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文俊, 杨慧. 腺苷钴胺穴位注射联合穴位按摩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华西医学, 2015, 30(8): 1503-1504. doi: 10.7507/1002-0179.20150430 复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周围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最为多见。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调查,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周围神经病变[1]。目前,临床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2]。近年来我国运用传统医学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灸、穴位按摩、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DPN取得显著疗效。倪志萍[3]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DPN,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张新志等[4]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浴足治疗DPN也取得良好疗效。我院采用腺苷钴胺穴位注射加穴位按摩治疗DPN,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DPN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至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干预组男23例,女1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 知情同意的患者;②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③ 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3]中的DPN症状;④ 入组前1周血糖平稳,即空腹血糖<8 mmol/L,随机血糖≤10 mmol/L。
1.3 排除标准
① 依从性差的患者;② 治疗期间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或者合并症不得不终止治疗者;③ 患有中毒性末梢神经炎、感染性多发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症、脑血管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者。
1.4 干预方法
干预组给予腺苷钴胺0.5 mg双侧足三里注射,3次/周(周一、三、五),配合每日上午9点左右的双下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位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 min;对照组给予腺苷钴胺0.5 mg肌肉注射,3次/周(周一、三、五)。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本研究中采用的神经电生理仪器是由日本光电公司生产,测定腓总神经,单位为m/s。
1.5.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DPN的临床症状、体征归纳为以下10个条目:肢体麻木、肢体疼痛、手足畏寒、手足心热或灼热、蚁走感、皮肤瘙痒、四肢或腰膝酸软、肌肉痉挛、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夜尿频多、大便不爽、大便干燥、腰背痛、心烦、脘腹胀、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健忘、多汗、浮肿。每个条目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级,分别计分0、1、2分、3分。
1.6 疗效判定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疗效标准制定的DPN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MCV较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MCV较前增加但<5 m/s;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临床症状或体征没有减轻,MCV无积极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MCV比较
干预组MCV为(43.90±3.67)m/s,对照组MCV为(40.20±3.85)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5,P<0.001)。
2.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干预组中医证候评分(23.39±6.09)分,对照组为(27.09±5.7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P=0.01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B12缺乏是DPN的一个发病机制,它进入体内与5-脱氧腺苷形成脱氧腺苷钴胺素,即甲钴胺,以此形式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核酸的合成和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的代谢。腺苷钴胺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基,缺乏时大量丙酰辅酶A堆积,形成单链脂肪酸,这种非生理性脂肪酸可直接影响髓磷脂的形成,造成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而出现麻木、疼痛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5-6]。
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它既是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刺时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刺激点。有研究显示,穴位注射具有药效高效性,可以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同或更强的药效,药效强大且迅速[5];针刺足三里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自然杀伤免疫细胞和淋巴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对植物神经有双向调节作用[7]。穴位注射是传统针灸与药物结合作用,对穴位产生了双重刺激,从而提高了治疗DPN的疗效。本研究所选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自古就有“治萎独取阳明”之说,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调和胃肠,补益气血、强筋壮骨,防病健身的功效。
对于足部的穴位进行按摩可起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7]。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穴,刺激此穴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舒筋活血、通络、强壮筋脉的作用;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之穴,有健脾、益肾、疏肝、理血的功效,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三穴配合,对萎证效果较好[8]。
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穴位注射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一。足三里穴位注射腺苷钴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DPN疗效好,操作方便,患者依从性高,值得推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周围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最为多见。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调查,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周围神经病变[1]。目前,临床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2]。近年来我国运用传统医学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灸、穴位按摩、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DPN取得显著疗效。倪志萍[3]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DPN,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张新志等[4]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浴足治疗DPN也取得良好疗效。我院采用腺苷钴胺穴位注射加穴位按摩治疗DPN,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DPN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至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干预组男23例,女1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 知情同意的患者;②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③ 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3]中的DPN症状;④ 入组前1周血糖平稳,即空腹血糖<8 mmol/L,随机血糖≤10 mmol/L。
1.3 排除标准
① 依从性差的患者;② 治疗期间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或者合并症不得不终止治疗者;③ 患有中毒性末梢神经炎、感染性多发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症、脑血管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者。
1.4 干预方法
干预组给予腺苷钴胺0.5 mg双侧足三里注射,3次/周(周一、三、五),配合每日上午9点左右的双下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位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 min;对照组给予腺苷钴胺0.5 mg肌肉注射,3次/周(周一、三、五)。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本研究中采用的神经电生理仪器是由日本光电公司生产,测定腓总神经,单位为m/s。
1.5.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DPN的临床症状、体征归纳为以下10个条目:肢体麻木、肢体疼痛、手足畏寒、手足心热或灼热、蚁走感、皮肤瘙痒、四肢或腰膝酸软、肌肉痉挛、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夜尿频多、大便不爽、大便干燥、腰背痛、心烦、脘腹胀、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健忘、多汗、浮肿。每个条目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级,分别计分0、1、2分、3分。
1.6 疗效判定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疗效标准制定的DPN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MCV较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MCV较前增加但<5 m/s;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临床症状或体征没有减轻,MCV无积极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MCV比较
干预组MCV为(43.90±3.67)m/s,对照组MCV为(40.20±3.85)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5,P<0.001)。
2.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干预组中医证候评分(23.39±6.09)分,对照组为(27.09±5.7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P=0.01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B12缺乏是DPN的一个发病机制,它进入体内与5-脱氧腺苷形成脱氧腺苷钴胺素,即甲钴胺,以此形式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核酸的合成和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的代谢。腺苷钴胺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基,缺乏时大量丙酰辅酶A堆积,形成单链脂肪酸,这种非生理性脂肪酸可直接影响髓磷脂的形成,造成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而出现麻木、疼痛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5-6]。
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它既是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刺时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刺激点。有研究显示,穴位注射具有药效高效性,可以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同或更强的药效,药效强大且迅速[5];针刺足三里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自然杀伤免疫细胞和淋巴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对植物神经有双向调节作用[7]。穴位注射是传统针灸与药物结合作用,对穴位产生了双重刺激,从而提高了治疗DPN的疗效。本研究所选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自古就有“治萎独取阳明”之说,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调和胃肠,补益气血、强筋壮骨,防病健身的功效。
对于足部的穴位进行按摩可起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7]。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穴,刺激此穴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舒筋活血、通络、强壮筋脉的作用;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之穴,有健脾、益肾、疏肝、理血的功效,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三穴配合,对萎证效果较好[8]。
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穴位注射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一。足三里穴位注射腺苷钴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DPN疗效好,操作方便,患者依从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