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丽, 任雁林, 刘翔宇, 杨春芳. 超声分数、血管指数及血管阻力指数在卵巢肿瘤诊断中作用的研究. 华西医学, 2015, 30(7): 1255-1259.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60 复制
卵巢肿瘤的血液供应与疾病性质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可以从多方面测量血流参数。血管指数从三维结构方面对肿瘤血液供应进行分析,血管阻力指数对肿瘤内部的血液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两者的结合已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间接判断肿瘤性质。但是上述指标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还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评价应用超声分数、血管指数及血管阻力指数对盆腔肿物的良、恶性进行预测,以探讨其对卵巢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6月河北省涿鹿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超声诊断为卵巢肿瘤的患者157例,年龄19~68岁,平均56岁;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良性肿瘤77例,恶性肿瘤80例(恶性肿瘤中5例为转移性,其余75例为原发性;Ⅰ~Ⅳ期分别为13、17、35及15例);上皮来源75例(良性40例、恶性35例),性索间质细胞来源32例(良性14例,恶性18例),生殖细胞来源50例(良性23例,恶性27例)。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卵巢的声像学改变及卵巢动脉的血管阻力指数
仪器采用 VolusonE8(美国GE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宽频探头,频率2.5~5.0 MHz。患者术前1周内行超声检查,动态测量卵巢大小、形态和卵巢动脉,探测卵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信号,取得满意效果后连续记录3~5个心动周期,停帧测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仪器自动求出血管阻力指数,计算公式为血管阻力指数=(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以血管阻力指数≤0.6为判断肿瘤为恶性的界值[1]。
1.3 卵巢肿瘤经阴道三维彩色能量成像(CPA)图像采集,血管分级及血管指数计算
首先测量肿瘤的最长径与最短径,获取肿瘤直径D,按V=4π(D/2)3/3计算肿瘤体积(cm3)。启动CPA观察肿瘤周边及内部的血流形态学特点,将Filter调至低滤波状态,利于低速血流信号的显示。选取清晰的二维图像和CPA感兴趣区,以手动控制切点扇形扫描法,嘱患者屏气,在CPA状态下对兴趣区进行单向匀速扇形扫查,角度30~60°,时间2~9 s,冻结图像,启动3D键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然后在不同角度下观察肿瘤血管分布、走行、血管数,选取最佳的图像存于硬盘中;参考Barua等[2]研究将肿瘤血管分为3型:Ⅰ型肿瘤周边可见弧形或短条状血管,肿瘤内部无血管分布;Ⅱ型肿瘤周边及内部均可见稀疏的血管,血管分支简单,走行较平直;Ⅲ型肿瘤周边可见血管包绕,肿瘤内部可见丰富的血管树或血管网,血管分支复杂,血管走行纡曲不规则。
计数肿瘤总的血管条数(包括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如一支血管走行无分支,则计为一支血管,如一支血管有多个分支,则以末梢血管分支数为计测标准 ,计测出肿瘤总的血管数,以总血管数与肿瘤体积比值作为肿瘤血管指数。以血管指数>0.02条/cm3为判断肿瘤为恶性的界值[1]。
1.4 超声分数记录方法[3 ]
检查包括病灶性质和单双侧、腹腔有无腹水和转移。病灶界限清楚、无浸润征象0分,病灶界限不清、可见浸润现象1分;病灶单侧1分,双侧2分;无腹水0分,存在腹水1分;无腹腔转移0分,存在腹腔和淋巴结转移1分。各项分数之和为其超声检查的总分。以超声检查总分≥2分为判断肿瘤为恶性的界值[1]。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以超声分数、血管指数及血管阻力指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进行预测,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超声分数、血管指数及血管阻力指数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良恶性肿瘤的血管影像学形态特点及病理学类型
本组患者卵巢良性肿瘤病灶最大径15~229 mm,平均(89.0±10.5)mm,主要表现为实性病灶12例,囊实性13例,囊性52例;恶性肿瘤最大径32~214 mm,平均(76.0±6.5)mm,主要表现为实性病灶36例,囊实性37例,囊性7例。实性和囊实性病灶的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0),两者均以恶性肿瘤为主,与囊性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1,P<0.001;χ2=43.407,P<0.001)。
良恶性肿瘤病灶周边及内部均能显示血流信号,周边多可显示环形血流信号,内部显示为带状、网状血流信号,良性肿瘤周边显示点状、短条状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以Ⅰ、Ⅱ型血管为主,显示血管结构清晰、分布及走行规律;恶性肿瘤周边血流信号为点线状及扩张束状,肿瘤内部血流信号显示血管类型以Ⅲ、Ⅳ为主,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杂乱,疏密不均,部分区域纡曲扩张成窦状(图 1、2)。

2.2 血管指数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预测
血管分级在良性肿瘤中主要是Ⅰ型(70例,占90.9%),少数Ⅱ型(7例,占9.1%),无Ⅲ型。恶性肿瘤中主要是Ⅱ型(6例,占7.5%)、Ⅲ型(74例,占92.5%),无Ⅰ型;两者血管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P<0.05);良性肿瘤血管指数0.001 1~0.037 8条/cm3,平均(0.019 4±0.001 4)条/cm3,恶性肿瘤0.014 5~0.077 8条/cm3,平均(0.046 8±0.003 2)条/cm3。以血管指数>0.02条/cm3为界值,≤0.02条/cm3者以良性居多,>0.02条/cm3者以恶性居多,两者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04,P<0.001);诊断临床肿瘤良恶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89.6%,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89.6%。见表 1。

2.3 超声分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预测
超声总分<2分者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2分者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两者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297,P<0.001),见表 2。以超声检查总分≥2分为界值,鉴别卵巢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1.4%,阴性预测值为92.1%。

2.4 血管阻力指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预测
血管阻力指数在恶性肿瘤中为0.19±0.03,在良性肿瘤中为0.77±0.12,以血管阻力指数≤0.6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依据,≤0.6者以恶性居多,>0.6者以良性居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30,P<0.001);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4.4%,阳性预测值85.4%,阴性预测值86.7%。见表 3。

3 讨论
卵巢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主要原因是由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临床就诊时已出现盆腔转移及腹水。因此,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是提高卵巢肿瘤预后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卵巢在盆腔内解剖位置较为深在隐蔽,且周围脏器间隙较宽,早期肿瘤的浸润生长无临床症状,常被患者忽视而延误诊断治疗,局部活体组织检查风险较高,成功的几率较低,且具有促进转移的风险,因此无创的检查无疑是早期筛查和诊断卵巢肿瘤的主要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的监测方法对卵巢肿瘤患者的诊断具有较多优势,成为目前卵巢肿瘤诊断的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4]。
卵巢由于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其固有的毛细血管网十分丰富,当肿瘤发生时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随肿瘤性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血管走行和血流信号,良性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因此宿主血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其存在并逐渐长入肿瘤内部,而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且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肿瘤微血管大量增生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且恶性肿瘤细胞内部存在的异质性导致其内部生长速度不均衡,使其对血管新生的诱导作用也不均衡,致使内部血管不成熟,分布紊乱,无能血管增加[2]。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血流信号将血管还原为4型[5],分别为Ⅰ型点状、Ⅱ型线状、Ⅲ型环状和Ⅳ型网状,良性肿瘤血管以Ⅰ、Ⅱ型血管居多,恶性肿瘤以Ⅲ型环状和Ⅳ型网状居多。本研究结果也提示这一点。而临床大样本的随访和观察结果显示:卵巢肿瘤的血管相关指标对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8]。但是血管相关的病理参数众多,对肿瘤诊断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微血管密度反映肿瘤内部血管生成的状态,一般情况是肿瘤血管向血管生成方向倾斜。但是微血管密度大多是病理切片的二维空间通过标记血管内皮计数获得,人为和系统误差较大;而血管指数是通过超声血流信号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血管密度,更能真实地反映肿瘤血管的分布和血流供应状态,对恶性肿瘤的筛选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有关肿瘤血管指数在其他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肝癌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临床诊断意义已有报道[9],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另有研究认为血管指数对卵巢肿瘤的意义不明显[10]。本研究结果提示卵巢恶性肿瘤血管指数明显高于良性肿瘤,鉴于现有研究未见对血管指数的界值报道,本研究以血管指数>0.02条/cm3为界值,诊断临床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89.6%,阳性预测值90.0%,阴性预测值89.6%。因此尚需深入研究以探讨其界值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良、恶性肿瘤都存在血液供应,但是前者的血管多数较为正常,这与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这些血管是机体血管以正常速度长入肿瘤内部产生,走行和形态分布与正常组织差别不大,血管指数较低,走行平直;同时由于肿瘤成长缓慢,血管结构正常,血流速度较慢,血流阻力较高。而恶性肿瘤为满足其浸润生长和转移的需求,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基础。良性肿瘤的血管平直、走行规则,分支少只在肿瘤周边。而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尽管也来自宿主血管,但是交界处血管较粗大,内部血管由于肿瘤生长和不规则增殖等致使其走行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同时由于新生血管管壁缺乏平滑肌,流速中收缩与舒张变异减小,致使血管阻力指数下降;另外随肿瘤的恶性进展,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新生血管数目增多,动静脉瘘增多,引起动静脉细小的蔓状交通,断路开放增多,导致血管阻力指数降低;再者,恶性肿瘤的晚期局部细胞外的微环境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能满足生长需求,无氧酵解增加,酸性代谢物堆积引起相关扩张,血管总横截面积增加,从而使血管阻力指数下降。已有文献报道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血管阻力指数明显降低,而且利用其作为诊断指标都获得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11-12],但是在不同肿瘤中的界值各不相同,在良、恶性卵巢肿瘤诊断中的界值未见报道。本次血管阻力指数研究显示:血管阻力指数在恶性肿瘤中为0.19±0.03,在良性肿瘤中为0.77±0.12;以血管阻力指数≤0.6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依据,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4.4%,说明血管阻力指数对卵巢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可以作为筛选和诊断指标。
良、恶性肿瘤卵巢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影像诊断的临床诊断符合率>90%[13];超声检查不仅可显示肿块与其周围脏器的关系,而且对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肝和肺转移均有较大帮助。卵巢良性肿瘤多为单侧发生,呈均质性包块,囊壁薄、囊内壁光滑,无腹水或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囊实性较多,内壁不光滑,常出现周围浸润、淋巴结转移或伴腹水[14-15]。结合临床包括病灶性质和单双侧、有无淋巴结转移、腹水等特点的超声分数对综合评判卵巢肿瘤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总分≤1分者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2分者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超声分数在良性、恶性肿瘤中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检查总分≥2分为界,鉴别卵巢良、恶性的为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90.1%,阳性预测值为91.4%。
综上所述,血管指数、血管阻力指数以及超声分数对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其中以超声分数对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最高,是较为理想的鉴别诊断指标。为提高诊断效能可将诊断指标联合用于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卵巢肿瘤的血液供应与疾病性质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可以从多方面测量血流参数。血管指数从三维结构方面对肿瘤血液供应进行分析,血管阻力指数对肿瘤内部的血液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两者的结合已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间接判断肿瘤性质。但是上述指标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还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评价应用超声分数、血管指数及血管阻力指数对盆腔肿物的良、恶性进行预测,以探讨其对卵巢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6月河北省涿鹿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超声诊断为卵巢肿瘤的患者157例,年龄19~68岁,平均56岁;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良性肿瘤77例,恶性肿瘤80例(恶性肿瘤中5例为转移性,其余75例为原发性;Ⅰ~Ⅳ期分别为13、17、35及15例);上皮来源75例(良性40例、恶性35例),性索间质细胞来源32例(良性14例,恶性18例),生殖细胞来源50例(良性23例,恶性27例)。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卵巢的声像学改变及卵巢动脉的血管阻力指数
仪器采用 VolusonE8(美国GE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宽频探头,频率2.5~5.0 MHz。患者术前1周内行超声检查,动态测量卵巢大小、形态和卵巢动脉,探测卵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信号,取得满意效果后连续记录3~5个心动周期,停帧测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仪器自动求出血管阻力指数,计算公式为血管阻力指数=(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以血管阻力指数≤0.6为判断肿瘤为恶性的界值[1]。
1.3 卵巢肿瘤经阴道三维彩色能量成像(CPA)图像采集,血管分级及血管指数计算
首先测量肿瘤的最长径与最短径,获取肿瘤直径D,按V=4π(D/2)3/3计算肿瘤体积(cm3)。启动CPA观察肿瘤周边及内部的血流形态学特点,将Filter调至低滤波状态,利于低速血流信号的显示。选取清晰的二维图像和CPA感兴趣区,以手动控制切点扇形扫描法,嘱患者屏气,在CPA状态下对兴趣区进行单向匀速扇形扫查,角度30~60°,时间2~9 s,冻结图像,启动3D键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然后在不同角度下观察肿瘤血管分布、走行、血管数,选取最佳的图像存于硬盘中;参考Barua等[2]研究将肿瘤血管分为3型:Ⅰ型肿瘤周边可见弧形或短条状血管,肿瘤内部无血管分布;Ⅱ型肿瘤周边及内部均可见稀疏的血管,血管分支简单,走行较平直;Ⅲ型肿瘤周边可见血管包绕,肿瘤内部可见丰富的血管树或血管网,血管分支复杂,血管走行纡曲不规则。
计数肿瘤总的血管条数(包括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如一支血管走行无分支,则计为一支血管,如一支血管有多个分支,则以末梢血管分支数为计测标准 ,计测出肿瘤总的血管数,以总血管数与肿瘤体积比值作为肿瘤血管指数。以血管指数>0.02条/cm3为判断肿瘤为恶性的界值[1]。
1.4 超声分数记录方法[3 ]
检查包括病灶性质和单双侧、腹腔有无腹水和转移。病灶界限清楚、无浸润征象0分,病灶界限不清、可见浸润现象1分;病灶单侧1分,双侧2分;无腹水0分,存在腹水1分;无腹腔转移0分,存在腹腔和淋巴结转移1分。各项分数之和为其超声检查的总分。以超声检查总分≥2分为判断肿瘤为恶性的界值[1]。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以超声分数、血管指数及血管阻力指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进行预测,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超声分数、血管指数及血管阻力指数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良恶性肿瘤的血管影像学形态特点及病理学类型
本组患者卵巢良性肿瘤病灶最大径15~229 mm,平均(89.0±10.5)mm,主要表现为实性病灶12例,囊实性13例,囊性52例;恶性肿瘤最大径32~214 mm,平均(76.0±6.5)mm,主要表现为实性病灶36例,囊实性37例,囊性7例。实性和囊实性病灶的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0),两者均以恶性肿瘤为主,与囊性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1,P<0.001;χ2=43.407,P<0.001)。
良恶性肿瘤病灶周边及内部均能显示血流信号,周边多可显示环形血流信号,内部显示为带状、网状血流信号,良性肿瘤周边显示点状、短条状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以Ⅰ、Ⅱ型血管为主,显示血管结构清晰、分布及走行规律;恶性肿瘤周边血流信号为点线状及扩张束状,肿瘤内部血流信号显示血管类型以Ⅲ、Ⅳ为主,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杂乱,疏密不均,部分区域纡曲扩张成窦状(图 1、2)。

2.2 血管指数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预测
血管分级在良性肿瘤中主要是Ⅰ型(70例,占90.9%),少数Ⅱ型(7例,占9.1%),无Ⅲ型。恶性肿瘤中主要是Ⅱ型(6例,占7.5%)、Ⅲ型(74例,占92.5%),无Ⅰ型;两者血管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P<0.05);良性肿瘤血管指数0.001 1~0.037 8条/cm3,平均(0.019 4±0.001 4)条/cm3,恶性肿瘤0.014 5~0.077 8条/cm3,平均(0.046 8±0.003 2)条/cm3。以血管指数>0.02条/cm3为界值,≤0.02条/cm3者以良性居多,>0.02条/cm3者以恶性居多,两者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04,P<0.001);诊断临床肿瘤良恶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89.6%,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89.6%。见表 1。

2.3 超声分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预测
超声总分<2分者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2分者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两者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297,P<0.001),见表 2。以超声检查总分≥2分为界值,鉴别卵巢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1.4%,阴性预测值为92.1%。

2.4 血管阻力指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预测
血管阻力指数在恶性肿瘤中为0.19±0.03,在良性肿瘤中为0.77±0.12,以血管阻力指数≤0.6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依据,≤0.6者以恶性居多,>0.6者以良性居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30,P<0.001);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4.4%,阳性预测值85.4%,阴性预测值86.7%。见表 3。

3 讨论
卵巢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主要原因是由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临床就诊时已出现盆腔转移及腹水。因此,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是提高卵巢肿瘤预后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卵巢在盆腔内解剖位置较为深在隐蔽,且周围脏器间隙较宽,早期肿瘤的浸润生长无临床症状,常被患者忽视而延误诊断治疗,局部活体组织检查风险较高,成功的几率较低,且具有促进转移的风险,因此无创的检查无疑是早期筛查和诊断卵巢肿瘤的主要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的监测方法对卵巢肿瘤患者的诊断具有较多优势,成为目前卵巢肿瘤诊断的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4]。
卵巢由于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其固有的毛细血管网十分丰富,当肿瘤发生时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随肿瘤性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血管走行和血流信号,良性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因此宿主血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其存在并逐渐长入肿瘤内部,而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且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肿瘤微血管大量增生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且恶性肿瘤细胞内部存在的异质性导致其内部生长速度不均衡,使其对血管新生的诱导作用也不均衡,致使内部血管不成熟,分布紊乱,无能血管增加[2]。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血流信号将血管还原为4型[5],分别为Ⅰ型点状、Ⅱ型线状、Ⅲ型环状和Ⅳ型网状,良性肿瘤血管以Ⅰ、Ⅱ型血管居多,恶性肿瘤以Ⅲ型环状和Ⅳ型网状居多。本研究结果也提示这一点。而临床大样本的随访和观察结果显示:卵巢肿瘤的血管相关指标对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8]。但是血管相关的病理参数众多,对肿瘤诊断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微血管密度反映肿瘤内部血管生成的状态,一般情况是肿瘤血管向血管生成方向倾斜。但是微血管密度大多是病理切片的二维空间通过标记血管内皮计数获得,人为和系统误差较大;而血管指数是通过超声血流信号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血管密度,更能真实地反映肿瘤血管的分布和血流供应状态,对恶性肿瘤的筛选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有关肿瘤血管指数在其他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肝癌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临床诊断意义已有报道[9],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另有研究认为血管指数对卵巢肿瘤的意义不明显[10]。本研究结果提示卵巢恶性肿瘤血管指数明显高于良性肿瘤,鉴于现有研究未见对血管指数的界值报道,本研究以血管指数>0.02条/cm3为界值,诊断临床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89.6%,阳性预测值90.0%,阴性预测值89.6%。因此尚需深入研究以探讨其界值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良、恶性肿瘤都存在血液供应,但是前者的血管多数较为正常,这与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这些血管是机体血管以正常速度长入肿瘤内部产生,走行和形态分布与正常组织差别不大,血管指数较低,走行平直;同时由于肿瘤成长缓慢,血管结构正常,血流速度较慢,血流阻力较高。而恶性肿瘤为满足其浸润生长和转移的需求,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基础。良性肿瘤的血管平直、走行规则,分支少只在肿瘤周边。而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尽管也来自宿主血管,但是交界处血管较粗大,内部血管由于肿瘤生长和不规则增殖等致使其走行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同时由于新生血管管壁缺乏平滑肌,流速中收缩与舒张变异减小,致使血管阻力指数下降;另外随肿瘤的恶性进展,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新生血管数目增多,动静脉瘘增多,引起动静脉细小的蔓状交通,断路开放增多,导致血管阻力指数降低;再者,恶性肿瘤的晚期局部细胞外的微环境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能满足生长需求,无氧酵解增加,酸性代谢物堆积引起相关扩张,血管总横截面积增加,从而使血管阻力指数下降。已有文献报道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血管阻力指数明显降低,而且利用其作为诊断指标都获得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11-12],但是在不同肿瘤中的界值各不相同,在良、恶性卵巢肿瘤诊断中的界值未见报道。本次血管阻力指数研究显示:血管阻力指数在恶性肿瘤中为0.19±0.03,在良性肿瘤中为0.77±0.12;以血管阻力指数≤0.6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依据,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4.4%,说明血管阻力指数对卵巢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可以作为筛选和诊断指标。
良、恶性肿瘤卵巢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影像诊断的临床诊断符合率>90%[13];超声检查不仅可显示肿块与其周围脏器的关系,而且对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肝和肺转移均有较大帮助。卵巢良性肿瘤多为单侧发生,呈均质性包块,囊壁薄、囊内壁光滑,无腹水或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囊实性较多,内壁不光滑,常出现周围浸润、淋巴结转移或伴腹水[14-15]。结合临床包括病灶性质和单双侧、有无淋巴结转移、腹水等特点的超声分数对综合评判卵巢肿瘤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总分≤1分者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2分者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超声分数在良性、恶性肿瘤中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检查总分≥2分为界,鉴别卵巢良、恶性的为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90.1%,阳性预测值为91.4%。
综上所述,血管指数、血管阻力指数以及超声分数对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其中以超声分数对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最高,是较为理想的鉴别诊断指标。为提高诊断效能可将诊断指标联合用于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