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瞿波, 周维, 毛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关系探讨. 华西医学, 2015, 30(10): 1853-1856. doi: 10.7507/1002-0179.20150533 复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2]。中医学中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提法,但根据症状将其归入“咳嗽”、“喘证”、“肺胀”等病范畴,尤其对“肺胀”的症状描述及病因病机的阐述与本病极为相似[3]。在COPD缓解期,通过中医多种治疗手段,从整体上标本兼治,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慢性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可提高其免疫力,改善营养状态,促进了机体恢复,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目前,现代医学已建立了COPD规范的诊断及分级治疗体系[2],而中医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规范的标准,这为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带来不便。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基于中医证型、肺功能测定值及稳定期分级的总结分析,进一步探索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间的关系,为COPD的证型研究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及呼吸内科COPD专病门诊就诊,符合试验纳入标准的患者共30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每型各60例。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1]中的诊断及肺功能分级标准:① 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② 病史:可能有长期吸烟史、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史。③ 体征:早期一般不明显,中后期可出现肺气肿征。④ 肺功能: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肺功能分级参考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Ⅰ级:FEV1%≥80%;Ⅱ级:50%≤FEV1%<80%;Ⅲ级:30%≤FEV1%<50%;Ⅳ级:FEV1%<30%。⑤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排除其他肺疾病,提示肺过度充气。⑥ 其他检查: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血常规提示红细胞增多症。
1.1.2 稳定期标准
患者的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且近2个月无急性加重史。
1.1.3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6]以及国家十一五专科专病关于COPD稳定期的证候分型拟定如下5种证型标准:① 肺气虚型:呼吸气短,少气懒言,自汗,恶风易感冒,全身倦怠,咳嗽,痰黏或稀白,并结合肺气虚舌脉:舌淡红或暗,苔薄白,脉细。② 肺脾气虚型:咳喘日久,除肺气虚型症状外尚有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并结合脾虚舌脉: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细软。③ 肺肾气虚:咳喘日久,除肺气虚的症状外,并见动则气促,腰膝酸软伴形寒肢冷,眩晕耳鸣,尿少下肢水肿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并结合肾气虚舌脉:舌淡或暗,苔薄白,脉沉细。④ 肺脾肾气虚型:咳喘日久,兼见上述肺脾气虚及肺肾气虚证侯表现。⑤ 气阴两虚:在上述证侯基础上兼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或伴咽燥口干、低热、尿赤便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1.4 纳入标准
①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制定COPD诊断标准及稳定期标准;② 符合COPD稳定期中医辩证分型(虚证分型):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③ 年龄45~85岁;④ 患者知情同意。
1.1.5 排除标准
① COPD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疾病患者;② COPD合并心、肝、肾、脑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 处于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是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由中西医结合呼吸专业研究生现场调查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身高、体质量、吸烟史(有/无,现在/过去,吸烟年限,每天吸烟量,戒烟年限),每年急性发作次数,中医四诊内容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及国家十一五专科专病关于COPD稳定期的证候分型拟定的诊断标准,按照本研究制定的中医症状内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得出受试者的咳嗽、咳痰、气喘、寒热、汗出、面色、形体、饮食(包含口渴和饮水)、睡眠、大小便、舌脉相等的性质和特点,以此作为辩证的依据。采用美能肺功能检查仪(型号:AS-507,日本MINATO公司)进行肺功能检测。并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对受试者进行辨证分型,后经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对辨证结果进行审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重比较采用Tamhane's T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患组间性别、年龄比较
共纳入300例COPD稳定期患者,其中男198例(66%),女102例(34%);年龄(67.37±8.24)岁。5种证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组间病程、每年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300例COPD患者病程(12.20±8.91)年,急性发作频率(4.53±2.70)次/年。各证型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患者病程较肺气虚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急性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气虚组患者急性发作频率较其余4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肺功能的比较
300例COPD稳定期患者FEV1%为(42.42±14.37)%。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型患者FEV1%分别为(56.80±13.27)%、(46.99±12.80)%、(40.63±9.55)%、(33.25±9.13)%和(34.24±11.66)%,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38,P<0.001)。其中肺气虚组患者肺功能FEV1%较其余4组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气虚组患者FEV1%较肺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气虚组患者FEV1%较肺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肾气虚组与气阴两虚组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证候患者肺功能FEV1%由高到低依次为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
2.4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肺功能分级比较
肺气虚组与肺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Ⅱ级和Ⅲ级,其中肺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Ⅱ级为主,占该组的58.3%;肺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Ⅲ级为主,占该组的50.0%;肺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占该组的73.3%;肺脾气虚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51.7%)、Ⅳ级(43.3%);气阴两虚组证型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40.0%)、Ⅳ级(45.0%)。见表 3。

3 讨论
西医认为COPD的发病机制暂未明确,普遍认为与肺实质和肺血管的异常炎症[7]、细胞凋亡有关[8]。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若“六淫”之邪反复侵袭,致肺气受损,肺津受灼,卫外不固,肺失宣肃则病咳嗽;肺主行水,肺气虚则水道不调,无力宣发水津灌溉全身,积久为痰,则病咳痰;有形之痰停于肺,影响气机,其气更虚,无力推动,则疲乏气逆。病久肺虚,痰饮伏肺,复感外邪诱发加重,迁延不愈,关乎五脏。若肺病日久,子病及母,导致肺脾两虚。亦或肺虚日久,母病及子,导致肺肾两虚。脾失健运日久,则肺脾益虚,土制水不能,而致肾虚。阴阳互根,气属阳,气虚日久,阳损及阴,出现气阴两虚[9-11]。COPD早期以肺虚为主,病情进一步发展,伤及脾,以肺脾两虚为主,到疾病后期,久病及肾,肺脾肾三脏均虚。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曰:“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12]。综上,肺气虚到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再到肺脾肾气虚的过程是随着病程延长、病情逐渐加重的过程;气虚发展到气阴两虚亦为病情发展加重的过程,肺脾肾虚是COPD发生及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因,亦是形成痰、瘀或痰瘀互结的重要原因。
肺功能对COPD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价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医所指肺气与现代医学中的肺功能,两者在认识上比较接近[13]。肺功能虽不能直接反映脾气虚或肾气虚,但在慢性咳喘病中,当肺的通气功能明显减退,而且功能残气量明显增加时,可出现脾气虚的表现,在脾气虚的基础上肺功能进一步减退,还可出现肾气虚的表现[14]。研究发现,COPD总体样本和不同中医证型COPD患者的FVC、FEV1、FEV1/FVC等大部分常规肺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脾阳虚型和肾阳虚型患者多数常规肺功能指标也明显低于肺气虚型患者[15]。另外,马惠杰等[16]测定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证患者的肺通气及灌注显像分析,以及肺功能检查,结果表明3种证型患者肺功能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FEV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PEF、FEV1%值肾阳虚型<脾阳虚型<肺气虚型。本研究结果示:肺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Ⅱ级为主,肺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Ⅲ级为主,肺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肺脾肾气虚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Ⅳ级,气阴两虚组证型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Ⅳ级。从中可看出肺气虚贯穿于COPD稳定期始终,是本病发病的首要条件及始动因素。由肺气虚发展到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再到肺脾肾气虚,患者的肺功能有明显降低趋势;且肾气虚对FEV1%影响较大。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虚则气机失于宣降,或咳或喘,金不生水,肺伤及肾,则肾不纳气,见喘息气紧,呼吸浅短难续。调补肺肾法可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缓肺功能下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7]。
综上所述,肺功能检查有助于揭示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型的实质和病机,可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但本研究仅选择COPD稳定期常见的5种虚证证型作为研究对象,若能更广泛地纳入兼夹的痰饮、瘀血等实证证型,将可进行更全面的调查。另外,因特殊设备及专业技术的限制,肺功能的测定仅限于FEV1、FEV1%、FVC、FEV1/FVC等常规通气指标,而未测定弥散功能、气道阻力等其他指标。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指标的关系将更加明确,为建立COPD稳定期的统一证型标准提供依据,为广大患者造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2]。中医学中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提法,但根据症状将其归入“咳嗽”、“喘证”、“肺胀”等病范畴,尤其对“肺胀”的症状描述及病因病机的阐述与本病极为相似[3]。在COPD缓解期,通过中医多种治疗手段,从整体上标本兼治,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慢性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可提高其免疫力,改善营养状态,促进了机体恢复,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目前,现代医学已建立了COPD规范的诊断及分级治疗体系[2],而中医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规范的标准,这为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带来不便。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基于中医证型、肺功能测定值及稳定期分级的总结分析,进一步探索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间的关系,为COPD的证型研究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及呼吸内科COPD专病门诊就诊,符合试验纳入标准的患者共30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每型各60例。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1]中的诊断及肺功能分级标准:① 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② 病史:可能有长期吸烟史、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史。③ 体征:早期一般不明显,中后期可出现肺气肿征。④ 肺功能: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肺功能分级参考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Ⅰ级:FEV1%≥80%;Ⅱ级:50%≤FEV1%<80%;Ⅲ级:30%≤FEV1%<50%;Ⅳ级:FEV1%<30%。⑤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排除其他肺疾病,提示肺过度充气。⑥ 其他检查: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血常规提示红细胞增多症。
1.1.2 稳定期标准
患者的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且近2个月无急性加重史。
1.1.3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6]以及国家十一五专科专病关于COPD稳定期的证候分型拟定如下5种证型标准:① 肺气虚型:呼吸气短,少气懒言,自汗,恶风易感冒,全身倦怠,咳嗽,痰黏或稀白,并结合肺气虚舌脉:舌淡红或暗,苔薄白,脉细。② 肺脾气虚型:咳喘日久,除肺气虚型症状外尚有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并结合脾虚舌脉: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细软。③ 肺肾气虚:咳喘日久,除肺气虚的症状外,并见动则气促,腰膝酸软伴形寒肢冷,眩晕耳鸣,尿少下肢水肿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并结合肾气虚舌脉:舌淡或暗,苔薄白,脉沉细。④ 肺脾肾气虚型:咳喘日久,兼见上述肺脾气虚及肺肾气虚证侯表现。⑤ 气阴两虚:在上述证侯基础上兼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或伴咽燥口干、低热、尿赤便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1.4 纳入标准
①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制定COPD诊断标准及稳定期标准;② 符合COPD稳定期中医辩证分型(虚证分型):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③ 年龄45~85岁;④ 患者知情同意。
1.1.5 排除标准
① COPD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疾病患者;② COPD合并心、肝、肾、脑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 处于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是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由中西医结合呼吸专业研究生现场调查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身高、体质量、吸烟史(有/无,现在/过去,吸烟年限,每天吸烟量,戒烟年限),每年急性发作次数,中医四诊内容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及国家十一五专科专病关于COPD稳定期的证候分型拟定的诊断标准,按照本研究制定的中医症状内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得出受试者的咳嗽、咳痰、气喘、寒热、汗出、面色、形体、饮食(包含口渴和饮水)、睡眠、大小便、舌脉相等的性质和特点,以此作为辩证的依据。采用美能肺功能检查仪(型号:AS-507,日本MINATO公司)进行肺功能检测。并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对受试者进行辨证分型,后经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对辨证结果进行审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重比较采用Tamhane's T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患组间性别、年龄比较
共纳入300例COPD稳定期患者,其中男198例(66%),女102例(34%);年龄(67.37±8.24)岁。5种证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组间病程、每年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300例COPD患者病程(12.20±8.91)年,急性发作频率(4.53±2.70)次/年。各证型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患者病程较肺气虚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急性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气虚组患者急性发作频率较其余4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肺功能的比较
300例COPD稳定期患者FEV1%为(42.42±14.37)%。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型患者FEV1%分别为(56.80±13.27)%、(46.99±12.80)%、(40.63±9.55)%、(33.25±9.13)%和(34.24±11.66)%,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38,P<0.001)。其中肺气虚组患者肺功能FEV1%较其余4组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气虚组患者FEV1%较肺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气虚组患者FEV1%较肺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肾气虚组与气阴两虚组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证候患者肺功能FEV1%由高到低依次为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气阴两虚组。
2.4 COPD稳定期各中医证型肺功能分级比较
肺气虚组与肺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Ⅱ级和Ⅲ级,其中肺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Ⅱ级为主,占该组的58.3%;肺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Ⅲ级为主,占该组的50.0%;肺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占该组的73.3%;肺脾气虚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51.7%)、Ⅳ级(43.3%);气阴两虚组证型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40.0%)、Ⅳ级(45.0%)。见表 3。

3 讨论
西医认为COPD的发病机制暂未明确,普遍认为与肺实质和肺血管的异常炎症[7]、细胞凋亡有关[8]。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若“六淫”之邪反复侵袭,致肺气受损,肺津受灼,卫外不固,肺失宣肃则病咳嗽;肺主行水,肺气虚则水道不调,无力宣发水津灌溉全身,积久为痰,则病咳痰;有形之痰停于肺,影响气机,其气更虚,无力推动,则疲乏气逆。病久肺虚,痰饮伏肺,复感外邪诱发加重,迁延不愈,关乎五脏。若肺病日久,子病及母,导致肺脾两虚。亦或肺虚日久,母病及子,导致肺肾两虚。脾失健运日久,则肺脾益虚,土制水不能,而致肾虚。阴阳互根,气属阳,气虚日久,阳损及阴,出现气阴两虚[9-11]。COPD早期以肺虚为主,病情进一步发展,伤及脾,以肺脾两虚为主,到疾病后期,久病及肾,肺脾肾三脏均虚。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曰:“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12]。综上,肺气虚到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再到肺脾肾气虚的过程是随着病程延长、病情逐渐加重的过程;气虚发展到气阴两虚亦为病情发展加重的过程,肺脾肾虚是COPD发生及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因,亦是形成痰、瘀或痰瘀互结的重要原因。
肺功能对COPD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价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医所指肺气与现代医学中的肺功能,两者在认识上比较接近[13]。肺功能虽不能直接反映脾气虚或肾气虚,但在慢性咳喘病中,当肺的通气功能明显减退,而且功能残气量明显增加时,可出现脾气虚的表现,在脾气虚的基础上肺功能进一步减退,还可出现肾气虚的表现[14]。研究发现,COPD总体样本和不同中医证型COPD患者的FVC、FEV1、FEV1/FVC等大部分常规肺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脾阳虚型和肾阳虚型患者多数常规肺功能指标也明显低于肺气虚型患者[15]。另外,马惠杰等[16]测定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证患者的肺通气及灌注显像分析,以及肺功能检查,结果表明3种证型患者肺功能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FEV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PEF、FEV1%值肾阳虚型<脾阳虚型<肺气虚型。本研究结果示:肺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Ⅱ级为主,肺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以Ⅲ级为主,肺肾气虚组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肺脾肾气虚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Ⅳ级,气阴两虚组证型患者肺功能分级主要集中在Ⅲ级、Ⅳ级。从中可看出肺气虚贯穿于COPD稳定期始终,是本病发病的首要条件及始动因素。由肺气虚发展到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再到肺脾肾气虚,患者的肺功能有明显降低趋势;且肾气虚对FEV1%影响较大。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虚则气机失于宣降,或咳或喘,金不生水,肺伤及肾,则肾不纳气,见喘息气紧,呼吸浅短难续。调补肺肾法可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缓肺功能下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7]。
综上所述,肺功能检查有助于揭示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型的实质和病机,可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但本研究仅选择COPD稳定期常见的5种虚证证型作为研究对象,若能更广泛地纳入兼夹的痰饮、瘀血等实证证型,将可进行更全面的调查。另外,因特殊设备及专业技术的限制,肺功能的测定仅限于FEV1、FEV1%、FVC、FEV1/FVC等常规通气指标,而未测定弥散功能、气道阻力等其他指标。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指标的关系将更加明确,为建立COPD稳定期的统一证型标准提供依据,为广大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