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林燕, 安东梅, 刘凌. 老年癫痫的视频脑电图特征分析. 华西医学, 2015, 30(4): 613-617. doi: 10.7507/1002-0179.20150179 复制
癫痫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好发于婴儿、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人癫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及青少年[1]。且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老年人新发癫痫多集中在65~69岁,为90/10万,年龄>80岁的增加为150/10万[2]。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癫痫已成为继卒中及老年退行性变后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疾病[3]。老年人癫痫的临床表现多样,很少有先兆,且往往无明显运动症状及意识障碍[4]。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是在长程脑电图监测的基础上增加1~2个摄像头,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同步记录脑电图情况。对于老年人,VEEG能够准确反映患者在各时间段的活动状态及相应脑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排除各种干扰伪差及电极故障,减少误诊及漏诊。现对我院57例老年癫痫及65例非老年成人癫痫患者的VEEG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中心接受VEEG监测的年龄>16岁的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华老年医学学会规定的≥60岁为老年人[5],据此本研究对象分为2组。老年组57例,男30例(52.6%),女27例(47.4%);年龄60~86岁,平均(69.7±3.4)岁。对照组65例,男37例(56.9%),女28例(43.1%);年龄16~59岁,平均(40.5±4.5)岁。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6,P=0.635)。
纳入标准:① 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和国际癫痫病友会2005年颁布的癫痫诊断标准[6]:出现≥2次(间隔至少24 h)非诱发性癫痫发作;② 完善了头颅影像学及其他必要病因学检查,且病历资料完整;③ 年龄≥16岁。排除标准:①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② 妊娠期;③ 反射性癫痫;④ 发作性睡病;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⑥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⑦ 晕厥;⑧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
1.2 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VEEG、头颅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检查前要求新诊断未用药治疗患者在检查前及检查时暂时不用镇静剂、止痛药及抗癫痫药物等;对已进行治疗患者继续服用原有抗癫痫药。监测过程中要求持续时间为24 h。患者检查当天上午饱餐后进行检查,禁用兴奋性饮料及药物。监测过程中要求做过度换气试验以增加癫痫发作几率[7]。
全部受检者均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放头皮电极,定标50 μV/mm,时间常数0.3 s,走纸速度 30 mm/s,监测时间为24 h。
1.3 观察指标
1.3.1 过度换气试验
正常反应为:引起广泛性的中-高波幅慢波出现,包括θ波和δ波;同时α波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异常反应为:慢波早期出现或延迟消失,明显不对称的慢波反应,广泛阵发性高波幅δ节律,癫痫样放电。
1.3.2 癫痫样放电
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多棘波。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① 与背景活动有明显区别的爆发性活动;② 具有较快的时相变化;③ 电位活动持续时间<200 ms,其中<70 ms 为棘波,70~200 ms为尖波;④ 这些电位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通常都是负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癫痫发作类型比较
老年组患者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0例(17.5%),复杂部分性发作26例(45.6%),部分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1例(35.8%)。其中2例患者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1例患者为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对照组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4例(21.6%),复杂部分性发作27例(41.5%),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4例(36.9%)。
2.2 两组患者癫痫病因分类比较
老年组57例患者中,30例(52.6%)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按照病因学,隐源性癫痫16例(28.1%);症状性癫痫41例(71.9%),其中脑梗死18例(43.9%),脑出血6例(14.6%),变性疾病4例(9.8%),脑肿瘤4例(9.8%),脑炎4例(9.8%),局灶性脑萎缩3例(7.3%),创伤性脑损伤2例(4.9%)。
对照组65例患者中,32例(49.2%)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按照病因学,隐源性癫痫31例(47.7%);症状性癫痫34例(52.3%),其中脑炎12例(35.3%),创伤性脑损伤10例(29.4%),脑肿瘤4例(11.8%),脑梗死2例(5.9%),脑出血3例(8.8%),脑皮质发育不良2例(5.9%),脑血管畸形1例(2.9%)。
2.3 两组患者发作期脑电图改变比较
VEEG监测期间,老年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和32例出现临床发作。分析这两组发作期起始脑电图改变的特点:① 老年组有广泛性低幅快波2例(7.4%),局部性低幅快波5例(18.5%),广泛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3例(11.1%),局部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5例(18.5%),局灶性节律性慢波6例(22.3%),仅有背景活动异常5例(18.5%),既无背景活动异常也无癫痫样放电1例(3.7%)。对照组可见广泛性低幅快波4例(12.5%),局部性低幅快波6例(18.8%),广泛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7例(21.8%),局部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8例(25.0%),局灶性节律性慢波6例(18.8%),仅有背景活动异常1例(3.1%)。
② 老年组16例(59.3%)患者明确为局灶性起始,且明确起始部位:其中颞区起源6例,额区起源3例,额-颞区起源5例,枕-后颞区起源2例;5例(18.5%)脑电图显示双侧导联广泛同步化起始中、长程的低幅快波或棘波、棘-慢复合波;6例(22.2%)既无局灶性起始,也无广泛性起始。对照组有8例(25.0%)局灶性起始的癫痫样放电,另外24例(75.0%)表现为广泛性低幅快波、棘波、棘慢复合波。两组发作期起始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1,P<0.001)。见表 1。

2.4 两组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改变比较
比较老年组和对照组在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分别比较清醒期及睡眠期的癫痫样放电检出率,发现睡眠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老年组52.6%,对照组83.1%)高于清醒期(老年组15.8%,对照组46.2%),两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在睡眠期还是清醒期,老年组的癫痫样放电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发作间期,老年组中9例出现颞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而对照组未发现类似波形。

2.5 两组患者过度换气试验比较
老年组57例患者中,共8例(14.0%)过度换气试验异常,其中6例在过度换气后出现广泛高波幅慢波,2例出现癫痫样放电;其余49例(86.0%)为正常反应,表现为广泛性的中-高波幅慢波出现,同时伴α波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对照组65例患者过度换气后,42例(64.6%)出现异常反应,表现为广泛性高波幅慢波、不对称性慢波及癫痫样放电;23例(35.4%)为正常反应,出现包括θ波和δ波在内的广泛中-高幅慢波,伴α波波幅增高、频率减慢。老年癫痫患者较非老年成人患者对过度换气诱发试验敏感性差,两组过度换气后异常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22,P<0.001)。
3 讨论
老年癫痫是指60岁以后发生的癫痫,以症状性癫痫为主。Si等[8]研究的892例新发癫痫患者中,老年人的症状性癫痫占老年癫痫的63.2%,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性癫痫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本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症状性癫痫多于非老年成人症状性癫痫;老年人症状性癫痫占老年人癫痫的71.9%,比Si等[8]的研究结果稍微增高,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有关。从病因上看,老年人癫痫以脑血管疾病多见(脑梗死43.9%,脑出血14.8%),其次分别是脑肿瘤、脑炎、变性疾病等。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是老年癫痫的常见病因,而脑血管疾病病灶多局限于额、颞、顶、枕等区域[9-12]。老年人多形性δ活动增多也提示大脑皮质、皮质下或丘脑核团有局灶性脑损伤。且在脑血管疾病中,病变越重,癫痫出现几率越大,癫痫出现的几率与卒中类型、性别无明确关系[13]。非老年成人癫痫的病因以脑炎(35.3%)、创伤性脑损伤(29.4%)及脑肿瘤(11.8%)分列前 3位,亦与Si等[8]的研究相符合。老年人的症状性癫痫多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单纯部分性发作17.5%,复杂部分发作45.6%),也有一部分呈全面强直-阵挛发作(35.8%)。老年人与非老年成人发作类型相似,均以部分性发作多见(均为63.1%);但与非老年成人相比较,老年人复杂部分性发作很少有先兆,即使有先兆,也仅表现为头晕、一过性黑矇等不典型表现[14]。老年人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特点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通过脑电图,尤其是VEEG能极大提高癫痫的诊断率[15]。
老年癫痫发作期脑电波波形与非老年成人发作期类似,均有广泛性或局灶性低幅快波、广泛性或局灶性棘波、棘慢波、局灶性节律性慢波。但老年人发作期起始脑电表现有2种特殊形式:① 仅有背景活动异常;② 既无背景活动异常,也无癫痫样放电。老年癫痫背景活动异常多表现为节律慢化、局限性电压衰减。老年人节律慢化可能与脑代谢率降低有关,也与基底节丘脑网状结构的投射、胆碱能通路受损有关[16]。而局限性电压衰减可能与正常皮质活动丧失(如老年人常见的脑萎缩、脑血流量减少)有关。老年癫痫在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检出率低于非老年成人,这也与老年人大脑代谢功能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低于非老年成人有关。老年癫痫的脑电图更多地表现为抑制性波形。这也造成老年患者癫痫样放电减少,广泛性或局限性慢波增多,如:本研究中发现的颞区间断节律性δ波。在病情危重的老年癫痫患者中单侧节律性δ波增多,此波形提示局部病变的严重程度[17]。
老年癫痫患者行过度换气试验时能诱发出异常反应的几率很低,明显低于非老年成人癫痫的异常率。过度换气时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是造成典型脑电图改变的直接原因。过度换气所诱发的癫痫样活动可能的机制是合并于丘脑皮质功能变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18]。老年人因脑动脉硬化、脑代谢机能低下、脑神经细胞变性等造成神经兴奋性降低,故过度换气在老年癫痫患者中能诱发出癫痫波的几率降低。
在本研究中,睡眠期的癫痫样放电出现率明显高于清醒期,在睡眠期老年组癫痫样放电检出率是52.6%,对照组是83.1%,这说明睡眠诱发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手段。癫痫样放电常出现在入睡期、浅睡期或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Ⅰ、Ⅱ期。有研究表明癫痫样放电出现集中在NREMⅠ、Ⅱ期的可达25.3%的患者,且癫痫患者在NREM Ⅰ、Ⅱ期的睡眠时间长于健康人[19]。睡眠诱发的原理可能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固有电活动释放有关;其中浅睡期纺锤波的同步化机制可激活发作期癫痫样放电。睡眠诱发的临床意义还在于能协助确定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20]。需要注意的是癫痫样放电与入睡过程中的阵发性θ节律爆发、顶尖波、K-综合波、6 Hz良性棘慢复合波及觉醒反应等生理性或非癫痫性睡眠图形鉴别。
综上,老年癫痫脑电图具有以下特点:① 老年癫痫发作起始期脑电表现与非老年成人类似,但有以下2种特殊情况:A.仅有背景活动异常;B.既无背景活动异常,也无癫痫样放电。② 老年人发作期脑电波为局灶性起始的多于非老年成人。③ 自然睡眠中老年人癫痫样放电出现率增多。④ 老年人过度换气的异常反应不敏感。本研究利用VEEG了解老年癫痫脑电图的特点,对于减少因临床症状不典型造成的老年癫痫的漏诊及误诊,具有临床意义。
癫痫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好发于婴儿、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人癫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及青少年[1]。且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老年人新发癫痫多集中在65~69岁,为90/10万,年龄>80岁的增加为150/10万[2]。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癫痫已成为继卒中及老年退行性变后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疾病[3]。老年人癫痫的临床表现多样,很少有先兆,且往往无明显运动症状及意识障碍[4]。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是在长程脑电图监测的基础上增加1~2个摄像头,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同步记录脑电图情况。对于老年人,VEEG能够准确反映患者在各时间段的活动状态及相应脑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排除各种干扰伪差及电极故障,减少误诊及漏诊。现对我院57例老年癫痫及65例非老年成人癫痫患者的VEEG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中心接受VEEG监测的年龄>16岁的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华老年医学学会规定的≥60岁为老年人[5],据此本研究对象分为2组。老年组57例,男30例(52.6%),女27例(47.4%);年龄60~86岁,平均(69.7±3.4)岁。对照组65例,男37例(56.9%),女28例(43.1%);年龄16~59岁,平均(40.5±4.5)岁。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6,P=0.635)。
纳入标准:① 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和国际癫痫病友会2005年颁布的癫痫诊断标准[6]:出现≥2次(间隔至少24 h)非诱发性癫痫发作;② 完善了头颅影像学及其他必要病因学检查,且病历资料完整;③ 年龄≥16岁。排除标准:①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② 妊娠期;③ 反射性癫痫;④ 发作性睡病;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⑥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⑦ 晕厥;⑧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
1.2 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VEEG、头颅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检查前要求新诊断未用药治疗患者在检查前及检查时暂时不用镇静剂、止痛药及抗癫痫药物等;对已进行治疗患者继续服用原有抗癫痫药。监测过程中要求持续时间为24 h。患者检查当天上午饱餐后进行检查,禁用兴奋性饮料及药物。监测过程中要求做过度换气试验以增加癫痫发作几率[7]。
全部受检者均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放头皮电极,定标50 μV/mm,时间常数0.3 s,走纸速度 30 mm/s,监测时间为24 h。
1.3 观察指标
1.3.1 过度换气试验
正常反应为:引起广泛性的中-高波幅慢波出现,包括θ波和δ波;同时α波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异常反应为:慢波早期出现或延迟消失,明显不对称的慢波反应,广泛阵发性高波幅δ节律,癫痫样放电。
1.3.2 癫痫样放电
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多棘波。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① 与背景活动有明显区别的爆发性活动;② 具有较快的时相变化;③ 电位活动持续时间<200 ms,其中<70 ms 为棘波,70~200 ms为尖波;④ 这些电位有一定的空间分布,通常都是负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癫痫发作类型比较
老年组患者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0例(17.5%),复杂部分性发作26例(45.6%),部分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1例(35.8%)。其中2例患者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1例患者为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对照组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4例(21.6%),复杂部分性发作27例(41.5%),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4例(36.9%)。
2.2 两组患者癫痫病因分类比较
老年组57例患者中,30例(52.6%)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按照病因学,隐源性癫痫16例(28.1%);症状性癫痫41例(71.9%),其中脑梗死18例(43.9%),脑出血6例(14.6%),变性疾病4例(9.8%),脑肿瘤4例(9.8%),脑炎4例(9.8%),局灶性脑萎缩3例(7.3%),创伤性脑损伤2例(4.9%)。
对照组65例患者中,32例(49.2%)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按照病因学,隐源性癫痫31例(47.7%);症状性癫痫34例(52.3%),其中脑炎12例(35.3%),创伤性脑损伤10例(29.4%),脑肿瘤4例(11.8%),脑梗死2例(5.9%),脑出血3例(8.8%),脑皮质发育不良2例(5.9%),脑血管畸形1例(2.9%)。
2.3 两组患者发作期脑电图改变比较
VEEG监测期间,老年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和32例出现临床发作。分析这两组发作期起始脑电图改变的特点:① 老年组有广泛性低幅快波2例(7.4%),局部性低幅快波5例(18.5%),广泛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3例(11.1%),局部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5例(18.5%),局灶性节律性慢波6例(22.3%),仅有背景活动异常5例(18.5%),既无背景活动异常也无癫痫样放电1例(3.7%)。对照组可见广泛性低幅快波4例(12.5%),局部性低幅快波6例(18.8%),广泛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7例(21.8%),局部性棘波或棘慢复合波8例(25.0%),局灶性节律性慢波6例(18.8%),仅有背景活动异常1例(3.1%)。
② 老年组16例(59.3%)患者明确为局灶性起始,且明确起始部位:其中颞区起源6例,额区起源3例,额-颞区起源5例,枕-后颞区起源2例;5例(18.5%)脑电图显示双侧导联广泛同步化起始中、长程的低幅快波或棘波、棘-慢复合波;6例(22.2%)既无局灶性起始,也无广泛性起始。对照组有8例(25.0%)局灶性起始的癫痫样放电,另外24例(75.0%)表现为广泛性低幅快波、棘波、棘慢复合波。两组发作期起始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1,P<0.001)。见表 1。

2.4 两组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改变比较
比较老年组和对照组在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分别比较清醒期及睡眠期的癫痫样放电检出率,发现睡眠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老年组52.6%,对照组83.1%)高于清醒期(老年组15.8%,对照组46.2%),两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在睡眠期还是清醒期,老年组的癫痫样放电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发作间期,老年组中9例出现颞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而对照组未发现类似波形。

2.5 两组患者过度换气试验比较
老年组57例患者中,共8例(14.0%)过度换气试验异常,其中6例在过度换气后出现广泛高波幅慢波,2例出现癫痫样放电;其余49例(86.0%)为正常反应,表现为广泛性的中-高波幅慢波出现,同时伴α波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对照组65例患者过度换气后,42例(64.6%)出现异常反应,表现为广泛性高波幅慢波、不对称性慢波及癫痫样放电;23例(35.4%)为正常反应,出现包括θ波和δ波在内的广泛中-高幅慢波,伴α波波幅增高、频率减慢。老年癫痫患者较非老年成人患者对过度换气诱发试验敏感性差,两组过度换气后异常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22,P<0.001)。
3 讨论
老年癫痫是指60岁以后发生的癫痫,以症状性癫痫为主。Si等[8]研究的892例新发癫痫患者中,老年人的症状性癫痫占老年癫痫的63.2%,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性癫痫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本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症状性癫痫多于非老年成人症状性癫痫;老年人症状性癫痫占老年人癫痫的71.9%,比Si等[8]的研究结果稍微增高,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有关。从病因上看,老年人癫痫以脑血管疾病多见(脑梗死43.9%,脑出血14.8%),其次分别是脑肿瘤、脑炎、变性疾病等。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是老年癫痫的常见病因,而脑血管疾病病灶多局限于额、颞、顶、枕等区域[9-12]。老年人多形性δ活动增多也提示大脑皮质、皮质下或丘脑核团有局灶性脑损伤。且在脑血管疾病中,病变越重,癫痫出现几率越大,癫痫出现的几率与卒中类型、性别无明确关系[13]。非老年成人癫痫的病因以脑炎(35.3%)、创伤性脑损伤(29.4%)及脑肿瘤(11.8%)分列前 3位,亦与Si等[8]的研究相符合。老年人的症状性癫痫多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单纯部分性发作17.5%,复杂部分发作45.6%),也有一部分呈全面强直-阵挛发作(35.8%)。老年人与非老年成人发作类型相似,均以部分性发作多见(均为63.1%);但与非老年成人相比较,老年人复杂部分性发作很少有先兆,即使有先兆,也仅表现为头晕、一过性黑矇等不典型表现[14]。老年人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特点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通过脑电图,尤其是VEEG能极大提高癫痫的诊断率[15]。
老年癫痫发作期脑电波波形与非老年成人发作期类似,均有广泛性或局灶性低幅快波、广泛性或局灶性棘波、棘慢波、局灶性节律性慢波。但老年人发作期起始脑电表现有2种特殊形式:① 仅有背景活动异常;② 既无背景活动异常,也无癫痫样放电。老年癫痫背景活动异常多表现为节律慢化、局限性电压衰减。老年人节律慢化可能与脑代谢率降低有关,也与基底节丘脑网状结构的投射、胆碱能通路受损有关[16]。而局限性电压衰减可能与正常皮质活动丧失(如老年人常见的脑萎缩、脑血流量减少)有关。老年癫痫在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检出率低于非老年成人,这也与老年人大脑代谢功能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低于非老年成人有关。老年癫痫的脑电图更多地表现为抑制性波形。这也造成老年患者癫痫样放电减少,广泛性或局限性慢波增多,如:本研究中发现的颞区间断节律性δ波。在病情危重的老年癫痫患者中单侧节律性δ波增多,此波形提示局部病变的严重程度[17]。
老年癫痫患者行过度换气试验时能诱发出异常反应的几率很低,明显低于非老年成人癫痫的异常率。过度换气时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是造成典型脑电图改变的直接原因。过度换气所诱发的癫痫样活动可能的机制是合并于丘脑皮质功能变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18]。老年人因脑动脉硬化、脑代谢机能低下、脑神经细胞变性等造成神经兴奋性降低,故过度换气在老年癫痫患者中能诱发出癫痫波的几率降低。
在本研究中,睡眠期的癫痫样放电出现率明显高于清醒期,在睡眠期老年组癫痫样放电检出率是52.6%,对照组是83.1%,这说明睡眠诱发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手段。癫痫样放电常出现在入睡期、浅睡期或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Ⅰ、Ⅱ期。有研究表明癫痫样放电出现集中在NREMⅠ、Ⅱ期的可达25.3%的患者,且癫痫患者在NREM Ⅰ、Ⅱ期的睡眠时间长于健康人[19]。睡眠诱发的原理可能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固有电活动释放有关;其中浅睡期纺锤波的同步化机制可激活发作期癫痫样放电。睡眠诱发的临床意义还在于能协助确定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20]。需要注意的是癫痫样放电与入睡过程中的阵发性θ节律爆发、顶尖波、K-综合波、6 Hz良性棘慢复合波及觉醒反应等生理性或非癫痫性睡眠图形鉴别。
综上,老年癫痫脑电图具有以下特点:① 老年癫痫发作起始期脑电表现与非老年成人类似,但有以下2种特殊情况:A.仅有背景活动异常;B.既无背景活动异常,也无癫痫样放电。② 老年人发作期脑电波为局灶性起始的多于非老年成人。③ 自然睡眠中老年人癫痫样放电出现率增多。④ 老年人过度换气的异常反应不敏感。本研究利用VEEG了解老年癫痫脑电图的特点,对于减少因临床症状不典型造成的老年癫痫的漏诊及误诊,具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