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杜娟. 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设计. 华西医学, 2015, 30(7): 1291-1295.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71 复制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各种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导管种类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非计划拔管的问题日益增多。陈越等[1]报道96例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25.3%。汪秋萍[2]认为非计划拔管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患者的致死原因。所以,对导管脱落风险的认识与控制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严峻的课题。近年来,意外拔管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及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按照《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 (试行)2014版》要求,“导管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医院应有导管脱落风险评估工具[3]。但该标准中暂未提供导管脱落风险评估工具。因此,探索设计“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就成为有意义的尝试。本研究采用头脑风暴、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筛选风险项目,运用德尔菲法[4],确定各风险项目分值,自行设计了“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选取涉及导管风险的临床科室23个,对283例住院患者进行试用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导管脱落风险项目设置
1.1.1 考虑的因素
对于风险项目的设置应考虑导管滑脱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因素(导管固定不牢、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导管因素(留置导管的种类、数量等)和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意识、精神、对疼痛的耐受力及沟通情况等) [5-6]。陈晓翠等[7]进行了危重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共涉及5个公共因子,其中1个因子涵盖7个方面,包括遵嘱情况、疼痛、固定方式、导管认知、意识、留置部位、精神心理,与前述文献[5-6]所述有较大共同点,其余4个因子涵盖护理人员正确操作、培训、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应急预案和质量监管多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预防干预措施及相关制度解决。结合我院实际,确定风险项目设置为导管因素和其他因素两大类。
1.1.2 收集导管种类
对23个涉及导管风险的临床科室进行相关导管种类的收集,共收集导管种类21项,经过归类、整理,最后确定为17项。
1.1.3 收集容易导致脱管的其他风险因素
选取具副主任护师或主管护师资格,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的临床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人员共16名,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风险因素共51项,除去重复项后整理确定为15项。查阅相关文献[8-11],与院内头脑风暴法确定的项目进行整合,相近项综合后最终确定导管脱落其他风险因素共18项。
1.2 各风险项目分值的设定
1.2.1 专家的选择原则
导管项目评分是依据导管脱落所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医疗专家在这方面更具权威性,所以该项打分选取医疗专家进行;而导管脱落的其他风险因素,护理专家具有丰富经验,所以该项打分则选取护理专家进行。专家人数以15人左右为宜,当人数接近15人时,再增加人数对提高咨询结果的精确作用不大[12]。
1.2.2 专家情况
参加本次咨询评分的医疗专家共16名,其中女3名,男13名;工龄15~40年,平均(28.12±6.79)年,学历:本科14名,硕士1名,博士1名。职称:副高级7名,正高级9名;职务:均为现任专科主任、副主任或曾任专科主任。参加本次咨询评分的护理专家共16名,全部为女性;工龄12~33年,平均(25.31±5.76)年;学历:大专5名,本科11名;职称:副高级2名,中级14名;职务:现任专科护士长12名,护理部副主任2名,护理部主任1名,曾任护理部主任1名。
1.2.3 导管脱落后果严重程度评分研究
针对导管脱落所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医疗专家运用德尔菲法对17项导管进行评分,后果程度为低度风险赋于1分,中度风险2分,高度风险3分。采用现场发放评分表咨询法,包括发放专家对研究问题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表。① 专家对咨询问题熟悉情况调查表。根据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5个层次,分别赋值1.0、0.8、0.6、0.4、0.2。② 专家填表判断依据调查表。包括4个方面,即工作经验、理论分析、参考国内外文献、直觉,分别赋值0.8、0.6、0.4、0.2。每轮发出咨询表16份,回收16份,共发2轮评分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③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为判断系数和熟悉系数的算术平均值。权威程度≥0.7,协调程度一般在0.3~0.5,即可认为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停止咨询[13-14]。2轮专家咨询判断系数、熟悉系数和权威系数见表 1。运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并进行χ2检验。协调系数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l,表示所有专家对全部因子评分的协调程度较好[4]。2轮协调系数分别见表 2,2轮变异系数分别为0.32和0.19,专家意见分岐减少,符合上述条件,停止调查。经过2轮打分,最终第2轮分值的平均值取四舍五入确定为各类型导管风险分值。


1.2.4 导管脱落其他风险项目评分研究
针对导管脱落的其他风险因素,护理专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评分,风险程度为低度风险赋于1分,中度风险2分,高度风险3分。方法同1.2.3,2轮发出咨询表16份,回收16份,评分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权威程度均≥0.7,咨询结果可靠(表 3)。协调程度第2轮大于第1轮(表 4),专家意见具有较好的趋同性,停止调查。经过2轮打分,最终第2轮所有专家的平均值四舍五入后确定为导管脱落其他风险因素项目分值。


1.2.5 对所有导管脱落风险评估项目分值进行设定
根据医疗专家对各类型导管共17项的危险分值评定,和护理专家对导管脱落其他风险项目共18项危险分值评定,最后确定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评估项目共35项,总分值为41分。
1.3 对导管脱落风险评分危险度分值的设定
由于目前对于导管脱落风险评分危险度无权威认定标准,本研究采用实例预评分结合临床试用反馈修正及评估表结构分析的方法确定危险度分值。
1.3.1 预评分
针对医院有统计数据的2013年7月-2014年10月上报的脱管患者共5例进行预评分,其中1例9分,1例12分,1例13分,1例14分,1例16分。因此初步确定最低分9分及以上至少为中度风险;对其中13分的患者分析其评分结构,患者同时具有5根管道,为中心静脉导管脱落,导管总分值为6分,其他风险因素中有1个3分值,导管数量多,脱管后具有较高的严重性,因此确定13分及以上至少为高度风险。初步确定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危险度分值为:轻度危险≤8分,中度危险9~12分,高度危险≥13分。
1.3.2 临床试用
基于谨慎原则,在第一次试用时将中、高风险分值向下扩展1分,选取导管较多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及普外科共对56例带管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试用。评估≤7分20例,8分4例,9~11分13例(其中ICU最低分为9分,也为中度危险最低取值作为参考),12分2例,≥13分17例。对8分和12分患者进行了重点监控和评估。
1.3.3 反馈和修正
收集评分为8分的4例进行分析,均为脱管风险较低或脱管后果程度轻微,临床按要求进行预防护理均能很好地控制风险。结合护士长反馈意见,确定8分值为轻度风险。收集评分为12分的2例进行分析,均为脱管可能性高但后果程度不严重。分析评分表分值构成,12分值患者若有2根以上高风险管道,则其他风险为中度或较低;或即使其他风险较高,但管道一定是中、低风险。结合临床护士长反馈意见,确定12分为中度风险。经过预评估结合临床试用反馈修正的过程后,初步确定全院范围试用的评分标准为:轻度危险≤8分,中度危险9~12分,高度危险≥13分。
1.4 导管脱落预防干预措施的收集
在全院涉及导管风险的23个临床科室中收集导管脱落预防干预措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8-11],合并整理预防干预措施共8项。
1.5 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制定
根据已制定好的导管脱落风险项目及医疗、护理专家对分值的评定,以及导管脱落危险度的划分,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已初具雏形。为了简化护理文书的书写,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设置考虑将预防干预措施及转归均设置在一张表格上,见表 5。

1.6 “导管脱落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表”的试用
1.6.1 第一次小范围试用
在ICU及普外科进行的短期试用,除了对风险度分值进行评估和反馈外,也初步验证了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合理性及实用性,通过评估,采取相应措施,无意外脱管发生。在试用过程中,共提出改进建议1条,将风险项目打钩改为编号,否则有多条导管的患者停用该导管而再次评估时无法标记,已采纳。
1.6.2 对评估表使用的要求
管道类型中如有多条管道可累计计分外,其余项目不累计计分;对于有多根导管而固定方式不同的,选取危险度最高的分值计分。
1.6.3 对评估表使用的管理
① 轻度风险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防止导管脱落相关知识及导管脱落风险程度并签字确认;按正确操作规程护理导管及翻身搬动患者;导管标识明确;保持导管固定稳妥及引流通畅;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责任护士每日严格执行预防护理措施并观察预防效果,护士长每周抽查。病情有变化及时评估。② 中度风险的患者,除做好以上预防措施外,同时在床旁悬挂防导管脱落警示标识;每班床头交接管路情况,加强对导管的观察,包括留置时间、部位、导管长度、固定是否妥当、引流是否通畅等;观察并解决患者对疼痛及不适的反应,遵医嘱落实镇静镇痛措施;对烦躁、谵妄、自杀史、精神行为异常,不合作的患者,进行规范性有效约束;及时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与医生沟通计划拔管时间。责任护士每周跟踪风险评估1次,有病情变化随时评估,每日严格执行预防护理措施并观察预防效果,护士长每日检查预防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导。③ 高度风险的患者,除做好以上所有预防措施外,增加导管观察巡视卡[5],巡视频次为每2小时1次,增加夜间脱管高危时段巡查次数[15]。责任护士每日评估风险及预防效果,护士长每日检查落实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④ 如发生脱管,当班护士立即报告医生,作出处理,并按规定逐级上报。护士长在24 h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2 结果
2015年1月15日-21日,对283例患者进行导管风险评估。≤8分121例,9~12分76例,≥13分86例,通过应用评估表,使护理人员掌握导管脱落相关因素,对患者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主动寻求干预措施防止意外脱管的发生,经评估与干预,无患者发生脱管,收到了良好效果。
3 讨论
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制定的难点是风险项目及分值的设置,风险项目除导管因素外,导致导管脱落的其他风险因素众多,而现有文献大多研究各种导管脱落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这为风险项目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应用头脑风暴和文献参考综合基本可覆盖导管脱落风险重要因素。应用德尔菲法尽可能保证分值设置的合理性,但由于条件的局限,仅限于一所三级医院医护专家打分,对导管风险的认知和反映的分值有一定局限性。危险度的设置通过近2年脱管患者实例预评分结合临床339例患者的试用反馈修正,能较客观地反映患者脱管的危险程度,形成了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以及相应的管理程序。通过长期的应用和反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危险度分级也是将来可能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对导管脱落风险项目的完善与改进也是未来研究的课题。
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应用,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评估工具。责任护士可以掌握重点患者导管脱落风险程度,护士长可以全面掌握病区脱管高危患者的情况,便于对重点患者进行重点监控。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也为缺乏临床经验的护士提供了预防干预措施,并使其通过对风险项目的分析可以知晓并重点关注脱管高危患者的护理侧重点,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中设置患者/家属知情签字,可以加强护患沟通,也促使家属更加重视管道的安全以便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同时,也促使护理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良好的慎独精神去护理患者,防止导管脱落,保证护理安全。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各种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导管种类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非计划拔管的问题日益增多。陈越等[1]报道96例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25.3%。汪秋萍[2]认为非计划拔管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患者的致死原因。所以,对导管脱落风险的认识与控制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严峻的课题。近年来,意外拔管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及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按照《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 (试行)2014版》要求,“导管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医院应有导管脱落风险评估工具[3]。但该标准中暂未提供导管脱落风险评估工具。因此,探索设计“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就成为有意义的尝试。本研究采用头脑风暴、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筛选风险项目,运用德尔菲法[4],确定各风险项目分值,自行设计了“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选取涉及导管风险的临床科室23个,对283例住院患者进行试用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导管脱落风险项目设置
1.1.1 考虑的因素
对于风险项目的设置应考虑导管滑脱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因素(导管固定不牢、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导管因素(留置导管的种类、数量等)和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意识、精神、对疼痛的耐受力及沟通情况等) [5-6]。陈晓翠等[7]进行了危重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共涉及5个公共因子,其中1个因子涵盖7个方面,包括遵嘱情况、疼痛、固定方式、导管认知、意识、留置部位、精神心理,与前述文献[5-6]所述有较大共同点,其余4个因子涵盖护理人员正确操作、培训、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应急预案和质量监管多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预防干预措施及相关制度解决。结合我院实际,确定风险项目设置为导管因素和其他因素两大类。
1.1.2 收集导管种类
对23个涉及导管风险的临床科室进行相关导管种类的收集,共收集导管种类21项,经过归类、整理,最后确定为17项。
1.1.3 收集容易导致脱管的其他风险因素
选取具副主任护师或主管护师资格,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的临床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人员共16名,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风险因素共51项,除去重复项后整理确定为15项。查阅相关文献[8-11],与院内头脑风暴法确定的项目进行整合,相近项综合后最终确定导管脱落其他风险因素共18项。
1.2 各风险项目分值的设定
1.2.1 专家的选择原则
导管项目评分是依据导管脱落所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医疗专家在这方面更具权威性,所以该项打分选取医疗专家进行;而导管脱落的其他风险因素,护理专家具有丰富经验,所以该项打分则选取护理专家进行。专家人数以15人左右为宜,当人数接近15人时,再增加人数对提高咨询结果的精确作用不大[12]。
1.2.2 专家情况
参加本次咨询评分的医疗专家共16名,其中女3名,男13名;工龄15~40年,平均(28.12±6.79)年,学历:本科14名,硕士1名,博士1名。职称:副高级7名,正高级9名;职务:均为现任专科主任、副主任或曾任专科主任。参加本次咨询评分的护理专家共16名,全部为女性;工龄12~33年,平均(25.31±5.76)年;学历:大专5名,本科11名;职称:副高级2名,中级14名;职务:现任专科护士长12名,护理部副主任2名,护理部主任1名,曾任护理部主任1名。
1.2.3 导管脱落后果严重程度评分研究
针对导管脱落所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医疗专家运用德尔菲法对17项导管进行评分,后果程度为低度风险赋于1分,中度风险2分,高度风险3分。采用现场发放评分表咨询法,包括发放专家对研究问题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表。① 专家对咨询问题熟悉情况调查表。根据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5个层次,分别赋值1.0、0.8、0.6、0.4、0.2。② 专家填表判断依据调查表。包括4个方面,即工作经验、理论分析、参考国内外文献、直觉,分别赋值0.8、0.6、0.4、0.2。每轮发出咨询表16份,回收16份,共发2轮评分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③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为判断系数和熟悉系数的算术平均值。权威程度≥0.7,协调程度一般在0.3~0.5,即可认为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停止咨询[13-14]。2轮专家咨询判断系数、熟悉系数和权威系数见表 1。运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并进行χ2检验。协调系数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l,表示所有专家对全部因子评分的协调程度较好[4]。2轮协调系数分别见表 2,2轮变异系数分别为0.32和0.19,专家意见分岐减少,符合上述条件,停止调查。经过2轮打分,最终第2轮分值的平均值取四舍五入确定为各类型导管风险分值。


1.2.4 导管脱落其他风险项目评分研究
针对导管脱落的其他风险因素,护理专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评分,风险程度为低度风险赋于1分,中度风险2分,高度风险3分。方法同1.2.3,2轮发出咨询表16份,回收16份,评分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权威程度均≥0.7,咨询结果可靠(表 3)。协调程度第2轮大于第1轮(表 4),专家意见具有较好的趋同性,停止调查。经过2轮打分,最终第2轮所有专家的平均值四舍五入后确定为导管脱落其他风险因素项目分值。


1.2.5 对所有导管脱落风险评估项目分值进行设定
根据医疗专家对各类型导管共17项的危险分值评定,和护理专家对导管脱落其他风险项目共18项危险分值评定,最后确定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评估项目共35项,总分值为41分。
1.3 对导管脱落风险评分危险度分值的设定
由于目前对于导管脱落风险评分危险度无权威认定标准,本研究采用实例预评分结合临床试用反馈修正及评估表结构分析的方法确定危险度分值。
1.3.1 预评分
针对医院有统计数据的2013年7月-2014年10月上报的脱管患者共5例进行预评分,其中1例9分,1例12分,1例13分,1例14分,1例16分。因此初步确定最低分9分及以上至少为中度风险;对其中13分的患者分析其评分结构,患者同时具有5根管道,为中心静脉导管脱落,导管总分值为6分,其他风险因素中有1个3分值,导管数量多,脱管后具有较高的严重性,因此确定13分及以上至少为高度风险。初步确定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危险度分值为:轻度危险≤8分,中度危险9~12分,高度危险≥13分。
1.3.2 临床试用
基于谨慎原则,在第一次试用时将中、高风险分值向下扩展1分,选取导管较多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及普外科共对56例带管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试用。评估≤7分20例,8分4例,9~11分13例(其中ICU最低分为9分,也为中度危险最低取值作为参考),12分2例,≥13分17例。对8分和12分患者进行了重点监控和评估。
1.3.3 反馈和修正
收集评分为8分的4例进行分析,均为脱管风险较低或脱管后果程度轻微,临床按要求进行预防护理均能很好地控制风险。结合护士长反馈意见,确定8分值为轻度风险。收集评分为12分的2例进行分析,均为脱管可能性高但后果程度不严重。分析评分表分值构成,12分值患者若有2根以上高风险管道,则其他风险为中度或较低;或即使其他风险较高,但管道一定是中、低风险。结合临床护士长反馈意见,确定12分为中度风险。经过预评估结合临床试用反馈修正的过程后,初步确定全院范围试用的评分标准为:轻度危险≤8分,中度危险9~12分,高度危险≥13分。
1.4 导管脱落预防干预措施的收集
在全院涉及导管风险的23个临床科室中收集导管脱落预防干预措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8-11],合并整理预防干预措施共8项。
1.5 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制定
根据已制定好的导管脱落风险项目及医疗、护理专家对分值的评定,以及导管脱落危险度的划分,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已初具雏形。为了简化护理文书的书写,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设置考虑将预防干预措施及转归均设置在一张表格上,见表 5。

1.6 “导管脱落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表”的试用
1.6.1 第一次小范围试用
在ICU及普外科进行的短期试用,除了对风险度分值进行评估和反馈外,也初步验证了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合理性及实用性,通过评估,采取相应措施,无意外脱管发生。在试用过程中,共提出改进建议1条,将风险项目打钩改为编号,否则有多条导管的患者停用该导管而再次评估时无法标记,已采纳。
1.6.2 对评估表使用的要求
管道类型中如有多条管道可累计计分外,其余项目不累计计分;对于有多根导管而固定方式不同的,选取危险度最高的分值计分。
1.6.3 对评估表使用的管理
① 轻度风险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防止导管脱落相关知识及导管脱落风险程度并签字确认;按正确操作规程护理导管及翻身搬动患者;导管标识明确;保持导管固定稳妥及引流通畅;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责任护士每日严格执行预防护理措施并观察预防效果,护士长每周抽查。病情有变化及时评估。② 中度风险的患者,除做好以上预防措施外,同时在床旁悬挂防导管脱落警示标识;每班床头交接管路情况,加强对导管的观察,包括留置时间、部位、导管长度、固定是否妥当、引流是否通畅等;观察并解决患者对疼痛及不适的反应,遵医嘱落实镇静镇痛措施;对烦躁、谵妄、自杀史、精神行为异常,不合作的患者,进行规范性有效约束;及时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与医生沟通计划拔管时间。责任护士每周跟踪风险评估1次,有病情变化随时评估,每日严格执行预防护理措施并观察预防效果,护士长每日检查预防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导。③ 高度风险的患者,除做好以上所有预防措施外,增加导管观察巡视卡[5],巡视频次为每2小时1次,增加夜间脱管高危时段巡查次数[15]。责任护士每日评估风险及预防效果,护士长每日检查落实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④ 如发生脱管,当班护士立即报告医生,作出处理,并按规定逐级上报。护士长在24 h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2 结果
2015年1月15日-21日,对283例患者进行导管风险评估。≤8分121例,9~12分76例,≥13分86例,通过应用评估表,使护理人员掌握导管脱落相关因素,对患者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主动寻求干预措施防止意外脱管的发生,经评估与干预,无患者发生脱管,收到了良好效果。
3 讨论
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制定的难点是风险项目及分值的设置,风险项目除导管因素外,导致导管脱落的其他风险因素众多,而现有文献大多研究各种导管脱落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这为风险项目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应用头脑风暴和文献参考综合基本可覆盖导管脱落风险重要因素。应用德尔菲法尽可能保证分值设置的合理性,但由于条件的局限,仅限于一所三级医院医护专家打分,对导管风险的认知和反映的分值有一定局限性。危险度的设置通过近2年脱管患者实例预评分结合临床339例患者的试用反馈修正,能较客观地反映患者脱管的危险程度,形成了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以及相应的管理程序。通过长期的应用和反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危险度分级也是将来可能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对导管脱落风险项目的完善与改进也是未来研究的课题。
住院患者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的应用,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评估工具。责任护士可以掌握重点患者导管脱落风险程度,护士长可以全面掌握病区脱管高危患者的情况,便于对重点患者进行重点监控。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也为缺乏临床经验的护士提供了预防干预措施,并使其通过对风险项目的分析可以知晓并重点关注脱管高危患者的护理侧重点,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导管脱落风险评估表中设置患者/家属知情签字,可以加强护患沟通,也促使家属更加重视管道的安全以便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同时,也促使护理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良好的慎独精神去护理患者,防止导管脱落,保证护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