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晶晶, 曾玉萍, 余珂.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15, 30(7): 1312-1314.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78 复制
脑梗死发生的机制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发生坏死,或脑软化所致部分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1]。脑梗死在临床为多发病,病死率高,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正常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易出现抑郁、低迷的心理并发症,给予家庭和社会沉重的心理经济负担[2]。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以及心理的疏导有重要意义。我院从2013年起对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2~85岁,平均(62.8±8.7)岁;起病时间为8~48 h,平均(18.4±9.6)h。患者住院前均有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意识障碍,在CT 或MRI的辅助作用下均确诊为脑梗死。将3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即患者入院后,经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制定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后由护士开始康复护理介入,一般于48 h后进行,经4周时间,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1.2.2 干预组护理方式
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3],即从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时即开始康复训练,一般不超过24 h,经4周时间,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① 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干预工作,特别是耐心开导和安慰,鼓励患者面对疾病,调整心态,恢复康复信心。
②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饮食习惯,主要以低盐、低脂、低糖以及维生素丰富的软食为主。
③ 被动运动。患者护理之初的3~5 d一般采取被动运动护理干预。A. 放置体位:患侧位:患部躯干用枕头保持后倾,肩部朝前,肩关节屈曲,肘关节固定伸位,掌面向上;患部下肢伸展,膝关节略屈曲,健侧下肢屈曲放置在枕头上,避免压迫患侧下肢。健侧位:患者头部置于枕上,患侧上肢用枕头固定于患者前面且高于躯干位置,健侧上肢按患者意愿放置,患侧下肢用枕头保持屈髋屈膝位。仰卧位:头部置于枕上,面朝患侧。患肢肩关节下放置枕垫,以前突肩部,肘关节伸展于垫子上,掌面向上;患部臀部下方垫枕头,以向前突出骨盆;下肢用沙袋适当固定避免髋关节屈曲外旋。定时更换卧位,2 h左右1次,避免压疮。B. 按摩患肢:按摩患肢手法多样,有摩、揉、振等。应有规律按摩,从轻至重,再至轻;局部按摩用手指,全身按摩用手掌;顺序按远心端至近心端方向,向心性按摩,20 min/次,2次/d。C. 运动关节:被动康复在瘫痪早期需要缓慢轻柔,顺序从健侧至患侧,从上至下,从近至远,从大关节活动至小关节,幅度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大。具体为仰卧位,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踝关节均向可运动的方向进行运动,如肩关节展收、屈伸和旋转运动。每个关节运动3~5次,每天重复进行2次。
④ 主动翻身。被动护理5 d左右,进行主动翻身。A. 向健侧:仰卧,叉握两手,医护人员帮助其屈曲患腿放在床上,健腿让其主动放在患腿下方,嘱咐看向健侧,伸直双上肢,左右摆动,患侧肩部和臀部由护理人员协助,顺势向健侧翻身,健腿带患腿。B. 向患侧:仰卧,叉握两手,直举向上方做水平摆动,使得上臂和前臂伸直,再嘱患者主动屈曲健侧腿部于床上,头看向患侧,借摆动动作的惯性,上下肢一起翻向患侧。
⑤ 坐位运动。1周后,进行坐位运动。用主动翻身方法向健侧翻身,通过健侧腿部运动使患侧腿部向床边慢慢移动,向床下垂下小腿,健侧上肢支撑上身,在床边坐起。大腿与躯干部垂直,背部借助枕头保持伸展,在臀下置坐垫,膝关节屈曲50~60°,膝下垫软枕。患侧脚部可用重物维持踝关节背屈位置,2次/d。
⑥ 蹲起运动。当下肢肌力达3级以上时,适于进行蹲起运动。患者双手向前伸直,握住支撑物,保持身体直立位置,分开双腿,逐渐下蹲,缓慢起立。注意按患者自觉速度为宜,不宜过快。10个/次,2次/d。
⑦ 站行运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14 d后,体格检查下肢肌力达4级以上时,适于步行运动。先在陪护协助下学习站立,稳定后可由护理人员或家人搀扶走步,先原地踏步,熟悉走路的感觉,再在患者可承受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强度,延长时间,最后逐渐适应自己独立行走。平稳步行1周左右,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1 h/次,2次/d。
1.3 观察指标
肌力评分:护理干预前后评定肌力等级。肌力等级0~5级分别对应0~5分,分值越小,表明肌力越差。
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4]:量表对包括意识水平、定向力、语言等14个项目进行评分。分值越大,表明神经功能越佳。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评分[5]:从进食、大小便控制等共10个项目的评分进行生活能力评估。分值越大,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肌力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肌力均有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ESS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ES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ADL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AD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脑梗死因脑部神经元难以恢复所致,常规治疗护理可得到部分改善,而对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功效却不明显[6]。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需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及时修复损伤神经利于代偿。早期康复护理无法被替代,它能挖掘人体潜在的修复功能,使神经元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7]。据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在神经轴突突触联系或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对侧大脑半球功能重组及代偿方面效果显著,对患肢运动能力有很好的恢复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减少痉挛,促进康复,且该护理干预越早,疗效越佳[8]。本研究中,护理人员24 h内即对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首先采取按摩与关节的被动活动,早期适当按摩,利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液有效循环,改善皮肤功能,提高机体抵御能力,更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早期恰当的运动关节可以使瘫痪的肌肉得到伸展、减小肌张力,降低兴奋性,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避免废用性萎缩。尔后进行患者自身的主动活动,并在整个疗程中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自我康复,效果良好。结果表明患者在肌力恢复、神经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质量3个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这与文献[8]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在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既需要懂得鼓励帮助患者,更需要保持耐心。
总之,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佳,日常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脑梗死发生的机制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发生坏死,或脑软化所致部分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1]。脑梗死在临床为多发病,病死率高,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正常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易出现抑郁、低迷的心理并发症,给予家庭和社会沉重的心理经济负担[2]。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以及心理的疏导有重要意义。我院从2013年起对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2~85岁,平均(62.8±8.7)岁;起病时间为8~48 h,平均(18.4±9.6)h。患者住院前均有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意识障碍,在CT 或MRI的辅助作用下均确诊为脑梗死。将3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即患者入院后,经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制定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后由护士开始康复护理介入,一般于48 h后进行,经4周时间,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1.2.2 干预组护理方式
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3],即从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时即开始康复训练,一般不超过24 h,经4周时间,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① 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干预工作,特别是耐心开导和安慰,鼓励患者面对疾病,调整心态,恢复康复信心。
②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饮食习惯,主要以低盐、低脂、低糖以及维生素丰富的软食为主。
③ 被动运动。患者护理之初的3~5 d一般采取被动运动护理干预。A. 放置体位:患侧位:患部躯干用枕头保持后倾,肩部朝前,肩关节屈曲,肘关节固定伸位,掌面向上;患部下肢伸展,膝关节略屈曲,健侧下肢屈曲放置在枕头上,避免压迫患侧下肢。健侧位:患者头部置于枕上,患侧上肢用枕头固定于患者前面且高于躯干位置,健侧上肢按患者意愿放置,患侧下肢用枕头保持屈髋屈膝位。仰卧位:头部置于枕上,面朝患侧。患肢肩关节下放置枕垫,以前突肩部,肘关节伸展于垫子上,掌面向上;患部臀部下方垫枕头,以向前突出骨盆;下肢用沙袋适当固定避免髋关节屈曲外旋。定时更换卧位,2 h左右1次,避免压疮。B. 按摩患肢:按摩患肢手法多样,有摩、揉、振等。应有规律按摩,从轻至重,再至轻;局部按摩用手指,全身按摩用手掌;顺序按远心端至近心端方向,向心性按摩,20 min/次,2次/d。C. 运动关节:被动康复在瘫痪早期需要缓慢轻柔,顺序从健侧至患侧,从上至下,从近至远,从大关节活动至小关节,幅度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大。具体为仰卧位,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踝关节均向可运动的方向进行运动,如肩关节展收、屈伸和旋转运动。每个关节运动3~5次,每天重复进行2次。
④ 主动翻身。被动护理5 d左右,进行主动翻身。A. 向健侧:仰卧,叉握两手,医护人员帮助其屈曲患腿放在床上,健腿让其主动放在患腿下方,嘱咐看向健侧,伸直双上肢,左右摆动,患侧肩部和臀部由护理人员协助,顺势向健侧翻身,健腿带患腿。B. 向患侧:仰卧,叉握两手,直举向上方做水平摆动,使得上臂和前臂伸直,再嘱患者主动屈曲健侧腿部于床上,头看向患侧,借摆动动作的惯性,上下肢一起翻向患侧。
⑤ 坐位运动。1周后,进行坐位运动。用主动翻身方法向健侧翻身,通过健侧腿部运动使患侧腿部向床边慢慢移动,向床下垂下小腿,健侧上肢支撑上身,在床边坐起。大腿与躯干部垂直,背部借助枕头保持伸展,在臀下置坐垫,膝关节屈曲50~60°,膝下垫软枕。患侧脚部可用重物维持踝关节背屈位置,2次/d。
⑥ 蹲起运动。当下肢肌力达3级以上时,适于进行蹲起运动。患者双手向前伸直,握住支撑物,保持身体直立位置,分开双腿,逐渐下蹲,缓慢起立。注意按患者自觉速度为宜,不宜过快。10个/次,2次/d。
⑦ 站行运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14 d后,体格检查下肢肌力达4级以上时,适于步行运动。先在陪护协助下学习站立,稳定后可由护理人员或家人搀扶走步,先原地踏步,熟悉走路的感觉,再在患者可承受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强度,延长时间,最后逐渐适应自己独立行走。平稳步行1周左右,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1 h/次,2次/d。
1.3 观察指标
肌力评分:护理干预前后评定肌力等级。肌力等级0~5级分别对应0~5分,分值越小,表明肌力越差。
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4]:量表对包括意识水平、定向力、语言等14个项目进行评分。分值越大,表明神经功能越佳。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评分[5]:从进食、大小便控制等共10个项目的评分进行生活能力评估。分值越大,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肌力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肌力均有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ESS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ES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ADL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AD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脑梗死因脑部神经元难以恢复所致,常规治疗护理可得到部分改善,而对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功效却不明显[6]。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需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及时修复损伤神经利于代偿。早期康复护理无法被替代,它能挖掘人体潜在的修复功能,使神经元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7]。据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在神经轴突突触联系或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对侧大脑半球功能重组及代偿方面效果显著,对患肢运动能力有很好的恢复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减少痉挛,促进康复,且该护理干预越早,疗效越佳[8]。本研究中,护理人员24 h内即对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首先采取按摩与关节的被动活动,早期适当按摩,利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液有效循环,改善皮肤功能,提高机体抵御能力,更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早期恰当的运动关节可以使瘫痪的肌肉得到伸展、减小肌张力,降低兴奋性,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避免废用性萎缩。尔后进行患者自身的主动活动,并在整个疗程中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自我康复,效果良好。结果表明患者在肌力恢复、神经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质量3个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这与文献[8]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在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既需要懂得鼓励帮助患者,更需要保持耐心。
总之,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佳,日常生活质量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