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自杰, 李健, 王小渠, 何双红, 唐群英. 家庭程序化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华西医学, 2015, 30(6): 1130-113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25 复制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个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亿高血压患者[1]。高血压是单一的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最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25年,全球将有15亿人口患有原发性高血压[2]。而目前我国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为30.2%、24.7%、6.1%[1]。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血压控制情况与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密切相关[3-4]。但多数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经历,服药依从性差,使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为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我们对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家庭程序化护理干预方法对其及家属实施认知、心理、行为干预,在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49~77岁,平均(67.35±6.23)岁;收缩压(146.25±15.35)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89.25±9.45) mm Hg;病程5~10年,平均(7.57±2.41)年。研究组男35例,女45例;年龄48~76岁,平均(64.45±6.18)岁;收缩压(147.15±16.50)mm Hg,舒张压(91.48±9.85)mm Hg;病程5~10年,平均(7.43±2.3)年。其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5],均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模式。① 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就高血压基本知识、疾病控制方法及疾病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进行宣传,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② 要求患者按时用药,使血压保持平稳。③ 叮嘱患者以清淡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避免进食高钠的食品,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④ 每4周到门诊复诊1次,观察病情控制情况。⑤ 出院后于2、4、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服药情况。
研究组施行家庭程序化护理干预模式。① 程序化干预方式。A. 进行认知干预: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并发放宣传资料,让患者及家属认真学习。B. 心理干预:实行个体化教育和利用家庭资源予患者最合理的治疗方式,依据患者文化程度、个性特点及对疾病治疗的态度,在复诊和电话随访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讲明不良情绪与血压波动的危害,要求患者保持平和心境,正确面对疾病并坚持治疗,并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理解、体贴,尽量避免其情绪激动。C. 行为干预:对患者日常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纠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盐、酒的摄入控制对高血压患者的重要性和按时服药的治疗意义,要求家属帮助和监督患者改变不良习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患者坚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定期到医院复诊[6-7]。② 程序化干预时间。第1个月每周门诊复诊,咨询护士程序化干预4次,电话随访干预2次;第2~3个月每半个月门诊复诊,咨询护士程序化干预2次,电话随访干预1次;第4~6个月每月门诊复诊1次,咨询护士程序化干预1次。咨询护士在患者门诊复诊时进行程序化干预,电话随访干预由出院病区护士进行。③ 护理干预过程中观察记录患者相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下次干预时采取最合理的解决措施。
自编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服药依从性进行调查,调查表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发放。出院时由办公室护士发放调查表16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60份。患者出院6个月即试验结束时,由咨询护士在患者最后一次复诊或电话干预时发放或填写调查表,问卷内容由患者本人填写或护士电话询问患者时逐项代替填写。共收回或填写有效调查表160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干预6个月后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善、血压控制和服药依从性情况。服药依从性判断:严格按医嘱准时服药天数≥总天数的80%为依从性好,<80%为依从性不佳[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生活习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干预后,研究组具有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
经6个月的干预,研究组患者血压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变化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效控制血压能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良好的血压控制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高血压患者身体状态和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9]。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一般护理模式因缺乏对患者进行因人而异的治疗及相应的沟通,使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降低了临床疗效。
程序化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患者制定完整的医疗护理计划,严格按照护理方案定期进行系统、整体、计划性的护理干预,它贯穿于整体护理中并深入患者内心。对患者进行反馈教育和程序化的教育[10],能有效降低其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研究发现,程序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11-12],能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及高血压并发症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13]。患者通过对疾病危害的认识,防范意识增强,从而自愿改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自觉按时服用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的目的。
老年患者因健忘、耳聋、行动不便及疾病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往往不能坚持及时复查,长期用药等[14]。针对该类患者和不能及时到医院诊治的患者,以及住院治疗后回到家中康复的患者,提供一定的护理技术,促使人群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以维持及促进健康[15],是家庭康复治疗护理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家属与患者的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患者离院后,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对家庭成员也要进行程序化的护理干预,指导他们对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进行监督,对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让家属关注患者的血压水平,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从而对患者的服药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家庭程序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维护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个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亿高血压患者[1]。高血压是单一的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最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25年,全球将有15亿人口患有原发性高血压[2]。而目前我国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为30.2%、24.7%、6.1%[1]。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血压控制情况与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密切相关[3-4]。但多数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经历,服药依从性差,使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为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我们对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家庭程序化护理干预方法对其及家属实施认知、心理、行为干预,在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49~77岁,平均(67.35±6.23)岁;收缩压(146.25±15.35)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89.25±9.45) mm Hg;病程5~10年,平均(7.57±2.41)年。研究组男35例,女45例;年龄48~76岁,平均(64.45±6.18)岁;收缩压(147.15±16.50)mm Hg,舒张压(91.48±9.85)mm Hg;病程5~10年,平均(7.43±2.3)年。其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5],均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模式。① 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就高血压基本知识、疾病控制方法及疾病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进行宣传,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② 要求患者按时用药,使血压保持平稳。③ 叮嘱患者以清淡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避免进食高钠的食品,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④ 每4周到门诊复诊1次,观察病情控制情况。⑤ 出院后于2、4、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服药情况。
研究组施行家庭程序化护理干预模式。① 程序化干预方式。A. 进行认知干预: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并发放宣传资料,让患者及家属认真学习。B. 心理干预:实行个体化教育和利用家庭资源予患者最合理的治疗方式,依据患者文化程度、个性特点及对疾病治疗的态度,在复诊和电话随访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讲明不良情绪与血压波动的危害,要求患者保持平和心境,正确面对疾病并坚持治疗,并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理解、体贴,尽量避免其情绪激动。C. 行为干预:对患者日常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纠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盐、酒的摄入控制对高血压患者的重要性和按时服药的治疗意义,要求家属帮助和监督患者改变不良习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患者坚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定期到医院复诊[6-7]。② 程序化干预时间。第1个月每周门诊复诊,咨询护士程序化干预4次,电话随访干预2次;第2~3个月每半个月门诊复诊,咨询护士程序化干预2次,电话随访干预1次;第4~6个月每月门诊复诊1次,咨询护士程序化干预1次。咨询护士在患者门诊复诊时进行程序化干预,电话随访干预由出院病区护士进行。③ 护理干预过程中观察记录患者相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下次干预时采取最合理的解决措施。
自编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服药依从性进行调查,调查表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发放。出院时由办公室护士发放调查表16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60份。患者出院6个月即试验结束时,由咨询护士在患者最后一次复诊或电话干预时发放或填写调查表,问卷内容由患者本人填写或护士电话询问患者时逐项代替填写。共收回或填写有效调查表160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干预6个月后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善、血压控制和服药依从性情况。服药依从性判断:严格按医嘱准时服药天数≥总天数的80%为依从性好,<80%为依从性不佳[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生活习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干预后,研究组具有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
经6个月的干预,研究组患者血压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变化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效控制血压能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良好的血压控制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高血压患者身体状态和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9]。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一般护理模式因缺乏对患者进行因人而异的治疗及相应的沟通,使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降低了临床疗效。
程序化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患者制定完整的医疗护理计划,严格按照护理方案定期进行系统、整体、计划性的护理干预,它贯穿于整体护理中并深入患者内心。对患者进行反馈教育和程序化的教育[10],能有效降低其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研究发现,程序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11-12],能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及高血压并发症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13]。患者通过对疾病危害的认识,防范意识增强,从而自愿改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自觉按时服用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的目的。
老年患者因健忘、耳聋、行动不便及疾病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往往不能坚持及时复查,长期用药等[14]。针对该类患者和不能及时到医院诊治的患者,以及住院治疗后回到家中康复的患者,提供一定的护理技术,促使人群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以维持及促进健康[15],是家庭康复治疗护理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家属与患者的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患者离院后,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对家庭成员也要进行程序化的护理干预,指导他们对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进行监督,对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让家属关注患者的血压水平,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从而对患者的服药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家庭程序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维护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