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骆洪梅, 黄晓芳, 任洁. 眼科日间手术指征扩展增加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和应对. 华西医学, 2015, 30(5): 811-813.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32 复制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我院于2010年10月开展眼科日间手术[2],从2011年底开始成立眼科日间病房,主要收治白内障手术患者。经过3年多的运营,在医院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日间住院流程不断优化,手术医生和患者认可度明显提高,大大缓解了患者入院难的问题。同时,因日间手术流程便捷、入院快、术前等待时间短,大量非白内障手术病种也相继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指征不断扩展,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如何减低风险,保证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成为我科日间病房关注的重点。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日间病房共30张床位。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患者18 461例次。
1.2 方法
观察指标:年手术量、日间白内障手术患者比例、≥70岁和≤12岁患者例数、高危跌倒/坠床风险患者数、全身麻醉手术台次、手术指征(包括白内障手术比例、复杂的白内障手术量)。
1.3 评价指标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年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值。
2 结果
眼科年日间手术量逐年递增。3年间日间手术量分别为5 633、6 313、6 515台次。2013年较2012年增加680台次,2014年较2013年增加202台次。
手术指征放宽:白内障手术比例逐年下降,并且白内障手术总量轻度下降,2014年较2013年减少28台次,部分复杂白内障手术,如先天性白内障也行日间手术;日间手术总量增加、白内障患者收治减少,非白内障患者收治量增加,如:眼底病、眼肌、整形、角膜病,甚至部分眼眶手术也开展日间手术。见表 1。

高危风险患者增多:婴幼儿全身麻醉患者、高龄老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见表 1。
病房不良事件管控较好,3年间无不良事件发生。3年间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结果均≥90%。
3 讨论
日间手术量逐年递增,工作量不断提高,医护、护患间沟通量增加,出现矛盾和投诉的可能性增加。护理应对: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3]。良好的沟通能够缩短护患之间距离,减少护患纠纷。加强护士礼仪培训,提高护士沟通技巧,以患者利益和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与患者或医务人员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护士在患者入院登记时,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详细告知,使患者在入住前了解住院流程和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减少患者和家属的担心和疑虑。
手术指征放宽,复杂手术量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如疼痛、高眼压、术后出血、术后应激性高血压或高血糖,责任护士需加强病情观察和处置能力。护理应对:组织护士进行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处置能力的培训。护理人员做好围手术期的病情观察,如检查报告的结果、血压血糖的监测、术后疼痛和胃肠道反应的观察并及时处理。出院后第3天进行电话回访,主动了解患者病情,解答患者疑问并作相应宣教和指导复诊。
高危风险患者如婴幼儿全身麻醉患者、高龄老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数量的递增,使护理团队面临许多的挑战。护理应对:眼科住院患者因视力障碍,行动迟缓,加之住院环境突然改变,容易发生意外跌倒,特别是高龄住院患者[4-7]。分步做好术前评估,患者术前先由麻醉医生完成麻醉评估,特别是全身麻醉、高龄和有全身合并症的患者,入院前1 d先看麻醉门诊,麻醉师评估全身情况,可以实施手术方可办理入院手续;入院后责任护士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和完成护理评估,评估结果达到手术指标方可入院;责任护士将患者住院安全措施融入到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中,以书面、床旁指导、集体宣讲等形式落实安全宣教,保证患者安全护理措施落实;全身麻醉患者以小儿斜视为主,小儿斜视显微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需做好术前沟通及解释,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斜视相关知识及手术的目的,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向患儿的父母做好必要的交待和解释[8],围手术期的饮食指导、呼吸道的观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对于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待其合并症病情稳定,身体状态较好后,进行眼部手术,保证术后及时恢复[9]。护理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提高质量管理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查[10]。护士长做好质量控制,保障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每日对高龄、婴幼儿、高血压、糖尿病、跌倒高危等高风险患者,进行重点的检查和督导。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和制度执行不到位。护理应对:加强护理管理,保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的同时持续质量改进,使护士主动参与护理管理,协助做好科室各种物资、设备的管理。对抢救物资做到“四定”:定期检查,定期清洁和维护,固定数量,定点放置。加强基数药品的管理,做好交接班。对患者的标识腕带、床头卡、病历、过敏或高危跌倒标识进行检查、核对。加强环境的管理,保持有足够的照明,病房、走廊地面干燥,避免引起患者滑倒的风险因素存在;患者床头物品要摆放整齐,开水瓶及其他危险物品远离患者,避免引起患者烫伤风险因素存在;对婴幼儿和老年患者指导并协助正确使用床栏,避免引起患者坠床风险因素存在;禁止在病房使用任何电器,提醒患者和家属防火、防盗。护士长坚持常规查房,查找和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采取对策[11]。定期召开护理小组会议,人人分析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并学会从别人发生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12]。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的改革,设立日间手术病房是根据医疗技术及水平的发展,为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提供的特色医疗服务[13]。日间手术“短、平、快”特性,适合眼科患者手术治疗[14]。随着日间手术流程的优化、手术技术的成熟,手术指征被放宽,更多高龄患者或超高龄患者、婴幼儿患者、全身合并症患者选择眼科日间手术。眼科日间手术指征的扩展,在方便患者就医、增加患者收治量的同时,也潜藏着护理风险的隐患,增加护士沟通、观察、治疗和记录的工作量。
患者满意度是反映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15],患者安全是满意度的基本要求。为了降低护理风险隐患,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日间手术患者收治流程再造、做好护理人员礼仪、沟通技巧、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按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护理人员细致完成患者及家属宣教,做好围手术期的病情观察并及时处理。因此,合理的住院流程优化、多形式的患者及家属宣教以及动态的病房管理是降低日间手术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的重要保证。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我院于2010年10月开展眼科日间手术[2],从2011年底开始成立眼科日间病房,主要收治白内障手术患者。经过3年多的运营,在医院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日间住院流程不断优化,手术医生和患者认可度明显提高,大大缓解了患者入院难的问题。同时,因日间手术流程便捷、入院快、术前等待时间短,大量非白内障手术病种也相继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指征不断扩展,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如何减低风险,保证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成为我科日间病房关注的重点。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日间病房共30张床位。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患者18 461例次。
1.2 方法
观察指标:年手术量、日间白内障手术患者比例、≥70岁和≤12岁患者例数、高危跌倒/坠床风险患者数、全身麻醉手术台次、手术指征(包括白内障手术比例、复杂的白内障手术量)。
1.3 评价指标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年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值。
2 结果
眼科年日间手术量逐年递增。3年间日间手术量分别为5 633、6 313、6 515台次。2013年较2012年增加680台次,2014年较2013年增加202台次。
手术指征放宽:白内障手术比例逐年下降,并且白内障手术总量轻度下降,2014年较2013年减少28台次,部分复杂白内障手术,如先天性白内障也行日间手术;日间手术总量增加、白内障患者收治减少,非白内障患者收治量增加,如:眼底病、眼肌、整形、角膜病,甚至部分眼眶手术也开展日间手术。见表 1。

高危风险患者增多:婴幼儿全身麻醉患者、高龄老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见表 1。
病房不良事件管控较好,3年间无不良事件发生。3年间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结果均≥90%。
3 讨论
日间手术量逐年递增,工作量不断提高,医护、护患间沟通量增加,出现矛盾和投诉的可能性增加。护理应对: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3]。良好的沟通能够缩短护患之间距离,减少护患纠纷。加强护士礼仪培训,提高护士沟通技巧,以患者利益和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与患者或医务人员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护士在患者入院登记时,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详细告知,使患者在入住前了解住院流程和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减少患者和家属的担心和疑虑。
手术指征放宽,复杂手术量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如疼痛、高眼压、术后出血、术后应激性高血压或高血糖,责任护士需加强病情观察和处置能力。护理应对:组织护士进行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处置能力的培训。护理人员做好围手术期的病情观察,如检查报告的结果、血压血糖的监测、术后疼痛和胃肠道反应的观察并及时处理。出院后第3天进行电话回访,主动了解患者病情,解答患者疑问并作相应宣教和指导复诊。
高危风险患者如婴幼儿全身麻醉患者、高龄老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数量的递增,使护理团队面临许多的挑战。护理应对:眼科住院患者因视力障碍,行动迟缓,加之住院环境突然改变,容易发生意外跌倒,特别是高龄住院患者[4-7]。分步做好术前评估,患者术前先由麻醉医生完成麻醉评估,特别是全身麻醉、高龄和有全身合并症的患者,入院前1 d先看麻醉门诊,麻醉师评估全身情况,可以实施手术方可办理入院手续;入院后责任护士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和完成护理评估,评估结果达到手术指标方可入院;责任护士将患者住院安全措施融入到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中,以书面、床旁指导、集体宣讲等形式落实安全宣教,保证患者安全护理措施落实;全身麻醉患者以小儿斜视为主,小儿斜视显微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需做好术前沟通及解释,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斜视相关知识及手术的目的,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向患儿的父母做好必要的交待和解释[8],围手术期的饮食指导、呼吸道的观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对于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待其合并症病情稳定,身体状态较好后,进行眼部手术,保证术后及时恢复[9]。护理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提高质量管理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查[10]。护士长做好质量控制,保障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每日对高龄、婴幼儿、高血压、糖尿病、跌倒高危等高风险患者,进行重点的检查和督导。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和制度执行不到位。护理应对:加强护理管理,保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的同时持续质量改进,使护士主动参与护理管理,协助做好科室各种物资、设备的管理。对抢救物资做到“四定”:定期检查,定期清洁和维护,固定数量,定点放置。加强基数药品的管理,做好交接班。对患者的标识腕带、床头卡、病历、过敏或高危跌倒标识进行检查、核对。加强环境的管理,保持有足够的照明,病房、走廊地面干燥,避免引起患者滑倒的风险因素存在;患者床头物品要摆放整齐,开水瓶及其他危险物品远离患者,避免引起患者烫伤风险因素存在;对婴幼儿和老年患者指导并协助正确使用床栏,避免引起患者坠床风险因素存在;禁止在病房使用任何电器,提醒患者和家属防火、防盗。护士长坚持常规查房,查找和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采取对策[11]。定期召开护理小组会议,人人分析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并学会从别人发生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12]。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的改革,设立日间手术病房是根据医疗技术及水平的发展,为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提供的特色医疗服务[13]。日间手术“短、平、快”特性,适合眼科患者手术治疗[14]。随着日间手术流程的优化、手术技术的成熟,手术指征被放宽,更多高龄患者或超高龄患者、婴幼儿患者、全身合并症患者选择眼科日间手术。眼科日间手术指征的扩展,在方便患者就医、增加患者收治量的同时,也潜藏着护理风险的隐患,增加护士沟通、观察、治疗和记录的工作量。
患者满意度是反映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15],患者安全是满意度的基本要求。为了降低护理风险隐患,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日间手术患者收治流程再造、做好护理人员礼仪、沟通技巧、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按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护理人员细致完成患者及家属宣教,做好围手术期的病情观察并及时处理。因此,合理的住院流程优化、多形式的患者及家属宣教以及动态的病房管理是降低日间手术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