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龚伟伟, 业海燕, 肖雨龙, 安乐农, 柳剑, 周湘江. 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提高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 华西医学, 2017, 32(1): 101-106.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116 复制
电子病历作为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必然产物,是医院病历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其在临床的初步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随着电子病历的广泛应用,对电子病历的管理也在逐步地加强。2012 年 2 月原卫生部关于印发《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1]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电子病历录入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一直是电子病历管理中的难题之一。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 1962 年所创,强调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共同解决与工作成效有关的各项问题,目前品管圈在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已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2]。目前品管圈在电子病历正确性、病历完整性等方面也有诸多应用,但较少应用于电子病历书写及时性方面。我们利用品管圈这一工具,通过对影响电子病历及时性的各项原因进行分析和干预,以提高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2006 年左右开始实行住院病历电子化,其后陆续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嵌入质量控制(质控)模块,对电子病历书写质量监控。近年,医院又对电子病历书写时限进行管理,如出院病历 48 h 锁定、首次病程记录书写时限不得超过入院 8 h、第 2 次自然病程记录不得超过 72 h 等。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组织由医院医务处、护理部、信息中心、病案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 9 人组成品管圈。人员构成为:男∶女 =5∶4,平均年龄 36.54 岁,副高级以上职称 2 名,中级职称 5 名,初级职称 2 名。取名“智汇圈”,取其“智力汇聚、点滴成圈”之意。推选圈长 1 名,负责主导品管圈活动进度和工作安排;医务处处长担任辅导员,负责帮助和指导活动的开展;圈员参与到每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
1.2.2 活动安排 品管圈活动时间为 2014 年 6 月—2015 年 1 月,利用甘特图制定每个人的负责内容和各项工作的时间完成节点,每个月开展圈会议 1~2 次,通报圈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各项需统筹协调的各项事宜。
1.2.3 确立主题 由全体圈员头脑风暴,提议出病历质量、首页完整、出院小结质量、电子病历及时性等管理主题,按照 SMART 原则(即具体性、衡量性、达到性、相关性、时间性),根据所提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可行性、实用性、适宜性、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经过圈内 2 轮不记名投票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选题理由为:电子病历书写及时是病历质量的保证,同时该选题管理能够被智汇圈有效执行。
1.2.4 现状把握 随机抽取医院 1 000 份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进行现况调查,其中手术病历和非手术病历各 500 份,分首次病程、日常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出院记录、抢救记录等方面检查电子病历书写时效性(表 1):① 396 份电子病历存在书写不及时现象;② 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科室分布中手术科室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③ 在超时事项方面主要集中在“首次病程记录”和“出院记录”。且医院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正常出院 48 h 后的病案自动归档,临床医师不允许操作,如需进一步修改病历,需要填写申请给相关职能部门对病历给予解锁后,方能予以操作。特通过绘制柏拉图(图 1),根据 20/80 法则,发现导致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的原因 80% 集中在:① 忙于抢救处理患者;② 上级医生审签不及时;③ 自查完善修改病历;④ 实验室检查、病理报告等结果未归。因此,智汇圈将目标重点设置在改进以上 4 个方面。


1.2.5 目标值设定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9.6%– 39.6%× 87.56%×60%=18.8%。根据圈员自评圈能力得分,本圈圈能力为 3.5 分(总分 5分),应按照 70% 计算,考虑到该圈为第 1 圈,故调整圈能力为 60%。即智汇圈希望通过品管圈管理,能够将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率由原有的 39.6% 下降到 18.8%。
1.2.6 要因分析 全体圈员开展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运用特性要因分析图(鱼骨图),针对以上 4 个主要原因,从人员、信息、事由、管理 4 个方面进行讨论解析,分析电子病历书写超时的主要原因(图 2)。

1.2.7 对策与实施 全体圈员通过讨论,提出以下措施,并分别就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投票选择实施方案(表 2)。通过圈员的综合评价及打分,分别从人员、信息、事由、管理 4 个方面选取 1~2 个解决方案;全体圈员针对每一评价项目,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项目进行对策选定,评价方式:优 5 分、可 3 分、差 1 分。

① 人员:请医院督导组成员根据《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向年轻医生开展病历书写培训;对医疗纠纷中发现由于病历书写原因导致的赔偿案例,做全院通报,吸取经验教训。② 信息:设置以下电子病历书写时限管理,A. 首程超过 8 h 未记录;B. 入院记录、手术记录、死亡记录、出院记录未在24 h 内完成;C. 主治或以上医师首次查房未在入院 48 h 内完成。对以上电子病历超时者,电子病历将立刻锁定,无法书写。科室主任提交申请报告后,由职能处室予以打开。③ 事由:加强检查、检验人员力量,利用弹性排班,合理调度分配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查时间,延长住院患者 CT、MRI 等大型设备预约时间,使得下班后住院患者仍然可以进行大型设备的检查,缩短患者等候检查结果的时间。④ 管理:对超时的电子病历,落实具体责任人,第 1次超时实行全院通报,第 2 次超时实行经济处罚。
1.3 效果评价
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对效果不断地进行评价,包括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有形成果包括改善前、改善后的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率比较,目标达标率等。无形成果参考《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3]以雷达图方式对活动前后的多项指标如团队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幸福感、品管手法等进行比较。由圈员以自评方式评分,得出活动成长值=活动后平均值–活动前平均值。通过正负向来评价无形成果,正向说明有提升,负向说明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U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经过 6 个月的品管圈干预,再次随机抽取运行病历 1 000 份,其中手术病历和非手术病历各 500 份,检查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发现共计 138 份病历书写不及时,其中手术科室 76 份、非手术科室 62 份。见表 3。

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率由干预前 39.6% 下降到 13.8%;其中手术科室由 45.6% 降至 15.2%,非手术科室由 33.6% 降至 12.4%,护理记录、抢救记录的超时率均降至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3.80%–39.60%)/(18.80%–39.60%)×100%=124.04%。
2.2 无形成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后,圈员们在品质管理手法、团队凝聚力、自信心、个人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活动成长值均为正向,即圈员们在品管圈各个无形成果评价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见表 4、图 3。


3 讨论
通过许多信息化手段,人们试图控制电子病历时限管理。如有研究对 3 963 份运行电子病历质量分析发现 221 份超过电子病历时限[4];在对 7 303 例电子病历作时限分析时发现首次病程记录超时 82.4% 在 24 h 内,入院记录超时 86.6% 集中在 48 h 内,出院记录超时 76.9% 在 48 h 内[5]。也有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评研究,发现电子病历字段缺失分别为 37.21% 和 10.12%,结构化水平较低[6];在对 526 份模块式电子病历实时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发现,零缺陷病历数为 158 份,零缺陷率为 30.04%,时限性缺陷病历数为 104 份,占 19.77%,完整性缺陷病历数为 201 份,占 38.21%,逻辑错误病历数为 63 份,占 11.98%[7]。同时多种管理方法运用于电子病历管理,均取得效果。如利用德国医疗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委员会质量认证体系提高电子病历质量[8];应用 PDCA 提高电子病历质量[9-10];利用电子病历扩展功能监控病历质量,利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病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病历完整性、正确性有了明显提高[11]。在品管圈管理方面,有研究在对 140 份出院病历采用品管圈管理,使得出错率明显降低[12]。也有研究利用品管圈工具提高电子病历信息的完整性,电子病历完整性提高 15.85%,患者满意度提高 18.70%[13]。亦有研究利用品管圈工具改进电子病历信息的完整性,病历总体评分由改善前 94.3 分提高到 98.2 分[14]。并有研究通过研发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实现在线实时检查病历质量及反馈质控信息,并对检查结果作出进一步统计分析,明显提高了电子病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15]。或是在运用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标准下,使电子病历系统连续性及完整性优化,从患者身份识别、医疗文书完整性、临床路径、人员权限管理[16]。也有研究提出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将病历书写和质控管理进行衔接和融合[17],使质控管理参与到病历产生的全生命周期,保证电子病历的准确性、及时性、规范化,提高病案书写的基础和环节质量,但电子病历时限管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
3.1 电子病历时限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均是医务人员疾病诊疗活动获得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形成的记录,只是记录的载体不同,纸质病历作为医疗行为的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是电子病历最终运行的物化体现,具有法律效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子病历的管理可有可无。我们认为电子病历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电子病历管理中的客观操作记录、后台数据等无法随意修改,相较纸质病历更能够清晰地还原医务人员的临床治疗过程,所以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电子病历将逐渐成为医疗纠纷、法律责任中证据认定的一部分。而现实却是在电子病历管理上虽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先后出台了管理规范,但电子病历毕竟只是作为临床病案书写中的一项辅助工具,只是满足需求即可,未让其成为质量控制手段,医务人员重视不够,管理也多流于形式。
3.2 运用好电子病历这把“双刃剑”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在电子病历系统平台中加入时限管理,可以非常方便地控制电子病历的超时书写,但同时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难题,比如提前大段拷贝他人病历,病历讨论形式化、模板化,手术记录过于简单,医务人员依从性降低等现象。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强化管理反馈的同时,制定出更为详尽的配套管理措施,从医疗实际出发,在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发管理工具,方便医务人员医疗工作[18]。如在本研究中,通过在电子病历中加入归档和审签的提醒功能,就极大地降低了电子病历书写的超时率。
3.3 运用管理工具、解决系统问题
在解决电子病历超时书写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发现该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而非任何一个部门所能解决,所以想到了品管圈这一管理工具。通过多个部门的配合管理、发散思维、广泛探求问题症结及解决方案,科学制定相关决策,在解决管理问题的同时,学习、利用管理工具,增长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配合度、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 6 个月品管圈活动,品质管理概念已深入科室,本次品管圈活动将全新的管理模式运用到电子病历的管理中,为管理科室提供了更科学的管理思路。
综上所述,品管圈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应该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管理领域,作为医疗管理核心的病案管理更应采用多种管理方式与手段给予监管。而在运用品管圈处理电子病历监管时,管理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电子病历作为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必然产物,是医院病历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其在临床的初步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随着电子病历的广泛应用,对电子病历的管理也在逐步地加强。2012 年 2 月原卫生部关于印发《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1]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电子病历录入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一直是电子病历管理中的难题之一。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 1962 年所创,强调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共同解决与工作成效有关的各项问题,目前品管圈在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已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2]。目前品管圈在电子病历正确性、病历完整性等方面也有诸多应用,但较少应用于电子病历书写及时性方面。我们利用品管圈这一工具,通过对影响电子病历及时性的各项原因进行分析和干预,以提高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2006 年左右开始实行住院病历电子化,其后陆续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嵌入质量控制(质控)模块,对电子病历书写质量监控。近年,医院又对电子病历书写时限进行管理,如出院病历 48 h 锁定、首次病程记录书写时限不得超过入院 8 h、第 2 次自然病程记录不得超过 72 h 等。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组织由医院医务处、护理部、信息中心、病案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 9 人组成品管圈。人员构成为:男∶女 =5∶4,平均年龄 36.54 岁,副高级以上职称 2 名,中级职称 5 名,初级职称 2 名。取名“智汇圈”,取其“智力汇聚、点滴成圈”之意。推选圈长 1 名,负责主导品管圈活动进度和工作安排;医务处处长担任辅导员,负责帮助和指导活动的开展;圈员参与到每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
1.2.2 活动安排 品管圈活动时间为 2014 年 6 月—2015 年 1 月,利用甘特图制定每个人的负责内容和各项工作的时间完成节点,每个月开展圈会议 1~2 次,通报圈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各项需统筹协调的各项事宜。
1.2.3 确立主题 由全体圈员头脑风暴,提议出病历质量、首页完整、出院小结质量、电子病历及时性等管理主题,按照 SMART 原则(即具体性、衡量性、达到性、相关性、时间性),根据所提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可行性、实用性、适宜性、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经过圈内 2 轮不记名投票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选题理由为:电子病历书写及时是病历质量的保证,同时该选题管理能够被智汇圈有效执行。
1.2.4 现状把握 随机抽取医院 1 000 份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进行现况调查,其中手术病历和非手术病历各 500 份,分首次病程、日常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出院记录、抢救记录等方面检查电子病历书写时效性(表 1):① 396 份电子病历存在书写不及时现象;② 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科室分布中手术科室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③ 在超时事项方面主要集中在“首次病程记录”和“出院记录”。且医院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正常出院 48 h 后的病案自动归档,临床医师不允许操作,如需进一步修改病历,需要填写申请给相关职能部门对病历给予解锁后,方能予以操作。特通过绘制柏拉图(图 1),根据 20/80 法则,发现导致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的原因 80% 集中在:① 忙于抢救处理患者;② 上级医生审签不及时;③ 自查完善修改病历;④ 实验室检查、病理报告等结果未归。因此,智汇圈将目标重点设置在改进以上 4 个方面。


1.2.5 目标值设定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9.6%– 39.6%× 87.56%×60%=18.8%。根据圈员自评圈能力得分,本圈圈能力为 3.5 分(总分 5分),应按照 70% 计算,考虑到该圈为第 1 圈,故调整圈能力为 60%。即智汇圈希望通过品管圈管理,能够将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率由原有的 39.6% 下降到 18.8%。
1.2.6 要因分析 全体圈员开展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运用特性要因分析图(鱼骨图),针对以上 4 个主要原因,从人员、信息、事由、管理 4 个方面进行讨论解析,分析电子病历书写超时的主要原因(图 2)。

1.2.7 对策与实施 全体圈员通过讨论,提出以下措施,并分别就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投票选择实施方案(表 2)。通过圈员的综合评价及打分,分别从人员、信息、事由、管理 4 个方面选取 1~2 个解决方案;全体圈员针对每一评价项目,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项目进行对策选定,评价方式:优 5 分、可 3 分、差 1 分。

① 人员:请医院督导组成员根据《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向年轻医生开展病历书写培训;对医疗纠纷中发现由于病历书写原因导致的赔偿案例,做全院通报,吸取经验教训。② 信息:设置以下电子病历书写时限管理,A. 首程超过 8 h 未记录;B. 入院记录、手术记录、死亡记录、出院记录未在24 h 内完成;C. 主治或以上医师首次查房未在入院 48 h 内完成。对以上电子病历超时者,电子病历将立刻锁定,无法书写。科室主任提交申请报告后,由职能处室予以打开。③ 事由:加强检查、检验人员力量,利用弹性排班,合理调度分配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查时间,延长住院患者 CT、MRI 等大型设备预约时间,使得下班后住院患者仍然可以进行大型设备的检查,缩短患者等候检查结果的时间。④ 管理:对超时的电子病历,落实具体责任人,第 1次超时实行全院通报,第 2 次超时实行经济处罚。
1.3 效果评价
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对效果不断地进行评价,包括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有形成果包括改善前、改善后的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率比较,目标达标率等。无形成果参考《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3]以雷达图方式对活动前后的多项指标如团队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幸福感、品管手法等进行比较。由圈员以自评方式评分,得出活动成长值=活动后平均值–活动前平均值。通过正负向来评价无形成果,正向说明有提升,负向说明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U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经过 6 个月的品管圈干预,再次随机抽取运行病历 1 000 份,其中手术病历和非手术病历各 500 份,检查电子病历书写及时率,发现共计 138 份病历书写不及时,其中手术科室 76 份、非手术科室 62 份。见表 3。

电子病历书写不及时率由干预前 39.6% 下降到 13.8%;其中手术科室由 45.6% 降至 15.2%,非手术科室由 33.6% 降至 12.4%,护理记录、抢救记录的超时率均降至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3.80%–39.60%)/(18.80%–39.60%)×100%=124.04%。
2.2 无形成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后,圈员们在品质管理手法、团队凝聚力、自信心、个人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活动成长值均为正向,即圈员们在品管圈各个无形成果评价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见表 4、图 3。


3 讨论
通过许多信息化手段,人们试图控制电子病历时限管理。如有研究对 3 963 份运行电子病历质量分析发现 221 份超过电子病历时限[4];在对 7 303 例电子病历作时限分析时发现首次病程记录超时 82.4% 在 24 h 内,入院记录超时 86.6% 集中在 48 h 内,出院记录超时 76.9% 在 48 h 内[5]。也有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评研究,发现电子病历字段缺失分别为 37.21% 和 10.12%,结构化水平较低[6];在对 526 份模块式电子病历实时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发现,零缺陷病历数为 158 份,零缺陷率为 30.04%,时限性缺陷病历数为 104 份,占 19.77%,完整性缺陷病历数为 201 份,占 38.21%,逻辑错误病历数为 63 份,占 11.98%[7]。同时多种管理方法运用于电子病历管理,均取得效果。如利用德国医疗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委员会质量认证体系提高电子病历质量[8];应用 PDCA 提高电子病历质量[9-10];利用电子病历扩展功能监控病历质量,利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病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病历完整性、正确性有了明显提高[11]。在品管圈管理方面,有研究在对 140 份出院病历采用品管圈管理,使得出错率明显降低[12]。也有研究利用品管圈工具提高电子病历信息的完整性,电子病历完整性提高 15.85%,患者满意度提高 18.70%[13]。亦有研究利用品管圈工具改进电子病历信息的完整性,病历总体评分由改善前 94.3 分提高到 98.2 分[14]。并有研究通过研发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实现在线实时检查病历质量及反馈质控信息,并对检查结果作出进一步统计分析,明显提高了电子病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15]。或是在运用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标准下,使电子病历系统连续性及完整性优化,从患者身份识别、医疗文书完整性、临床路径、人员权限管理[16]。也有研究提出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将病历书写和质控管理进行衔接和融合[17],使质控管理参与到病历产生的全生命周期,保证电子病历的准确性、及时性、规范化,提高病案书写的基础和环节质量,但电子病历时限管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
3.1 电子病历时限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均是医务人员疾病诊疗活动获得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形成的记录,只是记录的载体不同,纸质病历作为医疗行为的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是电子病历最终运行的物化体现,具有法律效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子病历的管理可有可无。我们认为电子病历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电子病历管理中的客观操作记录、后台数据等无法随意修改,相较纸质病历更能够清晰地还原医务人员的临床治疗过程,所以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电子病历将逐渐成为医疗纠纷、法律责任中证据认定的一部分。而现实却是在电子病历管理上虽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先后出台了管理规范,但电子病历毕竟只是作为临床病案书写中的一项辅助工具,只是满足需求即可,未让其成为质量控制手段,医务人员重视不够,管理也多流于形式。
3.2 运用好电子病历这把“双刃剑”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在电子病历系统平台中加入时限管理,可以非常方便地控制电子病历的超时书写,但同时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难题,比如提前大段拷贝他人病历,病历讨论形式化、模板化,手术记录过于简单,医务人员依从性降低等现象。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强化管理反馈的同时,制定出更为详尽的配套管理措施,从医疗实际出发,在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发管理工具,方便医务人员医疗工作[18]。如在本研究中,通过在电子病历中加入归档和审签的提醒功能,就极大地降低了电子病历书写的超时率。
3.3 运用管理工具、解决系统问题
在解决电子病历超时书写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发现该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而非任何一个部门所能解决,所以想到了品管圈这一管理工具。通过多个部门的配合管理、发散思维、广泛探求问题症结及解决方案,科学制定相关决策,在解决管理问题的同时,学习、利用管理工具,增长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配合度、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 6 个月品管圈活动,品质管理概念已深入科室,本次品管圈活动将全新的管理模式运用到电子病历的管理中,为管理科室提供了更科学的管理思路。
综上所述,品管圈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应该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管理领域,作为医疗管理核心的病案管理更应采用多种管理方式与手段给予监管。而在运用品管圈处理电子病历监管时,管理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