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娟, 杨小东, 王玉芳, 胡秋芳, 张艺, 吴立雪. 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合并麦胶性肠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208-2211.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34 复制
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是一组仅次于选择性免疫球蛋白(Ig)A缺陷的常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主要特点是Ig水平降低和反复感染,其中胃肠道疾病率较高,大约60%未经治疗的CVID患者可出现腹泻。麦胶性肠病是由摄入麦胶饮食而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小肠绒毛损害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为特征。CVID患者同时存在肠道损伤时很难诊断其是否合并有麦胶性肠病,因为这两种疾病可以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而经无麦胶饮食治疗后根据CVID患者肠道黏膜的组织学有无改变可用来鉴别其是否合并麦胶性肠病[1]。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及文献复习加深对二者的认识,以期做到早期诊断、早治疗,以延误其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22岁。因“反复 腹泻1+年”于2013年11月2日收入我科治疗。既往史:1+年来患者每1~2个月“感冒”1次,表现为发热,咽干、鼻塞、咳嗽、咳痰,体温最高39℃,无盗汗、潮热等,就诊于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后体温降至正常。1+年来体质量下降约13 kg。2012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糊状大便,6~7次/d,200~300 mL/次,缓解期大便3~4次/d。自服“蒙脱石散(商品名:思密达)、颠茄磺苄啶片(商品名:泻立停)”等无好转,就诊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电解质示:低镁、低钾、低钙,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增生性病变;十二指肠球部病理检查:炎性息肉状增生伴急性变化,十二指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镜:回盲瓣、直肠黏膜糜烂;肠黏膜病理检查:炎性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小肠气钡造影: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管壁毛糙、黏膜增粗,炎性改变。诊断及治疗不详,长期大便3~4次/d,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查电解质均提示“低钾、低镁、低钙”,具体值不详,腹泻无明显好转,后就诊于我科。
肝肾功能显示:谷丙转氨酶102 U/L,谷草转氨酶145 U/L,白蛋白32.2 g/L,球蛋白12.9 g/L,钾2.91 mmol/L,钙1.54 mmol/L,镁0.25 mmol/L。尿电解质示:钾15.04 mmol/L。大便菌群比示:极少量似酵母样菌,杆球比3︰1,镜下菌量轻度减少。免疫功能检查示:IgG 0.84 g/L(参考值8~15.5 g/L),Ig A<66.70 mg/L(参考值836~2 900 mg/L),Ig M 282.00 mg/L(参考值700~2 200 mg/L)。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凝血常规、结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未见异常。胶囊内镜:空肠黏膜肿胀,铺路石样改变,性质?回肠多发息肉。结肠镜:直肠及结肠未见异常;胸部CT:双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图 1);CT肠道薄层三维重建:全腹肠段充盈、扩张,十二指肠及空肠大部分肠壁增厚,强化明显,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增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考虑炎性肠病可能性大;肝脏体积增大,脾脏体积增大(图 2)。小肠镜:小肠黏膜广泛颗粒样改变伴部分区域铺路石样改变,性质?小肠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距幽门50、100、150 cm及十二指肠球部)镜下见小肠绒毛萎缩,黏膜内水肿,腺体分泌减少,黏膜内淋巴细胞增多,有淋巴滤泡形成,考虑为吸收不良综合征;(距幽门100 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黏膜上皮及腺体内增多淋巴细胞为CD3ε(+)、CD4(-)、CD8(+)、CD20(-)、CD56(-)、计数每100个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数量>30个。结合其他切片上的绒毛萎缩[绒毛高度比宽度正常为(4~5)︰1,此例为(1.0~1.5)︰1],病理学诊断为:病变符合麦胶性肠病的小肠改变(图 3~7)。住院期间多次查电解质均提示低钾、低镁、低钙,多次复查免疫全套IgG、IgA、IgM均低,予以输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后腹泻症状改善,大便约1~2次/d,黄色糊状便或成形便,无黏液、脓血等,复查IgG 4.8 g/L,IgA<66.70 mg/L,IgM 478 mg/L,院外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


2 讨论
CVID因其发病年龄不定,病因、发病机制多样以及临床表现易变,故以“变异”著称,常在儿童时期发病,大多数患者也直到成人才确诊,所以又称为迟发型或成人型低丙球蛋白血症[2-3]。CVID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因缺乏保护性抗体易于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等)。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的概率不一致,呼吸道感染比例最高占90%,如肺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其中70%可以发展为中耳炎和多重感染,如果未及时治疗可造成长期、持续的肺部损害,最终导致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纤维化,晚期可出现呼吸衰竭[4-7]。胃肠道感染占19.3%,其他部位感染占12.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6.9%,败血症占2.7%,皮肤感染占2.4%,肝脏感染占1.2%,另外没有感染比例占4.7%。其主要诊断标准包括有:①出现免疫缺陷的年龄≥4岁;②成人血清IgG<5 g/L或低于同龄人2.5个百分率,通常IgA低于成人正常水平下限值,血清IgM值可正常或降低;③排除其他引起免疫球蛋白降低的原因。这3点必须满足,其他辅助诊断包括:反复、严重感染;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窦疾病、自身免疫紊乱;对抗生素治疗反应差等[8-10]。治疗主要包括加强隔离防护,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替代疗法,适当的抗微生物制剂治疗和预防感染甚为重要,如合并T细胞缺陷者可注射胸腺素(肽)或胸腺移植。交联的阿地白细胞介素、抗T细胞血清或糖皮质激素等的疗效不尽理想。由于CVID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还未明了,因此目前还不能进行基因治疗[11]。
麦胶性肠病是一种食物过敏性肠道疾病,是由摄入小麦、大麦、黑麦等食物后诱发机体对麦胶的免疫反应[12]。麦胶性肠病以小肠黏膜损害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为特点,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有关。麦胶性肠病可出现胃肠道或肠道外症状,胃肠道症状包括胀气、腹痛、慢性腹泻、便秘、体质量减轻等;胃肠道外症状包括铁缺乏、无法解释的骨密度降低、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低钙血症等,近年来也发现麦胶性肠病可伴发其他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疱疹样皮炎、干燥综合征、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13-15]。因此其诊断的金标准仍为肠黏膜活检,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达2或3分符合麦胶性肠病[16],严格无麦胶饮食症状可缓解,有报道称此病患者分别有13%和11%发生淋巴瘤和食管鳞状细胞癌,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小肠溃疡、出血、狭窄、穿孔等[17]。
肠道作为全身最大的淋巴器官,持续暴露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环境中,在免疫活化、免疫耐受、免疫受抑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当这一调节功能受损就可能产生小肠炎性肠病、食物过敏、麦胶性肠病等,因此在麦胶性肠病的发展过程中免疫功能异常起着重要作用,在潜在免疫受损(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二者同时受损)的情况下小肠疾病作为常见表现也就不足为奇。CVID可出现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与麦胶性肠病有关的诱导型共同刺激物T细胞诱导型刺激物基因在CVID淋巴细胞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该病例可以看出,一方面CVID可以因为感染、免疫因素引起的胃肠道症状或者麦胶性肠病而被发现,对于有吸收功能障碍但缺乏胃肠道症状的,此时肠道活检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CVID合并麦胶性肠病较为罕见[18-19]。CVID患者也可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及绒毛萎缩,要鉴别其是否合并麦胶性肠病,此时肠黏膜活检显得尤为重要,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有很大的差异,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平、变形,甚至消失及肠黏膜细胞的酶分泌减少等,有的患者黏膜粗厚,呈慢性炎变,绒毛仍存在,但杂乱无章,肠腔可有不同程度扩大[20-22]。本例患者因反复腹泻入院,既往1+年来易“感冒”,入院时查IgG、IgA、IgM均降低,经小肠镜活检确诊为CVID合并麦胶性肠病,经严格无麦胶饮食及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症状好转。
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是一组仅次于选择性免疫球蛋白(Ig)A缺陷的常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主要特点是Ig水平降低和反复感染,其中胃肠道疾病率较高,大约60%未经治疗的CVID患者可出现腹泻。麦胶性肠病是由摄入麦胶饮食而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小肠绒毛损害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为特征。CVID患者同时存在肠道损伤时很难诊断其是否合并有麦胶性肠病,因为这两种疾病可以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而经无麦胶饮食治疗后根据CVID患者肠道黏膜的组织学有无改变可用来鉴别其是否合并麦胶性肠病[1]。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及文献复习加深对二者的认识,以期做到早期诊断、早治疗,以延误其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22岁。因“反复 腹泻1+年”于2013年11月2日收入我科治疗。既往史:1+年来患者每1~2个月“感冒”1次,表现为发热,咽干、鼻塞、咳嗽、咳痰,体温最高39℃,无盗汗、潮热等,就诊于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后体温降至正常。1+年来体质量下降约13 kg。2012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糊状大便,6~7次/d,200~300 mL/次,缓解期大便3~4次/d。自服“蒙脱石散(商品名:思密达)、颠茄磺苄啶片(商品名:泻立停)”等无好转,就诊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电解质示:低镁、低钾、低钙,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增生性病变;十二指肠球部病理检查:炎性息肉状增生伴急性变化,十二指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镜:回盲瓣、直肠黏膜糜烂;肠黏膜病理检查:炎性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小肠气钡造影: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管壁毛糙、黏膜增粗,炎性改变。诊断及治疗不详,长期大便3~4次/d,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查电解质均提示“低钾、低镁、低钙”,具体值不详,腹泻无明显好转,后就诊于我科。
肝肾功能显示:谷丙转氨酶102 U/L,谷草转氨酶145 U/L,白蛋白32.2 g/L,球蛋白12.9 g/L,钾2.91 mmol/L,钙1.54 mmol/L,镁0.25 mmol/L。尿电解质示:钾15.04 mmol/L。大便菌群比示:极少量似酵母样菌,杆球比3︰1,镜下菌量轻度减少。免疫功能检查示:IgG 0.84 g/L(参考值8~15.5 g/L),Ig A<66.70 mg/L(参考值836~2 900 mg/L),Ig M 282.00 mg/L(参考值700~2 200 mg/L)。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凝血常规、结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未见异常。胶囊内镜:空肠黏膜肿胀,铺路石样改变,性质?回肠多发息肉。结肠镜:直肠及结肠未见异常;胸部CT:双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图 1);CT肠道薄层三维重建:全腹肠段充盈、扩张,十二指肠及空肠大部分肠壁增厚,强化明显,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增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考虑炎性肠病可能性大;肝脏体积增大,脾脏体积增大(图 2)。小肠镜:小肠黏膜广泛颗粒样改变伴部分区域铺路石样改变,性质?小肠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距幽门50、100、150 cm及十二指肠球部)镜下见小肠绒毛萎缩,黏膜内水肿,腺体分泌减少,黏膜内淋巴细胞增多,有淋巴滤泡形成,考虑为吸收不良综合征;(距幽门100 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黏膜上皮及腺体内增多淋巴细胞为CD3ε(+)、CD4(-)、CD8(+)、CD20(-)、CD56(-)、计数每100个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数量>30个。结合其他切片上的绒毛萎缩[绒毛高度比宽度正常为(4~5)︰1,此例为(1.0~1.5)︰1],病理学诊断为:病变符合麦胶性肠病的小肠改变(图 3~7)。住院期间多次查电解质均提示低钾、低镁、低钙,多次复查免疫全套IgG、IgA、IgM均低,予以输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后腹泻症状改善,大便约1~2次/d,黄色糊状便或成形便,无黏液、脓血等,复查IgG 4.8 g/L,IgA<66.70 mg/L,IgM 478 mg/L,院外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


2 讨论
CVID因其发病年龄不定,病因、发病机制多样以及临床表现易变,故以“变异”著称,常在儿童时期发病,大多数患者也直到成人才确诊,所以又称为迟发型或成人型低丙球蛋白血症[2-3]。CVID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因缺乏保护性抗体易于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等)。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的概率不一致,呼吸道感染比例最高占90%,如肺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其中70%可以发展为中耳炎和多重感染,如果未及时治疗可造成长期、持续的肺部损害,最终导致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纤维化,晚期可出现呼吸衰竭[4-7]。胃肠道感染占19.3%,其他部位感染占12.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6.9%,败血症占2.7%,皮肤感染占2.4%,肝脏感染占1.2%,另外没有感染比例占4.7%。其主要诊断标准包括有:①出现免疫缺陷的年龄≥4岁;②成人血清IgG<5 g/L或低于同龄人2.5个百分率,通常IgA低于成人正常水平下限值,血清IgM值可正常或降低;③排除其他引起免疫球蛋白降低的原因。这3点必须满足,其他辅助诊断包括:反复、严重感染;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窦疾病、自身免疫紊乱;对抗生素治疗反应差等[8-10]。治疗主要包括加强隔离防护,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替代疗法,适当的抗微生物制剂治疗和预防感染甚为重要,如合并T细胞缺陷者可注射胸腺素(肽)或胸腺移植。交联的阿地白细胞介素、抗T细胞血清或糖皮质激素等的疗效不尽理想。由于CVID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还未明了,因此目前还不能进行基因治疗[11]。
麦胶性肠病是一种食物过敏性肠道疾病,是由摄入小麦、大麦、黑麦等食物后诱发机体对麦胶的免疫反应[12]。麦胶性肠病以小肠黏膜损害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为特点,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有关。麦胶性肠病可出现胃肠道或肠道外症状,胃肠道症状包括胀气、腹痛、慢性腹泻、便秘、体质量减轻等;胃肠道外症状包括铁缺乏、无法解释的骨密度降低、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低钙血症等,近年来也发现麦胶性肠病可伴发其他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疱疹样皮炎、干燥综合征、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13-15]。因此其诊断的金标准仍为肠黏膜活检,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达2或3分符合麦胶性肠病[16],严格无麦胶饮食症状可缓解,有报道称此病患者分别有13%和11%发生淋巴瘤和食管鳞状细胞癌,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小肠溃疡、出血、狭窄、穿孔等[17]。
肠道作为全身最大的淋巴器官,持续暴露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环境中,在免疫活化、免疫耐受、免疫受抑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当这一调节功能受损就可能产生小肠炎性肠病、食物过敏、麦胶性肠病等,因此在麦胶性肠病的发展过程中免疫功能异常起着重要作用,在潜在免疫受损(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二者同时受损)的情况下小肠疾病作为常见表现也就不足为奇。CVID可出现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与麦胶性肠病有关的诱导型共同刺激物T细胞诱导型刺激物基因在CVID淋巴细胞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该病例可以看出,一方面CVID可以因为感染、免疫因素引起的胃肠道症状或者麦胶性肠病而被发现,对于有吸收功能障碍但缺乏胃肠道症状的,此时肠道活检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CVID合并麦胶性肠病较为罕见[18-19]。CVID患者也可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及绒毛萎缩,要鉴别其是否合并麦胶性肠病,此时肠黏膜活检显得尤为重要,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有很大的差异,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平、变形,甚至消失及肠黏膜细胞的酶分泌减少等,有的患者黏膜粗厚,呈慢性炎变,绒毛仍存在,但杂乱无章,肠腔可有不同程度扩大[20-22]。本例患者因反复腹泻入院,既往1+年来易“感冒”,入院时查IgG、IgA、IgM均降低,经小肠镜活检确诊为CVID合并麦胶性肠病,经严格无麦胶饮食及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症状好转。