎因子在晚上早期和晚上末期又有增加,但是男性在晚上处在减少的状态,最终得出睡眠减少会导致女性的细胞免疫活性相比于男性增强的结论。
4 结语
随着学者们对男女睡眠差异性的逐渐关注,性别和性激素对睡眠和生理节律的影响也越来越受重视。在主观睡眠的观测中,女性反映出更多的睡眠问题,但是在客观指标中,我们并未发现她们的睡眠质量有下降,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焦虑等心情也会影响到睡眠的主观感受,而女性更容易受这些情绪的影响,那么是否应制定区分男、女性的主观睡眠评估量表?想要了解为何性别是睡眠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重要性,研究的关键在于发现是否性腺或其他组织通过某些机制影响了睡眠-觉醒周期,并最终确定性别是否会对睡眠引起的疾病造成影响。
现今,性别对睡眠的影响机制多为立足于理论的探讨,较少有基础和临床试验的验证,今后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机制研究应多角度、多水平挖掘。而且从上述可发现,性别对睡眠的影响还未有统一的结论,这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试验。但是这不能否认性别对睡眠是有影响的,所以在睡眠的研究设计中,性别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也应考虑摆在重要的位置。
现在睡眠和生理节律的机制已得到广泛研究,而关于性别差异和性腺激素在睡眠和生理节律中的影响和机制探讨还处于初始阶段。睡眠和睡眠节律的异常有一定性别差异,一项调查显示,有35%的女性患有失眠症,明显高于男性25%的患病率[1],可见性别是影响失眠症发病率的因素之一,因此针对不同性别失眠症患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文献,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性别及性腺激素对生理睡眠及慢性失眠的影响。
1 性别与睡眠
1.1 性别与生理睡眠
1.1.1 主观或客观睡眠评估的性别差异
临床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睡眠存在差异性:不同性别之间不仅存在睡眠质量的差异,在睡眠质量指数的其他成分如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也存在差异[2]。
李燕芬等[3]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潘敬菊等[4]、邹枝玲等[5]的原始调查结论一致,姜丹宁[6]的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大学生中女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均值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孙卉等[2]调查了589名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结果表明女生PSQI得分高于男生;两项研究均认为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好。王生平[7]的研究则认为女生睡眠质量好于男生,但考虑到该研究对象是高原大学生,数据差异则可能与样本所处环境有关。章劲松[8]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医学、理工、文学3个专业一、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共888人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男女PSQI总分和其他睡眠质量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戚东桂等[9]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一致。入睡时间方面,李燕芬等[3]的Meta分析的结论与潘敬菊等[4]、邹枝玲等[5]的原始研究结论一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原始研究中张林等[10]、曹炳健等[11]则认为女生较易入睡,孙卉等[2]、姜丹宁[6]则认为男生较易入睡。睡眠时间方面,Meta分析的结果[3]和大多数研究[7, 10-14]一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其他学者的研究[4-6]与Meta分析的结果[3]有出入,这可能与地理位置、文化生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有关。睡眠效率方面,有研究认为男生低于女生[7, 11],也有研究认为男生高于女生[2, 5-6],但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这可能与抽样人群的睡眠习惯有关。
临床中经常会出现患者自诉睡眠质量差,但在客观测量指标中却未发现睡眠障碍的情况。现有文献报道主观性和客观性评估睡眠的结果有差异[15],而这种差异可能也与性别有一定的联系。在956例年龄59~97岁参与者的研究中,Van den Berg等[16]发现,睡眠日志的评估中,女性比男性睡眠总时间减少,不满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降低;但是活动记录仪的记录正好与之相反:女性比男性睡眠时间长,睡眠结构破碎更少。他们认为一些主观数据上的男女差异会因为婚姻状态、睡眠药物的使用和其他变量的调整而缩小,但是即便有多种变量的调节,所有性别导致的睡眠上的差异依旧明显。而活动记录仪上的睡眠数据几乎不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只有男性睡眠时间的缩短考虑与他们更多的饮酒习性有关。还有学者猜测这种现象与睡眠情绪有一定相关性,考虑到主观睡眠质量的评估常易受被测者情绪影响,由于女性比男性对情绪更敏感[17],焦虑、抑郁等情绪上的异常更可能导致主观评估的“错估计”。我国学者也证实了这一点[18],在对55例失眠症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多导睡眠图睡眠结构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慢性失眠患者由于警觉性和浅睡比例较高,常判断不清入睡与觉醒的界限,表现为对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时间不足的严重程度常有夸大,即使使用药物改善睡眠后也有同样表现,而原发性失眠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且其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的差异与患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及状态焦虑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焦虑症状在其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1.1.2 健康者服用睡眠药物后的差异
Giménez 等[19]的研究中20名健康的志愿者在服用奥氮平后,女性慢波睡眠有所增加,而男性有所减少,性别差异在深睡眠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女性相比于男性有更长的深睡眠,但作者并未研究奥氮平的促睡眠作用。Dijk等[20]研究发现,36名健康男性和45名健康女性服用加波沙朵后能增强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期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期的δ和θ活性,女性更明显;而唑吡坦能增加NREM期睡眠纺锤活性,女性更明显,考虑之所以有差异可能与他们对γ-氨基丁酸A受体的亚型的亲和力不同和神经类固醇的调节有关。
1.2 性别与生理节律
睡眠时间的调节与生理节律密切相关[21],Duffy等[22]采集了157例志愿者1个月的体温变化和褪黑素分泌情况,其中男105例,女52例;年龄18~74岁,发现固有生理节律周期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表现为女性的生理节律[(24.09±0.20)h]短于男性[(24.19±0.20)h],且大部分女性的固有生理节律周期<24 h,结合睡眠时间,女性似乎更容易失眠,特别是在睡眠持续障碍方面。
一些与睡眠时相障碍相关的疾病,如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与昼夜节律时钟基因自发的变异和其多态性相关[23-25],但是性别是否与这些疾病有关系仍待进一步的研究,包括男女在生理节律中的区别是否会影响男女适应早晚倒班和时差,仍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1.3 性别与睡眠自稳态
睡眠-觉醒周期的性别差异随着睡眠剥夺而增加,这也提示男女之间的睡眠自稳态调节是有差异性的[21]。一般女性比男性在睡眠剥夺后会呈现轻度的慢波睡眠活动增加,睡眠纺锤波增多,慢波睡眠活动的基础值也有所提高[26-27]。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于“睡眠压力”,女性的“睡眠压力”基础值较高,而且女性比男性慢波睡眠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加减少得更慢[28]。“睡眠压力”差异与睡眠剥夺时间相关,剥夺睡眠时间越长,“睡眠压力”差异越明显,而且女性相比男性增加得更快[29]。但也有试验表明24 h睡眠剥夺能使男女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血压有所上升,却无性别差异,但24 h睡眠剥夺能减少男性肌肉交感神经活性,而这种变化与男性睾酮素的下降相关[30]。现有动物研究表明,焦虑和心情不适会影响激素替代疗法的疗效[31],所以在临床中我们面对围绝经期的女患者时,更应该在评价激素替代疗法对睡眠情况的影响时,将焦虑和心情不适放入评价系统。
1.4 性别与睡眠障碍
Buysse等[32]在比较NREM期脑电图频谱在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和无睡眠障碍人群的差异时,发现性别对脑电图早期的NREM期影响应该比是否为失眠患者这一因素更为重要。原发性失眠的女性,NREM期的脑电图高频和低频均有增加,特别是在早期NREM阶段,性别对脑电图的影响应该是更为重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眠[33],而且发展性失眠模式(即随着年龄增长,失眠情况越来越严重),更倾向于出现在女性身上[34]。梁政亭等[35]在研究125例失眠患者时发现他们的多导睡眠图睡眠结构参数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的睡眠潜伏期、REM睡眠百分比相比于男性较高,NREM深睡眠百分比则比男性低。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的失眠,女性出现慢波睡眠减少,慢波睡眠所占比例减少[36],睡眠持续性受影响[37]。
女性的睡眠障碍是社会上显著的健康问题,专家同时发现男女抑郁的程度从青春期开始有明显的区别,女性几乎是男性的2倍[38]。这种对情绪的敏感性也会增加女性失眠的风险,相比于男性高出40%,这种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9]。
2 性激素与睡眠
2.1 性激素与生理睡眠
暂未发现针对出生时激素对睡眠-觉醒周期形成的影响的研究,但有研究发现婴儿期觉醒-睡眠模式存在男女差异,刚出生的婴儿脑电图频谱密度就存在性别差异,而且成为成年后的慢波活动差异的主要因素[40]。在4~14个月的婴儿中,睡眠-觉醒结构的性别差异从第10个月开始出现,这时候女婴表现出更多的睡眠总量[41]。男婴睡眠节律的建立较晚,并且睡眠总时间短于女婴[42]。另一个研究表明婴幼儿期的睡眠时间,男女之间并无差异[43]。在用皮质醇激素治疗早产儿和足月产婴儿时,睡眠并无改变,考虑也许这种激素并未对睡眠构成有影响[44]。所以虽然性别导致的睡眠参数的差异性在刚出生时就有所体现,但是现在的研究仍不清楚到底是哪种激素对睡眠的形成起决定性因素。
青春期的睡眠差异在脑电图频谱上也有反映,Campbell等[45]发现睡眠电生理现象上的成熟改变与青春期发育有显著的关系,特别是在δ波下降最快的时候两者关系最显著(P<0.01)。女性下降最快的年龄为12.53岁,比男性早了1.21年。这种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1),并且能在67%的程度上解释个体差异为何如此显著。
Genzel等[46]对5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小睡后的行动和语言任务的观测,A组为40名年轻、健康的男性和处在卵泡早期的女性,B组为15名黄体中期和卵泡早期的女性。结果显示男性在小憩后行动和语言表现有明显提高,而这种现象只有在黄体中期的女性中才有体现。从出生到发育完成,性激素是否在睡眠中起到决定作用,是何种激素的作用以及它的途径,都是我们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
2.2 性激素与生理节律
Olds等[47]对来自23个国家的青少年的睡眠与性别、年龄相关性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开学期间,男女睡眠时间有轻微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每晚多睡11 min;在假期期间,女生则比男生每晚多睡29 min。Tonetti等[48]观察青少年、青少年前期和成年人的男、女性在睡眠时间上的偏好差异,纳入8 972名(5 367名女性和3 605名男性)年龄10~87岁的意大利人,发现男女睡眠时间自13岁开始转晚,而女性睡眠时间转晚的高峰比男性早,女性在17岁,男性在21岁。女性比男性呈现一种明显提前的睡眠相,但是这种现象只出现在性激素活跃的时候。而且问卷中表明,女性比男性的完美睡眠时间更长,但是超过55岁的年龄段例外。
2.3 性激素与睡眠障碍
失眠的性别差异从青春期已就开始[49-50],这也一定程度上提示青春期的激素对睡眠的影响。基于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动物模型上,临床文献较少。
对绝经期妇女的研究发现,外源性雌激素能够增强女性REM睡眠,缩短睡眠潜时[51-52],减少睡眠中的觉醒次数[53-54]。孕激素及其代谢物能促进睡眠质量,这是因为孕激素能相当于γ-氨基丁酸A受体激动剂[55-58]。雄激素对REM睡眠时间有较温和的积极影响[59],并且有报道称其能影响男、女性在睡眠中打呼噜的起始时间[60-62]。
但是性激素似乎对人和动物模型有不一样的影响,例如在临床试验中,雌激素被发现能够改善睡眠状态,但大量的动物实验显示雌激素会导致觉醒增多。虽然这种区别的原因还不明确,Paul等[63]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急性应激能够削弱性别对REM期睡眠的影响,而且这种抑制完全基于性激素。
3 由睡眠引起的其他疾病中的性别差异
3.1 高血压
生理系统或者说昼夜节律的紊乱会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也会降低免疫力,影响认知能力。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睡眠剥夺会增加女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新陈代谢紊乱的患病率。Fang等[64]研究了2007年-2009年71 455例美国国民健康访问调查的参与者,发现<45岁的成人中,男性睡眠<6 h或女性睡眠<8 h和男性睡眠>10 h,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但是Stranges等[65]发现3 027例患有高血压的白人中,只有女性睡眠<6 h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同时对女性分为绝经后和绝经前两组,发现这种风险在绝经前的女性中更为明显。
3.2 炎症反应
Grandner等[66]对5 587名来自多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进行睡眠与炎症细胞关系的横断面研究,结论与之前的文献研究[67-71]一致:女性睡眠时间与C反应蛋白(CRP)呈直线相关,即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CRP显著增加,同时发现男性呈现一种“J”型图。Irwin等[72]观察睡眠减少是否能改变促炎因子的活性,在对26位正常成人(11名女性,15名男性)进行睡眠剥夺后(觉醒时间为23:00-03:00),发现男性和女性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睡眠剥夺后的早上有明显的改变,而且女性促炎因子在晚上早期和晚上末期又有增加,但是男性在晚上处在减少的状态,最终得出睡眠减少会导致女性的细胞免疫活性相比于男性增强的结论。
4 结语
随着学者们对男女睡眠差异性的逐渐关注,性别和性激素对睡眠和生理节律的影响也越来越受重视。在主观睡眠的观测中,女性反映出更多的睡眠问题,但是在客观指标中,我们并未发现她们的睡眠质量有下降,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焦虑等心情也会影响到睡眠的主观感受,而女性更容易受这些情绪的影响,那么是否应制定区分男、女性的主观睡眠评估量表?想要了解为何性别是睡眠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重要性,研究的关键在于发现是否性腺或其他组织通过某些机制影响了睡眠-觉醒周期,并最终确定性别是否会对睡眠引起的疾病造成影响。
现今,性别对睡眠的影响机制多为立足于理论的探讨,较少有基础和临床试验的验证,今后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机制研究应多角度、多水平挖掘。而且从上述可发现,性别对睡眠的影响还未有统一的结论,这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试验。但是这不能否认性别对睡眠是有影响的,所以在睡眠的研究设计中,性别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也应考虑摆在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