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勇, 晋兆琴, 姚梦然. 术前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降低小儿麻醉恢复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 华西医学, 2015, 30(5): 881-884.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53 复制
在小儿外科手术麻醉中,由于患者年龄偏小,不能合作,故几乎均选择全身麻醉。小儿气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感染,而感染后又易导致咽喉部充血肿胀。在其接受麻醉期间,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管导管机械性刺激,麻醉药物作用,术中通气时干燥的气流对呼吸道纤毛自我清理功能的抑制,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均会导致围手术期患儿发生喉痉挛。而小儿呼吸系统储备功能极差,一旦发生喉痉挛全身氧合状况迅速恶化,发生全身紫绀,血氧饱和度(SpO2)迅速下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1-2]。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是减轻术后咽部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静脉注射激素局部血药浓度较低,且作用时间短,全身反应大,副作用多。布地奈德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认证的可用于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其亲脂性较全身激素强,有利于发挥其在局部的抗炎活性,可以很好地减少全身性作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强咽喉部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咽喉部黏膜炎症渗出与水肿,减少局部组织各种炎症介质释放[3]。2012年12月-2014年2月我们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降低小儿患者围手术期喉痉挛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2月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100例。纳入标准:年龄1~3岁,体质量6~17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术前评估患儿插管无困难,无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啰音,无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随机分为2组:A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岁~2岁11个月,平均(1.8±0.7)岁;体质量7.5~15.6 kg,平均(9.8±0.5)kg;患儿采用喉罩全身麻醉。B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3岁,平均(1.9±0.4)岁;体质量6.5~16.6 kg,平均(10.3±0.3)kg;患儿术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然后采用喉罩全身麻醉。入选患儿术前检查无明显异常,手术时间<1 h,出血量均在5 mL以内。术中麻醉诱导与维持顺利,未发生缺氧,血压降低,心率减慢。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的患儿均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与监测
手术前1 d访视患儿,初步与其熟识,留下小儿面罩给患儿玩耍以增加小儿入室后配合程度,降低哭闹。B组患儿入室后先雾化吸入1 mg布地奈德,再接受麻醉。两组患儿均采用七氟醚面罩吸入诱导,待患儿入睡后建立液体通路。同时连接监测仪监测心率、心电图、SpO2、血压。所有患儿均在具备液体通路的情况下依次静脉注射阿托品(0.01~0.02 mg/kg)、咪达唑仑(0.08~0.10 mg/kg)、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1~2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0~0.15 mg/kg)和芬太尼(0.20~0.40 μg/kg)诱导,麻醉深度合适时插入喉罩。术后采用吸入60%氧浓度的空氧混合气、2%~3%七氟醚与静脉泵注0.10 μg/(kg·min)瑞芬太尼作为麻醉维持药物。所有患儿均于手术皮肤缝合结束后停药,切口0.25%罗哌卡因10 mL局部麻醉镇痛,60 L/min 氧流量洗肺。待患儿呼吸频率达到20~25次/min,潮气量6~80 mL/kg,呼出七氟烷浓度<0.5%时,带管入麻醉恢复室。术毕以患儿呼吸频率达到20~25次/min,潮气量8~100 mL/kg,吞咽咳嗽等保护性反射恢复,循环稳定,SpO2>98%,患儿在无外界刺激状态下自然清醒,作为拔管指征,拔出喉罩,拔管后如出现SpO2下降或喉痉挛则采用面罩给氧辅助呼吸,由主管麻醉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插管或给药物处理,并记录。以患儿完全清醒,呼吸平静,呼吸道通畅,吸空气SpO2能到达95%以上,能自行咳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血压、心率改变不超过术前静息值20%作为出恢复室标准,送入病房。所有患儿均由同一麻醉医生行麻醉操作与判断。
1.3 剔除标准
① 入室哭闹剧烈,分泌物过多者;② 配合程度差,雾化效果不佳者;③ 麻醉诱导与维持过程因个体差异或手术情况导致麻醉用药与维持与试验方案相违背者;④ 麻醉诱导至结束时间>1 h者;⑤ 麻醉恢复期恢复过程与此方案描述不相符合者。
1.4 观察内容
① 术中、术后喉痉挛的发生例数、喉痉挛的严重程度等指标。喉痉挛程度的分类标准:轻度喉痉挛:仅真声带挛缩,声门狭窄,吸气时发生高亢尖锐的喉鸣音;中度喉痉挛:真假声带均挛缩,呼气阻力增加,发生粗沉的喉鸣;重度喉痉挛:声门完全关闭,肋间肌与膈肌下陷,通气中断。② 记录患儿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③ 采用带储液罐的小儿吸痰管,记录各组患儿麻醉恢复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总量。④ 观察各组患儿术后声嘶、说话语调改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⑤ 观察各组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中、术后喉痉挛的发生例数、严重程度比较
A组12例发生喉痉挛,其中轻度喉痉挛3例(6%),中度喉痉挛8例(16%),重度喉痉挛1例(2%);B组3例发生喉痉挛,均为轻度喉痉挛,发生率6%。A组喉痉挛发生率较B组高,且喉痉挛严重程度较B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12;Z=4.821,P=0.028),见表 1。

2.2 两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恢复期间呼吸道分泌物总量的比较
两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A组平均为(61.0±13.3)min,B组平均为(37.0±7.4)min,与A组比较,B组在恢复室停留时间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50,P<0.001),恢复期间呼吸道分泌物总量A组痰量平均为(5.0±2.3)mL,B组痰量平均为(2.0±0.4)mL,与A组比较,B组痰液总量更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87,P<0.001)。
2.3 两组患儿术后声嘶、说话语调改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A组术后有32例患儿出现声音嘶哑,发生率72%,B组9例患儿出现声音嘶哑,发生率18%;B组患者术后声嘶、语调改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9,P<0.001)。
2.4 两组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A组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7例,发生率14%,B组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发生率2%;与A组比较,B组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大气污染严重,各大城市空气质量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内江市全年PM2.5指数>300),秋冬季呼吸系统疾患病例急剧增多。且内江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四面环山,空气流通差,大气污染物无法扩散,且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极大。我院近年来择期手术的患儿术后出现各种呼吸系统不良事件概率逐渐上升,尤以秋冬季节为著。这可能与四川省秋冬季节气候环境恶劣,且现空气污染污染物扩散困难有关。
据报道,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 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形成与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细颗粒物,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易被吸入并沉积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更为细小的成分还可以穿过肺泡进入血液。PM2.5还容易吸附各种有毒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会进一步加重对健康的危害。最新的研究发现,短期暴露于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入院率有关 [4]。北京市PM2.5暴露的急性健康损害风险和经济损失的评估结果显示急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是PM2.5引发的主要疾病,占90%以上。
在此条件下术前合并或潜在合并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患儿(如上呼吸道感染或潜在感染)术后更易发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5-7]。小儿围手术期间呼吸系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主要有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术后肺部感染,术后声嘶、语调改变等。其中以麻醉后喉痉挛最为高发。
全身麻醉术后出现喉痉挛的原因主要有:小儿喉腔狭窄,血运丰富,插管挤压易引起水肿;上呼吸道感染或潜在感染,病毒感染后可增强迷走神经电冲动的释放,从而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麻醉减浅后分泌物或血液对声门部的刺激、气管导管或喉罩的直接挤压刺激、浅麻醉状态下的疼痛刺激;术中机械通气抑制了呼吸道纤毛运动与自我清理功能[8-10]。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强咽喉部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咽喉部黏膜炎症渗出与水肿,减少局部组织各种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气管内皮细胞渗漏,对气道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布地奈德是可用于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其亲脂性较全身激素强,有利于发挥其在局部的抗炎活性,可以很好地减少全身性作用。本试验B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其喉痉挛发生的概率与严重程度比A组低,这说明布地奈德能够通过减轻咽喉部水肿,抑制炎症反应,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腺体分泌等作用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但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后B组仍有3例患儿发生喉痉挛,这是因为黏膜水肿、感染只是喉痉挛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喉痉挛是否发生的唯一因素,故术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只能降低麻醉恢复期喉痉挛发生概率。
PM2.5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后,直接或间接通过产生的细胞毒性介质作用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升高,进一步诱导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诱发支气管腔和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白细胞的聚集,导致肺部炎症、局部免疫力下降及肺上皮细胞纤维化。同时,研究发现PM2.5还可以通过受体(如86X1和2b1)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或启动Th2免疫应答等引起肺部炎症[11-12]。糖皮质激素对嗜酸性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布地奈德其抗炎效应强于倍氯米松,是地塞米松的980倍,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13-14],这不仅表现为可以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率上面,还表现为其对两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恢复期间呼吸道分泌物总量、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A组停留时间、痰液总量、肺部感染率均高于B组。说明布地奈德抗炎作用可缩短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减轻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任何影响声带闭合、震动的因素都会导致声音嘶哑。麻醉后声音嘶哑主要原因是插管导致的咽喉水肿[15-16]。糖皮质激素均能抑制组织水肿,但全身性应用效果欠佳,布地奈德具有独特的酯化作用,在气道停留时间长,同时维持内皮细胞稳定性,降低组织水肿[17]。本试验中B组声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说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不仅能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率,同时还可以降低术后声嘶发生率。
综上所述,布地奈德术前雾化吸入可以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程度及概率,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发生声嘶、语调改变等并发症的概率,临床应用简便,适合应用于小儿患者麻醉,值得临床推广。
在小儿外科手术麻醉中,由于患者年龄偏小,不能合作,故几乎均选择全身麻醉。小儿气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感染,而感染后又易导致咽喉部充血肿胀。在其接受麻醉期间,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管导管机械性刺激,麻醉药物作用,术中通气时干燥的气流对呼吸道纤毛自我清理功能的抑制,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均会导致围手术期患儿发生喉痉挛。而小儿呼吸系统储备功能极差,一旦发生喉痉挛全身氧合状况迅速恶化,发生全身紫绀,血氧饱和度(SpO2)迅速下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1-2]。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是减轻术后咽部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静脉注射激素局部血药浓度较低,且作用时间短,全身反应大,副作用多。布地奈德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认证的可用于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其亲脂性较全身激素强,有利于发挥其在局部的抗炎活性,可以很好地减少全身性作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强咽喉部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咽喉部黏膜炎症渗出与水肿,减少局部组织各种炎症介质释放[3]。2012年12月-2014年2月我们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降低小儿患者围手术期喉痉挛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2月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100例。纳入标准:年龄1~3岁,体质量6~17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术前评估患儿插管无困难,无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啰音,无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随机分为2组:A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岁~2岁11个月,平均(1.8±0.7)岁;体质量7.5~15.6 kg,平均(9.8±0.5)kg;患儿采用喉罩全身麻醉。B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3岁,平均(1.9±0.4)岁;体质量6.5~16.6 kg,平均(10.3±0.3)kg;患儿术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然后采用喉罩全身麻醉。入选患儿术前检查无明显异常,手术时间<1 h,出血量均在5 mL以内。术中麻醉诱导与维持顺利,未发生缺氧,血压降低,心率减慢。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的患儿均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与监测
手术前1 d访视患儿,初步与其熟识,留下小儿面罩给患儿玩耍以增加小儿入室后配合程度,降低哭闹。B组患儿入室后先雾化吸入1 mg布地奈德,再接受麻醉。两组患儿均采用七氟醚面罩吸入诱导,待患儿入睡后建立液体通路。同时连接监测仪监测心率、心电图、SpO2、血压。所有患儿均在具备液体通路的情况下依次静脉注射阿托品(0.01~0.02 mg/kg)、咪达唑仑(0.08~0.10 mg/kg)、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1~2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0~0.15 mg/kg)和芬太尼(0.20~0.40 μg/kg)诱导,麻醉深度合适时插入喉罩。术后采用吸入60%氧浓度的空氧混合气、2%~3%七氟醚与静脉泵注0.10 μg/(kg·min)瑞芬太尼作为麻醉维持药物。所有患儿均于手术皮肤缝合结束后停药,切口0.25%罗哌卡因10 mL局部麻醉镇痛,60 L/min 氧流量洗肺。待患儿呼吸频率达到20~25次/min,潮气量6~80 mL/kg,呼出七氟烷浓度<0.5%时,带管入麻醉恢复室。术毕以患儿呼吸频率达到20~25次/min,潮气量8~100 mL/kg,吞咽咳嗽等保护性反射恢复,循环稳定,SpO2>98%,患儿在无外界刺激状态下自然清醒,作为拔管指征,拔出喉罩,拔管后如出现SpO2下降或喉痉挛则采用面罩给氧辅助呼吸,由主管麻醉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插管或给药物处理,并记录。以患儿完全清醒,呼吸平静,呼吸道通畅,吸空气SpO2能到达95%以上,能自行咳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血压、心率改变不超过术前静息值20%作为出恢复室标准,送入病房。所有患儿均由同一麻醉医生行麻醉操作与判断。
1.3 剔除标准
① 入室哭闹剧烈,分泌物过多者;② 配合程度差,雾化效果不佳者;③ 麻醉诱导与维持过程因个体差异或手术情况导致麻醉用药与维持与试验方案相违背者;④ 麻醉诱导至结束时间>1 h者;⑤ 麻醉恢复期恢复过程与此方案描述不相符合者。
1.4 观察内容
① 术中、术后喉痉挛的发生例数、喉痉挛的严重程度等指标。喉痉挛程度的分类标准:轻度喉痉挛:仅真声带挛缩,声门狭窄,吸气时发生高亢尖锐的喉鸣音;中度喉痉挛:真假声带均挛缩,呼气阻力增加,发生粗沉的喉鸣;重度喉痉挛:声门完全关闭,肋间肌与膈肌下陷,通气中断。② 记录患儿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③ 采用带储液罐的小儿吸痰管,记录各组患儿麻醉恢复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总量。④ 观察各组患儿术后声嘶、说话语调改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⑤ 观察各组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中、术后喉痉挛的发生例数、严重程度比较
A组12例发生喉痉挛,其中轻度喉痉挛3例(6%),中度喉痉挛8例(16%),重度喉痉挛1例(2%);B组3例发生喉痉挛,均为轻度喉痉挛,发生率6%。A组喉痉挛发生率较B组高,且喉痉挛严重程度较B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12;Z=4.821,P=0.028),见表 1。

2.2 两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恢复期间呼吸道分泌物总量的比较
两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A组平均为(61.0±13.3)min,B组平均为(37.0±7.4)min,与A组比较,B组在恢复室停留时间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50,P<0.001),恢复期间呼吸道分泌物总量A组痰量平均为(5.0±2.3)mL,B组痰量平均为(2.0±0.4)mL,与A组比较,B组痰液总量更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87,P<0.001)。
2.3 两组患儿术后声嘶、说话语调改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A组术后有32例患儿出现声音嘶哑,发生率72%,B组9例患儿出现声音嘶哑,发生率18%;B组患者术后声嘶、语调改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9,P<0.001)。
2.4 两组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A组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7例,发生率14%,B组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发生率2%;与A组比较,B组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大气污染严重,各大城市空气质量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内江市全年PM2.5指数>300),秋冬季呼吸系统疾患病例急剧增多。且内江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四面环山,空气流通差,大气污染物无法扩散,且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极大。我院近年来择期手术的患儿术后出现各种呼吸系统不良事件概率逐渐上升,尤以秋冬季节为著。这可能与四川省秋冬季节气候环境恶劣,且现空气污染污染物扩散困难有关。
据报道,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 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形成与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细颗粒物,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易被吸入并沉积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更为细小的成分还可以穿过肺泡进入血液。PM2.5还容易吸附各种有毒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会进一步加重对健康的危害。最新的研究发现,短期暴露于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入院率有关 [4]。北京市PM2.5暴露的急性健康损害风险和经济损失的评估结果显示急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是PM2.5引发的主要疾病,占90%以上。
在此条件下术前合并或潜在合并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患儿(如上呼吸道感染或潜在感染)术后更易发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5-7]。小儿围手术期间呼吸系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主要有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术后肺部感染,术后声嘶、语调改变等。其中以麻醉后喉痉挛最为高发。
全身麻醉术后出现喉痉挛的原因主要有:小儿喉腔狭窄,血运丰富,插管挤压易引起水肿;上呼吸道感染或潜在感染,病毒感染后可增强迷走神经电冲动的释放,从而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麻醉减浅后分泌物或血液对声门部的刺激、气管导管或喉罩的直接挤压刺激、浅麻醉状态下的疼痛刺激;术中机械通气抑制了呼吸道纤毛运动与自我清理功能[8-10]。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强咽喉部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咽喉部黏膜炎症渗出与水肿,减少局部组织各种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气管内皮细胞渗漏,对气道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布地奈德是可用于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其亲脂性较全身激素强,有利于发挥其在局部的抗炎活性,可以很好地减少全身性作用。本试验B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其喉痉挛发生的概率与严重程度比A组低,这说明布地奈德能够通过减轻咽喉部水肿,抑制炎症反应,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腺体分泌等作用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但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后B组仍有3例患儿发生喉痉挛,这是因为黏膜水肿、感染只是喉痉挛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喉痉挛是否发生的唯一因素,故术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只能降低麻醉恢复期喉痉挛发生概率。
PM2.5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后,直接或间接通过产生的细胞毒性介质作用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升高,进一步诱导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诱发支气管腔和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白细胞的聚集,导致肺部炎症、局部免疫力下降及肺上皮细胞纤维化。同时,研究发现PM2.5还可以通过受体(如86X1和2b1)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或启动Th2免疫应答等引起肺部炎症[11-12]。糖皮质激素对嗜酸性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布地奈德其抗炎效应强于倍氯米松,是地塞米松的980倍,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13-14],这不仅表现为可以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率上面,还表现为其对两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恢复期间呼吸道分泌物总量、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A组停留时间、痰液总量、肺部感染率均高于B组。说明布地奈德抗炎作用可缩短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减轻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任何影响声带闭合、震动的因素都会导致声音嘶哑。麻醉后声音嘶哑主要原因是插管导致的咽喉水肿[15-16]。糖皮质激素均能抑制组织水肿,但全身性应用效果欠佳,布地奈德具有独特的酯化作用,在气道停留时间长,同时维持内皮细胞稳定性,降低组织水肿[17]。本试验中B组声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说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不仅能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率,同时还可以降低术后声嘶发生率。
综上所述,布地奈德术前雾化吸入可以降低术后喉痉挛发生程度及概率,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发生声嘶、语调改变等并发症的概率,临床应用简便,适合应用于小儿患者麻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