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欧洲联盟癌症死亡率预测表明,前列腺癌死亡率将位居第 3。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虽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近年来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临床分期、Gleason 评分、患者年龄和一般状况等综合情况考虑决定。临床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前列腺癌其根本目的是使患者受益。随着对前列腺癌的研究不断深入,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该文就前列腺癌多种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引用本文: 曹德宏, 柳良仁, 魏强, 汤壮, 董强, 王佳. 前列腺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17, 32(2): 277-281. doi: 10.7507/1002-0179.201505129 复制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较为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欧洲联盟癌症死亡率预测表明,前列腺癌死亡率位居第 3,并且将会有 766 200 例男性死于该肿瘤[1]。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虽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也呈明显上升趋势[2-3]。随着对前列腺癌疾病的研究,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其多种治疗模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
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的目的是避免外科和放射等干预治疗。等待观察通常指已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不给予任何处理,仅密切观察和随诊,当疾病进展至出现局部或系统症状时再给予其他姑息治疗的一种相对被动的治疗方法[4]。这种治疗适合于不愿意或身体状况不适宜行主动治疗的患者。主动监测是指已确诊为前列腺癌而有望治愈的患者,因担心根治性手术或放射治疗产生不良反应,不即刻行治疗而采用积极监测疾病进程,待肿瘤发展到预定的进展阈值时,再行干预治疗的一种相对主动的治疗方法[5]。根据欧洲泌尿外科指南的建议:局部进展不需要立即局部治疗的患者可选择等待观察,而低危前列腺癌可选择主动监测[6]。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能够避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然而主动监测方法须让患者充分知情并愿意承担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的风险。
研究表明,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的 15%~20% 患者中,只有大约 3% 的患者危及生命[7],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高于病死率。Haas 等[8] 进行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尸检调查,结果表明 60%~70% 的老年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然而绝大多数是无进展的。当前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前列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广泛运用,前列腺癌早期被发现的几率明显增加[9-10]。因此,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对前列腺癌患者可能有意义。Wilt 等[11] 完成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观察治疗对比试验,在随访至少 10 年后发现等待观察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之间病死率无明显差异,这说明观察法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Hayes 等[12] 评估了观察法与干预治疗对最初诊断为局限低危前列腺癌患者(年龄 65~75 岁)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结果发现观察法(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比干预治疗(近距离照射治疗、放射治疗或根治性切除术)效果更好和成本更低,并且等待观察效果最好、费用最低。尽管观察法效果较好,但不适于中危前列腺癌患者,并且干预治疗并不一定延长患者的生命,反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其并发症发生的可能[5]。Musunuru 等[13] 分析了主动监测的 237 例中危和 708 例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结果表明低危前列腺癌患者 10 年和 1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3.6% 和 68.8%,而中危前列腺癌患者则分别为 68.4% 和 50.3%,提示中危前列腺癌患者慎用主动监测。但目前仍无明确证据显示等待观察或主动监测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是安全的选择[14]。
2 根治性手术治疗
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常见的术式有开放手术(经会阴或经耻骨后方式)、腹腔镜手术(经腹腔途径和腹膜外途径)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切除术[15]。由于经会阴术式并发症高,所以目前已很少采用。相对于经会阴术式,经耻骨后视野更开阔,操作更加简便,并且可以在切除前列腺的同时完成盆腔淋巴结清扫,能准确地评定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16]。也有研究者认为对中高危患者行扩大淋巴结切除术,有益于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和切除微小转移灶,而对低危患者不推荐扩大淋巴结清扫术[17-18]。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效果与开放术式相当,并且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逐渐取代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15]。当前流行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其应用已经超过了开放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19]。在我国,由于机器人设备及手术费用较昂贵,暂未普遍开展。Robertson 等[20] 完成 19 064 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标准腹腔镜前列腺癌的 Meta 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同标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相比,该方法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降低手术切缘阳性率,从而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和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风险,但对于长期的随访结果还缺乏证据。无论行何种前列腺癌根治术均存在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
3 外放射治疗
外放射治疗是根治性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好、适应证广及并发症较小等优点,适用于各分期的前列腺癌患者。根据治疗目的常分为 3 类:①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之一;② 术后放射治疗:分为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和挽救性放射治疗;③ 姑息性放射治疗:是缓解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的治疗方式。Wallis 等[21] 纳入 32 465 例前列腺癌患者,分别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和根治性放射治疗,结果表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比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 3 年和 5 年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而第 1 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来说,较高的放射治疗剂量并不优于标准剂量。Michalski 等[22] 在 2015 年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上提出了一种观点:相比标准放射治疗剂量(70.2 Gy),尽管较高的放射治疗剂量(79.2 Gy)有利于改善肿瘤的局部控制,改善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但同时也增加了放射治疗引起的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毒副作用,且并未改善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Makino 等[23] 对 327 例前列腺癌患者行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联合外放射,结果发现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可以选择这种治疗模式,但泌尿生殖道毒副作用更明显。尽管外放射治疗具有性功能障碍、尿频、尿路狭窄、排尿困难、尿失禁、直肠出血等毒副作用,但随着三维适形放射技术的迅速发展,外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将会更安全、有效[24-25]。
4 近距离照射治疗
近距离照射治疗是指通过治疗引导装置将放射源植入前列腺组织内进行照射治疗的方法,以提高前列腺癌局部的剂量,从而减少直肠、膀胱和尿道的毒副作用[26]。当前,前列腺近距离照射包括短暂植入和永久粒子种植。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与外放射、根治性手术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7-28]。在美国举行的 2015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上,Morris 等[29] 报告了 1 个逐渐提高放射剂量的外放射与近距离照射(碘 125)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碘 125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外放射治疗。目前对于照射剂量,欧洲联盟泌尿指南推荐对于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剂量≥74 Gy,对于中危或高危患者剂量应为 78 Gy[6]。近距离放射治疗是除根治术及外放射治疗外的另一种新的有望根治前列腺癌的方法。
5 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是指除相对于成熟的前列腺癌局部治疗如根治性前列腺癌手术、外放射治疗以及近距离照射等治疗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治疗和组织内射频消融治疗[30]。前列腺癌的试验性局部治疗在临床上多用于预期寿命<10 年、不能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也可作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治疗及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挽救性治疗手段。
Chang 等[31] 回顾性分析了首次给予冷冻治疗的局限、复发性前列腺癌患者,再次给予挽救性冷冻治疗,结果表明挽救性冷冻治疗是可行的并且不良反应较低。Li 等[32] 认为挽救性局部冷冻治疗对于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局部冷冻的并发症如直肠尿道瘘、尿失禁等发生率不低于全腺体冷冻疗法。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癌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技术,尽管有研究认为其对肿瘤控制是有效的,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该方式仍然未确立为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33]。当前,射频消融以其达到 110℃ 的高温使前列腺肿瘤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然而其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34]。目前,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对于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是一种可选择方式,疗效与根治性前列腺癌手术和放射治疗相比,还有待更多的长期临床研究加以评估。
6 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癌细胞在无雄激素刺激的情况下会发生凋亡,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所有通过抑制和降低雄激素活性来控制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治疗均可称为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方法包括去势治疗(手术去势和药物去势)、单一抗雄激素治疗、雄激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治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间歇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于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是当前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后癌细胞由雄激素依赖性转换为非依赖性,最终转变为激素不敏感性肿瘤,这也是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Thomsen[35] 对 1 218 例激素敏感性、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行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长期生存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每日注射 1 次比卡鲁胺(150 mg)可以显著降低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死率且能提高总生存率,平均延长生存时间 1.8 年,然而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比卡鲁胺组并未提高生存率。Nabid[36] 进行了一个Ⅲ期临床试验,比较了 600 例中危前列腺癌患者行不同剂量放射治疗后是否接受短期抗雄激素治疗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采用低剂量放射治疗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相比单一放射治疗,联合治疗具有更低生化复发率、更高无病生存期。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包括性欲减退、阳痿、热潮红、骨质减少骨折风险的增加、代谢改变、情绪和认知的改变[37]。研究者认为对于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3 年的辅助雄激素阻断疗法其总生存率较好,并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6]。最近的研究也表明阿比特龙、恩杂鲁胺等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有益[38]。尽管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展为激素非敏感性前列腺癌而需要化学治疗。
7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化学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紫杉醇、米托蒽醌、雌二醇氮芥、顺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多柔比星、去甲长春花碱酰胺等。多西紫杉醇联合泼尼松通常被作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Zhao 等[39] 对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切除术前行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学治疗,结果表明紫杉醇的新辅助化学治疗效果不确切。也有应用多西紫杉醇、泼尼松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Porsch 等[40] 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行Ⅱ期随机对照试验(多西紫杉醇+泼尼松;多西紫杉醇+泼尼松+环磷酰胺),结果表明环磷酰胺并未增加化学治疗的效果。也有研究表明 Sipuleucel-T 肿瘤疫苗、多西紫杉醇、卡巴他赛等对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有益[38]。在 2015 年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上,Antonarakis 等[41] 研究表明雄激素受体 V7 不影响紫杉类药物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化学治疗的效果。随着人类对前列腺癌的认识及化学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治疗前列腺癌的各种新药也正迅速发展。
8 结语
前列腺癌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临床分期、Gleason 评分、有无盆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预期寿命等客观因素决定。目前关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颇多,各有优缺点。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综合考虑,而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仍不能治愈,主要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延长生存期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将会对前列腺癌的患者更加有益。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较为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欧洲联盟癌症死亡率预测表明,前列腺癌死亡率位居第 3,并且将会有 766 200 例男性死于该肿瘤[1]。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虽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也呈明显上升趋势[2-3]。随着对前列腺癌疾病的研究,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其多种治疗模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
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的目的是避免外科和放射等干预治疗。等待观察通常指已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不给予任何处理,仅密切观察和随诊,当疾病进展至出现局部或系统症状时再给予其他姑息治疗的一种相对被动的治疗方法[4]。这种治疗适合于不愿意或身体状况不适宜行主动治疗的患者。主动监测是指已确诊为前列腺癌而有望治愈的患者,因担心根治性手术或放射治疗产生不良反应,不即刻行治疗而采用积极监测疾病进程,待肿瘤发展到预定的进展阈值时,再行干预治疗的一种相对主动的治疗方法[5]。根据欧洲泌尿外科指南的建议:局部进展不需要立即局部治疗的患者可选择等待观察,而低危前列腺癌可选择主动监测[6]。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能够避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然而主动监测方法须让患者充分知情并愿意承担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的风险。
研究表明,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的 15%~20% 患者中,只有大约 3% 的患者危及生命[7],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高于病死率。Haas 等[8] 进行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尸检调查,结果表明 60%~70% 的老年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然而绝大多数是无进展的。当前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前列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广泛运用,前列腺癌早期被发现的几率明显增加[9-10]。因此,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对前列腺癌患者可能有意义。Wilt 等[11] 完成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观察治疗对比试验,在随访至少 10 年后发现等待观察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之间病死率无明显差异,这说明观察法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Hayes 等[12] 评估了观察法与干预治疗对最初诊断为局限低危前列腺癌患者(年龄 65~75 岁)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结果发现观察法(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比干预治疗(近距离照射治疗、放射治疗或根治性切除术)效果更好和成本更低,并且等待观察效果最好、费用最低。尽管观察法效果较好,但不适于中危前列腺癌患者,并且干预治疗并不一定延长患者的生命,反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其并发症发生的可能[5]。Musunuru 等[13] 分析了主动监测的 237 例中危和 708 例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结果表明低危前列腺癌患者 10 年和 1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3.6% 和 68.8%,而中危前列腺癌患者则分别为 68.4% 和 50.3%,提示中危前列腺癌患者慎用主动监测。但目前仍无明确证据显示等待观察或主动监测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是安全的选择[14]。
2 根治性手术治疗
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常见的术式有开放手术(经会阴或经耻骨后方式)、腹腔镜手术(经腹腔途径和腹膜外途径)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切除术[15]。由于经会阴术式并发症高,所以目前已很少采用。相对于经会阴术式,经耻骨后视野更开阔,操作更加简便,并且可以在切除前列腺的同时完成盆腔淋巴结清扫,能准确地评定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16]。也有研究者认为对中高危患者行扩大淋巴结切除术,有益于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和切除微小转移灶,而对低危患者不推荐扩大淋巴结清扫术[17-18]。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效果与开放术式相当,并且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逐渐取代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15]。当前流行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其应用已经超过了开放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19]。在我国,由于机器人设备及手术费用较昂贵,暂未普遍开展。Robertson 等[20] 完成 19 064 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标准腹腔镜前列腺癌的 Meta 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同标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相比,该方法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降低手术切缘阳性率,从而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和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风险,但对于长期的随访结果还缺乏证据。无论行何种前列腺癌根治术均存在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
3 外放射治疗
外放射治疗是根治性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好、适应证广及并发症较小等优点,适用于各分期的前列腺癌患者。根据治疗目的常分为 3 类:①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之一;② 术后放射治疗:分为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和挽救性放射治疗;③ 姑息性放射治疗:是缓解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的治疗方式。Wallis 等[21] 纳入 32 465 例前列腺癌患者,分别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和根治性放射治疗,结果表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比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 3 年和 5 年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而第 1 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来说,较高的放射治疗剂量并不优于标准剂量。Michalski 等[22] 在 2015 年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上提出了一种观点:相比标准放射治疗剂量(70.2 Gy),尽管较高的放射治疗剂量(79.2 Gy)有利于改善肿瘤的局部控制,改善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但同时也增加了放射治疗引起的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毒副作用,且并未改善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Makino 等[23] 对 327 例前列腺癌患者行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联合外放射,结果发现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可以选择这种治疗模式,但泌尿生殖道毒副作用更明显。尽管外放射治疗具有性功能障碍、尿频、尿路狭窄、排尿困难、尿失禁、直肠出血等毒副作用,但随着三维适形放射技术的迅速发展,外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将会更安全、有效[24-25]。
4 近距离照射治疗
近距离照射治疗是指通过治疗引导装置将放射源植入前列腺组织内进行照射治疗的方法,以提高前列腺癌局部的剂量,从而减少直肠、膀胱和尿道的毒副作用[26]。当前,前列腺近距离照射包括短暂植入和永久粒子种植。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与外放射、根治性手术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7-28]。在美国举行的 2015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上,Morris 等[29] 报告了 1 个逐渐提高放射剂量的外放射与近距离照射(碘 125)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碘 125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外放射治疗。目前对于照射剂量,欧洲联盟泌尿指南推荐对于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剂量≥74 Gy,对于中危或高危患者剂量应为 78 Gy[6]。近距离放射治疗是除根治术及外放射治疗外的另一种新的有望根治前列腺癌的方法。
5 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是指除相对于成熟的前列腺癌局部治疗如根治性前列腺癌手术、外放射治疗以及近距离照射等治疗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治疗和组织内射频消融治疗[30]。前列腺癌的试验性局部治疗在临床上多用于预期寿命<10 年、不能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也可作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治疗及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挽救性治疗手段。
Chang 等[31] 回顾性分析了首次给予冷冻治疗的局限、复发性前列腺癌患者,再次给予挽救性冷冻治疗,结果表明挽救性冷冻治疗是可行的并且不良反应较低。Li 等[32] 认为挽救性局部冷冻治疗对于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局部冷冻的并发症如直肠尿道瘘、尿失禁等发生率不低于全腺体冷冻疗法。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癌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技术,尽管有研究认为其对肿瘤控制是有效的,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该方式仍然未确立为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33]。当前,射频消融以其达到 110℃ 的高温使前列腺肿瘤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然而其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34]。目前,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对于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是一种可选择方式,疗效与根治性前列腺癌手术和放射治疗相比,还有待更多的长期临床研究加以评估。
6 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癌细胞在无雄激素刺激的情况下会发生凋亡,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所有通过抑制和降低雄激素活性来控制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治疗均可称为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方法包括去势治疗(手术去势和药物去势)、单一抗雄激素治疗、雄激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治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间歇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于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是当前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后癌细胞由雄激素依赖性转换为非依赖性,最终转变为激素不敏感性肿瘤,这也是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Thomsen[35] 对 1 218 例激素敏感性、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行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长期生存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每日注射 1 次比卡鲁胺(150 mg)可以显著降低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死率且能提高总生存率,平均延长生存时间 1.8 年,然而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比卡鲁胺组并未提高生存率。Nabid[36] 进行了一个Ⅲ期临床试验,比较了 600 例中危前列腺癌患者行不同剂量放射治疗后是否接受短期抗雄激素治疗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采用低剂量放射治疗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相比单一放射治疗,联合治疗具有更低生化复发率、更高无病生存期。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包括性欲减退、阳痿、热潮红、骨质减少骨折风险的增加、代谢改变、情绪和认知的改变[37]。研究者认为对于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3 年的辅助雄激素阻断疗法其总生存率较好,并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6]。最近的研究也表明阿比特龙、恩杂鲁胺等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有益[38]。尽管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展为激素非敏感性前列腺癌而需要化学治疗。
7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化学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紫杉醇、米托蒽醌、雌二醇氮芥、顺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多柔比星、去甲长春花碱酰胺等。多西紫杉醇联合泼尼松通常被作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Zhao 等[39] 对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切除术前行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学治疗,结果表明紫杉醇的新辅助化学治疗效果不确切。也有应用多西紫杉醇、泼尼松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Porsch 等[40] 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行Ⅱ期随机对照试验(多西紫杉醇+泼尼松;多西紫杉醇+泼尼松+环磷酰胺),结果表明环磷酰胺并未增加化学治疗的效果。也有研究表明 Sipuleucel-T 肿瘤疫苗、多西紫杉醇、卡巴他赛等对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有益[38]。在 2015 年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讨会上,Antonarakis 等[41] 研究表明雄激素受体 V7 不影响紫杉类药物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化学治疗的效果。随着人类对前列腺癌的认识及化学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治疗前列腺癌的各种新药也正迅速发展。
8 结语
前列腺癌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临床分期、Gleason 评分、有无盆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预期寿命等客观因素决定。目前关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颇多,各有优缺点。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综合考虑,而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仍不能治愈,主要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延长生存期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将会对前列腺癌的患者更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