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范智波, 周德均.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对比. 华西医学, 2015, 30(6): 1060-106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04 复制
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变狭窄,心肌收缩减弱,心脏供血不充足,导致心肌功能发生障碍。目前,从整体趋势上来看,早发冠心病的整体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这类患者往往病情发展迅猛,猝死率高[1]。对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往往会伴随发生更多的心血管严重事件,而据相应的实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严重事件的概率[2-3]。瑞舒伐他汀在人体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同类产品中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作用;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分解及代谢,但在同类产品中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干预屡见报道,但对其早期强化治疗存在不少争议。国内临床应用他汀类剂量普通偏小,主要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为了观察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按照抛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61±3.93)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81±3.94)岁。所有患者均有胸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不良症状,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符合下列标准中的2项或以上[4]:①第一胸前区出现典型疼痛的时间>30 min;②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变化;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中至少1个水平超过正常上限值的2倍;④急性心肌梗死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排除标准[5]:①凝血功能障碍;②在接受本次治疗前用过炎症抑制药物治疗;③入院时被检测出发生急性感染或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存在不足;④患有血液系统疾病;⑤脑部存在肿瘤;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⑦存在周围血管疾病。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行心电图、胸部X线、内皮功能检查、心脏超声等全身检查。针对患者身体指标,对其饮食、吸烟等进行合理控制。两组患者在诊断期间可服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肠溶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禁止服用维生素等抗氧化药物。试验组予瑞舒伐他汀10 mg/d,连续使用6个月;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使用6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后,于清晨空腹卧位采取肘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等指标。采用超声探头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不足原来的20%,或心电图检测未发现异常;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为原来的20%~50%,或心电图检测显示心脏功能明显好转;无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为原来的50%以上,或心电图检测显示其心脏功能无明显改变[6]。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TG、LDL-C、HDL-C、hs-CRP、LVEF和FMD。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6个月时试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69),见表 1。

2.2 两组生物化学指标以及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6个月各生物化学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TG和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hs-CRP、TC、LDL-C、HDL-C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3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预后良好,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试验组发生复发性心绞痛2例,血运重建3例;对照组发生复发性心绞痛4例,血运重建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65岁之前所发生的冠心病称之为早发冠心病。相对于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要大,而在冠心病患者中,又以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为最大。早发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收缩减弱,心脏供血不充足,导致心肌功能发生障碍。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胸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为避免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应及早预防此病,一旦发现相关不良反应及早送医治疗。
早发冠心病的整体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要想控制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必须通过药物的配合来进行综合干预[7]。临床实践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其治疗的重点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要想这类患者的预后较好则须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应用最佳的药物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使得临床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8]。他汀类药物具有广泛的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其最为常见的功能为有效降低血脂,此外还能调脂,且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抑制心脏的纤维化、防止血栓形成,对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起到稳定作用,对炎症递质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9-10]。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对于阿托伐他汀而言,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多的优点,如该药物在人体细胞内代谢率较低,亲油性较低,但是具有高肝选择性,同时细胞色素中的P450还能与瑞舒伐他汀进行互动,发生作用[11-12];相对于瑞舒伐他汀而言,阿托伐他汀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为脂溶性的药物,能够顺利通过细胞膜,从而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作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但是该药在人体细胞内代谢率相对较高,亲油性较高,不具备高肝选择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P<0.05),hs-CRP、TC、LDL-C、HDL-C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比阿托伐他汀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心功能,并且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总有效率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研究价值[13-15]。
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变狭窄,心肌收缩减弱,心脏供血不充足,导致心肌功能发生障碍。目前,从整体趋势上来看,早发冠心病的整体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这类患者往往病情发展迅猛,猝死率高[1]。对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往往会伴随发生更多的心血管严重事件,而据相应的实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严重事件的概率[2-3]。瑞舒伐他汀在人体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同类产品中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作用;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分解及代谢,但在同类产品中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干预屡见报道,但对其早期强化治疗存在不少争议。国内临床应用他汀类剂量普通偏小,主要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为了观察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按照抛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61±3.93)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81±3.94)岁。所有患者均有胸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不良症状,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符合下列标准中的2项或以上[4]:①第一胸前区出现典型疼痛的时间>30 min;②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动态心电图变化;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中至少1个水平超过正常上限值的2倍;④急性心肌梗死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排除标准[5]:①凝血功能障碍;②在接受本次治疗前用过炎症抑制药物治疗;③入院时被检测出发生急性感染或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存在不足;④患有血液系统疾病;⑤脑部存在肿瘤;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⑦存在周围血管疾病。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行心电图、胸部X线、内皮功能检查、心脏超声等全身检查。针对患者身体指标,对其饮食、吸烟等进行合理控制。两组患者在诊断期间可服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肠溶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禁止服用维生素等抗氧化药物。试验组予瑞舒伐他汀10 mg/d,连续使用6个月;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使用6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后,于清晨空腹卧位采取肘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等指标。采用超声探头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不足原来的20%,或心电图检测未发现异常;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为原来的20%~50%,或心电图检测显示心脏功能明显好转;无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为原来的50%以上,或心电图检测显示其心脏功能无明显改变[6]。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TG、LDL-C、HDL-C、hs-CRP、LVEF和FMD。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6个月时试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69),见表 1。

2.2 两组生物化学指标以及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6个月各生物化学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TG和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hs-CRP、TC、LDL-C、HDL-C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3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预后良好,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试验组发生复发性心绞痛2例,血运重建3例;对照组发生复发性心绞痛4例,血运重建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65岁之前所发生的冠心病称之为早发冠心病。相对于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要大,而在冠心病患者中,又以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为最大。早发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收缩减弱,心脏供血不充足,导致心肌功能发生障碍。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胸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为避免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应及早预防此病,一旦发现相关不良反应及早送医治疗。
早发冠心病的整体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要想控制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必须通过药物的配合来进行综合干预[7]。临床实践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其治疗的重点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要想这类患者的预后较好则须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应用最佳的药物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使得临床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8]。他汀类药物具有广泛的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其最为常见的功能为有效降低血脂,此外还能调脂,且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抑制心脏的纤维化、防止血栓形成,对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起到稳定作用,对炎症递质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9-10]。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对于阿托伐他汀而言,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多的优点,如该药物在人体细胞内代谢率较低,亲油性较低,但是具有高肝选择性,同时细胞色素中的P450还能与瑞舒伐他汀进行互动,发生作用[11-12];相对于瑞舒伐他汀而言,阿托伐他汀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为脂溶性的药物,能够顺利通过细胞膜,从而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作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但是该药在人体细胞内代谢率相对较高,亲油性较高,不具备高肝选择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P<0.05),hs-CRP、TC、LDL-C、HDL-C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比阿托伐他汀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心功能,并且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总有效率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研究价值[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