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杜诗露, 谷波. 肾移植术后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护理一例. 华西医学, 2015, 30(7): 1399-1400. doi: 10.7507/1002-0179.20150403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28岁。因“反复恶心,呕吐黏膜样物质伴鲜红血丝1 d”于2013年5月3日入住我院。1年前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亲属肾),术后情况良好,规律服用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醋酸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并辅以百令胶囊治疗。1年来患者肌酐水平呈进行性上升,目前基本维持在300~360 μmol/L之间。1个月前患者因“肺部感染”于我科住院治疗,先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用头孢美唑钠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反复出现剑突下烧心、隐痛等不适。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胆汁反流。消化内科会诊后给予埃索美拉唑镁、硫糖铝口服悬混液保护胃黏膜、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烧心、腹痛症状缓解后出院。2013年5月2日患者口服免疫抑制剂和铝碳酸镁后出现反复恶心,呕吐3次,呕出物为黏膜样物质,长约10 cm,伴鲜红血丝,伴胸骨后烧灼感,无反酸、嗳气,无咳嗽、咳痰。于5月3日入住我院,体格检查:体温39.3℃,脉搏13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81/127 mm Hg (1mm Hg=0.133 kPa)。纤维喉镜示:咽部黏膜连接至食道入口,咽喉部黏膜光滑。胸部CT示:食管壁肿胀,中上段为著,边缘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管腔变窄;右肺下叶磨玻璃影及条索影,多系感染。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 g/L,白细胞计数16.97×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92.1%。血生物化学检查示:葡萄糖15.36 μmol/L,肌酐362.0 μmol/L。小便常规示:尿蛋白定性2.0 g/L(++),红细胞28/HP。诊断为:肾移植术后,食道黏膜脱出,同种异体肾功能不全,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反流性食管炎,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上主要予以禁食,禁食2~3 d后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软食,待复查正常后予以普食。药物治疗予以黏膜保护剂:埃索美拉唑镁40 mg,1次/d;硫糖铝口服悬混液10 mL,3次/d。抗生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生理盐水100 mL,2次/d,静脉滴注。止血药:生理盐水100 mL+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4 mL,口服20 mL/次、4次/d 口服。出血时,卡络磺钠40 mg+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注射用血凝酶1 U肌肉注射。止吐药: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4 mL静脉注射,或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控制血压。
经治疗及护理,患者3 d后可进食流质饮食,疼痛较前好转。27 d后复查胃镜示食道黏膜已修复,正常进食,口腔溃疡愈合,心情变好,于2013年6月7日出院。出院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0 g/L,白细胞计数5.59×109/L。生物化学:肌酐445.6 μmol/L,血压波动125~153/75~109 mm Hg之间。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加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低落,压抑悲观。对此,我们采用多与患者交流的方式,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宣泄内心的感受、想法及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疏导。同时积极调动患者社会支持系统,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物质帮助和经济支持,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疏导患者抑郁情绪,分散其压力感知,积极配合治疗。
2.2 基础护理
因患者肾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较低,特转入通风单人病房,并定时空气消毒。由于患者食管黏膜剥脱兼口腔黏膜溃疡,口腔异味较重,给予口腔护理3次/d,护理时用棉球小心清除剥脱的黏膜,避免出血。指导患者进餐前、后要使用生理盐水勤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遵医嘱予雾化吸入治疗,指导有效咳嗽、咳痰等。
2.3 饮食护理
① 食管黏膜剥脱时,予以禁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遵医嘱静脉输入脂肪乳250 mL/次,隔天1次;氨基酸250 mL/次,1次/d等。② 恶心、呕吐好转后,但仍处于溃疡糜烂期则以牛奶、米汤、豆浆等流质饮食为主;溃疡期给予如稀饭、面条类半流质饮食;溃疡愈合期可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多食新鲜蔬菜水果。③ 胃镜复查好转后,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忌食过干、过硬食物,以免划伤食道,并加强营养。
2.4 用药护理
① 注意观察感染控制效果,有无继发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血常规及肾功能。② 严格遵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其他药物,定期检测药物浓度,1周复查1次静脉血。吗替麦考酚酯检测方法:空腹服用吗替麦考酚酯后0.5、2、4 h,空腹采集静脉血各1次;他克莫司检测方法:空腹采集静脉血1次。
2.5 病情观察
① 观察口腔有无新生溃疡、出血、糜烂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观察患者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及性状,遵医嘱予止吐药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除口腔内糜烂黏膜,口腔出血时遵医嘱使用稀释后的去甲肾上腺素液进行漱口[1]。② 观察有无胸痛、恶心、呕吐及其频率,疼痛应遵医嘱予止痛药物,辅以心理疏导等支持治疗。③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根据血常规、痰培养、血培养、CT等辅助检查,选择有效抗生素。鼓励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同时予以雾化吸入,2次/d。当体温高于38.5℃时,予温水擦浴、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或柴胡、地塞米松等药物降温,30 min复测体温并做好记录。监测血氧饱和度4次/d,根据情况予以氧气吸入、调整氧流量。④ 控制患者血压,由于患者血压波动在108~181/69~127 mm Hg之间,遵医嘱予降压药物:盐酸阿罗洛尔片10 mg,2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2次/d口服;硝酸甘油注射液50 mg+生理盐水至50 mL经静脉泵入,根据血压调整。⑤ 定期检测肾功能,遵医嘱使用改善移植肾微循环药物、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按时按量服用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胶囊、醋酸波尼松片三联免疫抑制剂,根据检测药物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必要时血液透析、移植肾活体组织穿刺检查术。
2.6 环境控制
做好房间消毒、隔离工作,室内通风2次/d,15~20 min/次;保持室温在20℃,湿度60%;紫外线照射消毒2~3次/d,40~60 min/次,减少人员出入,限制探视,探视时家属佩戴口罩。
2.7 出院指导
① 嘱患者每天定时测量体质量、小便量,监测体温、呼吸、脉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充分告知患者移植肾脏的情况(如肾脏的大小、硬度等),如有压痛、肿胀等不适应及时就医。② 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按时按量服用,不得擅自增减药物剂量,如出现服药后呕吐等异常情况,须待症状缓解后立即补服。避免使用对免疫抑制剂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食物等,并定期检测药物浓度。③ 学会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新生物及溃疡,呕吐物性状、性质,勤漱口。④ 饮水量以前1 d尿量+500 mL水为宜,勤排尿、避免憋尿。⑤ 生活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情绪。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腹部外伤,防止移植肾破裂。合理安排锻炼,劳逸结合。
3 讨论
食管黏膜剥脱症为食管良性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病患,其病因不明,是食管黏膜表层鳞状上皮部分或全部从食管剥脱引起,为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之一[2-3]。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剧痛、伴有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呕血,黏膜样管型物质样呕吐物等。内镜表现为食管壁肿胀,黏膜剥脱,边缘模糊,伴创面缺失、出血,食管腔狭窄等。治疗方法以抑酸、止吐、肠外营养、补液等支持治疗为主。肾移植术后发生严重的食管黏膜剥脱极为罕见,可能与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黏膜的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加之长期恶心、呕吐,从而导致黏膜呈管型脱落有关。本例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基础病史,加上长期呕吐从而导致食管黏膜的脱落。依据该患者疾病特点,借鉴相关护理经验,我们以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为核心,以改善食管黏膜剥脱症症状为目的,促进食管黏膜修复,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由于食管上皮组织再生能力强,3~4周食道黏膜可再生、恢复,该患者经36 d治疗后好转出院。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28岁。因“反复恶心,呕吐黏膜样物质伴鲜红血丝1 d”于2013年5月3日入住我院。1年前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亲属肾),术后情况良好,规律服用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醋酸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并辅以百令胶囊治疗。1年来患者肌酐水平呈进行性上升,目前基本维持在300~360 μmol/L之间。1个月前患者因“肺部感染”于我科住院治疗,先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用头孢美唑钠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反复出现剑突下烧心、隐痛等不适。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胆汁反流。消化内科会诊后给予埃索美拉唑镁、硫糖铝口服悬混液保护胃黏膜、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烧心、腹痛症状缓解后出院。2013年5月2日患者口服免疫抑制剂和铝碳酸镁后出现反复恶心,呕吐3次,呕出物为黏膜样物质,长约10 cm,伴鲜红血丝,伴胸骨后烧灼感,无反酸、嗳气,无咳嗽、咳痰。于5月3日入住我院,体格检查:体温39.3℃,脉搏13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81/127 mm Hg (1mm Hg=0.133 kPa)。纤维喉镜示:咽部黏膜连接至食道入口,咽喉部黏膜光滑。胸部CT示:食管壁肿胀,中上段为著,边缘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管腔变窄;右肺下叶磨玻璃影及条索影,多系感染。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5 g/L,白细胞计数16.97×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92.1%。血生物化学检查示:葡萄糖15.36 μmol/L,肌酐362.0 μmol/L。小便常规示:尿蛋白定性2.0 g/L(++),红细胞28/HP。诊断为:肾移植术后,食道黏膜脱出,同种异体肾功能不全,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反流性食管炎,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上主要予以禁食,禁食2~3 d后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软食,待复查正常后予以普食。药物治疗予以黏膜保护剂:埃索美拉唑镁40 mg,1次/d;硫糖铝口服悬混液10 mL,3次/d。抗生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生理盐水100 mL,2次/d,静脉滴注。止血药:生理盐水100 mL+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4 mL,口服20 mL/次、4次/d 口服。出血时,卡络磺钠40 mg+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注射用血凝酶1 U肌肉注射。止吐药: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4 mL静脉注射,或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控制血压。
经治疗及护理,患者3 d后可进食流质饮食,疼痛较前好转。27 d后复查胃镜示食道黏膜已修复,正常进食,口腔溃疡愈合,心情变好,于2013年6月7日出院。出院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0 g/L,白细胞计数5.59×109/L。生物化学:肌酐445.6 μmol/L,血压波动125~153/75~109 mm Hg之间。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加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低落,压抑悲观。对此,我们采用多与患者交流的方式,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宣泄内心的感受、想法及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疏导。同时积极调动患者社会支持系统,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物质帮助和经济支持,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疏导患者抑郁情绪,分散其压力感知,积极配合治疗。
2.2 基础护理
因患者肾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较低,特转入通风单人病房,并定时空气消毒。由于患者食管黏膜剥脱兼口腔黏膜溃疡,口腔异味较重,给予口腔护理3次/d,护理时用棉球小心清除剥脱的黏膜,避免出血。指导患者进餐前、后要使用生理盐水勤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遵医嘱予雾化吸入治疗,指导有效咳嗽、咳痰等。
2.3 饮食护理
① 食管黏膜剥脱时,予以禁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遵医嘱静脉输入脂肪乳250 mL/次,隔天1次;氨基酸250 mL/次,1次/d等。② 恶心、呕吐好转后,但仍处于溃疡糜烂期则以牛奶、米汤、豆浆等流质饮食为主;溃疡期给予如稀饭、面条类半流质饮食;溃疡愈合期可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多食新鲜蔬菜水果。③ 胃镜复查好转后,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忌食过干、过硬食物,以免划伤食道,并加强营养。
2.4 用药护理
① 注意观察感染控制效果,有无继发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血常规及肾功能。② 严格遵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其他药物,定期检测药物浓度,1周复查1次静脉血。吗替麦考酚酯检测方法:空腹服用吗替麦考酚酯后0.5、2、4 h,空腹采集静脉血各1次;他克莫司检测方法:空腹采集静脉血1次。
2.5 病情观察
① 观察口腔有无新生溃疡、出血、糜烂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观察患者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及性状,遵医嘱予止吐药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除口腔内糜烂黏膜,口腔出血时遵医嘱使用稀释后的去甲肾上腺素液进行漱口[1]。② 观察有无胸痛、恶心、呕吐及其频率,疼痛应遵医嘱予止痛药物,辅以心理疏导等支持治疗。③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根据血常规、痰培养、血培养、CT等辅助检查,选择有效抗生素。鼓励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同时予以雾化吸入,2次/d。当体温高于38.5℃时,予温水擦浴、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或柴胡、地塞米松等药物降温,30 min复测体温并做好记录。监测血氧饱和度4次/d,根据情况予以氧气吸入、调整氧流量。④ 控制患者血压,由于患者血压波动在108~181/69~127 mm Hg之间,遵医嘱予降压药物:盐酸阿罗洛尔片10 mg,2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2次/d口服;硝酸甘油注射液50 mg+生理盐水至50 mL经静脉泵入,根据血压调整。⑤ 定期检测肾功能,遵医嘱使用改善移植肾微循环药物、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按时按量服用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胶囊、醋酸波尼松片三联免疫抑制剂,根据检测药物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必要时血液透析、移植肾活体组织穿刺检查术。
2.6 环境控制
做好房间消毒、隔离工作,室内通风2次/d,15~20 min/次;保持室温在20℃,湿度60%;紫外线照射消毒2~3次/d,40~60 min/次,减少人员出入,限制探视,探视时家属佩戴口罩。
2.7 出院指导
① 嘱患者每天定时测量体质量、小便量,监测体温、呼吸、脉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充分告知患者移植肾脏的情况(如肾脏的大小、硬度等),如有压痛、肿胀等不适应及时就医。② 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按时按量服用,不得擅自增减药物剂量,如出现服药后呕吐等异常情况,须待症状缓解后立即补服。避免使用对免疫抑制剂有拮抗作用的药物、食物等,并定期检测药物浓度。③ 学会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新生物及溃疡,呕吐物性状、性质,勤漱口。④ 饮水量以前1 d尿量+500 mL水为宜,勤排尿、避免憋尿。⑤ 生活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情绪。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腹部外伤,防止移植肾破裂。合理安排锻炼,劳逸结合。
3 讨论
食管黏膜剥脱症为食管良性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病患,其病因不明,是食管黏膜表层鳞状上皮部分或全部从食管剥脱引起,为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之一[2-3]。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剧痛、伴有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呕血,黏膜样管型物质样呕吐物等。内镜表现为食管壁肿胀,黏膜剥脱,边缘模糊,伴创面缺失、出血,食管腔狭窄等。治疗方法以抑酸、止吐、肠外营养、补液等支持治疗为主。肾移植术后发生严重的食管黏膜剥脱极为罕见,可能与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黏膜的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加之长期恶心、呕吐,从而导致黏膜呈管型脱落有关。本例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基础病史,加上长期呕吐从而导致食管黏膜的脱落。依据该患者疾病特点,借鉴相关护理经验,我们以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为核心,以改善食管黏膜剥脱症症状为目的,促进食管黏膜修复,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由于食管上皮组织再生能力强,3~4周食道黏膜可再生、恢复,该患者经36 d治疗后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