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成都 610041);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分析经后路复位治疗的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最佳固定节段范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的21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管减压、双向Schanz钉固定并复位滑椎、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不稳定区”概念与脊柱畸形的特点综合判断固定融合范围。对比并分析手术前后椎体滑脱程度、骨盆入射角(PI)、腰骶角及脊柱冠状面畸形情况。临床体检、神经肌电图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障碍指数分别评估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下肢功能活动状况。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观察指标如VAS评分、 PI角等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儿童重度腰椎滑脱,如未合并结构性脊柱侧凸畸形,建议固定融合至PI角>60°的上端椎,并尽量保护相应节段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预防相邻节段出现节段性不稳或滑脱。对于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如未合并其他脊柱疾患,复位滑椎后可采用单节段固定融合;如滑脱未复位,建议采用双节段或多节段固定融合。

引用本文: 徐练, 周忠杰, 杨进, 孔清泉, 刘立岷, 曾建成, 刘浩, 宋跃明. 重度腰椎滑脱症固定融合节段范围探讨. 华西医学, 2015, 30(8): 1420-1425. doi: 10.7507/1002-0179.20150410 复制

  • 上一篇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致小脑扁桃体下疝及硬膜下血肿护理一例
  • 下一篇

    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