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瑞雪, 李饶, 邓蓉, 袁岚. 自制尿量记录单和健康教育对普通病房患者尿量监测的应用效果. 华西医学, 2015, 30(11): 2137-2140.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04 复制
尿量是反应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尿量和排尿次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监测24 h尿量是普通病房患者治疗中一项常见的临床措施,需要由护士和患者及家属来共同完成。准确记录尿量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记尿量不重视、文化程度的差异、记录的连续性差、护士健康教育不到位、表格应用不合理等因素[2-6],常常出现患者及家属漏记、少记、记错等情况,导致患者24 h尿量记录不准确。为更准确地了解患者小便及排尿情况,更好地发挥医患协助精神,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我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感染病房在开展尿量监测健康教育的同时,自制24 h尿量记录单及健康知识单,使用至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7月住院患者110例。其中,男60例(54.55%),女50例(45.45%),年龄15~85岁,平均(50.07±18.21)岁;其中学历为小学及以下者38例(34.55%),初中至高中者53例(48.18%),大专及以上者19例(17.27%)。将其中2月-4月收治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5月-7月的收治6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7~80岁,平均(48.76±18.01)岁;学历:小学及以下16例,中学至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8例。试验组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5~85岁,平均(50.88±18.42)岁;学历:小学及以下22例,中学至高中35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 需要记录24 h尿量的患者;② 患者或家属有一定的阅读和书写能力;③ 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尿量记录单及健康教育。常规的尿量记录单包括患者姓名、床号、记录时间及尿量。常规的健康教育是在首次记录尿量前指导患者及家属记录尿量,并示范记录方法。
试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使用自制24 h 尿量记录单及健康知识单,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做尿量相关健康教育(共5次:首次记录尿量前、每周三和周五,共执行2周)。① 自制24 h尿量记录单:24 h尿量记录单记录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表格主要包括日期、时间、尿量、小便是否异常、排尿是否异常5部分,并按统计小便的时间进行划分。② 自制健康知识单:健康知识单的主要内容分为:成人正常小便的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的情况、保留尿管的自我护理、正确读数的方法、护士记录小便的时间。③ 尿量相关健康教育: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监测尿量的目的、意义及自我护理;提供刻度清晰的自制小便刻度贴;指导记录尿量的连续性方法;留置尿管的患者,做好尿管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明确留置尿管的目的、意义及长期留置尿管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1.2.2 评价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执行健康教育2周后,使用自行设计的尿量相关知识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与此同时,持续统计患者尿量记录执行情况,患者出现漏记(或少记)尿量的情况,均记为1例,不累积计次。问卷内容包括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记录方法、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共5项,采用单项选择作答,正确则记为知晓。对照组增设是否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试验组增设是否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是否详细阅读健康知识单、知识单是否有帮助,是否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和开放式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对照组中,65.7%的患者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试验组中,67.7%的患者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试验组中,76.5%的患者详细阅读过健康知识单,其中92.3%的患者认为健康知识单对其有帮助,28.8%的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2.2 两组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记录方法和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的知晓率分别为42.9%、50.0%、71.4%、61.9%和66.7%,试验组患者的知晓率分别为77.9%、82.4%、86.8%、85.3%和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患者尿量记录执行情况比较
对照组15例患者出现漏记(或少记)尿量的情况,漏记(或少记)率为35.7%;试验组10例患者出现漏记(或少记)尿量的情况,漏记(或少记)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性别、学历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记录小便的目的以及意义的知晓率分别为59.1%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记录小便的目的以及意义的知晓率分别为76.3%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在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的记录方法、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上,男性与女性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中,对照组在小学及以下、初中至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的知晓率分别为18.8%、55.6%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知晓率则分别为68.1%、77.1%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中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的记录方法、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上,不同学历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实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健康知识单的患者中,76.5%的患者详细阅读过健康知识单,其中,92.3%的患者认为健康知识单对其有帮助,28.8%的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结果表明健康知识单对患者有帮助,同时,仍有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需要,适当增加教育内容。在患者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后,应在查阅有关资料后准确回答,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7]。研究表明,能够解答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对其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有明显影响[8]。
住院患者具有健康问题相对集中、保健信息需求量大、且与医疗护理人员接触密切的特点[9]。因此责任护士在护理服务中要注重对患者整体人的关注和关心,深化整体护理,提供患者期待中的护理[10],增加患者的医疗合作意识,从而正规连续地辅助监测尿量,支持治疗,加速康复[11]。
3.2 自制尿量记录单和健康教育对尿量监测的效果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尿量记录单及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试验组尿量专科知识知晓情况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尿量记录执行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尿量记录执行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使用自制尿量记录单和加强专科知识教育是患者及家属掌握尿量专科知识的必要手段,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专科知识的知晓率,改善尿量监测的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由此可见,使用自制尿量记录单和加强专科知识教育,增强了患者及家属的医患合作意识,培养了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避免了尿量少记、漏记的情况,从而使尿量监测更加快捷、精准,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加了解自身疾病情况,能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战胜疾病的信心[12]。
3.3 尿量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中,不同性别的患者专科知识知晓情况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优于女性患者。针对不同性别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性别患者的生理特点,学会换位思考[13],确切了解患者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因人施教,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体现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同时,要注重宣教的实效性,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培养[14]。
另一方面,对照组中,不同学历的患者专科知识知晓情况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知识知晓情况最好,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患者知识知晓情况最差,这与黄幼丽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出现差异,文化层次越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求知欲越高,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越强。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适当增加教育内容,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应确保准确回答,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注意讲话技巧和非语言技巧[15],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健康教育简单化、形象,注意重点突出,并邀请患者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健康教育。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对于提高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的教育效果有非常大的意义[16]。而本研究试验组中不同性别和学历的患者专科知识知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健康知识单的干预有关。
综上所述,使用尿量记录单及健康知识单并加强专科知识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专科知识的知晓率,改善患者的尿量监测的效果,减少漏记和少记的情况,培养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促进患者预后。此方法简单、经济、便于理解、可操作性强,能确保尿量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连续性和动态性,适宜普及。
尿量是反应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尿量和排尿次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监测24 h尿量是普通病房患者治疗中一项常见的临床措施,需要由护士和患者及家属来共同完成。准确记录尿量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记尿量不重视、文化程度的差异、记录的连续性差、护士健康教育不到位、表格应用不合理等因素[2-6],常常出现患者及家属漏记、少记、记错等情况,导致患者24 h尿量记录不准确。为更准确地了解患者小便及排尿情况,更好地发挥医患协助精神,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我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感染病房在开展尿量监测健康教育的同时,自制24 h尿量记录单及健康知识单,使用至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7月住院患者110例。其中,男60例(54.55%),女50例(45.45%),年龄15~85岁,平均(50.07±18.21)岁;其中学历为小学及以下者38例(34.55%),初中至高中者53例(48.18%),大专及以上者19例(17.27%)。将其中2月-4月收治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5月-7月的收治6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7~80岁,平均(48.76±18.01)岁;学历:小学及以下16例,中学至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8例。试验组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5~85岁,平均(50.88±18.42)岁;学历:小学及以下22例,中学至高中35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 需要记录24 h尿量的患者;② 患者或家属有一定的阅读和书写能力;③ 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尿量记录单及健康教育。常规的尿量记录单包括患者姓名、床号、记录时间及尿量。常规的健康教育是在首次记录尿量前指导患者及家属记录尿量,并示范记录方法。
试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使用自制24 h 尿量记录单及健康知识单,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做尿量相关健康教育(共5次:首次记录尿量前、每周三和周五,共执行2周)。① 自制24 h尿量记录单:24 h尿量记录单记录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表格主要包括日期、时间、尿量、小便是否异常、排尿是否异常5部分,并按统计小便的时间进行划分。② 自制健康知识单:健康知识单的主要内容分为:成人正常小便的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的情况、保留尿管的自我护理、正确读数的方法、护士记录小便的时间。③ 尿量相关健康教育: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监测尿量的目的、意义及自我护理;提供刻度清晰的自制小便刻度贴;指导记录尿量的连续性方法;留置尿管的患者,做好尿管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明确留置尿管的目的、意义及长期留置尿管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1.2.2 评价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执行健康教育2周后,使用自行设计的尿量相关知识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与此同时,持续统计患者尿量记录执行情况,患者出现漏记(或少记)尿量的情况,均记为1例,不累积计次。问卷内容包括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记录方法、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共5项,采用单项选择作答,正确则记为知晓。对照组增设是否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试验组增设是否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是否详细阅读健康知识单、知识单是否有帮助,是否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和开放式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对照组中,65.7%的患者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试验组中,67.7%的患者希望了解尿量相关知识。试验组中,76.5%的患者详细阅读过健康知识单,其中92.3%的患者认为健康知识单对其有帮助,28.8%的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2.2 两组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记录方法和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的知晓率分别为42.9%、50.0%、71.4%、61.9%和66.7%,试验组患者的知晓率分别为77.9%、82.4%、86.8%、85.3%和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患者尿量记录执行情况比较
对照组15例患者出现漏记(或少记)尿量的情况,漏记(或少记)率为35.7%;试验组10例患者出现漏记(或少记)尿量的情况,漏记(或少记)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性别、学历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记录小便的目的以及意义的知晓率分别为59.1%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记录小便的目的以及意义的知晓率分别为76.3%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在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的记录方法、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上,男性与女性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中,对照组在小学及以下、初中至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的知晓率分别为18.8%、55.6%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知晓率则分别为68.1%、77.1%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中正常尿量及外观、正确读取刻度的方法、家属交接时的记录方法、护士统计尿量的时间上,不同学历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实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健康知识单的患者中,76.5%的患者详细阅读过健康知识单,其中,92.3%的患者认为健康知识单对其有帮助,28.8%的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结果表明健康知识单对患者有帮助,同时,仍有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需要,适当增加教育内容。在患者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后,应在查阅有关资料后准确回答,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7]。研究表明,能够解答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对其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有明显影响[8]。
住院患者具有健康问题相对集中、保健信息需求量大、且与医疗护理人员接触密切的特点[9]。因此责任护士在护理服务中要注重对患者整体人的关注和关心,深化整体护理,提供患者期待中的护理[10],增加患者的医疗合作意识,从而正规连续地辅助监测尿量,支持治疗,加速康复[11]。
3.2 自制尿量记录单和健康教育对尿量监测的效果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尿量记录单及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试验组尿量专科知识知晓情况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尿量记录执行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尿量记录执行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使用自制尿量记录单和加强专科知识教育是患者及家属掌握尿量专科知识的必要手段,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专科知识的知晓率,改善尿量监测的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由此可见,使用自制尿量记录单和加强专科知识教育,增强了患者及家属的医患合作意识,培养了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避免了尿量少记、漏记的情况,从而使尿量监测更加快捷、精准,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加了解自身疾病情况,能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战胜疾病的信心[12]。
3.3 尿量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中,不同性别的患者专科知识知晓情况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优于女性患者。针对不同性别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性别患者的生理特点,学会换位思考[13],确切了解患者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因人施教,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体现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同时,要注重宣教的实效性,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培养[14]。
另一方面,对照组中,不同学历的患者专科知识知晓情况在记录小便的目的及意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知识知晓情况最好,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患者知识知晓情况最差,这与黄幼丽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出现差异,文化层次越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求知欲越高,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越强。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适当增加教育内容,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应确保准确回答,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注意讲话技巧和非语言技巧[15],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健康教育简单化、形象,注意重点突出,并邀请患者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健康教育。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对于提高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的教育效果有非常大的意义[16]。而本研究试验组中不同性别和学历的患者专科知识知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健康知识单的干预有关。
综上所述,使用尿量记录单及健康知识单并加强专科知识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专科知识的知晓率,改善患者的尿量监测的效果,减少漏记和少记的情况,培养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促进患者预后。此方法简单、经济、便于理解、可操作性强,能确保尿量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连续性和动态性,适宜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